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农林高校科研育人探索与实践

2025-01-15 00:00:00蒋永褚娜范立维
高教学刊 2025年2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创新人才

摘"要:国际经济与政治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我国也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社会对教育赋予更高的要求和期待。科研育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农林院校科研育人的特殊性,可通过剖析有组织科研活动得到展现。实施科研育人,应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科研育人体系,促进科教融合,构建优良的科研育人环境,建立优秀导师团队,分类分阶段地进行科学指导。通过新时代背景下农林高校科研育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将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科研教育;农林高校;研究生导师;创新人才;新质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2-0162-04

Abstract:Theinternationaleconomicandpoliticalenvironmentisundergoingunprecedentedprofoundchanges,andourcountryhasenteredanewstageofdevelopment.Againstthisgrandhistoricalbackdrop,theabilityofeducationtoservenationalstrategieshasbeensignificantlyenhanced,andsocietyhasplacedhigherdemandsandexpectationsoneducation.Scientificresearchandeducationisaneffectivewaytodevelop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andisofgreatimportanceinimprovingthe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capabilitiesofuniversitystudents.Theparticularityofscientificresearchandeducationinagriculturalandforestrycollegescanbedemonstratedthroughtheanalysisoforganizedscientificresearchactivities.Toimplementscientificresearchandeducation,weshouldstrengthenthecomprehensiveleadershipofthePartyovereducation,buildastudent-centeredscientificresearchandeducationsystem,promotetheintegrationofscienceandeducation,createanexcellentscientificresearchandeducationenvironment,establishanoutstandingteamofmentors,andprovidescientificguidanceinaphasedandcategorizedmanner.Throughthescientificresearchandeducationinagriculturalandforestrycollegesunderthenewerabackground,weaimtocultivatetop-notchinnovativetalentswhowillmakegreatercontributionstothecountry's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

Keywords:scientificresearchandeducation;agriculturalandforestrycolleges;graduateadvisors;innovativetalents;productiveforcesofnewquality

国际经济与政治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入全新阶段,科教兴国、有组织科研等国家战略政策持续深化实施;教育在服务国家战略、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愈发显著;新时代对农林高校科研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地进行探索与实践。

全球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1],强科研育人的紧迫性尤为凸显[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研究更要应用牵引、突破瓶颈,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3]。面对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加快构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布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科研育人正是要通过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应用,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我国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为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需要转变为创新驱动模式,需要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的支撑,需要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需要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4]。新质生产力是在现代科技革命推动下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它涵盖了具备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高科技含量的劳动资料,以及边界不断拓宽的劳动对象。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培育和壮大新质劳动力。

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显著提升[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教育是根本[6]。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显著增强,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力量。2022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7]。有组织科研紧扣国家、行业的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解决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整合学术资源、提高学术资源利用率[7];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8];是化解“卡脖子”风险隐患的关键途径[9];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形式[10]。

教育承载着更高的要求和期待[1]。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的推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高质量教育的支撑[11]。当前,教育的发展正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教育资源日益丰富,便捷性、灵活性和持续性不断增强,大学更加开放,与企业的合作也愈发紧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12],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11]。

一"科研育人的重要性

19世纪初期,洪堡提出了“科学与教育相融合”的先进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9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强化科研育人功能,推动高校及时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要求[13]。科教融合,既体现在国家科技事业与教育事业的宏观融合上,也体现在科学研究职能与人才培养职能的中观融合,以及科研要素与教育要素的微观融合上。其目标是通过教育促进科学进步,以科学引领教育发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质资源,形成教育与科研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更多实践路径[14],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15]。

科研育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途径[4]。大学,其首要任务便是培养大批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质劳动者。通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大学能够产出前沿科技成果,并通过技术转移等方式,促进科研成果与产业界的有效对接,从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手中的新质劳动资料。此外,大学内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氛围,也有助于拓宽劳动对象的定义范畴,为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科研育人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创新驱动发展,时代呼吁高等教育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16]。创新创业教育是衡量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之一[17],其目标是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18]。

