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程教育模式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2025-01-15 00:00:00汪涛匡彬*
高教学刊 2025年1期
关键词:情景模拟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改革

摘"要:分析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案例、思政、内容等方面的不足进行教学改革实践。通过实战案例选择、分角色融入、交叉点评等环节将人物情景模拟与工程案例教学相融合,使学生在课程中所学理论知识能运用到实际工程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案例分析、团结协作、报告编写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思政观点,从而构建实战式案例情景教学模式。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改革;课堂思政;情景模拟;案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1-0128-05

Abstract:Thisresearchanalyzesthecommonproblemsinthecourseof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andcarriesoutteachingreformpracticeinviewofthedeficienciesinthecoursecases,ideologyandpolitics,contentandsoon.Throughpracticalcaseselection,roleintegration,crossreviewandotherlinks,thecharacterscenariosimulationandengineeringcaseteachingareintegrated,sothatstudentscanapplythetheoreticalknowledgelearnedinthecoursetopracticalengineeringproblems.Thisfurthercultivatestudents'abilityofcaseanalysis,solidarityandcooperation,reportwriting,solvingpracticalproblemsandideologicalandpoliticalviews,soastobuildapracticalcasescenarioteachingmodel.

Keywords: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teachingreform;classroomideologyandpoliticseducation;scenariosimulation;casereform

环境影响评价为五邑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专业课程,注重提升学生相关专业技能的运用能力以及理论知识的掌握。教学的知识点涉及水资源、土壤、生态系统和大气等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与原则以及相关技术方法等。现阶段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首先是课程教学内容跟不上环评实际需求的发展;其次是课堂思政元素融入生搬硬套;最后是不能满足新时代实践型人才培养需求。本文以五邑大学本科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环境影响评价为研究对象,通过剖析课程教学过程的不足之处,从教学需求角度出发,对教学内容、考核方式、教学融合思政元素和教学案例等多方面进行实践改革,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本次改革实践进行评价,及时反省课程教学过程的问题。此次教学改革实践目的是加强环境类学生环境影响评价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后续毕业设计以及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支撑,为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技术路线和方案。

一"教学改革过程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滞后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材内容一般以讲解知识点的基础理论和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为主,课程相应知识点的案例内容更新滞后,以至于学生在经过学习之后,不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地去进行环评工作,从而无法真正锤炼学生的评价能力。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近年的更新速度明显加快,目前授课教材内容更新速度落后于技术导则和相关法律法规更新速度,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并不能符合工作要求[2]。

(二)"考核方式单一

课程考查普遍采用闭卷考试为主。这一模式存在以下问题:考试成绩无法客观地评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花心思去理解并掌握知识本身的用途,期末考试时临阵磨枪,应付考试。这种考查方式缺少实践环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三)"课程缺乏思政元素的融入

目前,课程授教时通常以理论、知识点的运用及培养学生环境影响评价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往的授课方法都是采用“填鸭式”教学,一般情况下都以学生对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所使用方法、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知识的应用水平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专业课程几乎不考虑学生在思政方面的学习情况。为达到课堂思政的建设目的,有必要将学生的思政态度、思政情感和价值观点结合本课程专业知识和素养,作为体现课程教学的重点目标。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调整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生态、噪声、大气、水体和土壤等方面的内容,涉及面广,同时对课程知识点进行普及时融入思政元素,内容多学习压力大。因此,向学生展示的内容需要注重深度及广度相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相兼顾。结合学校区域特征,广东省主要以电子、机械、轻工纺织、医药化工、食品饮料业和森工造纸业等行业为主,电力、煤气、水产业和采掘业等行业相对较少,从学生生活周围的环境出发,重点讲解废弃物、水、大气和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内容。此外,近几年世界环境变化大,中国注重在环保上进行改革,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等更新较快,课程的教材内容难以跟上世界环评工作发展形势的新要求[3]。所以,教学改革设立了云端资料库平台,在该数据库中除了上传课堂演示的PPT、课堂教学的环评案例外,还对各种政策、法律法规制度等进行有序整理,以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二)"以重点案例教学为主线,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利用典型的案例事件为理论内容及实践两者之间构造了桥梁。课程案例教学重点体现“分析-思想”的教学理念,案例教学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把生活中特殊情况作为课程的案例引入教学,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自行探索需求信息,探究事实真相,总结认知成果,最后形成策略选择。

