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民办本科园林花卉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2025-01-15 00:00:00钟泰林朱金梁陈丹维李珏陆海飞赵竑绯盛国梁
高教学刊 2025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课程

摘"要:民办本科应用型高校,更应注重学生学习的效果与实践动手能力。园林花卉学作为风景园林专业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较高要求。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拟通过探索构建一套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园林花卉学课程教学优化体系。内容上,全覆盖本科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教学内容,通过“每周一花”“花境实践”等特色专题强化核心授课内容;形式上,由老师主讲渐变为师生互讲学生为主的方式;考核上,将成绩由过程加测验,延伸到成果汇报相结合进行综合评定。经过几年的实践,该优化体系实施进展顺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明显增强、学习兴趣增加、成效显著,实践能力明显提升,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应用型本科;园林花卉学;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2-0128-05

Abstract:Privateundergraduateapplication-orienteduniversitiesshouldpaymoreattentiontostudents'learningoutcomesandpracticalskills.Asapracticalandcomprehensivecorecourseinthefieldoflandscapearchitecture,LandscapeandFloriculturehashighrequirementsforstudents'practicalandself-learningabilities.Toencouragestudentstolearnactively,itisproposedtoexploreandconstructateachingoptimizationsystemforlandscapeandfloralstudiescenteredonstudentgrowth.Intermsofcontent,itfullycoversthebasicteachingcontentthatundergraduatestudentsshouldmaster,andstrengthensthecoreteachingcontentthroughspecialtopicssuchas\"Weeklyflowerrecognition\"and\"Flowerborderdesignandpractice\".Inform,theteacher-lecturinggraduallychangedtoteacher-studentlecturingIntermsofassessment,theresultswillbecomprehensivelyevaluatedbycombiningtheprocesswithtestingandextendingtothereportingofresults.Afterseveralyearsofpractice,theimplementationoftheoptimizationsystemhasprogressedsmoothly,andstudents'learninginitiativeandconsciousnesshavesignificantlyincreased,theirlearninginteresthasincreased,andtheirlearningeffectivenesshasbeenremarkable.Students'practicalabilitieshavealsoimprovedsignificantly.Thishaslaidasolidfoundationforstudentstolearnothersimilarcourses.

Keywords:centeredaroundstudentgrowth;appliedundergraduate;LandscapeandFloriculture;courses;teachingreform

国家教育部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改革,旨在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督促学生积极学习,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教学方法与途径[1]。民办高校通常强调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主。园林花卉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生态学与生态设计、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园林规划设计(Ⅰ、Ⅱ)和乡村规划与设计等课程的前导课之一。我们课程团队认为,园林花卉学作为一门极具实践应用性的课程,其深入学习不仅能够为个体奠定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还具备极高的创业与就业潜力。掌握该课程的核心理论与实用技能,将有助于学生及从业者在花艺设计、花卉栽培、景观规划和园艺理疗等多个领域实现职业发展与自主创业。因此,精通园林花卉学不仅是学术追求,更是通向多元化职业道路与创业机遇的坚实桥梁。园林花卉学主要通过花卉的识别,并比较全面掌握花卉的习性、繁殖、栽培与管理及园林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技术,为其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打好扎实的花卉种类辨别与种植设计的基本功,也为将来从事花卉栽培、管理和经营的工作提供知识储备,是培养合格的风景园林师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之一[2-3]。因此,课程教学效果的良莠直接影响学生对该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甚至于未来专业发展的影响;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课程学习效果的质量良莠对其自身专业素质培养与技能的提升影响深远。本文以民办本科大学浙江树人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为例,主要针对园林花卉学授课环节目前存在的问题,采取的相关教改措施进行分析与总结,并对如何更好启用“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获得更佳的教学教改效果。