二"农林院校科研育人的特殊性

农林院校肩负着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神圣使命[19]。面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蓬勃发展,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面对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新挑战,需要培养农林专业人才、攻克农林关键科学问题、发展农林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新时代的拔尖创新人才应具备坚定的家国情怀、深厚的科学基础、交融的知识体系、宽广的人文素养和卓越的创新精神[20]。各类高校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应积极探索育人新模式、新理念,建立有利于特色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机制。

以有组织科研为例,我们可以更具体地理解农林院校科研育人的特殊性。当前,高校有组织科研主要以顶尖综合性高校为代表,形成了多种组织模式[21]。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农林院校在有组织科研方面的研究切入点有所不同[22],主要采取区域导向型研究,以应用型基础研究为主,重点关注农林业的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农林院校开展有组织科研,应以学校特色为立足点,以农林行业背景下的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依托特色学科优势,明确攻关方向。

以笔者所在的福建农林大学为例,该校近年来在有组织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作为一所以农林科学、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的地方性农林院校,福建农林大学聚焦国家和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构建科技创新链条,聚焦菌草、蜜蜂、番茄、兰花、杉木、水稻和甘蔗等生物学基础研究,生态防控、生态治理、生物质利用等应用研究,并持续取得连续突破,在《Science》《Nature》《Cell》三大顶级期刊上发表了20余篇高水平论文,充分展示了农林院校在有组织科研方面的实力和特色。

三"农林高校科研育人的实施路径

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应深刻全面地认识党领导教育事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从更高的政治站位出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11],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宗旨[5]。对于农林院校而言,加强学生对农林行业的理解与认同,培养知农爱农的情怀显得尤为重要。例如,笔者所指导的研究生,若未能深入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大食物观”的核心理念,则难以全面理解微生物电化学污水资源化技术背后所蕴含的深远价值。这不仅会阻碍他们从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政治视角出发,去领悟聚焦污水低碳处理与绿色生物制造交叉前沿的重要性,将不利于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宽广的全球视野。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科研育人体系[23]。这一体系打破了传统以资源为中心的模式,鼓励学生主动规划设计研究项目,使教师、企业、空间等资源围绕学生配置,将学生置于科研育人的主体地位,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凸显兴趣的牵引作用[24]。

促进科教融合[25],鼓励高校青年教师以育人的理念进行科研,以学术的态度进行教学[26],突出科研成果在课堂教学、教材建设中的先导作用,科技竞赛中的牵引作用[27]。通过69所高校908位教师的调查数据,发现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的学评教成绩更高,实证了科研对教学的反哺性[28]。在福建农林大学,笔者主讲的给水工程为环境工程专业选修课,其2021—2024学年的推荐教材为张晓健、黄霞主编的《水与废水物化处理的原理与工艺》。尽管该教材的内容、结构、难度均与本门课程的定位高度契合,是任课教师在比较了包括严煦世、高乃云主编的《给水工程(第五版)》等多本教材后做出的慎重选择。然而,该书出版于2011年3月,虽然给水工程各处理单元的基本原理早已成熟,但是应用实例分析相对老旧。在课程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研究成果,笔者在授课时特别注重将本领域的研究前沿融入或渗透于教学活动中。以离子交换一章为例,在介绍了软化与除盐概述、离子交换原理、离子交换软化、离子交换除盐、离子交换器和离子交换处理工业废水等基础知识后,笔者会进一步介绍阳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固态电解质在CO2捕获和利用上的最新进展[29-30],并提出一系列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相关研究多采用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而不是其他的树脂类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颗粒大小如何影响CO2捕获和利用的效果?”“为何在电化学装置中加入中间的离子交换树脂层后,整个装置的电压会增高,而部分电流密度会减小?”,这些问题旨在考察学生对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为了充分发挥科技竞赛的牵引作用,福建农林大学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包括实施覆盖范围更广的本科生科研资助计划,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依托科研平台资源,建立实验教学第二课堂;将产业前沿或企业实际问题转化为科研项目,并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强化校企协同,打造校企双主导科教融汇育人共同体,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习和就业平台。

