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攻略
触动人心的文章离不开成功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环境等的某个细微而又具体的地方所作的描写。它能够帮助刻画人物性格、营造氛围、推动情节发展、表达思想感情,从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写作中,考生该如何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呢?
一、肖像描写
要写好肖像描写,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抓特点。仔细观察,抓住人物与众不同的特征,突出面部特征。2.讲顺序。描写可以先整体后局部,也可从上到下,做到有条理。3.有重点。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两个富有特色的细节进行详细描写。4.运用修辞手法。可适当使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如将眼神比喻成闪电,就可突出人物目光的锐利。5.采用抑扬手法。可以使用欲扬先抑或先扬后抑的手法,通过前后对比来突出人物的特点和品格。6.表现性格和情感。肖像描写不仅仅是对外貌的描述,还包括神态。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可以更好地展现其性格和内心世界。7.注意真实性。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生活经历,给读者以真实感。
二、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指对人物说话时的内容、语气、声调等进行具体描写。语言描写中,一要做到“让人物自己说话”,即要符合人物性格、身份、地位等;二要起到体现人物性格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不要写套话、废话。
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林黛玉说:“你放心。”简单的三个字就体现出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深情。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表现出“我”的母亲因于勒的经济地位而改变看法的自私、贪婪的性格特征。
三、动作描写
抓住具有典型性的动作进行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考生可以使用如下方法:
1.分解动作。将一个复杂的动作分解成若干个连贯的小动作,给大动作一个“过程”。如《水浒传》中写林冲与洪教头比武,“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2.巧用动词。选择准确、生动、形象的动词来描绘动作。例如,“风呼呼地刮着,她裹紧了大衣,匆匆地赶路,双脚不停地交错。”3.表现细节。对动作的细微之处进行描绘。例如描述写字:“拇指和食指紧紧捏住笔杆,中指微微弯曲托住笔身,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4.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恰当的修辞能使描写更加生动,例如,“小姑娘优美的舞姿,像蝴蝶在翩翩起舞。”5.与神态描写相结合。在动作描写中融入神态,让动作与表情、神态结合起来,会更加牵动人心。
无论是何种细节描写,都要善于抓住典型,进行细致描绘,让细节更加真实和富有感染力。
文题呈现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将喜剧与悲剧有机结合,塑造了一个喜剧性的悲剧人物。阿Q的性格交织着悲剧和喜剧因素,他的每一个悲剧性遭遇都包裹在喜剧的形式中。这种矛盾和反差产生了奇特的喜剧效果,同时也加深了悲剧的深度。鲁迅通过阿Q的形象,试图唤醒愚昧的民众,让他们摆脱精神的枷锁,重建健康的人格。
新时代的阿Q,又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呢?请发挥想象,以“阿Q的高中生活”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这是一道“故事新编”型作文题,人物来自考生非常熟悉的《阿Q正传》。材料对阿Q的形象作了分析:交织着悲剧和喜剧因素。阿Q的性格、形象特征非常鲜明,考生在写作时要注意延续原作中阿Q的特点,也要有合情合理的变化,要通过细致的细节描写,充分展现出人物特征。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背景上,可以设定在某一天的教学课堂上。人物塑造上,可以保留阿Q“小市民”的心理和性格,同时也可加入新的元素。情节设计上,阿Q在高中生活中,遇到了各种挑战。写作时,可以保留阿Q的“精神胜利法”,体现其在面对竞争压力时的自我麻醉、遭遇挫折后的盲目乐观等。考生要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和人物对话,生动展现阿Q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体现阿Q身上交织的悲喜因素。
习作展示
阿Q新传
——阿Q上高中
刘祯瑶
天刚刚泛白,某校高中部的楼道里,突然响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教室里英语听力的节奏,接着传来粗重的呼吸声与杂乱急切的敲门声。
“咣当”,教室门打开了。
看到英语老师眉目间的怒容、同学们异样的目光,阿Q后退一步,慌忙补充道:“报……告。”
“天天如此,你看看表,迟到了都快10分钟了……一边站着去。”
阿Q盯着墙上的表,心里嘀咕着:才迟到了9分钟,10分钟之内不算迟到,也就只有英语老师才如此大惊小怪,高三的学生那么累,迟到一小会儿也正常。但作为学生,大概都要被老师因迟到说教一番才算有一个完整的读书生涯吧。想到这儿,阿Q心安理得地走到墙边罚站去了。
下午的自习课,是本周的数学分推测验。阿Q接过从前桌传来的分推试卷,粗略一看就知道这次的题又是全不会了。课堂上老师的PPT里是全然没有的,这责任好像根本不在自己。看到身边的同学们都在奋笔疾书,阿Q不由得有些慌乱,可转念一想,生活不只有学习这么一件事啊,谁说过不会做数学练习卷的人以后就不会有出息呢?这样想着,阿Q又淡定了下来,在草稿本上画起了漫画。阿Q在画画上是有些本领的,可谁在意呢?