一"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课程内容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浙江树人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园林花卉学课程总学时48(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16学时),另还有一周的校内外实习,且城市园林绿地实习和风景园林综合实习(苏州、上海)两门课程各有1周的实习也与园林花卉学有一些关系。相比较于其他同专业的院校开设此课程的总学时大多为64学时(理论、实践各32学时)的高校而言,这样的学时安排较为合理。但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将知识点完整且保质地授予学生,那么在教学形式上进行适当优化调整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园林花卉学课程授课,多数院校均以草本花卉为主要对象,课程内容略有差异,但基本还是按总论、各论(一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球根花卉、水生花卉、仙人掌与多浆花卉、木本花卉)及花卉的繁殖与花卉应用等章节分别进行讲授。目前我校的课程时间安排在秋季学期进行,但园林花卉具有固定的年生长期和生命周期,不同花卉开花结果的时间、习性、栽培方法及应用形式也不尽相同,为克服理论课专题讲解过程中,学生能够不错过部分花卉的最佳观赏季节的难题,我们与园林树木学(春季学期开课)进行了一些交叉,在园林树木学课程上也开设观花树木专题;且建设了在线课程和花卉图片库,可以较方便学生了解春夏季开花的一些花卉,更好掌握全年观花花卉。同时我们进行了以下改革探索。

1"开设特色专题

课程组开设“每周一花”特色专题,提出每位同学每周必需掌握和了解一种花卉,一学期计16周,每位同学必须完成不少于16种花卉的PPT制作,内容主要有花卉的拉丁名、别名、特点、习性、繁殖方法、花卉文化及园林应用情况,1种花卉不少于5张PPT;同时强调一个班级内每位同学的花卉品种不能有重复(若是2个班,A、B班个别同学的重复种类不超过50%),由学习委员对班级每位同学花卉种类进行把关。

若这样,一个班30余位同学,一学期下来就有480种及以上花卉,若每位同学均掌握这480种花卉,水平达到甚至超过“高级花卉园艺工(250种)、大纲要求(300种)”花卉识别水准。同时我们每次课根据教学计划和内容,选择安排有相关内容的2位同学上台讲授其所做的PPT(时间和内容在前一次课结束时就安排好)。

为了增强活动的多样性与实效性,若仅依赖学生自行选择花卉进行“每周一花”展示,可能会因缺乏统一指导而导致季节性与气候适应性的考虑不周,进而引发花卉品种选择的重复性问题,难以全面展现花卉的四季之美与地域特色,最终影响活动预期的教育与展示效果。因此,建议在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融入季节性指导与气候适应性评估,以优化花卉品种选择,确保每期内容新颖独特,更好地契合自然规律和授课内容。所以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由老师根据教材和当地的气候特点,精选近500种花卉,再由学习委员分配或以抽签形式确定每位同学每周应做的花卉品种作业,并上传超星学习通;同时前一次上课时通过抽签或指定下次课汇报的学生和花卉品种,让学生提前做好下次课汇报内容的准备,汇报时间每名学生3~5分钟;并且汇报结束后需要随机提问学生1个问题,并随机由另一名学生提问汇报同学1个问题。且每次课程均计划由2~3名同学汇报,整学期下来,一般人人均需汇报,生生也有机会汇报。因课堂时间有限,全体同学还需通过超星学习通课堂测试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当次课堂上未互动的同学也是一种补测。

2"增设市花(县花)的调查与检索题

因每一位同学一般都对自己的家乡(出生、成长或上学等地方)具有特殊深厚的情感,但不是每位同学都了解自己家乡的市花(县花)。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家乡所在的市花(县花)情况,我们在开学初第一次课前增设学生家乡所在地的市花(县花)的调查与检索题,通过超星学习通发放调查问卷形式或查阅资料等,让学生对家乡的市花(县花)进行系统查阅。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爱乡情结,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对花卉品种的认知。

3"以花境案例设计与实施为例推动花卉学实践走深走实

花境案例设计与实施,是园林花卉学学习与花卉应用的核心内容,具有综合性和专业性等特点。通过花境案例设计与实施,可以比较全面地督促学生学习花卉的种类与识别,可以强化学生平面设计与表达能力;通过花材的选择与购买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交际能力和协调处理问题能力,主要环节与内容有:

1)西湖周边花境实地参观与考察。组织学生参观不同类型的花境设计项目,如公园、企业园区等。通过实地观察和体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真实项目的设计理念、材料运用、植物配置等,从中汲取灵感和经验。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教师结合现场实例讲解,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花境设计与实际操作过程。

