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中期,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西方国家由此开启了现代化进程。时至今日,现代化大潮依然滚滚向前,已经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趋势。但世界上并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迈向现代化的道路可以是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要理解和把握中国人民为何最终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要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和“优”,然而这二者都是相对而言的,因此这一命题在比较视野下更能得到充分说明。而在进行比较研究时,不能仅通过揭示“他者”现代化的缺陷和弊端来论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超越与升级,还要注重从主体视角出发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土壤上的演进与超越。
一、中国探寻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分期及成效差异
1.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两个阶段。研究当今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将其置于整个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来考察。作为人类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现代化进程中存在部分或者局部的质变,这为我们将整个现代化进程划分为若干阶段提供了可能。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现代化探寻之路大致经历了“近代中国现代化探索”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两个大的历史阶段。前者主要是效仿式的现代化,后者则主要是自主性的现代化。
近代中国传统社会的现代化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被公认为近代中国现代化探索开端的洋务运动以及此后社会各阶级轮番发动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在一定意义上皆是中国现代化的早期探索和尝试。这些现代化探索实践,大抵皆是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模板,引入运用器物、制度等,因而实质上是或者近似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虽然充满曲折,但也为中国未来的现代化进程积累了经验。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彻底铲除了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国家面貌由此焕然一新。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因此,以1949年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为界,可以将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划分为两个大的发展阶段,这有助于我们从大历史视角更好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与超越。
2.中国现代化两大阶段的成效差异。历史在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下给中国人民提出了关乎全局的时代命题,那就是中国该何去何从。中国人民在历史的裹挟中首先开始了效仿式的现代化探索。在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时间里,中国社会各阶级轮番登场,相继从器物和技术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等开启现代化探索的种种尝试。地主阶级洋务派希冀学习西方先进器物来实现自强和求富,以维护其封建统治。资产阶级维新派期望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实现制度体制的转轨,以促进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则力图通过革命手段,来实现对整个国家体制的重塑,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资本主义民主国家。资产阶级激进派、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则发起了文化改造的新文化运动,通过扬弃旧文化来发扬西方科学民主的新文化。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在卢沟桥事变发生前的十年间,亦为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现代化探索作出一定的努力。不可否认,这些现代化探索实践均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体现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但是这些现代化探索均以失败落幕。究其原因,当时的中国现代化是受外力嵌入而被强行开启的,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面临着后发、外铄、依附和被迫现代化等多重羁绊。因此,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均未能打破中国现代化转型所面临的这些困境,未能取得现代化的显著成效。
总体来看,中国的现代化探索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从外嵌到内生的过程。从中国现代化两大历史阶段的对比来看,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是受外力作用而被迫进行的,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则是在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互筑过程中,在不断守正创新、锐意进取的主动求索中推进的。从现代化探索的成效来看,党领导下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在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使得中国的现代化水准跻身于世界前列,赶上了现代化的世界文明程度;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进一步来看,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了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走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历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实现了从被动挨打、饱受欺凌到独立自主、坚定自信,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繁荣富强的深刻转变。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也深刻影响了世界现代化进程,不仅以中国自身的发展成果给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而且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伪了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唯一真理性”,为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开拓了新的路径选择。我们党还将自身的理想与信仰、使命与责任融入了中国式现代化要素体系中,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立己达人的世界情怀,使其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谋求与世界共同发展,向国际社会展现了社会主义文明的崭新形象,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为何失败
羁绊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多重困境,是造成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最终以失败告终的重要客观因素。具体来说,羁绊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多重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后发现代化之困。近代中国在被迫开启现代化进程时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后发劣势,加之正处于半殖民时代,使得近代中国在落后的同时饱受欺凌,导致中国的现代化转型陷入了后发困境。要打破这一困境,一方面需要通过大量学习和吸纳西方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实现突进式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规避西方现代化道路中已经暴露出来的缺陷和弊端,以保证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面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初步显露的问题,虽然近代中国社会的先进分子在学习和效仿西方现代化的过程中已经产生质疑,并开始思索新的现代化之路,但从整体来看,这一时期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实践,仍然主要以资本主义现代化为样板而并未实现突破和超越。加之近代中国在国际秩序中处于被压迫地位,中国不仅未能在扬长避短中实现突进式发展,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后发劣势。
