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人才驱动政策指出,高等教育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的考核评价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作用,既可以基于目标构建考核组成构件,还可以促进、激励学习者学习主动性。以湖南中医药大学有机化学课程为依托,课题组开展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通过重构创新性学习考核成绩组成构件、基于“两性一度”设置多维形成性评价因素、优化末考题型设计和加强实践培训途径与考核占比等方面的改革,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知识综合分析运用能力、强化实验技能与实操能力,以及创新协作与服务社会能力。经过三年的实践,这种考核方式受到学生的认可和好评,能有效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该考核模式将逐步向全校其他课程推广,有力促进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最终服务于创新人才的高效培养。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考核;有机化学课程;组成构件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1-0142-04
Abstract:Thepolicyofinnovation-driventalentspointsoutthathighereducationshouldbebasedontheoverallstrategyofthegreatrejuvenationoftheChinesenationandtheunprecedentedchangesinthenextcentury,andshouldtrainsocialistbuildersandsuccessorswithallarounddevelopmentinmorality,intelligence,physicalfitness,aesthetics,andlaboreducation.Theassessmentandevaluationofcourses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achievementofthetraininggoalsofinnovativetalents,whichcannotonlybuildtheassessmentcomponentbasedontheobjectives,butalsopromoteandstimulatethelearninginitiativeoflearners.BasedonOrganicChemistrycourseofHunan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ourgrouphavecarriedoutthereformandpracticeaboutthecourseassessmentmethodofOrganicChemistry.Inordertocultivatetheabilitiesofinnovativethinking,knowledgecomprehensiveanalysis,theexperimentalskills,andinnovationcollaborationandservicesociety,wehavemadesomereformandpracticebyreconstructinginnovativelearningevaluationperformancecomponent,optimizingdesignofthefinalexam,strengtheningthepracticetrainingwayandexaminationofreform,andsettingmultidimensionalformativeevaluationfactorsbasedonknowledgewiththecharactersofhighlevel,innovationandchallenging.Afterthreeyearsofpractice,thisassessmentmethodhasreceivedhighpraiseandrecognitionfromstudents,anditcaneffectivelypromotetheachievementofthegoalofcultivatinginnovativetalents.ThisassessmentmodelwillgraduallybepromotedtoothercoursesthroughoutHunan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whichcaneffectivelypromoteprofessionalanddisciplinarydevelopment,andultimatelyservingtheefficientcultivationofinnovativetalents.
Keywords:innovativetalents;trainingobjectives;courseassessment;OrganicChemistrycourse;assessmentfactorsadjusted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习近平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要培养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的创新型人才[2-3]。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4]。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必须促进科教、人才和教育三者有机融合,凸显高质量发展主题[5],变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这种形势下,高等学校要围绕创新人才培养主题,明确高等教育的目标定位,找准发力点。湖南中医药大学作为湖南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校,学校长期坚持“德才兼备、知行结合、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目标,以努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够引领支撑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卓越拔尖人才、拥有多学科背景的学术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己任,因此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是全体教职人员的历史使命。有机化学课程作为医药类等相关专业不可或缺的专业基础课,是课程体系中连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重要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桥梁作用,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开启、培育创新学习方式的重要环节。课程考核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学习能力的基本手段之一,考核结果在较大程度上能检验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效果,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作用,既可以基于目标构建考核组成构件,还可以促进、激励学习者学习主动性。为达到有机化学教学、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题组与时俱进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有机化学的考核评价的教学活动做出调整和改进,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知识综合分析运用能力、强化实验技能与实操能力以及创新协作与服务社会能力,希望有力促进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最终服务于创新人才的高效培养。
