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密周到,论证有力之论点准确

2025-01-16 00:00:00王学华张荣谦
关键词:东施论点美的

写作攻略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说:“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主脑者”即是论点。

议论文的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主张、看法,它揭示作者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论点的提出必须旗帜鲜明,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论点是文章的灵魂,是议论文的“纲”,立论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文章的成败得失。

要使议论文的论点准确,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提炼生活,形成正确的观点

论点准确,就是要求论点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科学真理,能启发人们的思考,给人以美感和向上的力量,同时有强烈的思想性,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

一个正确观点的确立有两个条件:一是坚实的生活基础,二是正确的立场和思想方法。这就要求我们熟悉生活,注意生活中的“热点”,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提高对生活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思想,同时要用辩证的、发展的、全面的思想方法去认识、分析各种社会现象、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俗话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提高了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才能发表对生活的正确的观点。

二、紧扣材料,进行精准的立意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以材料作文为主,因此,必须全面把握材料,精准立意。我们的同学,有的在阅读材料时把握不住材料的核心点,只在细枝末节上选择立意点,这样立意就容易走偏;有的在梳理材料选择关键词上有所偏离,存在用词不准的问题;有的积累的信息不丰富,虽然选择立意大致方向没有问题,也能找到立意的词语予以对应,但是在词句的选择上不是很精当,有隔靴搔痒之感,总是不在点上;有的不重视题目在体现论点上的重要作用,定题目时,或云里雾里,不着边际;或为了出新,过于委婉;或说法不清,过于生涩。这些都会影响论点的准确表达。我们在写作议论文时,必须做到观点紧扣材料、一目了然、准确透彻。论点呈现,关键是题目,要做到论点明晰;其次是过程,要做到“回望”;最后要首尾照应。

三、精准判断,进行准确的表达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运用判断的方法来表述论点,就是要直接、鲜明地表达自己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运用判断表述法,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概括和提炼,做到语言明确、限制严密、意思完整,切忌使用“可能”“大概”等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词语。同时又要进行辩证思考,不要把话说得太绝对了,这样的表达才是准确的表达。

陆机《文赋》云:“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意思是说简短的话语用在文章关键之处,就能起到警策的作用。它启发我们写作议论文时,应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集中而清晰地表述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把论证思路条理井然地呈现给读者。最好在文章开头就鲜明而准确地表达论点,这样可以使读者印象更加深刻。

文题呈现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劳动让人“吃苦”。杨万里的《插秧歌》通过描绘一家四口冒雨插秧的紧张农忙生活,表现了农事的辛苦与繁忙;“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晚上下班后,也会“感到有些支持不住,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也有人说,劳动孕育着美。劳动时,人与环境融为一体,自然和谐,既展示着劳作体态的优美,又使劳动者浑然忘我,获得纯粹的审美体验……

劳动之“苦”与劳动之“美”似乎是矛盾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以“劳动的苦与美”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这是一道二元关系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部分通过引用杨万里的诗和张秉贵的话,说明劳动过程中身体承受之“苦”,强调劳动之苦是客观存在的。第二部分强调劳动之“美”,列举了劳动之美有哪些,并简洁讲述为什么美。劳动之美是专注之美、和谐之美。这样的审美体验只会在聚精会神、全身心投入时才能感知到。引导语指引考生围绕劳动之“苦”与劳动之“美”的关系来展开论述。

写作时要注意矛盾统一,即劳动必然有“苦”,但在劳动的过程中,也能获得“美”的体验;如果没有劳动的“苦”,就不可能有劳动之“美”;“苦”在于身体,而“美”更多在于精神。二者相融相生,形成一个整体。

写作时我们需要对劳动进行“全景式”的观察和全局式的思考,写出劳动之“苦”和“美”一体两面的辩证关系,展现思辨能力。

习作展示

历劳动之苦,品劳动之美

王子萌

日月不淹,春秋代序,劳动之身影穿行于时间的长河,劳动之苦与劳动之美亦常伴左右。劳动虽辛苦,却也蕴藏苦尽甘来的别样之美,只待我们用心体悟。故曰:历劳动之苦,品劳动之美。

历劳动之苦。劳动是苦的,这一点不言而喻,无论是杨万里笔下《插秧歌》中农户的农忙生活,还是张秉贵下班后累得扶墙上楼,都充分说明劳动之辛苦,是在“吃苦”。“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们唯有培养勤勉品格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方能应对劳动之苦。“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天公不作美,雨落湿蓑衣,但杨万里《插秧歌》中的一家四口不顾风雨,仍忙于农事,因为他们明白,只有历耕种之苦,才有万顷青绿、仓廪丰实。吾侪当增益品性,磨砺心志,无惧劳动苦,方能结下累累果。

