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三维特质

2025-01-15 00:00:00黄雪丽辛依谡
求知 2025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中国共产党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探索的开创性成果。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救国求索到孙中山“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种种没有触动旧的社会根基的现代化方案都遭遇了挫折与失败。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经济工作的逐渐恢复,党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开启了对现代化的新探索。抚今追昔,鉴往知来。百余年的探索历程和实践成就,既印证了中国共产党是唯一能够肩负起初心使命且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党,也体现出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独立性与超越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三个方面的辩证统一。深入探赜这三个方面的特质对我们党继续践行初心使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价值。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彰显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事物的演变过程同时包含了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征。从历史演进轨迹来看,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几代共产党人在推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对发展模式的选择和战略目标的推进均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过去阶段的超越,彰显出党在把握全局中对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1.发展模式的选择。“中国现代化是革命型的波折式推进,多次出现模式变换,表现为发展极不平稳。”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已经证明,仅仅照搬西方现代化的模式并不能实现救国的目标。辛亥革命实现了国家结构模式的大转换,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艰难中断续进行。国共两党统一战线破裂后,中国共产党毅然选择了以农村为中心的代表工农利益的发展道路。新中国的成立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而且象征着中国人民开启了自主探索现代化模式的时代序幕。在一穷二白和百废待兴的现实境况下,这一阶段党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探索主要是“以苏为师”开展对苏联模式的学习和借鉴。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我国在工业范畴特别聚焦于矿产资源开发,成功引入了源自苏联的众多重要工程,为中国的研究和建设工作带来大量援助。以1956年为重要转折点,苏共二十大暴露了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沿着修正主义的道路越走越远,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反映出双方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深刻差异。基于此,我们党提出要“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改革开放的重大实践使党在迷茫与深思之后面临着新的重要抉择,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探索转向了一种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目标,在理论上从多个维度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进步和综合发展的现代化模式。新时代十多年来,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党在认识上逐渐提升、战略上不断完善、实践上持续深化,不仅成功探索并确立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对既有现代化模式的超越与突破。

2.战略目标的演进。自鸦片战争起直至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杰出代表都曾为实现现代化进行过勇敢探索和尝试。孙中山希望通过实现“三民主义”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其“届时我们所有的行会都是社会主义的了”的理想是对西方先发国家现代化的批判性重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结合特定的现实依据和阶段重点,对现代化的探索进行了系统部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现代化目标主要集中在实现工业化上。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是对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深思熟虑和科学规划。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创造性地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作为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不仅深化了对国家发展路径的认识,而且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踏上探索现代化道路的新征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提出使国家现代化的步伐更为明晰,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描绘了全新的未来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推进国家现代化分为两个阶段来实施的战略布局,这不仅为我国的未来发展确立了清晰的路线图,也对各项关键目标作出周密而细致的安排,确保了国家发展方向的科学性和实施路径的可行性。

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体现独立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是一个谋求独立自主、超越一般现代化的过程。我们党坚持以人的现代化为价值旨归,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以独特的发展理念和开阔的文明视野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方案,代替了在“文明中心论”加持下的西方现代文明,在价值立场和文明新形态两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独立性和超越性的统一。

1.价值立场的确立。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本质和核心。中国人民经历的无数次深刻历练与重重挑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构筑起坚定基石。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初照到新时代的辉煌篇章,广大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核心动力。基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西方传统现代化模式使人民在某种程度上沦为了资本增殖和剥削的对象。与之相反,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人民本位的价值立场。这与西方现代化主张的资本本位的发展理念形成了鲜明对比,超越了其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的现代化模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科学论断,明确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演进中的核心作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中苏所有既定协议、撤回其派驻专家的不利局面,毛泽东号召党和人民用“硬着头皮顶十年”的决心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余年,每一项辉煌成就的铸就、每一个创新事物的诞生、每一次的突破和深化无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创造实践的结果。在迈向新目标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紧密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全面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引导人民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创新精神参与到各个领域的建设中。中国式现代化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个体的全面发展置于现代化的中心位置,同时也注重发挥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并不是将资本作为唯一或主导的力量,从而实现了“资本—人民”的本位置换,以“人民决定一切”取代和超越了“资本决定一切”。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融汇于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际,让现代化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与期望,实现物质繁荣与人类进步的有机结合,深刻彰显了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现代化。