下午的大课间,阿Q抱起了教室后的足球,想下楼踢一会儿足球。可是教室里,同学们都在安静地学习,无人愿意同他一起下楼。阿Q一个人抱着足球,心中不禁有些生气。看到认真抄生物笔记的同桌,阿Q想:我从来没有抄过笔记,还不照样考得比你高。瞥到订正物理练习册的学习委员,阿Q想:我只是没有好好学而已,我如果认真努力,肯定超过你。想到这儿,阿Q心安理得地下楼踢足球去了。
月末,是高三学子的诊断考试。阿Q的成绩单上,六科成绩,五科不及格。看着20分的化学、15分的物理、加起来也不到100分的数学和英语,阿Q第一次感到了失望与焦虑。这样的心情,不是物理习题中那只或最短路程或最短时间到达对岸的小船可以载得起的。阿Q呆愣了片刻,忽然把手中的成绩单撕了个粉碎,一扬手,漫天纸片飘飘洒洒。在阿Q看来,这次的成绩已经被撕碎了,名次、分数全与飞舞的成绩单一起消失了。阿Q回家的脚步又重新轻快起来了。
等回到家一打开家门,阿Q就看到一双又一双的眼睛紧紧地盯着自己,这些目光齐刷刷地射过来,猜测着、探寻着。阿Q想:他们又要白期待了……
【甘肃成县第一中学】
点评
本文运用了大量心理描写,将阿Q的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作文通过叙写阿Q上学的几个典型事件,活化出了他骨子里的“精神胜利法”,使内容显得充实而具体;情节安排合理,篇章结构有序,让读者看到了既熟悉又陌生的阿Q。
文题呈现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世界无时无刻都在变化。变化是历史发展的主题,变化是社会变迁的动力,变化是个人成长的历程。变化可以是性格上的从懦弱到勇敢,可以是观念上的从狭隘到豁达,也可以是能力上的从稚嫩到成熟……
请以“变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文题关键词为“变化”,材料对此已经有所阐释,从宏观的历史,到微观的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在个人成长变化方面,材料还提供了性格、观念、能力等方面的角度,因此该题的审题立意并不难,从材料中任选一个角度即可。考生行文中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取材点要小,专于一个角度,比如可以写“玩具之变”“房屋之变”“用具之变”等。其次,突出“变”的最好办法是使用对比。用数据说话,用实例说话。最后,注重情感与感悟的表达,达到升华主题的目的。考生如写时代之“变”,要落脚到细微、具体的实例上;如写成长之“变”,要通过具体事例来展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蜕变,体现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
习作展示
故乡新貌
牛子豪
又是一年的惊蛰,又到了播撒希望的春日。“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熬过一个冬天,我随着家人,伴着春风,嗅着桃花的芬芳,回到了许久未见的故乡。印象中,故乡有广阔的田野、泥泞的小路、老旧的房屋……只是今年,这个小村庄似乎有了些“新花样”。
此时正值农耕时节,按理来说应是热热闹闹的土地上,如今有些冷清:田野上不见得几个人影,取而代之的是轰隆工作的机器。我赶忙向村里人打听,才知道人工劳作已经成为过去式,如今大部分劳动已由机器代劳了。我自从到外地读书,数年不曾回到故乡,不禁感叹: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吹拂下,故乡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田野里变化这么大,不知村里怎样。走进村里,曾经破旧的土坯房已经变身成为一排排两层小楼,路旁那熟悉的老槐树,默默地见证着这些变迁。
走进爷爷奶奶家,我立刻感受到了两位老人的关爱。端上桌的饭菜一盘接一盘,奶奶变着法地展示着她的厨艺。我笑着问道:“您现在怎么有时间研究厨艺了?”奶奶笑着说道:“现在政策好,有政府支持,老一套工具都不用了,现在那几台机器一开动,人就闲下来了,都不知道做什么好!”看着她老人家脸上洋溢的笑容,我又深刻体会到了新时代带来的变化。
吃完饭,奶奶要带我们去村委会看看。我本没什么兴趣,记忆中那里实在是没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但奶奶坚持要让我看看家乡的变化,于是只好随着她去了。
可到了地方,我却是眼前一亮:曾经窄窄的小院如今堪比足球场;屋子重新装修,外观精致大气;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屋内干净整洁,装修满是现代气息……一切和城市都几无差别。若不是那舒爽的风和那满目的树,我都不相信这是原来那个村委会。
让人惊喜的变化还远不止这些。紧挨着村委会,就是新建的文化广场,此时正是傍晚,大妈们正跳着欢快的广场舞,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老人们则坐在长椅上,闲话家常。我被眼前的情景深深感染……
这次的故乡之行,让我切身感受到了新时代之变,体会到了欣欣向荣的国家盛景。质朴的村民在这片土地上,发扬着祖辈们优秀的品格,以不变之品质创时代之变,造就山河新貌。在时光的流转中,这座小村庄,褪去了旧日的沧桑,用变迁诉说着时代的发展,诠释着希望的力量。人们沐浴在春风里,在土地里收获一拢又一拢的希望!
