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攻略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中,经常有这样的任务指令:“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我们以任务指令为关键特征,把这类文题命名为“启示延伸类材料作文”。这是一种通过具体材料引发考生思考,进而延伸出更广泛、更深层意义的作文题型。考生不仅要对材料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解读,还要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性和深刻性的启示,运用发散、归纳、演绎等思维,由此及彼,将其应用于更广泛的社会、人生等领域。
对于这类作文,考生可以使用“1+1”的方式审读文题。第一个“1”是材料。与一般材料作文无异,考生首先要整体把握内容,理解其意思和情境;然后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其内涵。第二个“1”是启示,这是写作的主体、行文的关键。考生首先要从材料中提取出具有普遍性和深刻性的启示点;然后将启示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立意;最后,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感触的角度展开行文,深入论述。
接下来试举一例,详细解读这类文题的审题步骤和立意方法。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面对这些挑战和困难,有人选择逃避,有人选择勇敢面对。而真正的勇者,不仅敢于面对困难,更能在困难中找到成长的契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我们可以按照如下方式来审题立意:
1.整体把握材料内容。材料描述了在人生旅途中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不同人的选择,并强调了真正的勇者敢于面对困难并在困难中成长。
2.找出并分析关键词句。“真正的勇者”——那些不仅敢于面对困难,还能在困难中寻找成长机会的人。“敢于面对困难”——拥有勇气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在困难中找到成长的契机”——勇者的智慧和成长潜力。
3.提炼启示点。材料引导考生面对困难时要勇敢、坚忍不拔,并善于从困难中寻找成长的机会。
4.确定立意。结合材料情境和现实生活,可以立意为“在生活中践行勇者精神”,探讨在面对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时,如何保持勇敢、坚忍不拔的精神;也可以立意为“如何从困难中寻找成长的机会”。
5.选择最佳角度。选择最熟悉、最有感触的角度,如“选择勇敢,拥抱变化”,可论述在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时,勇者会选择主动适应,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总之,启示延伸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需要考生精准把握材料中关键词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对核心概念的提炼与延伸,从不同角度深入思考并确定立意方向,如就“什么是真正的勇者”“为什么要成为真正的勇者”“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勇者”等问题进行追问,即可创作出一篇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佳作。
文题呈现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6年5月30日,中央领导人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近几十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如2021年神舟两次成功发射,我国首次实现一年两次载人发射;至2024年底,“奋斗者”号完成25次万米下潜,我国万米深潜次数和人数居世界首位;我国创造大气科学观测世界纪录……我们正处在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时刻,只有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才能赢得战略主动。
读了上述材料,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对“科技创新”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材料围绕“科技创新”展开,第一段引用中央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凸显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位置。第二段列举了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卓越成果,并再次强调了科技创新对于现阶段中国的重要性。
作为新时代青年,首先要深刻理解“科技创新”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其次,还应意识到新时代为青年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青年应该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最后,考生可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讲述青年在科技创新中的责任和担当,如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思维、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等。
习作展示
乘科技创新之舟,赴时代浪潮
王一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科技创新一直在国家发展规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个个坚定而清晰的脚印在科技创新之路上连缀成璀璨星河。新时代青年生逢盛世,更应乘科技创新之舟在时代浪潮中扬帆远航。
科技改变世界。回首人类社会变革的峥嵘岁月,科技创新始终是发展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远古时代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到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轰鸣,从电力的广泛应用到AI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带领人类进入了崭新的时代,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和乐趣。在人类社会的一次又一次飞跃中,科技创新都起着重要作用。
历史的潮流浩浩汤汤,科技强国的后浪正在路上。人言“时势造英雄”,可英雄人物也可以引领时势。年轻一代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正勇敢地扛起时代的大旗,为科技创新、科技强国贡献力量:在“一带一路”大舞台上潜心耕耘,接连攻克施工技术难题,带领团队刷新铁路建设速度的工程师徐州;默默无闻从事国产处理器研发工作十余年,先后负责或参与多款龙芯处理器设计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云霁;平均年龄约35岁的“北斗”研发人员……从“北斗”组网到C919首飞,从“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每一项伟大成就的背后,都有年轻人的身影,他们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为中国科技创新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科技创新事业如火如荼的当下,青年应把握机遇,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重任,投身于科技创新的攻坚克难之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即将实现之际,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将个人奋斗融入到国家统一规划的蓝图中,奋力学习,投身创新事业,为推动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让我们携手共进,以科技创新为支点,翻开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辽宁大连第三中学】
点评
