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优化以护士为主导的门诊多学科信息化会诊平台,并评价该平台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护士为主导组建平台优化团队,联系多部门对平台进行优化升级。采用前后对照研究,以2022年9月—2023年12月在我院进行门诊多学科合作(MDT)会诊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分析平台优化前后会诊平台的应用效果。结果:平台主要优化功能包括智能匹配会诊团队、智能推送健康宣教、新增会诊后随访功能。平台优化后,明确诊疗计划占比较会诊前显著提升(P=0.002),会诊等待时间lt;48 h的比例增加(P=0.010),会诊服务满意度和健康管理知识水平无明显改变。结论:以护士为主导的门诊MDT智能化会诊平台能够显著提升会诊效果,缩短会诊等待时间。
关键词" 门诊;多学科会诊;信息平台;智能化;护理管理
doi:10.12102/j.issn.1009-6493.2025.01.023
基金项目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护理部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编号:HLB2022001
作者简介 朱莉,副主任护师,本科
通讯作者 齐巍,E⁃mail:qiwei_fuwaih@163.com
引用信息 朱莉,齐巍,高川,等.以护士为主导的门诊多学科信息化会诊平台的优化及应用[J].护理研究,2025,39(1):135⁃140.
Optim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platform for outpatient service led by nurses
ZHU Li, QI Wei*, GAO Chuan, ZHANG Chen, YAN Lin, WU Yue, XIE Yunyi
Fuwai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QI Wei, E⁃mail: qiwei_fuwaih@163.com
Abstract""" Objective:To optimize a nurse⁃led, outpatient, multidisciplinary, and information⁃based consultation platform and evaluate its application effects.Methods: A platform optimization team led by nurses was established to collaborate with multiple departments for platform enhancement and upgrading. A before⁃and⁃after comparison study was conducted among patients who underwent outpatient 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 consultations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22 to December 2023,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the platform before and after optimization. Results: The main optimized functions of the platform included intelligent matching of consultation teams, intelligent push notifications for health education, and the addition of post⁃consultation follow⁃up features. After optimization, the clarity rate of treatment plan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to before the consultation (P=0.002),and the proportion of consultations with a waiting time of lt;48 hours increased (P=0.010).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satisfaction with consultation services or levels of health management knowledge. Conclusion:The nurse⁃led,outpatient MDT intelligent consultation platform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sultations and shorten waiting time for consultation.
Keywords"""" outpatient clinic;multidisciplinary consultation;information platform;intelligent;nursing management