案例教学的实施流程是: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需要,在课前选择典型案例,例如城市妇幼保健院排放的医疗废水指标、火电厂建设工程、三峡水利工程的利弊等项目。针对课程的目标要求由教师团队拟定讨论题目,上课前由任课老师上传到云端网络资源库,学生需要提前对案例进行解读,并分配好小组成员各自角色,讨论中分享自己角色案例的认识,提高自行分析案例的能力。正式上课时,老师展示案例背景和事件的过程细节,学生自行模拟在案例中的角色就实际情况展开辩论,教师实时对各个学生的发言进行概括总结,以及讲解多个论点相互之间的关联,对表现得较好的学生给予赞扬,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课后,学生就案例角色的争执点进行总结,小组合作撰写书面案例情况的分析报告,能锻炼学生环评报告的编写能力。

由此可见,本课程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对象,教学案例是基础知识,授课教师是关键要素,从案例分析到个人总结均由学生个体进行,教师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只提供引导以及评价,整体的课程教学方式有点类似于“翻转课堂”,能够极大程度体现学生的主体功能,加强团队意识,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的实践度、课程授教方式的灵活度[4]。在开展案例教学改革时,均以实施环评的流程为主线来展开。通过学习不同类型的环评案例,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实际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调整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这些都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本课程的案例教学法中学习过程如图1所示。

(三)"融入思政元素,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的水平

2018年初,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思政元素融入所有课程教学以及思政课中的重点问题。思政课,主要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政治理论教育类课程。此类课程在育人育德方面重点强调政治性,强调政治思想的科学性、真理性、实践性。思政元素的融入,是体现一种课程观念,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内容两者相融合,形成价值观念引导和课程知识授教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充分发挥每一节课程的育人育德价值。在本质含义上两种方式都旨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一定程度上两者间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5]。

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必须将“课程知识的传授”与“育德育人”统一起来,并不是把专业课当成思政课来讲,绝不可以产生“两张皮”情况,光喊口号。倘若任课教师为了执行思政任务,课堂内容塞满了与课堂目标完全无关的思政元素,不仅达不到育德育人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反感情绪,认为思政内容毫无意义甚至被认为是浪费课堂的时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课程本身的逻辑结构、知识见解和内在有机联系。因此,要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后,把专业知识中涉及的相关思政元素进一步讲解,深度引导学生的政治观,借用化学术语,融入思政的专业课不应该是悬浊液或乳浊液而应该是溶液[6]。本次课程改革时,结合课程内容选择适宜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中,例如通过河流污染的评价及案例分析,重点讲解水环境保护,从而融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典型工业企业的大气污染评价及案例分析,说明对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等等。

通过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精神引导,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观点。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同时,还需要了解知识中蕴含的各种人物本身崇高的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人类积极主动研究世界,发现未知是为了积累更多的知识及创造更有用的知识。人们通过利用主观能动性去体现的精神状态。实践证实,当人们在寻求新知识、新事物的过程时,之所以在不同时间段获得的知识成就有差异,通常是因为人们的自主思想和精神追求的程度不同。所以应当要坚持以正确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课程发展观,进一步加强育德育人观点,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提升所有课程育德育人的质量,实现高校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的目标。

三"考核方式注重过程和个性化

基于结果导向型教育理念,为总结学生在经过课程学习后有明显的收获,体现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成效,更科学地考查学生,对课程的考核方式以及体系进行深度改革。突出学生实际实践能力及自主学习性的提升情况,侧重点分明,弱化理论强调实践。改革后学生的课程成绩由考试成绩、环评报告、平时表现三个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根据各位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课堂表现情况、团队合作能力和不同案例分析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本次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中均遵循全过程考核的原则。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客观地评定最终的学科成绩。

本次课程改革后课程期末考试采用一页纸开卷考试的模式,与以往的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不同,学生无法在临近考试时才去临时抱佛脚,根据任课老师划的重点去死记硬背,最后以低分的成绩通过考试。一页纸开卷考试,能写在纸上的资料并不多,理论相关题目较少且考试内容大多是案例分析及如何解决问题等主观题目,重点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学生需要运用平时所学习的成果去通过考核,这样一来考试成绩也能主观、公平地体现学生学习效果及学生的实际能力。

环评报告的编写则是一项大任务,通过课程学习后以环评工作者的身份编写一份家乡某项目的环评报告,学期初即可开始调研,可从建设项目、工厂企业、环境设施等多个方面进行取题。大任务分解为多个小任务,旨在每个章节的内容讲完后,要求学生及时根据所学的内容对环评报告进行编制,从而巩固知识点。课程知识点讲解完时即要求上交环评报告,经过团队老师的评价,挑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环评报告,让学生自行组队上台汇报,利用情景模拟使小组内的同学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并进行讨论,使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了解项目评审会的工作流程,激发自主学习欲望,进一步对知识点进行掌握。