习作以青年在科技创新中的定位为切入点,用形象化的语言作为标题,既阐明观点,又具有文采。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正文围绕科技创新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科技强国战略中青年扮演的角色,以及青年如何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发光发热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事例贴合主题,逻辑清晰。
文题呈现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4年6月12日,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自主研制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首飞成功。在此之前,无人驾驶技术逐渐成熟,无人超市、无人车间和无人农场也开始大量涌现,越来越多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始无需人的参与。对此,有人惊呼“无人时代”已经来临。在“无人时代”,人是不是要被机器取代?人是不是只需享受就好?人的价值该如何体现?需要我们解答的问题还有很多。
对“无人时代”的到来,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出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材料以具体事例引出“无人时代”已经来临的话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考生的任务就是分析并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考生应辩证看待“无人时代”,“无人时代”能将人类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人类并没有被机器所取代,更不是只需享受,而是要体现出人的独特价值。其次,“无人时代”意味着人类与机器的协同发展。考生要围绕“无人时代”中人的价值展开思考,比如人类的创新能力、独特的情感、艺术与文化传承等。
习作展示
科技新潮无人时,智启新篇耀盛世
姜力丹
当HH-100首次翱翔于天,当无人超市、无人车间与无人农场大量涌现……“无人时代”的大幕已然拉开。面对“无人时代”的到来,有人惶恐,担忧人将被机器取代;有人迷茫,困惑于人的价值如何体现。而我坚信,人类的智慧和情感仍然是世界上最耀眼的光。
“无人时代”来临并不意味着人类应该退场,而是人类角色与价值需重新定位。人类的奇思妙想带来了科技的发展,蒸汽机的轰鸣声再大也无法叫喊出一台发电机,发电机的效率再高也制造不出电子计算机。时至今日,机器虽能够按照既定程序精确地完成任务,但设备的维护、产品的创新、工艺的改进都需要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来实现。因此,人类是“无人时代”的发起者和主要参与者,绝非旧时代的“遗民”。
人之所以为人,与机器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拥有意识。即使“无人时代”开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是机器永远无法复制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中至死不渝的爱情、“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中热烈真挚的友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中浓厚关切的亲情……都是人类独一无二的感情。没有感情,生活如同黑白默片,了无色彩。情感使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生命的存在,体验到爱与被爱、成功与失败、希望与绝望……世界因为情感的存在而无比美好。
“无人时代”更应重视人的独特作用,创造艺术,赓续文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样优美的诗句,机器创造不出来;将情感倾注琴键弹奏出的《命运交响曲》,机器创造不出来;《蒙娜丽莎的微笑》神秘而梦幻,机器创造不出来……这些文化艺术成果,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因此,无论进入什么样的时代,人类的创造力都无法被取代。这些璀璨的文明也只有人类能不断传承发展。
“无人时代”,只是人类的又一项成果、又一个起点。这个时代仍需人类“虽千万人,吾往矣”地勇于进取,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普世价值承担起“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推动时代巨轮滚滚向前。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人的价值就是永恒的火种,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燃烧出希望之光,永不熄灭。
【辽宁大连第三中学】
点评
全文逻辑清晰,论证具体。首段采用的是“材料+观点”的形式,主体部分梳理了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并就人与机器的本质区别进行讨论,然后从意识情感、文化艺术两方面阐述人类独特的创造和传承,最后呼吁发挥人的价值,推动时代发展。
文题呈现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美”与“崇高”是交融的。2500多年前,伟大思想家孔子发出感叹:“尽美矣,又尽善也。”意思是说,真正的美不仅在于给人感官上的愉悦,更在于能让人领会到崇高的力量。巍峨的山川、精湛的艺术,乃至高尚的人格无不体现这种交融与共生。
上述材料给人以启示。请整体把握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本题材料主要讨论的是“美”与“崇高”的关系。材料通过引用孔子的名言提出的观点是,“美”与“崇高”是交融共生的,即真正美的事物一定是崇高的,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考生可以从哲学、美学等角度深入分析这种交融的意义和价值;也可以论述在个人成长和发展中,如何通过培养审美情趣、提升道德品质、树立远大理想等来追求美与崇高的统一。
习作展示
以崇高之美熔铸灵魂
王紫桐
“尽美矣,又尽善也。”孔子对于音乐发出的感慨以寥寥数语就揭示出美与崇高交融共生的关系。生活中,人们常常被外表美丽的事物所吸引,殊不知,这种感官上的愉悦终会消失殆尽,能够牵动内心、引起情感共鸣的、具有崇高之美的事物方为真正的永恒的美。
崇高之山川日月,为真正的美。面对高山大川、名胜古迹,无数文人墨客赏景探幽时都会有一番感慨——杜甫登泰山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叹;王维赴边塞发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赞叹;毛泽东诗词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等句子皆表达了作者对于崇高之美景的赞叹。这些山川日月的壮美景色中蕴含着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这种美与山同高、与海同深。
崇高之文学艺术,为真正的美。古今中外,无数大师创造出了伟大的文艺作品。看到梵高的《向日葵》,让人对生活充满热爱;阅读《百年孤独》,让人心灵震撼;观赏《断臂的维纳斯》,让人感受到优雅与圣洁……伟大的文艺作品无不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或洞察人性之善恶,或反映社会之现状,都能触动人心。这样的文学艺术作品是真正的美,这种美,拥有着跨越时空的力量。
崇高之人格品质,为真正的美。民族危亡、国家危难之际,总有仁人志士挺身而出,英勇斗争,抛洒满腔热血。从戊戌六君子甘为变法流血牺牲,到工农武装斗争如火如荼;从“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的“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到“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连想也很危险”的焦裕禄……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救亡图存、建设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前仆后继,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坚韧和斗争精神。革命斗争中满脸鲜血混杂着泥土的革命烈士,工业化建设时期满身灰尘的工人,科研攻坚时期熬得眼睛通红的科研人员……他们的人格品质,是崇高之真美的生动体现。
吾辈青年应当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从哪里寻得真正的美,赏崇高之自然,悟崇高之艺术,慕崇高之人格,修炼自我。以崇高之美熔铸灵魂,创造辉煌人生!
【辽宁大连第三中学】
点评
习作探讨了“美”与“崇高”二者相互交融的关系,提出什么是“真正的美”。在论证过程中,作者首先将表面的美与真正的美进行区分,接着从自然、艺术、人格三个方面展开深入的论述,分论点之间层层递进,逻辑关系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