多学科诊疗是一种2个以上不同专业的人员组成相对固定的工作小组,为病人提出有益于其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模式[1],该模式为处理复杂病例提供综合性的评估和个性化、跨学科的治疗方案[2⁃5],改变了传统病人频繁就医、延误治疗的局面,为病人带来巨大的便利。传统的会诊服务大多依靠电话进行沟通,存在人员联系渠道不畅通、病人病情共享不顺、协调难度大、会诊效率和会诊质量低下等问题,阻碍了门诊会诊的进一步推广[6]。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思路。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将信息化全面融入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强化信息化支撑作用,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建设目标[7]。已有研究表明,借助信息化手段可改变传统的会诊方式,能够提升诊疗效率[8]。然而这些信息化建设离“智慧医院”还存在一定差距,尚无法为会诊过程提供智能化服务。会诊过程中,护士在病情初筛及分诊、会诊前准备、会诊沟通、会诊后健康宣教和随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9⁃10]。因此,本研究拟以护士为主导,对我院原有的信息化会诊平台进行优化升级,并评价优化后平台的应用效果,为医院的护理智能化建设提供参考。
1" 门诊多学科合作(MDT)信息化会诊平台的优化
我院于2019年构建了门诊MDT信息化会诊平台,该平台能够实现会诊预约、线上会诊等功能,摆脱了原来完全依靠人力进行会诊预约和管理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升了会诊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但该平台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每次会诊时间固定,协调会诊专家时间不畅,延误会诊时间;2)各会诊专家组的成员固定,无法针对病人病情资料提供个性化的会诊专家,会诊团队方向和病人病情匹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影响会诊效果;3)缺少随访功能,无法对会诊结束后的状况进行随访护理。针对以上问题,团队经过研究设计对平台进行优化,实现由“信息化”到“智能化”的转变。
1.1 前期准备
工作团队中5名门诊科护士主要负责项目实施和整体进度推进,3名会诊医生主要负责从医生端提供平台功能建议,信息技术部门2人负责提供技术支持,门诊部、医务处和护理部各1人负责行政支持和工作协调。由护士召开项目启动会,介绍项目的主要内容。经过专家会议后,确定平台优化3点目标:1)根据患病病情和医生时间,智能匹配会诊专家;2)增加健康宣教功能,实现智能宣教;3)增加随访功能,实现病人全流程管理。
1.2 平台优化前后功能对比
1.2.1 匹配会诊专家
优化前,平台内部组建了固定会诊专家团队,且固定了每个团队的会诊时间。护士根据病人病情进行筛选,联系合适的专家团队并确定会诊时间。优化后,平台建立了疾病数据库和专家信息库,疾病数据库包括疾病主题和主要病情描述,专家信息库包括会诊专业的专业特长和可出诊时间。当病人提供病情描述或者既往诊断后,平台可自动从疾病数据库和专家信息库进行筛选和匹配。匹配方式为平台先筛选出专业特长相近的专家组,再根据可出诊时间筛选可最快出诊的人员组成会诊团队,为病人提供会诊服务。
1.2.2 智能化健康宣教
优化前,平台未上线健康宣教功能,而是由护士为病人提供健康宣教手册。手册内容为通用宣教材料,缺少专科内容。优化后,平台建立了专家疾病健康宣教材料数据库,数据库包含13个专科疾病主题的宣教材料。结束会诊后,平台根据专家的会诊意见,从数据库中自动匹配合适的宣教材料向病人推送,推送频率为2~3 d 1次,推送内容涵盖疾病的预防、饮食、运动、药物等自我管理内容。
1.2.3 新增会诊后随访功能
会诊结束后,根据诊疗意见提前设定随访时间节点,到期提前通知护士准备随访。随访通过平台进行,随访内容包括收集病情信息、收集治疗和依从性信息、在线看诊、复诊预约、提供疾病自我管理指导和咨询答疑。
1.3 信息化技术方案
针对以上功能需求,提出搭建MDT服务信息化系统,系统采用Java语言和Spring Boot框架进行开发,建立一个轻量级、模块化的系统。前端界面将采用最新的前沿信息技术进行构建,以提供直观、交互式用户体验,后端服务在院方大数据库为底层的私有云环境中,确保可扩展性和高可用性。
2" 门诊MDT信息化会诊平台的应用及评价
本研究为前后对照设计,以平台优化前为对照组,平台优化后为试验组,比较平台的优化效果。
2.1 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9月—2023年12月在我院进行门诊MDT会诊的病人为研究对象。样本量计算采用两样本率的优效性检验,以诊疗计划明确率进行计算,根据前期数据,对照组为70%,取α=0.05,检验效能为0.8,预计试验组比对照组提升20%,计算得每组至少需要62例病人,考虑20%的失访,两组至少需要75例病人。本研究将2022年9月—2023年4月平台优化前的病人纳入对照组,将2023年5月—12月平台优化后的病人纳入试验组。纳入标准:1)年龄18岁及以上;2)在我院使用过门诊MDT会诊服务的病人;3)有基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沟通交流无障碍;4)拥有智能手机,可熟练使用智能手机;5)病人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不能完成随访,主动退出研究。本研究经所在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并同意(审批号:2022-1807),所有病人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1.2 干预方法
2.1.2.1 对照组
病人提出会诊需求后,护士统一进行预约登记,并指导病人通过手机端将资料上传至平台。由医生或护士判断资料的完整性,若材料齐全,则进入会诊等待阶段。护士根据病人病情选择合适的会诊团队并确定会诊时间。会诊结束后,病人诊疗资料保存至门诊系统,护士为病人提供通用健康宣教材料手册,会诊流程结束。
2.1.2.2 试验组
由病人自行预约或经护士指导后统一在手机端进行会诊预约申请,并上传相关资料。经护士判断若资料齐全则进入会诊等待阶段。平台根据病人病情,智能化自动匹配最近的专家组成会诊团队,进行会诊。会诊结束后,平台将病人资料保存至门诊系统,同时根据病人的诊疗意见,自动为病人推送个性化的健康宣教材料,并预约随访时间,到期后由护士在平台完成对病人的随访问诊,会诊流程结束。
2.1.3 评价指标及资料收集
