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英语并不是我们的母语,且在当前的环境中缺少实践机会,而情境的创设则可以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英语学习环境,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将所学的英语加以运用,通过亲身体验和感知,更深刻地理解英语知识的内涵和用法。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情境创设在初中英语学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情境教育理论
(一)情境教育理论的核心
情境教育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对掌握知识的有效转化,实现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将学习与具体情境相结合,在依据真实情况模拟的情境中,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内容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情境教育理论是李吉林老师在情境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经过长期实践探索与理论总结而形成的独特的教育观念。
(二)情境教育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在英语教学中颇受欢迎。初中生的英语学习缺少真实的语用环境,而情境的创设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的提出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指出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优化教学设计,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英语、理解英语、运用英语。
二、情境创设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一)缺少创新性的情境创设素材
在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情境创设也是较为常见的,比如分角色朗读、故事叙述,或者是多媒体影片的播放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但是在这些情境的创设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便是缺少创新性的素材。究其原因,一个是因为教学任务重,部分教师认为情境的创设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准备,会耽误教学进程,因此他们更倾向于直接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或者是采用传统简单的方式进行。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教师缺少对情境素材的创新能力,他们往往习惯于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资源,难以打破思维定式,去尝试新的、更具创新性的教学素材。
(二)情境创设缺乏学生主体性体现
情境创设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因此学生应该成为情境教育中的主体,而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也是检验情境创设成功与否的关键。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情境创设依旧是由教师主导的,不管是情境创设元素的选择,还是在开展过程中。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受到影响,他们依旧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没有真正融入情境中。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和实践策略
(一)以教材资源为依托,注重情境创设素材的新颖性
在初中英语的教学实践中,情境创设应该以教学内容和目标为导向,针对其中的素材进行深入挖掘,不断创新。
以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第五单元“Why do you like pandas”为例。该单元主要是学习如何描绘各种动物特征以及表达自己喜欢/不喜欢该种动物的原因,同时掌握名词的复数形式。教师可以尝试动物园情境创设。一部分学生扮演动物园中的各种动物,他们需要掌握各种动物的形态以及特征,教师将他们的特征比如“cute”“lazy”“smart”等单词贴于胸前,而扮演动物的学生需要将这种特征尽可能地表演出来。另一组学生扮演游客,其中一人为导游,导游向游客介绍各种动物的特征,并提问: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and why?扮演游客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原因进行回答。这样的情境创设,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记住各种动物的特征,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英语口语和听力能力。
(二)以学生素养为核心,提升情境创设的适用性
在英语情境的创设中,是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为核心目标的。由于学生各异差异的区别,英语水平各有不同,教师在情境创设中,要充分考虑他们的特点,并结合情境教育理论的四要素,丰富情境创设内容,以学生实际为需求,设计具有氛围感的真实有趣的情境。
以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第一单元“Can you play the guitar?”为例,该单元的学习目标是学会情态动词can的陈述句表达,一般疑问句以及what综合运用的特殊疑问句的表达。教师可以搭建大学校园中活动俱乐部招募的情境,根据学生兴趣,除了guitar club/chess club/swim club等教材上已有的项目之外,还可以根据学生兴趣,选取他们喜欢的项目,由学生自主报名成为俱乐部招聘人员。通过对话的交流,学会can句式的运用。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们不仅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还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交流中,提升自身的英语表达能力。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也符合情境教育理论的要求。
四、总结
情境创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对于教学情境的创设也并不是简单的情景创建,而是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以教学目标和内容为基础,围绕创建四要素设计合适的学习情境。同时在情境教育中教师也要改变传统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做到关注但不过分干预,让学生能够在自由的环境中积极探索、自主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