【甘肃成县第一中学】
点评
本文以“我”回乡的见闻为线索,道出作者对祖国农村变化的感慨。细节描写细致,人物语言、神态活灵活现,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给人真实自然之感。作文运用对比手法,含蓄而巧妙地突出了话题,徐徐地展现出了时代造就的乡村之“变”。
文题呈现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从我们的祖先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到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盛况,再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贯穿始终、一脉相承的体现。
请以“传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根据材料,考生需要思考三个问题:一是传承什么?它可以是“实化”的文物、遗产等,也可以是“虚化”的精神、品质等。但从构思的角度来讲,写前者需要由“实”升华到“虚”,以提升立意的高度;写后者需要把“虚”化为“实”的人、事、物,以增强内涵的可感性。二是为什么要传承?传承是发展的前提,有“传承”才能“接力”。三是怎样传承?既要“古为今用”,又要“与时俱进”。考生将这三个问题想透理顺,作文便水到渠成。
习作展示
代代承古志,文化韵自长
陈佳悦
一棵古老的桂树下,一位老人用抑扬顿挫的音调念着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坐在老人身边的孩子专注地听着。老人深沉的声音仿佛在讲述着千年前的古老旧事,孩子从悠长的声音中似乎听到了文化的脉动……中华文化,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无数的身影代代守护,辈辈传承,让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余韵悠长、活力无限。
经典,因守护而薪传火继。在遥远的莫高窟,一位老人在用心守护这一洞壁画。从北大未名湖到敦煌莫高窟,远离繁华都市,扎根于大漠深处,她只为“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近半个世纪的风沙吹拂,让她从青丝到满头白发,而她坚守如初。半生,她献给了茫茫大漠,只为奔赴心中的那场热爱。一场文化的苦旅,不仅延续了洞窟内灿烂的雕塑壁画,更是塑造了充满生命活力的一座精神雕塑。在她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下,如今的敦煌,已是世界的敦煌。
文化,因传承而历久弥新。法国埃菲尔铁塔下,忽然间掠过一抹亮丽的中国红——一位华人姑娘身着亮丽的朱湛色汉服,在广场上表演了独具东方魅力的峨眉武功。姑娘身手矫健,一套动作行云流水,凌空飞跃间仿佛将万丈霞光披在肩上,朱湛色越发鲜艳,在驻足欣赏的行人眼中璀璨夺目。
塞纳河畔,中国姑娘灵巧的手指在古筝弦间划过,美妙的琴声响起。古老的琴音在浪漫的春水上撩起层层波纹,典雅厚重地将五千年的古老华夏讲给异国的人听。异域的晚风卷着一串一串细碎的灯光洒在姑娘身上,在琴音中,祖国的千里江山正如画卷般缓缓展开……
“敦煌女儿”樊锦诗、峨眉派武功传人凌云……无数个身影在我脑海中闪过,他们将璀璨的中华传统文化化作春风细雨,挥洒在21世纪的中国。当传统文化即将遗失时,一些人俯身将它们轻轻拾起,修修补补,不经意间,传统文化在他们的一双双巧手下又焕发出了新的生命。
中华儿女,总有人从前辈的手中小心翼翼地捧过古老的文化,于是,文化被代代相传。稚嫩的双手给古老的文化不断添加着新的元素,因此,文化便永不老去。
咿呀学语的孩子跟着妈妈念起了李白的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甘肃成县第一中学】
点评
本文语言生动,富有文采,表现手法多样。作文通过几幅画面,再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落窠臼,新颖独特。整篇作文结构安排合理,几个场景相得益彰。全文描写细腻、传神。修辞手法的妙用,让作文更加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