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提升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路径研究

2025-01-18 00:00:00韩璧如
科技风 2025年2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就业质量计算机专业

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典型的高科技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实现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充分就业相辅相成,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推动计算机行业优化升级,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分配,为从业者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另一方面,实现计算机专业充分就业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孕育与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支撑,从而促使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然而,当前社会却出现计算机专业“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基于此,本文扎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这一群体,阐述了新质生产力与计算机专业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学生们面临的种种就业问题。为提升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质量,从学生自身、高等院校、社会环境三个视角提出对策与建议,给予大学生就业全方位的支持,以期响应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计算机专业;就业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然而,计算机专业作为信息技术领域的核心专业,其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却日益凸显。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规模持续增长,高端技能型人才却供不应求,甚至出现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与互联网企业“招工难”的矛盾现象。因此,如何提高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已经成为当下亟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从新质生产力的角度出发,对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和提升就业质量的路径进行探究,着力解决造成学生就业困境的结构性问题,实现计算机专业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其对计算机专业的影响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驱动力的一种先进生产力形态,它超越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三高”发展特征。“新”意味着要从形式上更新换代,开辟新赛道,谋求生产力的优化升级;“质”则说明要从内涵上焕然一新,调整内在结构,实现关键性技术的新突破。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顺应了新时代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标志着我国经济从粗放式的“数量型增长”向精细化的“质量型增长”转变。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和数字赋能,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三要素的转变,这种生产力转型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生产效率,还能推动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促进社会生产效率的提升。

(二)新质生产力与计算机专业的关系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新兴的高科技生产力,其核心在于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集中力量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从行业属性的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的应用范围既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又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未来产业[1]。这些产业的底层逻辑都与计算机科学相关,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不仅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体保障。作为新型人才,他们能够利用生产资料改造生产对象,将坚实的计算机科学基础运用于技术突破,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与计算机专业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计算机专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多元的就业选择。在信息化时代,复杂的数字环境十分考验从业者的创新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因而,拥有深厚的专业技能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是基本的素养要求,更重要的是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当面对全新挑战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应变能力和创新思维正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

二、计算机专业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

(一)学生自我认知不清晰

计算机专业作为各大高校的热门专业,在常人眼中对应着“高就业率、高工资”的标签。然而,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一部分学生认识到修读方向与意向方向不一致,学习动力大幅下降。还有一部分学生的自我认知与实际能力不匹配,在就业时只注重眼前的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缺少长远的发展眼光。其实,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教育,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不断突破新高。与之相应,大众化也带来了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致使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优势逐渐弱化。尽管如此,仍有一些毕业生对自己的身份存在“滤镜”,就业期望值过高使他们被迫“慢就业”。另外,大多数学生习惯了中学的“服从型”教育模式,即父母规划、教师安排、自己执行,属于被动学习知识。而大学是“自觉型”教育模式,需要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贯穿学习全过程。如果学生入校后没有独立思考和创造新知的能力,就无法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合理安排时间,最后导致就业方向不明确,毕业时缺乏核心竞争力。

(二)高校教学方式模板化

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仍然是主流。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与灌输,但是弱化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为严峻的是,许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习惯于依据教材内容按图索骥,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也制约了学生创新性的发展。另外,高校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上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一方面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快,而高校计算机专业使用的教材却严重落后于计算机行业的实际需求。高校教材滞后问题严重,导致部分学生抵触教材费的开销,倡导教材和讲义的循环利用。另一方面人才培养环节缺乏与计算机产业紧密结合的实践机会。计算机专业在授课时注重理论教学的演示,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算法设计等内容,却把综合设计的实践教学置于从属地位,没有贯彻落实本科教育阶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同时,校内实验室使用管理不严格,缺乏对使用者行为规范、操作要求的明确规定,造成使用流程混乱,教学资源设备闲置,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设备使用寿命[2]。

(三)互联网行业人才短缺

首先,互联网企业面临多重瓶颈。当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连续放缓,互联网企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风险的规避让企业失去了拥抱创新的勇气,数字化建设的大量投入让企业资金陷入周转困难的境地。为了应对各种压力,不少企业开始推行降本增效,大型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小微企业的话语权不断被压缩,计算机行业亟须孕育新的生态体系来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如何发挥计算机的生产力作用和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拓展计算机产业发展新空间,成为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其次,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平衡。据专业机构统计,到2025年,我国网络安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三个方向的人才市场将分别短缺150万、200万和500万人,计算机专业需求量大且持续攀升。然而,以网络安全专业为例,截至2024年1月,全国范围只有90余所高校成立了网络安全学院,200余所高校开设了与网络安全相关的专业,每年网络安全毕业生约2万人,供给严重不足[3]。

三、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

(一)加强职业规划教育,明确学生就业初始方向

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对“理想我”和“现实我”的认识存在矛盾[4]。“理想我”状态下的大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拥有远大的抱负,对就业抱有积极的期待。但“现实我”状态下的大学生由于长时间处于校园的“象牙塔”内,社会阅历少,自我认识参照不足,导致“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因此,在新生入学时,高校可以举办以悦纳自我为主题的讲座,邀请心理学专家为学生讲述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同时,组织一系列的自我探索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途径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之路有一个初步的规划。

