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在线学习与生活”模块中的跨学科主题活动“在线学习小能手”为基础,基于跨学科学习活动案例设计,深度探讨课程思政视域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进而全面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674-2117(2025)01-0025-03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指出“各门课程原则上要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的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思政作为中小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对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笔者围绕跨学科学习主题活动“在线学习小能手”开展了课程思政引领下的学科育人实践,以期通过将蕴含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传承价值的“雷锋精神”作为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的背景,增强信息科技课程的思想性,丰富课程的育人价值,进一步深化跨学科学习的内涵。
对标课标,正确理解教材意图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倡导真实性学习,着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进一步落实强化学科实践的要求,提升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新课标设计了四个学段的跨学科学习的主题活动。其中,第一学段(1~2年级)要以情境或场景(系统)体验为主,以此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激发灵感;第二学段(3~4年级)要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开始探索主题,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结合新课标对跨学科主题“在线学习小能手”部分内容的阐述,笔者认为在开展在线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能够运用文字或图示的方式来具体描述问题与任务,实现在线协作学习与成果分享交流。同时,通过体验线上线下学习的不同方式,增强学生在线学习的适应力,通过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实现不同课程学习主题与在线学习方式的深度融合。例如,在苏教版信息科技三年级的新教材中,结合新课标中的“在线学习与生活”模块内容,设计了上下两册的内容,分别围绕在线学习、在线生活,以及在线安全等内容展开。这三个部分的内容相互穿插,共同构成了“在线学习与生活”模块的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在线社会的适应力和胜任力。
因此,本节课重点聚焦学生在在线社会环境下关键性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发展,不断丰富学生的在线社会经验。同时,在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时教师要立足学生真实的学习与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体验来感知在线社会所带来的变革,从而引导学生逐步从数字原著民成长为合格的数字公民。
学科融合,开展结构化案例设计
1.创设真实情境的主题活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跨学科学习活动强调教师要能够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使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促进问题的高效解决,提升学科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能力。在本节课中,为了帮助学生增长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传承的价值理念,丰富精神文化内涵,进一步落实课程思政的总要求,笔者创设了“走进雷锋故事,学习雷锋精神”的跨学科学习主题活动。笔者通过课前随机走访调查的方式,了解到三年级的学生听说过雷锋,但是对雷锋和雷锋精神并没有全面的认知。因此,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在线工具搜索有关雷锋的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雷锋,学习雷锋精神。
活动一:雷锋故事我知道,在线问卷小调查。
本活动是以每年三月的“学雷锋”月作为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入,以此鼓励学生学习雷锋精神,争做一名新时代的小雷锋。上课伊始,教师首先发问:“同学们知道雷锋是谁吗?雷锋精神又有哪些?你是怎么知道雷锋的呢?”接着教师邀请学生填写在线调查问卷,开展班级雷锋知识的问卷小调查,引导学生聚焦本节课的活动主题,了解雷锋故事,宣传雷锋精神,寻找身边的雷锋。
2.开展多样化在线信息搜索,丰富信息搜索经验
任务一:信息搜索我在行,在线信息快搜索。
为了更加全面地认识雷锋,了解雷锋的故事,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使用在线工具开展信息的搜索。为了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搜索效率,在各组学生完成信息搜索任务后,教师组织各小组代表分享信息搜索方法和心得,帮助学生形成多样化的信息搜索方法和经验。在线信息的搜索,除了可以使用传统的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通过关键词搜索的方式外,还可以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搜索信息,如豆包、文心一言等,以此丰富学生在线信息搜索的手段。