病人结束会诊服务后,由研究组人员对病人进行为期4周的随访,分别在基线和随访4周时收集相关资料。1)人口社会学信息、病情相关信息:通过门诊病历系统收集。2)明确诊疗计划:该指标是指经过会诊后专家明确病人的诊疗计划,该指标代表会诊专家诊疗方向和病人病情的匹配程度,能够反映会诊服务的质量。本研究以诊疗计划明确率进行表示,诊疗计划明确率=明确诊疗计划病人例数/总会诊病人例数×100%。本研究以该指标为主要结局指标,评估平台优化的效果,该指标由2名护士根据诊疗计划进行判断。3)会诊等待时间:该指标是指病人会诊“会诊资料”齐全到“会诊开始”时间,能够反映会诊预约服务的工作效率,会诊等待时间越短,说明会诊预约服务效率越高。根据前期预调查显示,50%的病人会诊等待时间超过48 h,因此本研究将会诊等待时间超过48 h的定义为等待时间长,不超过48 h的定义为等待时间短,该指标通过平台后台自动调取。4)会诊服务满意度:该指标是指病人对会诊服务的满意程度。本研究通过自行设计的满意度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共包括服务态度、专业知识、就诊环境、平台使用、等待时间、心理疏导和会诊效果7个条目,问卷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1分为最低,5分为最高,总分7~35分。本研究将满意度按照总分的90%为截断值,≥31.5分为满意,lt;31.5分为不满意,评估两组病人的满意度。5)健康管理知识水平:采用中文版健康行为自评量表(Self⁃Rated Abilities for Health Practices Scale,SRAHP)进行测量[11]。该量表包含营养、心理安适、运动、健康责任4个维度,共28个条目。量表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0分代表完全不可能,4分代表完全可能,总分为0~112分,分数越高表示自我效能越高。量表中文版信效度较好,能够在本研究中使用[12]。
2.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M(P25,P75)]描述,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定性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以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结果
2.2.1 平台使用情况
平台于2023年4月中旬完成优化升级,经过内部测试和人员培训,于5月正式投入使用。5名护士负责平台管理,到研究截止时累计服务病人87例。平台帮助预约复诊29例,为15例病人提供咨询服务,咨询主要问题包括等待入院前的疾病状况、住院时间、住院押金等。目前有32个医疗专家参与MDT会诊工作。
2.2.2 病人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纳入185例病人,其中试验组87例和对照组98例,两组病人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见表1。
2.2.3 平台应用效果评价
平台优化后,诊疗计划明确率上升(P=0.002),会诊时间短的比例上升(P=0.010),会诊服务满意度虽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0),详见表2。
2.2.4 明确诊疗计划的Logistic回归分析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是否明确诊疗计划为因变量,以病人人口社会学资料为协变量,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诊疗计划明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3。
2.2.5 病人随访情况及SRAHP变化情况
经过4周的随访,对照组14例失访(14.3%),试验组10例失访(11.5%)。经过随访后,两组病人健康管理知识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见表4。
3" 讨论
3.1 智能化会诊平台能够显著提升诊疗质量
优化后平台可根据病人病情和专家特长,灵活匹配会诊专家团队,可使会诊专家特长和病情更加匹配,使病人更容易得到明确的诊疗计划,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多次就医。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比对照组的诊疗计划明确率上升;此外,由于本研究不是随机对照试验,为排除病人的一般情况对结果的影响,本研究调整了病人的人口社会学变量进行分析;同时考虑到病人病情复杂程度可能会对结果有影响,本研究采用既往就医次数和既往疾病种类衡量病人的病情复杂程度,并将其纳入多因素模型中进行调整,分析结果同样证实了本研究结论。目前国内尚未见类似报道,本研究证明了在国内医疗机构使用智能化会诊匹配的有效性,可以为未来的门诊会诊信息化发展提供思路。
3.2 智能化会诊平台可缩短预约等待时间,提升会诊效率
本研究显示,试验组中会诊等待时间超过48 h的病人比例低于对照组,表明平台上线后减少了病人的等待时间。国内虽未见智能化会诊的相关研究报道,但部分研究结果也提示了信息化平台对医院运行效率的提升[13]。在以往的会诊模式中,每个会诊团队的出诊时间固定为每周的某一个时间段,属于“病人等医生的时间”。平台优化升级后,平台可优先匹配出诊时间最近的会诊专家组成会诊团队进行会诊,优先考虑病人需求,是“医生等病人时间”。此外,既往的会诊模式大多依靠单线电话沟通协调,人员沟通联络不畅,延误会诊时间。智能化会诊平台同时实时信息共享,同时多线联络,实现了扁平化管理,进一步提高了会诊前的沟通效率,缩短了会诊等待时间。
