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密周到,论证有力之材料丰富

2025-01-16 00:00:00张雅利
关键词:粗粝本心本真

写作攻略

文章材料丰富,不仅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能赋予文章强大的生命力与感染力。

一、活用课本,教材是第一“素材库”。

我们可以对教材中的事例进行加工,赋予其时代气息。例如,《氓》中的女主人公从最初与男子相恋时的悸动,到结婚后的任劳任怨,再到被抛弃后的痛苦与怨恨,她的经历令人感慨万千。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诸如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人与人相处时要懂得相互理解和尊重、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才能活成真正的自我等观点。我们还可以将教材中不同篇章中的人物、故事进行对比,引发更深的思考。

二、感受生活,生活是永远的源泉。

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自然风光、社会现象等都是很好的写作材料。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点滴,用心感受人与事的智慧和温暖,学会记录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在写情感类作文时,可以讲述自己与亲人之间的温馨瞬间;在思考社会现象时,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出独到的见解。

三、同中求异,开发利用相同主旨不同类型的素材,让论据多而不腻。

古语云:“孤证不立。”说的是孤立的例子往往难以佐证观点。在我们的作文中,如果论据单薄,会让自己的论证缺乏说服力。所以,我们应当力求使自己作文的论据充足、论证充分。但是,这种“充足”并非同类材料的简单叠加,而需要我们在运用材料时精心选择,尽量做到在主旨统一的基础上,材料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四、正反结合,从异质材料中寻找到共同的切合点,让材料相得益彰。

俗话说:“相反相成。”有时候貌似矛盾对立的材料却可以证明同一个观点,如“不学无术”与“勤能补拙”看似对立,却从不同侧面证明了勤学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议论文中的对比论证的手法便是将看似矛盾对立的人或事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考生不妨来好好想想与你笔下的材料大异其趣的“反面材料”,经典的反面材料在论证观点时作用力丝毫不逊色于正面材料。正反对比论证,可使我们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有力,会进一步丰富作文的材料构成,增加内容的宽度和厚度。

五、适度拓展,选用更具内涵的材料助力主题升华,让作文材多义丰。

就事论事,虽不致使主旨跑偏,但却会让作文主题褊狭、思路逼仄。所以,对作文主题的宽度和深度作适度拓展很有必要,同时也可以借机补充更具内涵的材料,因为拓宽和深挖作文主题,自然必需与之匹配的材料来支撑。这就要求作者构思时具有发散性思维,能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选取精准的素材来支持拓展。请注意主题拓展的关键是“适度”,尤其是“拓宽”更需“宽而有边”,不致落入“跑偏”的陷阱。

文题呈现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人在野外拾到一块石头,觉得形状奇异、颜色温润,就带回家时时把玩。一个鉴宝人听说了坚持要看看那石头。主人从皮革箱子里取出用黄布层层包好的石头小心地递给鉴宝人。鉴宝人认真查看了那石头,不禁掩嘴笑出声来:“这根本不是玉石,和瓦片没什么区别。”主人听了很生气,收回那石头仔细包藏起来,依然珍惜不已。

以上这则寓言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从这个寓言故事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一个重要的观点:价值观和美的定义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美的标准。在故事中,主人公认为他拾到的石头是珍贵的,因为它形状奇异、颜色温润。然而,鉴宝人却认为那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和瓦片没有什么区别。这说明,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都是不同的,我们不能仅仅以别人的标准来判断自己的价值和美,应该坚持自己的看法,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观点。人们往往因为自己的期望和想象而赋予事物某种特殊的意义。主人公拾到的石头,虽然并不珍贵,但他却因为它而感到快乐和满足。因此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外界的评价来定义自己的价值和幸福。

此外,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自己拥有的。那个人虽然知道石头并不是玉石,但他依然珍惜不已。这说明,有时候我们珍惜的不仅仅是一个事物的本身,更是它所带来的情感和回忆。

习作展示

回归本真,坚守本心

曾奕潇

一块石头,在珍爱它的主人眼中是珍宝,在鉴宝人那儿却如瓦片一般,这样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当今社会,人们多以“利益”为先,崇尚价值,却往往忽视了事物的本质和自己的初心。若想走出利益怪圈,走向朴实真诚,唯有回归本真。

回归本真,需符合心意。石之价值不在于其是否为玉石,而在于其是否符合持有者的心意。主人在野外找到的一块奇石,因其符合自己的心意而高兴不已,奉为珍宝。此石虽非玉石,却自有其价值。玉石固然珍贵,若不符合主人的心意,在主人眼里一样无用。正所谓“物以稀为贵”,这里的“稀”不是指价值与价格,而是其是否符合人的心意。“才能不及中人,非有墨翟之贤,陶朱之富”的陈涉,之所以能够获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的成就,并非因为他是“玉石”,而是他的想法赢得了人心,才取得成功。