构建优良的科研育人环境。个人兴趣与育人环境之间存在交互影响[24],应当营造积极的学术氛围。在科教融合的大背景下,为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源,应将科研能力的培养前置于本科教育阶段。研究已经证实,科研参与可对个人科研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576名本科生为例,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攻读博士的概率提升了14.1%,在高校科研岗位就业的概率提升了17.2%。有条件的高校,应遵循人才培养周期,建立本硕、本博贯通的培养体系。例如,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在近几年陆续接收了多名本校本科毕业生,他们考研一志愿未能如愿,随后调剂回福建农林大学。长期的实践观察,发现这些本校毕业生可以较快地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他们对不同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和测试技术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经过三年的研究生培养,多名学生成功考入顶尖综合性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构建科研育人环境,应以兴趣为基础,避免过分强调发表论文等显性指标,以免磨灭初心,扭曲价值判断[23]。还应强调包容性,充分考虑本科生在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上的不足,形成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1]。应注重学术志趣与自信的人格培养,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23],增强学术热爱。在环境工程导论课程中,笔者为本科生分享了两个典型研究案例。案例一是某课题组围绕微生物电化学重金属还原开展研究,持续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系列论文中,不同研究生分别还原不同的重金属,包括铜、锌、镉、金、钴、铀、硒和铬等。系列论文中,使用了同样的装置构型,同样的重金属浓度等运行参数,同样的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XPS),极化曲线,16S高通量测序等分析手段。上述重金属考察一遍后,下几届的研究生又在同样的体系,用同样的表征方法去探究二元、三元重金属的同步去除。案例二展示了某课题组对乙醇促进厌氧消化机制及效应的深入研究,发现乙醇能够显著促进厌氧消化产甲烷,成功解析了促进种间电子传递的关键机制,利用共发酵技术实现了乙醇的原位生成与利用,搭建了中试反应装置,进行了工艺示范。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了这两个案例,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了科研的价值和意义,并树立了正确的科研志趣和追求。

建立优秀导师团队,发挥引路人的关键作用。导师团队可以整合资源,通过指导、交流、支持和协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提升团队结构的合理性,积极引育顶尖团队带头人[19]。同时,要结合团队成员的多样化发展需求,营造积极的创新文化氛围。其中,青年教师往往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但可能在知识广度、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存在不足[26]。福建农林大学的环境工程导论课程,采用了由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领衔的研究生导师团队授课,负责人统筹全局、综合点评,年轻教师发挥专长、专题授课。此外,科研活动的“传帮带”作用不容忽视。调查发现,学长指导在本科生科研投入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分类分阶段地科学指导[24]。由于工科本科生在科研上存在群体分化现象,一部分以学术论文为主要成就,另一部分以竞赛专利为主要成就,需要不同的指导策略[24],发挥指导教师和学生同辈群体的作用,特别是要加强科研兴趣的启蒙和直接互动,以及竞赛团队学生领袖的选拔与培养。

四"结束语

在当前全球经济与政治格局经历着深刻重构之际,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此宏观历史语境下,教育领域对于支撑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将实现质的飞跃,社会各界对教育也将寄予更深切的期望。科研育人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对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针对农林高校,科研育人具有其独特性。为有效推进新时代背景下农林高校科研育人,首要在于强化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育人方向与国家发展战略同频共振。进而,需构建以学生为核心、需求为导向的科研育人体系,深度融合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营造利于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科研环境。在此基础上,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导师队伍,依据学生特点及发展阶段,实施分类指导与分阶段培养策略,确保科研育人的精准性与实效性。总之,推进新时代背景下农林高校科研育人,将培养出具备高度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拔尖人才,将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更加卓越的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杜育红,赵冉.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内在逻辑、现实证据与实现路径[J].教育与经济,2023,39(2):3-8,19.