2)经典花境设计案例研究。挑选西湖湖滨经典花境设计与实践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分析该案例的设计思路、实现手法、效果展示等,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类型和风格的花境设计特点,以及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技术要求。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案例的理解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花境模拟设计实践。使用设计软件或手绘方法,鼓励学生进行模拟设计实践。通过选择不同场景和要求(如公共花坛、私人庭院、室内花境等),学生可以制定和详细规划设计方案。在实践过程中,对照经典案例,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调整和反复改进设计方案,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和创新创意能力。

4)真实项目实践(花材选购与种植)。因学院给每位学生均有实习补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应用这个补助款(经费使用也是考核内容之一),让学生在花卉市场实习的过程中抽出一部分时间,来选购之前设计的花境花材,参与学校真实实践项目,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项目相结合。通过花境全过程的实际操作,解决花境设计与施工过程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一般4~6人一组,可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负责设计、制作和管理这个花境项目。这样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沟通协调和项目管理能力。

5)引入现代技术手段。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提供更直观、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数字化工具进行虚拟设计、模拟演练等,提前感受和调整设计效果。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在线资源,如观看设计教程、参与在线讨论等,以拓宽视野和增强实践能力。

6)参加竞赛和展览。鼓励学生参加其他一些类型的花境设计竞赛,通过参赛、展示和汇报评审环节,提升设计作品的专业评价和公众认可度。激发学生的设计能力、竞争力,及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适时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趋势,拓宽专业视野。

(二)"教学方法革新

为更好践行以学生成长为核心,深度融合现代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课程组探讨摒弃传统的教师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转而采用一种更加灵活、互动,且富有成效的“主题驱动、学生主导”的教学模式。具体为每次课程都围绕一个精心设计的主题展开,这些主题不仅紧扣园林花卉学的核心知识,还注重与季节变化、气候特点等自然因素的紧密联系,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实用性。课堂上,学生成为上课的主角,他们通过汇报、讨论、展示等多种形式,分享自己对主题的理解、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思路;而教师则扮演引导者、点评者和补充者的角色,适时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观念,补充遗漏信息,确保学生能够在正确的方向上深入探究,真正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此外,课程组还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勇于创新,通过实践探索来验证和深化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园林花卉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与掌握,还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创业就业乃至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技术)融入在“e+”、人工智能时代

教育教学技术与信息化进一步融合,相应的网络课程平台如超星学习通、智慧树、雨课堂等相继推出和完善,给园林花卉学课程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切入与转换提供了良好机遇。课程通过适度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平台慕课以及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过去以老师讲授为主的课程授课形式,转变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学生多查资料、多说多问,老师辅导与答疑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方式,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学习热情,收到了良好的学习反馈与效果。例如,过去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园讲解花卉识别时,学生们常忙于低头记笔记而没有时间仔细观察花卉本身的形态特征,对花卉的认知还不深入,再次遇见了也可能不认识;而另一些学生尽管观察到了特征,但由于未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导致老师讲解的花卉品种较多时,易与前面已记录的知识点发生混淆或遗忘的情况,学习效果不佳。

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试探利用线上平台(雨课堂、超星学习通),提前2~3天把下次课程需要讲授的内容提纲、相关电子资源等资料上传超星学习通(可在线阅读或下载);并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完成老师预留的涉及到的知识点、小问题(小测试)。由于学生课前预习了,在老师上课讲解一些知识点时学生能较快反馈,加深了记忆;同时对于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难题,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在课堂上提出来并得到老师精准的解答。

通过构建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将园林花卉学的理论知识与生动有趣的故事、奥秘和魅力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与兴趣。

在培养学生对园林花卉学兴趣的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兴趣”作为内在驱动力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园林花卉学这一实践性与审美性并重的学科中。尽管学生(尤其是女同学)普遍对花卉抱有喜爱之情,但这种喜好往往停留于表面,与深入学习花卉学基础知识并转化为应用能力之间,存在着需要跨越的鸿沟。因此,作为教师,探索并实践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对园林花卉学深层次的兴趣与探索欲,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我们采用了一种寓教于乐的方法论,即通过将园林花卉学知识融入丰富多样的叙事与探索活动中,旨在构建一种情境化、故事化的学习环境。

主要通过以下方式:

1"讲述花卉的文化故事

利用花卉与名人、历史事件、文学作品等文化元素的紧密联系,挖掘并讲述花卉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花卉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探索园林花卉学深层含义的兴趣。

