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占据关键地位。它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贯穿高中语文教学全过程,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塑造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阶段设置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要落实课标要求,就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深入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同时,要在阅读各类文本时尝试多元解读文本,提出质疑,发展思辨能力和辩证思维。
当前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在现代文阅读中,论述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分析作者的论证逻辑,判断选项与原文的逻辑关系;文学类文本阅读也常常涉及对作品主题、人物形象的深度分析与评价,需要学生运用思辨能力挖掘文本的多重意义。作文更是考查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阵地,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学生都需要对所给材料进行分析、提炼观点,并运用合理的论证结构进行阐述。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的教学与高考试题的导向高度契合,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那么如何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的教学设计呢?
一、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围绕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来设定。例如,通过某一单元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效果;能够对文本中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论据;能够运用逻辑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辨成果等。
二、选择教学文本
高中教材中有三个单元属于思辨性单元,要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思辨性文章。如《拿来主义》这篇杂文,鲁迅在文中运用犀利的语言和严密的论证,阐述了对待文化遗产应有的“拿来”态度。文章先批判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等错误做法,然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并详细论述了如何“拿来”,包括“占有,挑选”等步骤。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思考文章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写的,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深刻体会到批判性思维和逻辑论证的力量。
三、文本解读与问题设计
(一)深度解读文本
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梳理和把握论述的脉络层次,学习破立结合的写法。以《拿来主义》为例,分析文章的时代背景,理解鲁迅提出“拿来主义”的现实针对性;剖析文章的论证结构,从破到立的论证过程是如何展开的;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如犀利的讽刺、形象的比喻等修辞手法对表达观点的作用。
(二)设计思辨性问题
针对文本设计一系列思辨性问题。如:“在全球化时代,‘拿来主义’是否仍有其现实意义?如果有,应如何根据时代特点进行新的阐释?”“鲁迅在批判‘送去主义’时,是否过于绝对?”这些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
四、课堂教学活动组织
(一)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思辨性问题各抒己见。在讨论《拿来主义》的相关问题时,小组内成员可以分享自己对“拿来主义”在当代适用性的看法,交流对鲁迅论证严密性的不同理解。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倾听不同的声音,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
(二)课堂辩论
对于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可以组织课堂辩论。例如就“鲁迅对‘送去主义’的批判是否绝对”这一问题,正反双方通过收集资料、整理思路,在课堂上展开激烈辩论。辩论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坚守自己的观点,还要敏锐地捕捉对方的逻辑漏洞并进行反驳,这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写作训练与反馈
(一)写作任务布置
在阅读与讨论的基础上,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如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论述“在现代文化交流中如何践行‘拿来主义’”,或者对“鲁迅的‘拿来主义’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写作反馈与指导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认真批改,针对学生在论证逻辑、观点表达、论据运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反馈和指导。通过写作训练,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转化为书面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教学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与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教学资源日益丰富,教师可以借助更多的多媒体资源、在线学习平台等拓展教学空间。同时,教学评价体系也应不断完善。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过程中的表现,综合评估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表达水平。这样能够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辨性学习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创新,为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