品劳动之美。习近平总书记有言:“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劳动之美体现在能够创造物质财富,提升生活水平。劳动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此劳动最美,劳动人民最美。同时还体现在过程之美与精神之美。田野里,忙碌的人们与庄稼茂盛、瓜果飘香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似一幅长卷,铺展于祖国的山河上。又如周有光先生,他对工作怀有无尽热爱,在对汉语言文字的研究中,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审美体验。美的享受,美的收获,都是劳动创造的。

劳动之苦与劳动之美交织,赓续文明。回望历史,古人不辞辛劳,刀耕火种,摆脱粗粝,逐步品尝到精细之美,在这片沃土上发展壮大;揆诸当下,代代有志之士前赴后继,披肝沥胆接续谱写壮美诗篇,助力中国立于世界东方之巅。劳动的苦与美融通交响,奏出进步的赞歌,代代传唱,赓续中华文明。故吾辈更应励坚毅之心性,勤于劳动,热爱劳动,于劳动的苦与美中成就自我。

劳动如香茗,初品苦涩难入喉,细斟慢酌便觉丝丝回甘生清风,唯受得苦之味,方能品得温润醇香。“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新时代青年当历劳动之苦,品劳动之美,胸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崇高境界,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

【河南漯河高级中学高三(5)班】

点评

本文立意准确,观点鲜明。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作文开头自然提出中心论点;接下来采取分总结构,先论劳动之“苦”,继论劳动之“美”,再论劳动的“苦”“美”交织。最后将劳动比作香茗,重申中心论点并发出呼吁,鼓励青年热爱劳动,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文题呈现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琴人的第一境界是琴技,即古琴的基本演奏方法,《溪山琴况》谓之“弦与指合”阶段。琴人只有先踏踏实实地把古琴的演奏方法掌握娴熟,才能向第二境界进军,才有资格去谈论琴艺。琴艺是琴技的一种升华,《溪山琴况》谓之“指与音合”阶段。一个琴人只有在琴技上有了一定的积淀后,才有可能达到这个境界。进入此境界,唯有一法:勤奋+天赋+读书。之后才能进入第三境界——琴道,琴道是古琴内在的精神,《溪山琴况》谓之“音与意合”。此时,曲由心动矣。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这是一道“三元关系启示感思型”作文题。材料阐述了琴人的三重境界:琴技,琴艺,琴道。三重境界之间是递进关系,琴人须由技入艺,由艺至道,循序渐进,拾级而上。要进入这三重境界,须踏实去做,不断积淀,用心领悟。写作时可由琴技的启示谈开去,延伸至做人做事的层面;也可以由琴人三境联系不同领域的三重境界进行对比探究。

习作展示

以实锻技,以奋赋艺,以心悟道

张晋

夫琴者,圣人之先声也,技艺之呈现也,心绪之喷薄也。琵琶悠响,湿司马青衫;颖师抚琴,触退之心神。善琴者,能触动人心灵深处的情感,为何?答曰:以实锻技,以奋赋艺,以心悟道。琴如此,人生亦如此,唯锻技赋艺悟道,方能谱人生盛曲。

以实锻技,“轻拢慢捻抹复挑”,指弦相吻,踏实练习,方得弦与指合,筑余音绕梁之基。

心中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应付诸行动,实干是青春最响亮的誓言。书香缕缕,少时苦读的坚毅和黑夜向他漏下的星光终成就“人民教育家”张晋藩;琴音袅袅,见证郎朗童年练琴的久坐和父亲毅然辞职的陪伴。试问张晋藩如不以实锻技,何成法学巨擘教育大家?试问郎朗如不以实锻技,何以荣获伯恩斯坦艺术成就大奖?欧阳公沙地习字得文章大成,王右军池水尽墨化纸上惊龙。由此观之,以实锻技,熟悉人生中的每一个韵律,方能夯实余音绕梁之基。

以奋赋艺,“高山流水琴三弄”,以勤助力,指音相融,方得指与音合,奏高遏行云之声。

以奋赋艺,是音乐的必由之路,亦是人生的不二法门。蒲松龄苦守聊斋数十载,终成《聊斋志异》,诠释“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梅兰芳毅守梨园,终燃戏曲薪火,阐述“梅花香自苦寒来”。习人生之琴艺,需天赋,更需奋勉。古有司马迁著《史记》呕心沥血十余年,曹雪芹写《红楼梦》耗尽心血;今有王计兵虽初中辍学却能成“生活在低处,飞行去远方”的外卖诗人。奋赋艺,终得艺,升华于技,方至于道,奏响高遏行云的阳春之曲。

以心悟道,“琴心三叠道初成”,思弦共舞,意音无违,方得音与意合,成石破天惊之效。

昔日仲尼学琴于师襄,音与意合方含笑而归;今史铁生悟道地坛,哲思与美景融合方落笔成书。以道明心,以心悟道,使我们的人生成就“曲高未必和寡”的坦然。左宗棠以心悟道,融爱国之道于人生之琴,逼退外侵者,天山遍种左公柳;袁隆平以心悟道,融为民之道于人生之琴,护民于饥馑,良田尽是袁公稻。以心为道,方能使“琴”随“意”走,圆我青年鸿鹄志,立我百尺栋梁身。