2"揭秘花卉的自然奥秘

引导学生关注花卉的独特生态现象与生理机制,如食虫花卉的捕食机制、特殊花卉的适应性进化等。通过揭示这些鲜为人知的奥秘,激发学生对花卉生物学特性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促使他们主动深入学习园林花卉学基础知识。

3"展示花卉的独特魅力

通过介绍花卉的形态学特征、香气成分、药用价值等,特别是如唇形科碰碰香等具有特殊感官体验的花卉,让学生亲身体验花卉的多样性与美妙之处。这种直观的感受能够加深学生对园林花卉学的兴趣,并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探索园林花卉学的广阔领域。

(二)"加强课程资源与实践基地建设

课程组除了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与形式外,还非常重视学习资源的建设。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除了常规教案、多媒体教学手段外,还建设了微课程(微视频)、实践基地、教学素材库等,为学生课内外自主学习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料和平台。

1"花卉图片库的建立

花卉识别是最基础的也是课程的核心与关键:花卉的识别与园林花卉学教学是两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领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训练,学生可以掌握花卉识别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以及花卉栽培与管理的相关知识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是花卉爱好者必须掌握的技能。以往花卉识别主要是实物、教材或教辅用书,根据教学大纲,学生必需掌握约500种常见花卉;对于学时少,一些花卉的相似性又较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此,课程组把任务分解,一方面开展“每周一花”的训练与演讲,另一方面在超星学习通建立了花卉图片库,要求学生每周抽一定的时间浏览图片库,通过实物观察、图片展示、标本制作等多维一体方式,教授学生如何识别不同种类的花卉,引导学生掌握花卉识别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另还有在线测试及不定期的课程测试。

2"微课程(微视频)资源建设

微课程(微视频)具有短小精练又主题鲜明的特点,尽管内容不完整,但因带有趣味性、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正向思考。通过观看微课程(微视频)可以让学生课前学习、复习上次课程内容,同时又更明确把握下次课的主要内容,且能够快速理解和吸收其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关联点等知识点[2-3],能让知识点从课外到课内再延伸到课外,也是实现知识输送到能力形成转变的重要环节[4-5]。课程组老师不仅带头录制微课程(微视频),同时也鼓励学生做一些花卉相关的微视频(短视频),让师生共享。

3"课程实践基地建设

目前,园林花卉学实践教学常以市内各类大型公园参观、认知为主,我校除杭州西湖及周边公园、虹越花卉基地外,还新开辟了瓜渚湖公园等校外实践基地。同时,由于学校内部未配备学生实践操作基地,课程组还与学校后勤校园绿化管理部门联络,借用他们的大棚开展花卉栽培、繁殖等实践教学;在师傅的指导下学生参与校内花卉的栽培、繁殖等实训。因各方协调统一,实训效果较好。另一方面,也积极进行校企合作,与当地相关的花圃、种质资源圃、园林施工与景观设计单位等校外优质企业联络,发展校外实训基地。现已与中栋园际花木城、杭州中邦生态环境有限公司、杭州鑫川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共建校外实践基地。

学生通过在校企实践基地的实训,一方面可以全面参与企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更好了解企业运营和市场需求,在花卉栽培养护、园林应用的过程中,既巩固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又能加强对花卉识别、形态特征、生长发育、习性、文化和园林应用等更全面、更系统的认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及时掌握当下园林花卉产业快速发展中新材料、新技术应用情况,规避教材内容老旧、无法适时更新的问题,从而拓展学生学习时效性,及时掌握花卉行情变化,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4]。

(三)"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组对考核形式进行了改革,由以往作业、考试为主的“单一性”决定成绩,改革为依据“检查”机制综合评判。①平时成绩有“三查”:即“一查理论学习”成果,在平时课堂中通过随机点名抽查学生回答前次理论课相关内容与问题,根据该生掌握的熟练与准确度给分,且确保课程学期结课前每位学生均能被抽检到,占总成绩10%;“二查作业/实验”完成质量情况,根据学生上交作业/实验的内容正确、完整性评分,占总成绩15%,发现抄袭的另行处理;“三查学习效果”,每次课程结束后需通过学习通试题测试,由教师/机器根据答题情况评分,占总成绩的15%。②期中考试“会识花”,成绩占15%,主要考查园林花卉的识别能力。③期末考试“强综合能力”,占成绩45%,通过闭卷考试形式,采用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综合分析题等题型内容综合考查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且与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花卉园艺工技能理论考试题目相衔接,部分学生成绩如图1所示;完全符合正态分布水平。通过这种多维的考查形式,学生迫于检查压力、答题熟练等情况,课程的学习态度及参与度上较改革前有较大的改进和提高,学习效果与知识掌握度显著提高,所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矩阵高度契合。