一"有机化学课程考核方式现状
传统课程考核成绩主要分为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两个方面,大部分课程采用7∶3的计分方式。期末成绩主要由闭卷考试而来,平时成绩主要来自考勤、作业情况[6]。这种考核方式存在许多不足:
第一,期末成绩占比过高。一门课程学完后,学生掌握程度的标准就是分数。期末考试成绩占比高,就意味着只要把期末考试考好就可以获得较高分数[7]。导致部分学生不注重平时系统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期末考试前进行突击复习,典型的“临时抱佛脚”现象,导致学生期末时选择直接背题、背重点,考完就忘,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很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培养不应唯应试优劣,而在于是否掌握高效、创新、科学的学习方法。现行考核方式参照7∶3的方式,让学生误会为学习就是学会应试、掌握期末考试的套路,就可以获得不低的成绩,从而忽视了知识的系统性,忽略了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导致典型的高分低能现象。
第二,课程考核方式单一。课程学习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指标,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是以书本理论知识为主要考核内容,实践与实操能力等不能有效考核,不能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而且,期末考试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过于看重考试成绩,忽视了教学过程的重要性,导致学生教学反馈不能及时到位,老师也不能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这种考试方式其实是应试教育的延续,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升,与培养综合能力的人才是不相适应的。
第三,平时成绩来源单一。平时成绩给分标准简单,通常把到课率作为主要标准[8],让学生认为只要到了课堂,就可以轻松获得平时成绩,从而导致了课堂上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把教学课堂当成寝室的情况,甚至出现请人听课、请人签到的情况。因此有必要改变平时成绩的组成因素,综合多方面因素构建立体化的平时成绩体系。
第四,平时成绩考核缺乏“两性一度”[9]。有些课程避免了平时成绩组成因素的单一性,但是因素与能力培养关联不大,缺乏对目标达成的必要锻炼作用,不能体现知识的“高阶性”“创新性”以及“挑战度”[10]。简单的课堂考勤、课后练习以及参加小组学习出勤率等作为平时成绩的构成要素,让学生轻松获得了平时成绩,这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反而让学生认为虽然把平时成绩分成了几块,但依然是换汤不换药,还是和学习方法的转变、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的关联,获得较高的平时成绩难度并不大,再次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助长了学生不学而获的思维意识。
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与实践
大学期间的学习必须体现出“两性一度”,创新型人才培养不是简单地依靠课堂45分钟可以完成的,主要依靠课堂的指引作用,必须让学生在课后学会文献查阅、软件使用、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眼界的开阔,课后学习要体现在知识的高阶性、创新性以及挑战度。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实践。
第一,重构创新性学习考核成绩组成构件。能力培养重要的过程环节不能忽视,因此课程考核的成绩有哪些组成构件,必须根据培养目标严加判断,慎重选择。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加大平时成绩占比是十分重要的。有机化学的学习、分析、思维方式也是一个逐步构建的过程,突击学习和临阵磨枪是很难培养出好的分析思维能力的。课题组将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占比由7∶3变成5∶5,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减少临时突击应付考试的情况,使学生更加注重平时学习的效果。平时考核时注重学生道德情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有机化学课程平时学习的创新性和挑战度。
第二,基于“两性一度”设置多维形成性评价因素。课题组OBE理念目标达成的要求,以及PBL、TBL等教学要求,同时体现学习知识的高阶性、创新性以及挑战度,对平时成绩的构成因素进行了多维立体化设计。平时成绩评定上除了采用比较常规的出勤、课后作业外,加入了PBL小组学习多因素评价、文献查阅分析整合及PPT汇报、线上自主学习等内容。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重视与主动参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高分析、协作、展示等综合素质,还能够使老师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状态及学习效果,对学生的能力目标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考核。
具体的情况是:①出勤情况占比2%。②PBL教学过程评价占比10%。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团对协作精神,采用PBL、TBL教学法,以提高有机化学课程学习的创新性。由学生自由分队,要求根据基础好坏自行搭配,采用5分制,根据PBL教学过程初期文献研究、分析设计、演示,以及协作等环节予以考核给分。③有机化学专用工具Chemdraw软件、Scifinder或知网查阅文献综合运用能力评价占比20%。Chemdraw是有机化学画图的基本软件,同时可以协助命名和结构分析,是科研的必备软件。教学过程中,我们会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式的书写,结合PBL教学需求是学生主动学习运用来直观描绘结构式和判断化合物命名正确与否,这部分通过课后线上作业、小组PPT汇报时结构式绘制的规范性、美观性以及小组同学的参与度等情况给分。中英文文献阅读情况、文献的新颖性、文献来源的分区以及汇报的条理性、准确性根据PBL学习汇报情况进行给分。④学习通平台学习情况占比8%。根据学生在平台自主预习,课后平台讨论、课后作业的参与度进行考察。同时建立QQ群随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答疑解惑。根据学习和交流情况,纳入平时成绩。⑤阶段性测试占比10%。利用阶段性测试提高课程的高阶性。根据知识体系,每学期组织3次阶段性测试并给出成绩,根据测试情况,更便于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章节的具体时间分配。根据3次阶段测试成绩,取平均值。
第三,优化末考题型设计强化思维创新性。考试不仅仅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基本手段,更应该成为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考试题型应该设计多样化,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书本知识前提下,加入一些应用分析题和创新实践类的题,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同时尽量做到教考分离,将考试题目进行题库录入,采取随机抽取的形式,每个学期进行实时更新,将每期平行试卷的重复率不超过10%,2020年—2023年试卷的重复率不超过30%。让考试成为掌握知识技能的检测工具,而不是简单的记忆能力。