3.甄别信息真伪与分类管理,开展数字作品创作
活动二:信息真假我会辨,在线安全意识强。
本活动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为目标,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说理性教育转变为主动输出,学生在使用各种在线搜索工具的过程中会自主思考信息的真假。教师邀请部分小组代表讲述雷锋故事,并评选出雷锋故事小达人。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各组会对讲述的故事进行分辨,思考所讲述的故事是否真实发生在雷锋身上。同时,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在信息搜索过程中快速甄别信息真假的经验,帮助更多的同学学会甄别网络信息真假,提升在线安全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在线协作平台,要求各小组分别将用不同工具搜索到的雷锋故事上传到在线协作平台的讨论区,并组织学生对相关信息进行甄别,找出可能存在的虚假信息,以此培养学生使用不同的信息搜索工具交叉验证信息真伪的意识。在活动最后,教师可以通过评选最佳信息甄别小能手,鼓励学生争做在线信息甄别小能手,树立在线安全意识。
任务二:数字资源小管家,在线获取真便捷。
本任务是基于学生利用在线工具搜索到有关雷锋故事的信息开展的在线数字资源获取与管理的实践操作,学生需要将甄别后的真实信息保存到计算机中。在本任务中,教师要求学生围绕雷锋精神在线搜索相关的信息,并保存搜索到的文字、图片等数字资源。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在线协作平台查看各组数字资源的获取情况,对各组在线获取的文字、图片等数字资源的分类管理情况进行评比,寻找班级数字资源小管家,并邀请这位同学分享经验,以提升各组的数字资源获取和管理的技巧。
活动三:数字创作小能手,在线创作显本领。
本活动旨在让学生使用在线协作平台开展宣传雷锋精神的数字作品创作活动,学生在线获取数字资源,并对数字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以便于进行数字作品的创作。教师要求学生能够主动使用思维导图工具绘制“雷锋精神”的结构化图示,为宣传雷锋故事、学雷锋精神的数字作品创作进行规划设计。学生使用不同的图示方式规划协作学习任务,增强了协作技能,同时,利用思维导图开展规划协作学习活动,可以提升信息组织与结构化思维能力。在规划设计数字作品时,学生可以尝试融合美术构图设计、语文学科的文案撰写、数学学科的数据可视化呈现雷锋精神的影响力,从多学科视角丰富作品内涵,提升数字作品创作的质量,进而深化跨学科学习效果。
4.分享成果与在线开展交流,实现信息传播增值
任务三:成果分享我最棒,在线宣传反响大。
本任务是以在线成果分享为目标,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将创作的数字作品分享到网络上,扩大数字作品的影响力。各小组可以将创作的数字作品分享到网络上,让更多的人认识雷锋,主动学习雷锋精神、宣传雷锋精神。学生可以使用在线协作学习平台中的分享链接功能转发数字作品链接,也可以将数字作品的链接制作成二维码进行分享,还可以在朋友圈、小红书、抖音等平台进行分享。
活动四:多元评价展内涵,在线评价益处多。
本活动是以各小组创作的宣传雷锋精神的数字作品为基础,通过班级内部评价,评选出优秀的数字作品,作为学校宣传雷锋精神的代表作品,并将其分享到校外的数字平台。通过最佳数字作品的评选,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德育效果。
过程反思,实现素养循环迭代
在本节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跨学科学习的效能,让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活动获得更多的成长。具体如下:①主题融合巧妙,紧扣“在线学习小能手”主题,深度融合多学科知识与技能。借助“寻找身边的雷锋”情境,有机串联信息搜索、数据分析、作品创作及分享传播各环节,在跨学科学习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实现学科协同育人与思政教育融合,帮助学生在掌握信息科技手段的同时,深入领会雷锋精神内涵,达成知识与品德共进。②情境创设真实有效,以“学雷锋”月为背景构建真实情境,借助在线调查问卷精准了解学生对雷锋的认知状况,形成数据报告为教学导航,激发学生探索热情,自然引出后续学习任务。
③学习方式多元灵活,突出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智能设备,让其自主选用在线工具搜索并处理信息、协作交流、创作作品及分享传播。从搜索引擎到人工智能工具,搜索途径丰富,从而强化了学生的信息搜索与处理能力,培育了学生的协作和创新精神,这些都贴合信息科技学习特点与跨学科要求。第四,教学环节逻辑严谨,教学流程依照“情境创设—跨学科融合—作品创作—分享交流”的步骤逐步推进,各环节任务与目标明确,从知识技能培养到素养提升、思政渗透,有序引导学生积累经验、提升能力,达成本节课教学目标。
结束语
跨学科学习活动对促进学生真实性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丰富了学科育人的内涵。因此,跨学科学习能够高效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对落实学科实践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学生在跨学科实践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在线社会的适应力和胜任力,促进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