三"改革效果与结论

园林花卉学作为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花卉识别与应用能力有较高要求,这也决定了该课程在专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长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的重要意义[6-8]。通过这种“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学形式转变,学生由之前的被动学习逐步变革为主动学习,能更主动查阅资料、讨论问题;实践后学生积极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综合素质水平也显著提升。

同时,我们通过市花(县花)的调查与检索,以及“每周一花”专题;通过实地参观与考察、花境设计案例研究、模拟设计实践、项目式学习、参加竞赛和展览,及引入现代技术手段以及建立实践基地等多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多地查阅资料,学生的花卉应用和花境设计实践能力明显提高;掌握了更多花卉的特性和园林应用情景等,也更好激发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提高了在公众面前自我表述的能力;学生上课时学习态度更加端正,规避了做其他无关事情、开小差现象[8-10]。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把“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贯彻到教学改革中,不断研究探索更优化的课程教学措施。为能更好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我们也把校园(校区)申请了“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科普示范基地,为学生学习园林花卉学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平台;激发学生真正爱上园林花卉学这门课程,爱上风景园林这个行业而不懈努力。

以下引自风景园林221班潘同学的园林花卉学实习小结:“通过这次实习,我们收获颇丰。①对园林花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实地考察和理论学习,我们对园林花卉的种类、习性、栽培及养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会了如何根据花卉的生长习性进行养护,掌握了基本的园林花卉繁殖方法。②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小组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大家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小组的实习工作出谋划策,共同解决问题。③对园林行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通过实习,我们了解到园林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了园林设计、施工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流程和要求。这为我们今后从事园林行业的相关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蓬勃与活力,也体会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学生这个实习总结,明显感受到学生学习园林花卉学前后的认知变化,对自己和未来有了更多更深入的正向思考,较好达到了教学大纲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课程矩阵要求。

当然园林花卉学的教改,唯有“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不断持续优化方法与措施,以基本理论为指导,想学生所想,急社会所需为急,才能培养出具有园林特色的社会所需之才。

参考文献:

[1]高筱卉,赵炬明.积极学习类教学法:原理,方法与建议——“以生为中心”学教学法系列研究之一[J].大学教育科学,2022(1):35-43.

[2]杨春雪,杨青杰,王慧平.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效果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5(9):41-43.

[3]刘艺平,贺丹,李永华,等.融合MindMap优势助力完善线上线下教学衔接——以园林树木学树种识别教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4(1):78-81.

[4]朱向涛,金松恒,钟泰林.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园林专业花卉学教改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0):171-173.

[5]钟泰林,赵光武,王洋,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地方农林院校核心课程辅助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108-112.

[6]邱靖,万劲.以学生为中心的园林花卉学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1):184-185.

[7]马丹丹,叶喜阳,钟泰林.三位一体——立体化植物学教学方法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26):107-108.

[8]胡惠蓉,王春潮,张佳琪,等.以学生为中心的花卉教学实习体系优化尝试[J].现代园艺,2023(9):184-186.

[9]王洋,赵光武,吕尊富,等.种子贮藏加工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7):351-352,355.

[10]向地英,邸葆,王丽霞.园艺专业观赏园艺方向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学刊,2018(2):119-121.

基金项目:浙江省绍兴市普通高校重点专业项目“风景园林”(SXSZY202412);浙江树人学院核心课程建设项目“园林花卉学”(SRKC2024014);浙江树人学院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重点培育项目“浙江树人学院-杭州中邦生态环境有限公司设计类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SRSJJD2024005);浙江树人学院“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医工融合+’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gk202403)

第一作者简介:钟泰林(1974-),男,汉族,江西兴国人,林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园林花卉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20:31:44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7:32:08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07:03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33:08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08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9:03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