[2]徐艳茹,刘继安,包云岗.产学研融合如何提升科研影响力?——个人与团队视角下的案例剖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3,44(2):53-62.

[3]习近平: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30/content_5688265.htm.

[4]刘红光.发达国家如何推进大学发展新质生产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26(3):24-31.

[5]周洪宇,李宇阳.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新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的系列新论述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2):7-15,70.

[6]卢晓中.科教融汇视角下高校教学与科研更好结合刍论[J].中国高教研究,2023(11):32-38.

[7]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2-08/30/content_5707406.htm.

[8]周森,黄诗茜,刘明兴.高校的有组织科研与多学科研究: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3,21(4):110-134,88-89.

[9]刘震,崔曦元.高校在国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中的有组织科研机制研究——以清华大学核研院高温气冷堆技术攻关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3,44(2):21-29.

[10]胡兵,甘晖.高校有组织科研:形成要素、实施困境及路径对策[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4(2):45-51.

[11]朱孔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开创广东教育事业新局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1):3-7.

[12]徐林.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逻辑脉络、关键挑战与实现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23,17(1):35-46.

[13]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469721.htm.

[14]邴浩,朱小亮.基于价值引导的科研育人内涵解读与实践探索[J].高校辅导员,2019(5):49-52.

[15]王强,黄达,谢寅波.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科教融合创新实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12):29-36.

[16]王洪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核心内涵[J].江苏高教,2021(11):21-27.

[17]李润亚,张潮,张珂,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系统构成及其表现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4(18):10-15.

[18]蒋菲,郭淼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四链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及对策审思[J].大学教育科学,2023(5):76-84.

[19]孙龙.我国农林院校科研团队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3(Z2):32-35.

[20]王云鹏.走好科教融汇育人路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23(Z2):16-19.

[21]陈霞玲.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的组织模式、经验特征与问题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7):78-87.

[22]赵毅鑫,李秀坤.行业特色高校有组织科研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23(Z2):28-31.

[23]杜函芮.以学生为中心构建高校科研育人网络的研究[J].高教探索,2022(6):34-39.

[24]申超,姚超.本科生中的“科创英才”是如何“炼成”的?——情境学习理论的视角[J].复旦教育论坛,2023,21(5):72-82.

[25]刘伟.基于人才强国战略的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管理,2023(10):82-93.

[26]谷木荣,陈世昀,刘芝庆.高校青年教师科教融合的现实障碍与突破[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3,39(3):30,36,120-121.

[27]曹荭蕾,陈武元.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群体差异与优化路径——基于对某研究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师的调查[J].教育科学,2023,39(3):51-58.

[28]陶政宇,李楠.高校教师科研对教学反哺性的实证研究:基于全国63所高校的数据检验[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6):36-41.

[29]ZHUP,WUZY,ELGAZZARA,etal.Continuouscarboncaptureinanelectrochemicalsolid-electrolytereactor[J].Nature,2023,618(7967):959-966.

[30]CHUN,JIANGY,LIANGQ,etal.Electricity-drivenmicrobialmetabolismofcarbonandnitrogen:awaste-to-resourcesolution[J].EnvironSciTechnol,2023,57(11):4379-4395.

基金项目: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数字化教学赋能材料化工类研究生教育研究”(FBJY20230230)

第一作者简介:蒋永(1987-),男,汉族,四川德阳人,博士,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污水微生物电化学。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创新人才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学习与研究(2024年1期)2024-01-23 08:11:21
以科创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山东国资(2023年9期)2024-01-02 13:49:10
何为“新质生产力”?
领导月读(2023年10期)2023-12-23 15:47:36
支持科技创新成财政提质增效新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投资新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有多重要
新民周刊(2023年37期)2023-10-28 01:15:30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7:50:25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5:31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0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