以曲喻志,以琴比人。于乱花迷眼之时轻吟“自是花中第一流”,于百鸟喧嚣时“忽见孤凤凰”,音随意动,奏遍阳春。只有以实锻技,以奋赋艺,以心悟道,方能传圣人先声,得高超技艺,展凌云之志。

【河南漯河高级中学高三(5)班】

点评

作文紧紧贴合人生三境萦绕腾展,“技”“艺”“道”与“实”“奋”“心”浑然一体。琴人三境的三元关系只是思维的基础和触发点,本文对此绝不拘泥,而是叩文成理,依理立意,据意而论,将不同领域的三境巧妙融合,意蕴丰富。

文题呈现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吴妇貌丑,居于盗乡,制衣数十套,日着其华衣炫耀村里,终为盗所杀,而夺其衣。东施见邻家西施捂胸皱眉,觉姿态甚美而效之,而貌更丑,遭村人耻笑。

以上两则故事中,炫美的吴妇和效颦的东施,哪一个更令人同情?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受、联想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这是一道“二元关系权衡选择型”作文题。审题时,考生首先需要对题目中“哪一个更令人同情”这一任务指令作出明确的回答。写作的重点在于紧扣材料阐释某一位之所以“更令人同情”的原因,构思的关键则在于如何合理地拟定比较标准,可以从当事者的认知水平来看,可以从当事者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来看,也可以从多个角度探讨。考生还应结合社会实际与青年现状,进一步谈“提升认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能力”“谋而后动”“宽容无知也是一种良知”等的重要意义。

习作展示

外饰之美为虚诞,内在之美为真谛

李筱

吴妇炫美,东施效颦,前者以穿戴华服为美,终日夸耀;后者挤眉弄眼,弄巧成拙。我认为,二人之中,东施更令人同情。因为东施效仿的目的是掩丑,而吴妇的炫耀却充斥着傲慢。二人都未体悟到美的本质与真谛。美的标准并非千篇一律,气质美、心灵美方为美之真谛。

以貌取人抹杀多元之美。

吴妇与东施的做法与当下病态的审美标准惊人地相似!东施为何效仿西施?其原因在于她貌丑曾遭人耻笑,才渴望通过肤浅的模仿达到容貌的改善。而今,固化的女性审美标准“白、瘦、幼”,令减肥瘦身药大卖、外科整容医生的预约千金难求。太多的人以貌取人,将多姿多彩转变为千篇一律的标准,让许多人误以为外表的精致动人就是美的全部。实际上,美的标准本就无法统一,也没有必要统一。

真正的美,美在气质。

“腹有诗书气自华”之美才更动人心弦。当谢道韫吟出“未若柳絮因风起”,当李清照写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当林徽因诵着“你是人间四月天”……她们才是真的美。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气质,深厚的文学素养让她们举手投足间散发着优雅从容。真正懂得美的人不会徒看皮相之美,气质美才更动人。一个人内在的精神世界繁花似锦,外在的气质风采自能熠熠生辉。

真正的美,美在品格。

博爱良善、坚定自信的品格之美方为永恒之美。古时冼夫人披挂上马,平定南方部落内斗,领兵归附中原政权。虽然未有冼夫人的画像传世,但两广地区数百座冼夫人庙和每年万人的祭拜无不昭示着她的伟大与博爱。翻开伍尔芙的书页,倾听那一句“女孩儿要实现梦想,先要取得勇气”;追寻《乱世佳人》斯嘉丽的脚步,穿越封锁线,超越自我;紧跟《玩偶之家》娜拉的思绪,挣脱固有观念的约束,做对社会真正有益处的人。当你收获了劳作的汗水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当你以自己的行动令他人绽开笑颜,你会发现,美的光辉,已在不知不觉间萦绕身畔。

爱美从来都不是错误,只是要寻求真美,陶冶出内在美、心灵美。我们需谨记,外饰之美为虚诞,内在之美为真谛,寻求一份文字独有的华美,收获一份良善独有的魅力,无论是吴妇,还是东施,均可各美其美,然后美美与共。

【河南漯河高级中学高三(3)班】

点评

本文首先对“哪一个更令人同情”作出明确的回答,同时揭示二人都未体悟到美的本质。然后理例结合,将外在美和病态美,内在美和气质美、品格美、心灵美自然联系,继而明确了“外饰之美为虚诞,内在之美为真谛”的主题内涵。最后点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观点。

猜你喜欢
东施论点美的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记得你是谁1
东施整容
特别文摘(2017年7期)2017-04-19 16:35:29
东施整容
做人与处世(2017年3期)2017-03-24 20:45:06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美丽交换
做人与处世(2015年4期)2015-09-10 07:22:44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都市丽人(2015年4期)2015-03-20 13:33:05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语文知识(2014年11期)2014-02-28 2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