3.3 平台提升病人的满意度和健康管理知识水平有待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结果显示,智能化会诊平台未能提升病人满意度,可能是因为会诊前后病人满意度均较高,未来需更大的样本量进行进一步分析。本研究受限于研究规模,满意度并不是主要的观测指标,因此无法得出有效结论,这一点可以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佐证。此外,本研究显示智能化会诊平台未能提升病人的健康管理知识水平,但有部分研究提示个性化的健康宣教对病人有临床效果[14],分析原因可能是病人对学习宣教材料的依从性较差,未按要求仔细学习材料。据后台数据分析,平台一共推送了13篇宣教材料,累计阅读量150余次,可见部分病人并未全部学习相关推送材料。这也提示在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健康宣教时,如何提升病人学习的主动性和依从性十分重要。既往的研究大多是在随机对照试验中进行,对病人的行为会有相应的规范和指导,未来可探讨真实世界中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健康宣教的有效性,同时关注老年人在其中的获益情况[15]。
4" 小结
本研究以护士为主导对原有信息化会诊平台进行了优化升级,实现了门诊智能化会诊,提升了会诊质量和会诊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为病人提供了更好的就医体验,实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可以为其他医院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提供参考。未来可进一步探讨该会诊平台对病人健康管理水平的影响,以期为病人带来更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POWELL H A,BALDWIN D R.Multidisciplinary team management in thoracic oncology:more than just a concept?[J].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2014,43(6):1776-1786.
[2]" SHIREY M R,WHITE-WILLIAMS C.Leading multisector partnerships to address social deter minants of health and advance health equity for an under resourced heart failure patient population[J].Nurs Adm Q,2022,46(3):197-207.
[3]" CHUANG Y" H,CHIU Y C,WU L L,et al.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the experiences of doctors,nurses,and pharmacists regarding medication management in outpatient settings[J].Journal of Nursing Management,2021,29(2):333-341.
[4]" JJESÚS A Á,RUBÉN F,JAIME Á,et al.Process reengineering and patient-centered approach strengthen efficiency in specialized care[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anaged Care,2019,25(2):50-57.
[5]" 吴茜,孙晓,宋瑞梅,等.美国多学科协作模式管理与启示[J]. 中国护理管理,2018,18(8):1017-1020.
[6]" 代佳灵,何谦,武永康,等.多学科诊疗门诊难点分析及建议[J].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21,28(6):31-34.
[7]"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17(17):174-178.
[8]" 王睆琳,代佳灵,梁蓝芋,等.线上线下融合的多学科诊疗服务模式实践[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24,31(2):48-51.
[9]" 胡佩佩,景婧.肿瘤科护士参与多学科团队的获益、挑战及应对策略[J]. 中国护理管理,2018,18(4):538-542.
[10]" 乔海芹,张鹤立,李佩涛,等.护士主导的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在骨科手术患者院前管理中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23,23(11):1622-1625.
[11]" BECKER K.Self-rated abilities for health practices:a health self-efficacy measure[J].J Health Behavior,Education amp; Promotion,1993,17(5):42-50.
[12]" 胡蕴绮,周兰姝.中文版健康行为能力自评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3):261-262.
[13]" 梁蓝芋,王睆琳,冯尘尘,等.基于互联网医院的线上多学科诊疗模式构建及应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22,29(11):45-48.
[14]" 佟佳益,王宇,郑改改,等.慢性心力衰竭症状群管理个性化推荐平台的构建及应用[J].护理研究,2024,38(12):2202-2207.
[15]" DE SANTIS K K,MERGENTHAL L,CHRISTIANSON L,et al.Digital technologies for health promotion and disease prevention in older people:scoping review[J].J Med Internet Res,2023,25(10):e43542.
(收稿日期:2024-05-25;修回日期:2024-12-13)
(本文编辑 崔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