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否重塑教育的未来?
希望就在眼前,道路却注定会曲折又艰辛。从一线教师的角度看,我们对2025充满期待,但依然有诸多的不确定性。
2025,关于人工智能教育的国家政策将进一步得到落实,省市级的地方性实施办法也会陆续出台,未来学校的数字化(智慧)教育有了新目标。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到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前者把传统教育师生之间的二元关系重新定义为“教师+人工智能+学生”的三元动态关系,人工智能成为弥合师生关系的重要参与者,后者则提出在“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并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实施常态化教学与评价、开发普适化教学资源、建设泛在化教学环境、推动规模化教师供给和组织多样化交流活动”这六方面的主要任务,为下一阶段学校教育发展指明了具体的实践方向。可以预见的是,在不远的将来,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将陆续推出相应的地方性实施意见,为全面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夯实基础。
未来一年内,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将在各级政府的政策响应、技术资源的整合、教学方法的变革以及整体市场的培育等方面有所突破,这预示着未来教育或将迎来一次重大的转型升级。
2025,生成式人工智能会有进一步的普及,人手一个智能体助教助学成为可能。
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望成为改变课堂教学生态的关键。它为每一位教师配备一个精通学科专业知识的“助教”,为每个孩子提供一个跨学科辅助的“参谋”。有了智能化的“助教”,教师的大单元教学便有了出谋划策的“规划师”,我们的跨学科融合学习也便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可能性;有了智能化的“助学”,学生的项目化学习便有了善解人意的“引导者”,他们的个性化学习路径构建将会更加精准和高效。
人工智能的深度介入,能够让学生更自觉自主地参与全课程的学习,也更容易通过全过程的活动获得全方位的经验,在全过程的活动中训练自己的思维并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2025,在信息科技教学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锚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单元的整体设计或基于项目的自主学习,都将与人工智能深度绑定。
人工智能教育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信息科技在学科知识和技能学习方面的不足,课堂里从零开始的知识性、基础性和技能性的学习虽然少了,但通过自然语言与机器深度交流会逐渐成为一种常态。课堂上,我们要习惯于欣赏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但也决不能忽视逻辑缜密的思维训练。很多时候,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可以不再是从零开始,但并不表示我们会彻底放弃从零开始的基础性学习。
与此同时,我们更要清楚,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革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育生态,但学校教育的核心规律和基本原则不会改变,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育人目标也始终不会改变。师生间传统的互动关系和教学模式或许会因技术的推动而有所调整,但其本质的师生关系却依然不会变,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持续保持稳定。
2025,必定会成为人工智能推动未来教育创新的关键的一年。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学创新或将是一次又一次的试错再试错,但我们依然会在一次再一次的容错和改进中摸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