四"使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价教学质量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

调查问卷为学生评教质量提供基础保障。本问卷以五邑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同学作为调研对象,基于本次教改的重点问题,结合之前校内的评教表格,然后按照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和教学效果等主要问题进行设计。除了选择性的问题还设计了两个主观性评价问题:你对本课程课堂学习方式有什么建议?你希望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进—步推动哪些工作?通过问卷调查来展示同学们所认为本课程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以期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对课程进行调整,使得教学改革达到更好的效果。本次问卷调查采取线上进行的方式,线上运用问卷星小程序进行问卷调查。采取线上问卷的形式可以直接获取数据,方便之后的数据处理。通过线上问卷的转发、分享的派发,最终得到64份线上调查问卷。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收到的问卷数据显示,可以很明显地了解同学们对于本次环境影响评价授课安排和个人学习情况基本满意。针对两个主观题中回复比较重点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其他选择性问题的调查结果数据导入SPSS软件通过频数分析[7],结果见表1。任课教师在授课时对学习目标有清晰的说明;学生表示在课堂上有大量的时间完成实践任务;教师授课内容相对前沿,且贴近生活;授课过程中有很好地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及元素;对学生的思维模式有一定程度的训练;任课教师有效地采用改革的教学手段;大部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后均表明,综合性能力有所提升。

(三)"SPSS评价满意度分析

使用SPSS进行评价满意度分析,评价的满意度可体现学生对这次课程教学的满意程度[8]。现根据问卷的回收数据,对问卷调查的问题选项按照权重以二分重、三分重、四分重和七分重分别进行满分为10分的划分,通过平均值公式计算得到课程评价满意度,见表2。可以看出本次课程评价的满意度最低分为7.78分,最高分为9.53分,满意度普遍在8分左右,由此可见学生对老师授课情况及本次课程安排是比较满意的。从而也体现本次教学改革实践是相对成功的。

五"结束语

此次课程改革与实际课程探索通过案例教学形式、注重课程思政和过程性考核的评价体系改革,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和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表明本次教学改革不仅使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等思想,而且注重培养了学生环境评价及环评报告编写的能力,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从事环评工作及报告编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还存在一些改革过程中的问题需要解决,如环评实践的实施、网络课程建设与更新、案例事件持续更新等。根据问卷调查中两个主观题答案的词云图,可以得知近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课堂节奏较快,需要在课前做好预习;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需要在云端数据库中上传课程记录、视频等资料,提供课后复习资料。所以在未来的教学改革中,可以针对学生提及的问题结合改革中发现的缺陷进行改进。进一步构建“教师、改革、教学、学生”多位一体的高校本科生工程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丁国富,马术文,孟祥印,等.面向产业的开放式云产教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1):55-61.

[2]王华荣.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4):62-64.

[3]刘雨心.高等工程教育如何推动区域产业转型——谢菲尔德大学先进制造研究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1):157-163.

[4]王强.“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2(1):153-156.

[5]顾云兰,王彦卿,张红梅,等.“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化工时刊,2015,29(12):51-53.

[6]刘春英.“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5):91-92.

[7]孔翔,吴栋.以混合式教学改革服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21(Z1):59-62.

[8]蔡小春,刘英翠,顾希垚,等.工科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0):7-13.

基金项目: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现代废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2023SFKC073);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地方高校与科研院所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研究”(2023GXJK515);五邑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工业废水处理技术”(YJS-SFKC-23-04)

第一作者简介:汪涛(1989-),男,汉族,广东茂名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环境治理与评价。

*通信作者:匡彬(1987-),女,汉族,内蒙古包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废物治理与资源化及工程管理。

猜你喜欢
情景模拟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改革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刘策
互联网+时代以项目引导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Materials Studio软件在材料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94期)2016-12-12 13:08:24
情景模拟在“公共关系学”礼仪与技巧教学中的应用
科教导刊(2016年28期)2016-12-12 06:25:58
情景模拟教学法对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效果的探讨
考试周刊(2016年88期)2016-11-24 13:24:02
情景模拟在大学英语课堂实践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31:44
山西省低热值燃煤电厂烟尘超低排放工艺技术路线探讨
科技视界(2016年23期)2016-11-04 21:27:30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08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9:03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