2.外铄现代化之困。从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再到文化层面,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均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蓝图,在接受和推动西化的过程中,持续否定着中国的物质、制度和文化成就,严重忽视了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应当考量的民族特色。一方面,全盘学习和吸纳西方的现代性,而不考虑与中国国情的结合,这种模式并不契合中国国家和社会现代化转型的需要,反而构成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某种羁绊。另一方面,对传统的转化与灵活运用是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活力源泉。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实践则与此大相径庭,不仅没有重视对传统的传承转化和灵活运用,反而不断地对文明传统加以摒弃与全盘否定。这就使得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愈加匮乏,从而陷入了外铄困境。
3.被迫现代化之困。传统中国社会在外部力量的冲击下被动开启现代化进程之后,又被裹挟进入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殖民体系之中,使得中国被迫从传统东亚封贡体系的中心沦为了西方世界秩序的被压迫者。一方面,强大而野蛮的殖民侵略,使近代中国先进分子或心生恨意,极力抗拒西方文明成果;或极为崇拜,主张全盘或者在部分领域全盘接受西方文明。这两种倾向都使得近代中国先进分子未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中华传统文明成果和西方现代文明成果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近代中国处在不平等不公正的国际秩序中,饱受帝国主义的殖民压迫和剥削掠夺,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增加了近代中国国家和社会现代化转型的难度。
4.精英现代化之困。后发国家要打破后发困境,必然需要实现突进式的发展,因而其不能满足于现代化早期缓慢的资本积累过程,必然要求由政府介入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推动现代化转型。实际上,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均是自上而下的精英运动。虽然作为社会进步分子的精英阶层,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总能够先知先觉,但是现代化转型是国家和社会的整体转型,离不开占社会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由于实行精英运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实践将占社会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排除在外,就导致了在未契合社会整体现代化转型的客观要求下,仅有社会精英参与的近代中国现代化探索必然流产。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何以成功
经过百余年的不懈探索与接续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破解了羁绊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多重困境,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超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中成功开辟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1.坚持守正创新破解后发现代化之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开拓进取,立足于中国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广泛吸纳人类现代化的文明成果,并将之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开辟了一条以人民至上超越资本逻辑、以开放包容超越僵化保守的现代化新道路,开创了人类现代化的全新范式。中国式现代化不仅突破了西方式现代化模式存在的诸多缺陷和弊端,而且其持续、高速的发展成效也超越了几乎全部的“他者”现代化道路,实现了模式和速度的双重超越,从而破除了后发现代化困境。
2.坚持古今兼济破解外铄现代化之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曾指出,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这种科学、辩证的态度被历代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使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实践中,既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又结合新的伟大实践赋予了其全新的时代内涵。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蕴含着宝贵的智慧结晶和精神财富,是民族和国家的独特精神标识。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在现代化实践中最大限度保留和发展了传统因素,使之构成了现代化发展的源头活水,由此破解了外铄现代化困境。
3.坚持独立自主、兼收并蓄破解被迫现代化之困。对于被迫进行现代化的国家来说,其被动现代化的困境往往是与后发现代化困境交织在一起的。为保证现代化的顺利推进以及现代化成果不被窃取,必然需要政府或政党来作为现代化的主导者。中华文明保持长久自新的密钥就在于与其他文明保持交流互鉴。但是,在与世界交流互鉴的过程中,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他者”现代化模式,既在吸纳文明成果中“扬长”,又在汲取教训中“避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在积极学习与借鉴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同时,始终秉持着独立自主的原则,既不全盘接收、也不全面否定,而是立足中国国情,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使外国经验在中国土壤上结出有中国特色的文明成果,从而破解了被迫现代化的困境。
4.坚持先进阶级引领下的社会整体转型破解精英现代化之困。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进步的阶级。作为中国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但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还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传统,能够始终站在时代潮头和历史前沿。历史和人民证明了其是先进、纯洁和伟大的,并历史性地选择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中国的社会变革与进步。不同于在近代中国现代化探索中轮番登场的其他阶级,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在推动现代化的进程中,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和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人民内部各方面能够在党的领导下凝聚起强大的建设合力,为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主体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人民主体地位相统一,有效实现了先进阶级引领下的社会整体转型,从而破解了精英现代化之困。
作为一项开创性的伟大事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以及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进的伟大实践中持续探索、内生演绎出来的现代化新道路,既蕴含着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又蕴含着各国现代化的共性特征。通过历史性考察可以发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的产物,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破除了羁绊中国现代化的多重困境,实现了对近代中国现代化探索实践的超越,开辟了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由此,中国式现代化以崭新实践赋予了世界现代化理论更丰富的内涵,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拓宽了路径选择,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本文系2024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的表征危害及应对策略研究”(L24AKS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王新影系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温林森系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