回归本真,需坚守本心。石之主人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其听到鉴宝人的评判后,依然珍惜不已。这种“依然”,体现的是对功利主义的驳斥,更是对本心的坚守。主人一开始珍惜奇石,并不是因为其价值,而是源于主人对其始终保持一份喜爱。主人一直坚守这一初心。正如文天祥一片丹心,面对威逼利诱,不改初心;钱学森等科学家曾多次受到美国以权、财为饵的诱惑,却依然回国发展,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支持。我们也要明白,坚守本心,也非易事,不仅需要自我定力,更需要对自我的高度认可。

坚守本心,还需明辨慎思。坚守本心,不能盲目、固执,也不能守株待兔。农夫愚蠢地守着树,妄想再有兔子出现,不过是不知变通,心存侥幸,想不劳而获罢了。所以坚守本心,还需对本心进行审视与明辨。如果本心不正,坚守就是浪费生命。多少人因沉迷游戏误入歧途,多少人因追随邪教而遭唾骂,他们是“盲守”的典范,不听劝告,盲目追随,一味遵从所谓的“本心”,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与时代背道而驰。由此观之,回归本真,需深思熟虑,明辨是非,不能盲目地守护劣品,以免最终一无所得、郁郁而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回归本真,坚守本心,不为外物左右,如此方能致远,活出自己的精彩。

【湖南长沙浏阳一中】

点评

本文紧扣“回归本真,坚守本心”展开论述。开篇即指出:“若想走出利益怪圈,走向朴实真诚,唯有回归本真。”作文立意深刻,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徐徐展开论述,层层深入。在论证过程中,作者旁征博引,陈涉、文天祥、钱学森等事例信手拈来,并用我们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恰到好处地论证观点,论据丰富且较为恰当,让作文在说理之余,不失文学色彩。

文题呈现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下,很多人追求生活上的精致,也有不少人赞赏生命中的粗粝。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本题为二元关系型作文题。“粗粝”,即粗糙,“精致”,即精巧、细致。“精致的生活”意味着反对简陋与粗糙,追求一种有情趣、有品位的生活方式。它可以是一顿精心准备的早餐,也可以是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生命的粗粝”,在这里并不意味着粗糙,而是体现了生命所处的一个状态。它可以是简陋的物质条件,也可以是生活中遇到的痛苦、磨难等。它往往意味着真实的面貌、顽强的生命力、不事修饰的洒脱、不做作的从容等。

在行文时,我们可以选择追求“生活上的精致”,阐述其对个人成长和幸福感的积极影响。同样,我们也可以肯定“生命中的粗粝”,讲述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粗粝的生命所展现出的坚韧与勇气。当然,如果能够将二者兼顾,进行辩证分析,那么立意将更为深刻。

习作展示

于粗粝中奋斗,不溺于精致

李思昊

“粗粝能甘,必是有为之士;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日月更迭,春秋流转,人生之境界大致可分为生存、生活与超脱。生存往往充满粗粝,生活则会追求精致;于粗粝中不断奋斗,追求精致而不陷入纷华,如此,便能抵达“粗粝能甘,纷华不染”的超脱之境。

正视粗粝生活,磨砺自我,完善人生。

生活固然可以追求诗和远方般的精致,但柴米油盐酸甜苦辣才是现实。生活粗粝,或许平淡,或许艰难。但真正的强者是身处粗粝中仍能努力奋斗。君可见,“敦煌女儿”樊锦诗放弃大城市的优渥生活,甘于西部粗粝的物质生活,一心守护精致绝伦的莫高窟壁画艺术,终使自己的名字在文化传承的史册上熠熠生辉;君可见,“诗词的女儿”叶嘉莹主动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不计酬劳回国教书,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将中华诗词之美广传四海。著名作家梭罗返璞归真,在瓦尔登湖畔写下巨著。我们不能因生命苦涩、现实冷酷,就放弃、躺平,而是应像杜甫那样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胸,努力奋斗。

一味追求精致,只会迷失方向、陷入困境。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李白对美酒的渴望,恰似如今人们对精致的不懈追求,热烈而持久。物质生活丰富后,更加精致的生活成为人们的期盼。这本无可厚非,但一味追求“精致”的价值观,定将“精致”涂上虚伪的色彩。当平台上的分享沦为攀比,当精致利己主义者层出不穷时,我们所追求的“精致”是否已然变质?阿房宫的火焰至今仍在警示着我们:不能沉溺于精致之中。

粗粝与精致也能在一种超脱的统一中奏响和谐乐章。

不被繁华所困,不沉溺于物欲的精致;不被悲观束缚,不陷入野蛮的痛楚。于粗粝中努力奋斗,寻觅一亩精致的田地,便能抵达超脱之境。苏东坡一生历经“黄州、惠州、儋州”,却能在这粗粝中寻得精致美食,“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鲁迅对国人弊病深恶痛绝,但他也期许:“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