第四,加强实践培训途径提高考核成绩占比。目前课程考试内容大多注重理论知识,往往忽视了实践技能和创新技能。在此,我们加强了对学生实践教育和技能的考核,包括加强实验技能培养、技能考核、进入大创实验室或者科研实验室开展创新性实验的能力等,让学生经过实践活动,将实验技能与书本理论充分融合,形成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技能,成为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三"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成效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否具有成效,学生的评价和培养能力目标的达成为重要的反馈形式。课题组在2021级药物制剂、制药工程与技术、药学、生物工程及食品工程5个专业的有机化学课程中加以实施本项研究实践,分别从课堂内外主动学习情况、期末考试综合成绩以及毕业设计中结构式的规范性等情况加以对比考察改革效果。
第一,课堂内外主动学习情况考察。①课堂出勤及课堂听课情况。对比2020级、2021级的5个专业班级来看,没有实施考核方式改革之前,上课期间“低头族”太多,即使要求学生将手机放在指定的手机袋中,只有主动学习的学生才会一如既往地认真听讲。究其原因:不想进一步深造,听课就是为了通过该科目的考核,期末考试前突击一段时间,完全可以获得60分。实施考核方式改革之后,更加注重平时学习,期末考试前的突击已经不起作用,因此课堂中专心听课凸显出重要地位,“低头族”基本消失了,掏出手机也是为了临时拍摄课件使用。②QQ学习群、学习通等学习平台主动学习情况考察。与以往没有强调平台自学考核相对比,学习通平台的登录人数一期下来平均次数屈指可数,实施考核方式改革后,55人的班级点击率可达近万次,显示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第二,期末综合成绩对比考察。有机化学课程在中医药院校所有课程中,是学生反映学习难度最大的科目之一,但是从不及格人数来看并不太高。任课老师们反映:以往期末卷面成绩70%左右在及格分左右徘徊,高分人数少!通过改变考核方式,加强平时成绩考核后,高峰学生人数和及格率明显提高,卷面的综合题书写质量明显提高,没有发现死记答案的情况,得分明显提高,当然整体及格率也是提高了。虽然及格率和平均分不能与其他科目相比,但还是达到了一个新高度,通过改革措施后期的持续推进,相信还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
第三,有机化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有机化学素养大幅度提升。有机化学知识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学生主动参与创新性学习和毕业实习及设计等方面。一是体现在有机化学素养明显提升,大部分同学在接触到有机化学课程或者该课程学习结束后,能够主动要求组队进入老师课题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或者主动组团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项目。二是体现在毕业设计环节。论文指导老师明显感觉到,参与课程改革实践班级的学生的有机化学素养明显提升了,不论在论文英文摘要的表达、化学结构式描绘、化学专业术语的的使用及外文参考文献的分析引用水平,还是论文答辩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等均有所提升。
四"结束语
课程考核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与时俱进不断改革考核模式也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有机化学课程由于知识结构特征的特殊性,难点多,综合性强,若是一直采用单一考核方式,缺乏综合性、拓展性及灵活性,那么考查效果不能体现学习的过程性和教学内容的“两性一度”,较难全面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容易忽略实践技能的提高以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课题组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OBE理念来设计考核体系,通过重构创新性学习考核成绩组成构件、基于“两性一度”设置多维形成性评价因素,优化末考题型设计和加强实践培训途径与考核占比等方面的改革,来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知识综合分析运用能力、强化实验技能与实操能力,以及创新协作与服务社会能力,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为培养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的创新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1-04/19/content_5600661.htm.
[2]科技创新人才驱动打造高校大学生创业北京名片[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1/2021_zl72/202111/t20211126_582577.html.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20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9/content_5548152.htm.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5]吉淑娇,李杰.电信专业在新工科下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究[J].长春大学学报,2022,32(4):87-90,103.
[6]张彦.高校有机化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J].化学工程与装备,2022(2):282-283.
[7]王仕英,杨子松.高校本科课程考核方式信息化改革与实践——以阿坝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为例[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2(4):9-11.
[8]李万梅,章鹏飞.基于知识系统化教学的药物化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践[J].高教学刊,2022,8(3):138-140,144.
[9]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10]付用军,战希臣,杨春周.“金课”建设视角下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研究[J].大学教育,2021(12):38-40.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2023年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学科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以有机化学课程为例”(HNJG-20230542);2024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中医药院校‘科研+创新创业’融合人才培养的《药理学》课程教学与考核改革研究”(HNJG-202401000751);2022年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导师立德树人建设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协同作用研究”(2022JG13);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医科背景下‘科教+产教’融合主导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施路径研究——以药理学课程为例”(2023-JG024)
第一作者简介:盛文兵(1976-),女,汉族,湖南永州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绿色有机合成方法学及其在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应用。
*通信作者:彭彩云(1972-),女,汉族,湖南湘乡人,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活性成分与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