2.文明新形态的重构。从文明比较的视野看,西方国家率先推进现代化并一直占据支配地位。这主要是源于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中的先发优势,以及他们在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中的影响力。不可否认,西方现代化曾一度代表人类社会文明的先进形态,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现实已经充分证明,西方现代化模式在不断演进中逐渐丧失了原有的先进性,未能将人类文明推进到新的阶段。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展现出与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同的文明发展理念。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主客统一”的底层逻辑。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孕育出与传统的资本主义文明相比更富独特性和创新性的文明模式,超越了以“主统治客”为核心原理的“西方中心论”,向世界描绘了一幅人类追求现代化的积极前景。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在追求自身独立发展的同时恪守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念。中国共产党秉持开放包容、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价值主张,摒弃国强必霸、两极分化、扩张掠夺的旧逻辑,为人类探索现代化路径提供了新的启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被冠以‘中国’二字,在于其为中华文明所滋养,与中国实际相符合,最终为中国人民所选择。”最后,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五千多年文明传承的深厚底蕴中开创出来的独特发展道路。党在探索现代化的过程中以中华传统文明为根基,创造了与人类文明发展大势相契合并造福全人类的现代化模式。其中蕴含的独到的世界观、价值观、文明观、民主观、历史观、生态观以及据此而逐步形成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消除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崇拜和依赖,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自由解放的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次结合。

三、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蕴含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趋势,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各个国家和民族普遍追求的价值目标。历史已经表明: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探索正确处理了外来经验和本国国情之间的关系,既借鉴世界现代化的一般经验,又基于中国独特的传统理念、历史积淀和自身国情,构建了符合实际的现代化道路,蕴含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1.现代化的生产发展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从先发国家现代化的普遍性来看,工业化在西方现代化建设初期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无论是西方现代化还是苏联模式的现代化,在发展之初都片面强调和着重于实现工业化。中国共产党在将实现工业化与发展社会生产力紧密联系的同时还注重实现现代化的多元性,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是全方位、多领域的现代化。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反映了我国同时兼顾工业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整体性规划;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统筹处理好十个方面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守“四个现代化”之正,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新,认为现代化建设的诸多领域“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中央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当前新发展阶段作出的整体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集中概括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是新时期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发展和凝练表达。从世界现代化的普遍性来看,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既积极顺应全球经济发展潮流,也在总揽现代化建设实际的基础上作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的无产阶级走出了一条绕过资本主义而直接迈进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并存使得社会主义革命到了非进行不可的地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党围绕发展国民经济提出“四个现代化”这一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战略目标。新时代,党中央从新时代先进生产力质态入手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世界经济注入新活力,推动全球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总的来看,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发展相伴相生。对外开放是顺应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更是如今时代演变和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无法逆转的潮流。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完的工业化历程,无疑是世界现代化史上的奇迹,同时也向世人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的现代化范例。

2.现代化的道路探索与道路自信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结合了现代化发展规律的“一般”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特殊”。在现代化的价值引领上,中国共产党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以实现全人类的共同福祉为目标。从“和衷共济”“天下大同”到“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从中华民族崇尚和平的深厚底蕴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共享发展理念的精准而凝练的概括,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文明价值观念,也向世界证实了中华民族在积极追求人类共同价值方面的独特优势。在现代化的先进本质上,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以追求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为根本遵循,并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不仅突破了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的局限,而且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生命力。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与现代化的普遍规律相结合,始终依据社会主义的性质设立现代化的发展图景、推进现代化的实施路径,以自己的事自己办、自己的路自己走的奋斗姿态成功开创出独具中国“个性”的现代化。

百余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心怀使命、脚踏实地进行现代化探索的实践,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的成功实践。面向未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摆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为我国迈向全面现代化构筑了坚实支撑。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发展已成为众多目光的焦点,我们仍将坚定地立于历史发展潮流的正确方向,立于人类文明演进的向上趋势,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更加坚定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向世界书写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篇章。

本文系2023年山西省高等学校一般性教学改革创新立项项目“‘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路径研究”(J2023058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黄雪丽系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辛依谡系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双艳珍

猜你喜欢
中国式中国共产党现代化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 14:53:36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 02:30:28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