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说唐朝裴旻将军舞剑翩若惊鸿,矫似游龙。画家吴道子和书法家张旭在天宫寺观看了裴将军舞剑后,受其姿势和神韵所启发,双双援毫图壁,一个天衣飞扬,一个笔走龙蛇。裴将军的舞剑艺术还影响了当时著名的舞蹈家公孙大娘,公孙大娘的剑舞又传给了她的弟子,并启发了怀素的书法,而且激发了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创作灵感。古往今来,在继承中创新的故事,屡见不鲜。
你对上述材料有何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这道作文题的主题是“薪火相传,继承创新”,考生如果写记叙文,可以讲述“继承传统,应时创变”的故事。如果写作议论文,可以评述“师古而不泥古”的现象,论述的重心应该是继承传统对于创新发明的重要性,当然创新的价值也需论及。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学习继承、不断创新突破的历史。这一方面,课本有权威的素材,时代也有典型的例子,均可化用。
如屠呦呦从1969年参加代号为“523”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直到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是一个在继承中创新的过程。屠呦呦能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这同中国用青蒿防蚊的传统习俗有关。又如中国古代的宇宙学说,从“宣夜说”,到《晋书·天文志》记述的“盖天说”,再到汉武帝采信《太初历》的“浑天说”,这场持续了千年之久的“浑盖之争”,就是在因循与否定中不断创新的。袁隆平吸取外国科学家失败的教训,结合中国有利条件(历史、资源、制度),最后创造了杂交水稻的奇迹,也是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取得的成果。
在继承中创新,也是文学创作的一条基本规律。范仲淹《御街行》的结语是:“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到了李清照笔下就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李清照化旧语为新境,使其更有音乐的节奏感、生动的细节效果和蕴藉绵长的韵味。
参考立意:新竹高于老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没有厚实的继承,就没有创新的大厦,等等。
习作展示
承千年精华,拓奔腾不息之路
郭书婷
载继承之小舟晕开历史烟波,观创新之皴擦点染创作云霞,掀开时间的厚重帷帐,抖落出历史尘埃难掩的一角——裴旻将军舞剑器,凛冽意气映寒星,“划惊堂一虹动天地”。锋芒盘旋而成的风,泼墨于道玄画圣的“吴带当风”,挥毫于张伯高的长安狂草,浸蘸于文明之川泽,却从未停歇,它挟带着先人手中的温度,辟出一条蹊径,行至而今。
我们承千古精华谓之“继”,创独特篇章谓之“新”。
回顾历史,五千年泱泱华夏文明,滂滂大潮之下涌动的不止精华与荟萃,污泥浊淖也混杂其中。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钳制思想的社会陋俗,种种糟粕阻碍着文明海泽上后人前进的船舶。但我们若从批判角度抬眼,执起借鉴之手,便能打捞起于历史大浪中铅华洗尽而珠玑不御的瑰宝,此之名曰“继承”。星燧贸迁,善于捕捉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智慧结晶,是延续艺术文明、推动历史发展的助推剂。
揆诸当下,新时代号角已吹响,开放包容的新征程路途已铺满前人手植的成果。王国维先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之言对于文学创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也明晰了艺术继承与创新在如今这个多元化舞台中的两大落点。扎根于现世需求,聆听艺术厚重的翻页声,跳出因循守旧的死结,把握开拓发展的机遇,在汹涌的时代浪潮中出入自如而游刃有余。
唤醒千年精华在新时代魅力的开拓者并非踽踽独行,他们濯净历史尘埃,一路疾行于继承创新的道路上。
影片《影》,在国际电影节中受到无数外媒盛赞。由中国水墨画风格铺陈展开的江湖,不同于以往的刀光剑影,是悠扬婉转的琴音、烟雨迷蒙的环境、轻盈飘逸的古装和淡雅简约的黑白灰色调。影片糅合国画的表现技法,帧帧入画,将国风美推向国际。又有精巧别致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以斗拱造型展现鼎盛中华之风采;美观实用的“鲁班凳”,在几道工序后从四方木料中呼之欲出;结实环保的木拱桥,牢牢横跨于山涧小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带来了无处不在的惊喜。
天地本长,岁月本宽。五千年的文明长河,生生不息地歌唱着恢宏的艺术篇章,你我皆是涛声中的一道音韵。愿你我承千年精华洗涤自己,创当今之路引导他人,使名为中华的长河,随日月同辉,奔腾不息。
【浙江宁波市正始中学】
点评
作者用诗意的语句开篇,巧妙地融入给定的作文材料,用精辟的语言对“继承”“创新”作了自我解读,并且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思辨得出继承和创新应考虑的对象、应持有的态度。为使说理有力,援引了多个文艺方面的事例论证,兼涉工艺领域,丰厚了论述的范畴。结尾紧扣文题,重申观点。全文理正词工,纵横古今,层层展开,体现了考生的较好文字功底和思维能力,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作文。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传统儒家教育倡导“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这一价值观横跨时空,在当下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但也有一些人对这种传统价值观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社会压力已经够大了,我们在继承的同时也要适度创新,寻求更适合自我的生活状态。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这道题以儒家倡导的“三不朽”作为材料,考生需要先深刻理解“三不朽”的概念和意义。《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里的“立德”关乎道德操守,“立功”关乎事功业绩,“立言”关乎著书立说。
相对于历史,我们都是一粒过往的尘埃。苏轼曾感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在转瞬即逝的时间之流中,人类总想抓住些永恒的东西。美国哲学家詹姆士在《人之不朽》中曾这样讲:“不朽是人最伟大的精神需要之一。”中国古代仁人志士孜孜以求一种凡世的永恒价值,因此也就有了“三不朽”的标准。而对于高标准的死后不朽之名的追求,也确能极大地激励个体生命释放出无比巨大的能量,去拼搏奋进,建功立业。
材料还有一个关键句需要注意:“但也有一些人对这种传统价值观持否定态度”。不是每个行走的生命,都能在世界上留下痕迹。经过大浪淘沙仍能流传至今的“千古风流人物”,终究是少数。“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报任安书》)普通人,难以做到名留青史的“三不朽”,往往只能在自己的平凡生活中生息。但人们都在竭力为了能在社会中留下一些价值而努力奋斗,只要寻求到适合自我的理想与生活状态,也不失为一种成功。
参考立意:继承“三不朽”的价值观,积极进取;否定“三不朽”的价值导向,创新快意人生;继承与创新并举,追求身心健康的人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