除此以外,职业生涯规划课在启蒙学生职业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减少就业焦虑,为日后就业奠定扎实基础。为了加强职业生涯教育,首先,高校应提高对职业规划课的重视程度,将其列为必修课程,确保在学生中实现生涯教育全覆盖并贯穿本科教育始终。其次,课程内容需与时俱进,紧密结合计算机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师资队伍需定期培训,资深教师对青年教师开展“传帮带”,通过研讨示范提升教学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5]。最后,就业指导既需要在院系范围内提纲挈领,又需要进行个性化的精准帮扶。针对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零转移家庭等不同的就业困难群体量体裁衣,每人至少定向推送三个岗位,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辅导员、班主任和就业指导课教师则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耐心倾听学生们在就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一般到个别,对症下药制订切实可行的个性化解决方案。

(二)厘清基本问题,谱写高校教学新篇章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教师更需要厘清“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这三个基本问题。其中,“谁来教”属于教师层面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刷新我们对教师概念的认知。当今社会中教师的范围不再拘泥于学校,而是拓展到校外的各行各业。高校应广纳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并支持专任教师挂职锻炼。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职业视野,提高实践能力,还能促进本外校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师整体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

“教什么”这一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塑造教材的新形态。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行业也飞速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具有一定灵活性,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为加快推进教材教学体系的全面建设,支撑高等教育走向高质量人才培养之路,2023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其强调要探索建设一批关键领域的核心教材,其中就包括计算机这一重点学科领域。高校应提倡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教学方式,给予教师自主选择的余地,鼓励教师做教材的开发者,而不只是单纯的执行者。

对于“如何教”的问题,要秉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善用数字化手段和场景式方式[6]。数字化手段通过建立开放共享的课程交流平台,采用可视化的方式构建编程语言的训练体系,将学生受益程度最大化。场景式教学既涵盖学校组织的多样化实践活动,又包括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实训经历。高校应积极推进“一课双师”的教学模式,即学校专任教师负责专业基础模块的教学,为学生夯实专业地基;企业讲师担任学生实践环节的导师,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同时,高校要适应计算机学科的发展要求,及时更新完善实验室的管理规章制度。实行预约制缓解实验室容纳压力,延长开放时间提高学生积极性,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并通过培训提高师生的操作规范性[7]。

(三)培养创新型人才,谋求企业数字化转型

网络的飞速发展让互联网公司迅速崛起,互联网大厂之间互相竞争的同时,还有无数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网民增速在下降,互联网行业从业者却在增加,这一情形让互联网行业僧多粥少的局面愈演愈烈。面对当下局面,互联网企业应意识到竞争不再只依靠营收数字,而是要符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凭借创新能力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培养是实现计算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为了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所需的人才,要强化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与企业的衔接性。衔接性在横向维度上表现为紧密关注行业需求,及时调整计算机专业招生规模;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加强学术界、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培养适应计算机行业发展的人才。在纵向上体现为“本—硕—博”三个阶段的贯通式培养,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形成逐层递进、渗透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拔尖创新型人才。

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下,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而互联网企业凭借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已成为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力量[8]。因此,鼓励和支持互联网企业参与重大科技攻关,加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拓展计算机产业发展新空间,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地方应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创新金融产品,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但要锚定科技创新,而且要加强信息的伦理风险管控。作为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大学生,需要正确处理科技创新与伦理治理的关系,在学习和工作中合理使用智能工具,坚持原创这一基本原则。

结语

在信息化时代,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提供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对学生们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学生自身、高等院校和社会环境三个维度出发,分析了计算机专业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难。为提升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质量,探索了以下路径,即在个人层面要制定职业规划,明确职业定位,提升综合素质;在高校层面要充实教师队伍,更新教材内容,善用数字化手段;在社会层面要加强毕业生与企业的衔接性,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

参考文献:

[1]陈超.由“新质生产力”引发的思考[J].竞争情报,2023,19(05):1.

[2]杨黎黎,邬华宇.践行实作"突破传统:探索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03):152158.

[3]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16所高校入选新一期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J].信息网络安全,2024,24(03):486.

[4]李亚儒.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2.

[5]吴绚,严笑.高校就业指导教学师资队伍“一本三化”模式建设的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15):4349.

[6]吕志娟,孙健乔.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的数字化转型研究[J].中国有线电视,2023(12):97101.

[7]李赛男,欧阳猛,刘华.多元融合视域下的大学图书馆未来学习空间建设研究[J].图书馆杂志,2024,43(08):7281.

[8]冯志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何以可能[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9,12(04):122130.

作者简介:韩璧如(1997—"),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就业质量计算机专业
以科创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山东国资(2023年9期)2024-01-02 13:49:10
何为“新质生产力”?
领导月读(2023年10期)2023-12-23 15:47:36
支持科技创新成财政提质增效新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投资新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 03:13:40
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如何认识新大学生就业中的工作能力问题
科技视界(2016年26期)2016-12-17 20:00:14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现状及提升路径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9:54:20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