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刘沈厅,是四川眉山首位985硕士职业农民。2008年他考入电子科技大学,完成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业。2016年底,他回到家乡承包了130亩土地,种猕猴桃和晚熟柑橘。由于技术匮乏,猕猴桃被有机肥“烧”死。他决心求新求变,自主研发专利技术解决种植难题,还免费在四川省超五千亩的果园进行推广试用。目前,他的年销售收入达百万元以上。
有人认为刘沈厅名校硕士毕业回乡种地,实在“掉价”“失面子”;有人认为刘沈厅这样的“学霸”当农民,是“大材小用”;还有人认为刘沈厅返乡创业,是高校毕业生最好的“就业示范”。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参加《时代青年》杂志社举办的“新时代·新青年”主题征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这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的材料是一则叙事性新闻报道。考生梳理材料时,须抓住主要当事人的行为、立场、思想性格,及其相关时代与社会语境。该材料的关键词有“硕士职业农民”“回到家乡”“自主研发”,由此可以引申出青年才俊、乡村振兴、创业创新等词语。写作须根据材料第二段人们的争议,展开具体的辩驳、分析。
题目的任务是:“对此,你怎么看?”由此可知,考生应该从对刘沈厅选择的不同评论入手,谈一谈对于青年就业的看法。
另外,引导语作了要求:这是“新时代·新青年”主题征文,因此写作要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理解这一主题的关键在于对“新”字的解读,比如刘沈厅的选择就跳出了名校毕业生就业“高大上”的窠臼,属于“新时代”“新青年”的“新选择”,契合新时代的发展方向。作文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较强的思辨性。在写作手法选择上,驳论或破立结合的方式最佳。
参考立意:乡村振兴,青年担当;新青年新精神;勇担乡村振兴之责,实现价值;职业无贵贱,贡献有高低,等等。
习作展示
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
林通
985硕士,毕业后会选择什么工作?四川小伙刘沈厅的选择出人意料。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四川眉山,种起了猕猴桃和晚熟柑橘。几经磨砺,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他“硕士务农”的新闻,却引发热议。
硕士毕业后选择当农民,真的屈才了吗?此前“海归硕士务农”的消息,也曾一度被视为反面教材,“读书读傻了”“浪费资源”等评论不绝于耳。可仔细想来,名校学霸和职业农民的角色并不冲突。这些年,中国农村变了模样,农民也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需要掌握专业、全面以及紧跟时代的技能。比如搞养殖、种植,不仅要善于利用新技术,同时也要掌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手段,打得响品牌,搞得起产业。一言以蔽之,“新农人”并不好当。
“农虽旧业,其命维新。”眼下,广大乡村有两个颇具反差的现实。一方面,机械化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乡村发展蒸蒸日上。另一方面,乡村人才严重短缺,人员学历、职称、能力等跟不上农村发展的需要。而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不仅有知识、有朝气,更敢想敢干,选择回乡创业不仅值得点赞,更大有可为。就拿刘沈厅来说,他不仅用做科研的精神和态度去种地,同时又积极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分享给家乡人,用双手改变自己和身边人。从“新农人”到“兴农人”,农民这份职业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浇灌着丰饶的土地,也浇灌着青春与梦想。
职业无高低,择业无需满足社会期待。一直以来,名校毕业生的职业选择,每每总能引发热议。前有北大才子卖肉遭群嘲,后有清华学生应聘街道办被质疑,似乎只有那些看上去光鲜亮丽的职业,才能满足社会对名校生的期待。可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之别。怀揣一腔热情,踏踏实实做自己喜欢的事,任何时候都值得肯定。那些僵化的“择业观”“成功观”,以及具有功利性的“社会期待”,终会被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奋斗案例击破。
年轻人从大城市回到乡村创业,诚然会成为热点,但不应被当作反面教材,而应被视为正能量故事。“刘沈厅们”的经历,在让当代年轻人看到更多人生选择的同时,又一次传递出一个真谛:行行出状元,人人能成才。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这是时代的馈赠,也是时代的幸事。
【江苏盱眙县盱眙中学】
点评
作文先由刘沈厅的案例引起热议一事说起,提出硕士生务农并非屈才,反而是一种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创业精神。接着,作文详细分析了当前乡村发展的新面貌和人才短缺的现状,强调了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回乡创业的必要性。此外,作文还对传统择业观进行了反思,认为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适不适合。
作文结构严整,逻辑清晰,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不仅对个体有启示作用,也对整个社会有积极影响。作文语言流畅,循循善诱地告诉读者: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那些敢于追梦、勇于奋斗的年轻人,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抗日战争时期,许多知识青年奔赴延安,他们自愿脱下西装皮鞋,扔掉口红、高跟鞋,穿上了八路军军装,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刻苦学习政治、军事、文化、科学技术知识,深入到各条战线,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出了卓越贡献。
材料二:改革开放初期,各行各业发展需要大批劳动者的踊跃参与。伴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大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青年涌入城市勇敢追梦,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城乡经济的大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乡村的空心化。
材料三: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济南市章丘区双山街道三涧溪村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强国中学拟开展一系列活动,请你根据活动内容完成以下任一写作任务:
(1)校团委将开展“青年应该到哪里去”演讲活动,请据此写一篇演讲稿。
(2)结合自己的生涯规划,给你将要投身的领域中的一位杰出人物写一封信。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本题材料共三则。第一则材料主要内容是抗战时期知识青年挺膺担当、艰苦奋斗,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出了卓越贡献。第二则材料是改革开放时期青年紧跟时代的步伐,融入改革大潮,但也造成乡村的空心化。第三则材料是习近平总书记鼓励人才扎根基层,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三则材料综合起来得出的观点是“青年的追求要顺应时代要求,将个人追求同民族、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
写作任务有两个:一个是写一篇演讲稿,另一个是写一封信。写作时都应围绕青年的人生规划来谈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价值的实现要和时代需求、国家前途命运相统一。
参考立意: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让青春与时代同频共振;传递青春炬火,高扬时代旗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