世间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便是认清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它。这是粗粝与精致的和谐,更是超脱的智慧。

此乃多彩之阳春,亦为绝望之寒冬。摒弃纷华的精致,不陷入野蛮的粗粝,方能寻得那一亩精致超然的繁茂之地。

【湖南长沙浏阳一中】

点评

作文开篇先化用王永彬的《围炉夜话》中的句子“粗粝能甘,纷华不染”,新颖独特地引出自己的观点。随后每一层论点的提出,都有相关的诗文来引导,同时文中也有多处引用,增添了作文的文化底蕴和诗意美感。作者还列举了樊锦诗、叶嘉莹、梭罗等人物事例,以及阿房宫、苏东坡、鲁迅等有关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素材,丰富地论证了观点。

文题呈现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父亲指着路边正在炎炎烈日下汗流浃背地干活的一位清洁工对孩子说:“如果你现在不努力学习,将来你的结果就会和他一样……”另外一位父亲看到这位清洁工后对自己的孩子说:“如果你现在努力学习,将来你就能为他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这个场景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材料中,这两位父亲的话语,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和人生观。第一位父亲的话语透露了一种功利性和结果导向的教育观念,第二位父亲的话语则体现了更为积极和开放的教育观。写作时,可以探讨不同教育观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可以谈论如何通过教育塑造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包括如何看待劳动、如何理解成功与失败、如何对待他人等;还可以讨论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强调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不忘关注他人、社会。

习作展示

读书之目的乃消除苦难之源

张含西

两位父亲目睹了一位清洁工的艰辛,一位说:学习可完善自身,使自己免于困苦;一位讲:学习可救济天下,让他人免于苦难。二者境界的高下,一目了然。由此也就引发了对于学习目的的思索。我认为学习不是为了凌驾于他人之上,而是为消弭社会阶层之间的隔阂;不是为了摆脱苦难,而是为了消除苦难的根源。

“利欲熏心,随人翕张。”抱着独善其身目的学习的人,不仅是在放任自私本性,也更容易迷失前行的方向。

独善其身者,眼中只有名与利。利益千变万化,他们的杂念也因此增多,身陷其中,精力难以集中在学习上,最终难有大作为。如果再以名利为标准主观划分职业贵贱,无疑是浅薄的,甚至会加剧社会矛盾。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天下为己任,学之大义与德之养成,相辅相成。

韩愈有言:“圣贤者,时人之耳目也;时人者,圣贤之身也。”这是人们读书学习的终极要义,即成为众人的“耳目”,为其发声呐喊,将众人作为自己的躯体发肤,心心相系。若有这般心胸,治学则会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因为人类的穷苦惨状不同于利益更迭,自古至今少有改变。这份怜悯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在使治学更具目的性的同时,也走向了成“德”之路,德才兼备,而后为君子。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当坚守读书为民的目标,不断奋斗。

白居易认为应“言天下不平事与君王听”,认为写作学习的目的,就是消除天下的疾苦。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人民更加幸福。荀子认为“君子有常体”,君子不为小人的吵嚷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我们也应该如此,不因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我坚持的读书的目标。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新时代青年切不可迷失于复杂的名利场,而应明白,虽吾生有涯,苦难无涯,但若众人以有涯之微光汇聚成灿然之阳,终能照亮无涯之黑暗。只要世间的苦难减少一分,便是社会向着美好生活前进了一小步。

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当正学习之目的,为人民的幸福努力学习,不断奋斗。

【湖南长沙浏阳一中】

点评

作文行文流畅,开篇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接着以三个名句提纲挈领,徐徐展开对分论点的论述。作文列举了翔实的论据,引用了大量的名言,不仅提高了说服力,也体现出作者丰富的知识积累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猜你喜欢
粗粝本心本真
粗粝与精致并起
粗粝野味
安邸AD(2022年5期)2022-05-24 12:38:14
营造家的清凉之感
时尚北京(2021年8期)2021-08-09 08:39:10
“岁月更迭·设计本心”——WAD广州设计分享会圆满举办!
房地产导刊(2021年6期)2021-07-22 09:12:46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人大建设(2020年5期)2020-09-25 08:56:30
做动保,最重要是“守得住本心”!众乐坚持打造贴近一线需求的产品
当代水产(2019年11期)2019-12-23 09:02:36
VIKI_LEE:保持本心,随心创作
金色年华(2017年2期)2017-06-15 20:28:30
笛安影记
作家(2016年1期)2016-11-01 19:22:51
盈一月相戒指的本真自然与创新
工业设计(2016年1期)2016-05-04 03:58:41
“兢兢无负其本心”——蕺山后学祝渊的思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