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改革发展事业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应对“两个大局”新形势新要求,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新动能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了科技、生产要素、产业体系、生产关系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在促进各类优质资源要素充分涌流、带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完善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效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要素层面: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素资源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通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国内要素和资源畅通流动,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积累优质要素资源。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联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打通内部经济循环中的堵点卡点,增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韧性,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多优质要素资源。
1.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通新质生产力发展各环节中的堵点。目前,我国国内产品市场已基本放开,但要素市场还存在很多结构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国内要素的自由流动存在较多体制机制阻碍。《决定》指出:“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这表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没有成型健全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就没有稳固的国内大循环基本盘,构建新发展格局也就无从谈起。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通过完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体系、推进市场监管的公平统一、建设高标准联通的市场设施等举措,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健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有助于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各类优质资源和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极大提升国内要素的利用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打通经济循环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堵点卡点,为企业等市场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稳定有序的市场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助于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集合效应”,汇聚高端人才、前期技术、研发资金等创新资源要素,催生一批前沿技术创新成果,使技术创新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有助于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融合效应”,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更好地融合,以产业创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2.国内国际相互联动,汇聚国际优质要素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揭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是统一而强大的国内大循环,应在充分调动内需潜力、有效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的基础上,增强对国际资源的吸收能力。这也就是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和要素向内聚合,从而更好地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基于此,激活国内居民消费水平,构建强大的内需体系,并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建立起规模和质量俱佳的国内市场。庞大而优质的国内市场的建立能够推动社会再生产环节得到改进,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之间的互动更加畅通。国内大循环质量的提升将进一步增强对国际要素和资源的引入能力,使更多优质的资源、技术、人才等流入我国,给我国市场和企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科技水平,从而提升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同时,也会进一步增强国内企业对国际要素和资源的利用和转化能力。我国企业依托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获得更高标准的知识、技术和设备,能够更好地将优质的国际资源应用于自身的产品生产和技术创新中,使国际资源转化为国内生产的创新资源,从而培育新质态、高技术的新质生产力。这即是说,新发展格局通过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向内汇聚,提升国内经济发展的韧性,有效培育新质生产力。
二、产业层面:新发展格局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沿产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举措之一,体现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性。新发展格局在推动建设结构优化、动能转化、设施升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能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产业层面的有利条件。
1.在结构优化方面,产业结构的优化对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核心工程,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助于推动各产业产能提升,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各类产业能够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消费需求,而更高水平的消费需求又会对生产起到有益的反作用。在生产与消费的良性互动中建立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有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并持续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目前,我国已经建成较为齐全的工业门类,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对于传统产业既要注重巩固其优势地位,也要走更加注重质量的发展道路,通过运用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及打造品牌优势等手段实现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推动传统产业的生产力水平实现新的跃升。除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还要注重走数实融合发展的道路。随着数字经济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应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探索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高效融合的新路径,从而培育新的产业形态,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前沿的产业基础。
2.在动能转化方面,生产动能的转化对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战略性工程,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石。新发展格局,实际上是要构建更高水平的经济内循环体系,以内外经济联动助推国内经济增长进一步跃升。因此,生产动能的转化升级构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谋划。新质生产力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能够引领创造强大的发展动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这意味着要通过技术创新、新兴技术应用等手段对产业动能进行整体性、颠覆性升级改造,使各产业的生产效能得到质的提升,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当前,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就是以新兴技术赋能产业体系升级的直接体现。《决定》提出,要加强新领域新赛道的制度供给,特别是要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以及完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治理体系。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沃土,因为这些产业大多科技含量较高,符合新质生产力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的内在特征,有利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指出,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对更好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合力,推动产业动能转化提出了新要求。
3.在设施升级方面,产业基础设施完善升级对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重要工程,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保障。产业基础设施作为生产过程中的硬件设备,在生产力三要素中属于劳动资料,其建设成效的优化与否对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具有极大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决定》也提出,要“构建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和标准体系,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基础设施的改进升级作为生产的重要保障,能够极大改进劳动资料的质量,并在既定劳动效率的基础上使生产力水平实现跃升,从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新型劳动资料,强化了设备支撑。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基础设施是当前推进产业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的实践方向,现代化产业基础设施体系的完善升级在推动劳动资料的质量得到极大提升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效。
三、制度层面:新发展格局带动经济领域制度健全,完善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立足唯物史观,制度作为国家治理和发展的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新发展格局以构建高质量的国内大循环和高水平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为目标,不仅有助于夯实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会带动经济领域的相关制度建设,推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科技创新体制、制度型开放更加健全完善,从而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
1.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国内市场机制不够健全、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不够完善、市场主体创新动能不够充足等问题的暴露倒逼相关体制机制改革,促使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持续健全。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如政府与市场关系、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等,对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拉动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场体系,最终有效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具有重要作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完善不仅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度基础。“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要从三方面着力。一要通过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推进国家战略制定和实施更加高效协同,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将优质社会资源更多集中于前沿产业和新经济、新领域,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二要通过深化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公平、统一且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税收制度和投融资制度,为各类市场主体高效进行生产活动提供宏观制度保障,带动生产力水平提升。三要通过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建立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使东部、中部、西部协调推进经济建设,充分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的先导和带动示范作用,实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要把推进科技创新、突破产业瓶颈这个问题放在能不能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加以认识。这表明,逐步建立新发展格局必然要求科技体制的完善,也必然带动科技体制的革新。新质生产力的“质”即新质态、高质量的新型生产力形式,其中高新技术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引擎。《决定》指出,要通过“四个面向”来优化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和加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从而推动科技创新的资源要素和人才力量的充分涌流。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央地协同进行科技创新,更好发挥党中央在领导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变革中的积极作用,更好发挥市场机制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作用,充分调动各区域、各行业的创新资源要素,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向生产效能转化的能力。这些都表明,新发展格局能够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创新资源和提供制度支持。
3.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要求,《决定》指出“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领域等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任务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目标任务,就要着力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制度型开放意味着我国要在完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项体制机制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治理和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与落实,主动推进我国经贸规则体系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目前,我国已经在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基础上,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这将进一步激发我国同国际高标准经济体进行经贸往来的潜能,通过国内大循环激活各类市场主体的生产动能,极大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创新。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既是新时代以来应对“两个大局”复杂形势的战略需要,也是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新动力的的发展需要。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实践中通过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国内国际资源要素的畅通流动,从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积累优质生产要素;通过推动建设结构优化、动能转化、设施升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从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前沿产业基础;通过带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科技体制改革、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从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立与之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持续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成效,不断积累有利于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要素和资源,成为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增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实效的实践方向。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研究”(2023J2DZ0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周雯(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