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随着新科技和新技术不断发展,国际间竞争激烈,加深了国家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基于此,本文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改革为例,主要分析了高职林业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培养方案缺乏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脱钩、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教学内容滞后等问题,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上,提出了林业创新创业教育“五化四制四创融合”育人模式,并应用此育人模式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实践。本研究旨在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依据,以及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林业;育人模式
21世纪开始,国家明确提出高校要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以提升人才培养品质。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印发标志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二者教育方向不同,需深化各自类型的教育改革[1]。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了产教融合创新、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机制[2]。这些政策、职业教育发展以及社会变革为我国创新创业事业的发展、高等学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注入了各方力量,真正实现校企双方合作共赢。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森林生态优势区、森林资源富集区和林业产业集中区。当前,全区林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急需林业创新创业型人才。此外,目前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林业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课程为例,聚焦探究产教融合下林业类专业学生运用课程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模式,以及开展模式应用研究。
一、林业创新创业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综合能力弱,未有效开展个性化教学
林业类专业招生来源日益多元化,学生基础不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大多数学生存在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缺乏自律性、查找资料能力弱、材料书写能力差、无明确学习目标等问题。在现有资源下,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未能有效开展,因此,多数同学总是被动学习,学习效果差,长此以往个人综合能力始终无法得到提高。
(二)内容滞后,方法单一,学生实践能力与就业要求不匹配
课程教学内容延续传统的方法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但始终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真正融合,二者联系不紧密,且课程内容大多数滞后,没有实时按照国家和国际标准中关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员岗位需求调整教学内容。课堂上多数还是以教学讲授之后,学习再操作为主,缺少对学生创新探索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割裂,没有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一般是由辅导员或行政岗位教师负责教学,主要传授学生创业基础知识,锻炼其创业能力和培养创业精神。而专业课教学是让学生掌握行业所需的基础知识,以及了解当前行业的热点,掌握行业项目开展的工作流程。目前,创新创业课教育与专业课教育彼此没有衔接,这使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二、林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根据当前林业创新创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所采取的问题解决策略是采用“五化四制四创融合”为核心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论。
(一)以“五化”为途径,整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内容
打造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和专业基础,坚持分类施教、逐层解决的思想。根据不同学生需求,将本课程与其他课程融合,打破课程资源障碍,促进知识的重组、穿插、并协性及升华[3]。本课程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行业企业紧密联系,让学生参与行业项目的生产工作,与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共赢。本课程基于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对标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员、自然教育导师等相关岗位的需求,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搭建林业有害生物知识体系框架的能力,挖掘创新创业元素,并通过参加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员培训、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术科技大赛、技能大赛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以“四制”为保障,确保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顺利进行
为保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效性,健全课程管理制度,采取“课前+课中+课后”“小组+个人”三步两类管理制度,确保课程知识的传授及应用效果,以及掌握学生的学情情况。为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程教学中采用跨学科项目实践应用制度,以项目式为抓手,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将新技术应用到项目生产上,促进课程、学科、学院之间的交叉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方向。本课程积极推进“校企结合教学团队制”,旨在通过邀请优秀的企业领袖、行业专家以及产业代表参与,打造“亲产业”课程体系,为“亲产业”的课程框架提供全面的师资阵容,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4]。采用小组制、项目型、探索型的课堂模式,建立个性的学习空间与实践空间,将每个人都视作课堂的主人公,让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质,从而有效锻炼、发展,增强自身的学习、实战、创造性思维及综合素质。
(三)以“四创融合”为目的,保证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符合市场需求
思创融合指通过深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人才。再加以专创融合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中,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本课程以专创融合的教学模式为核心,引入多种学科资源,实现课程、学科、专业和技术的有机结合[5]。根据课程定位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点,本课程以职业技能技术比赛为基础,双创竞赛为抓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深化双创教育改革,我们致力于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创造性人才,帮助企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并促使其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
三、林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应用过程
(一)完善课堂教学条件,助力课堂改革
依托广西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成果,打造“自然保护地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昆虫展区”,能够为课程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此外,除了使用国家规划教材外,我们还配套出版了活页式课程实践指导教材《桉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松树病虫害控制技术》丰富了教材内容。借助建设省部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契机,为本课程扩充了教学视频、动画、多媒体课件、拓展知识等多方面资源,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此外,抓住打造省部级现代林业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机遇,完成了本课程虚拟仿真实训项目的建设,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多样化学习资源的需求。
(二)构建岗课赛证创一体化育人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
对标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员、植物检疫员、自然教育导师等岗位技能要求,把课程分成多个项目模块。将各项目随机分配给不同小组开展实践,并从中挖掘创新元素,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还参加省部级技能大赛,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同时,依托相关的线上学术研讨会,向学生推荐更多的学习渠道,接触学科前沿知识,拓宽眼界。
(三)项目式驱动法,小组互探互讨互成就
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6人左右。分组上,在遵循学生意愿的基础上,要求每组都由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带动学习能力弱的同学,小组组长采用组内推选或自主竞选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导入实际工作中的生产项目情境,明确学习任务,学生根据项目要求逐层开展,直至最后修正完善。在此过程中,同学、小组之间互相讨论完善,教师引导,对各小组成果进行总体评价。通过开展项目实践,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提高了学生的材料书写能力及夯实了他们的文字应用能力,同时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表达与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文献检索与信息获取能力等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林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应用效果
(一)匠心打造,学生思想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小组内项目讨论、小组间成果观摩,在思维碰撞中激发创新意识。采取“项目任务是什么”“项目任务怎么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项目式三步探究模式,让学生观察而明白、行动而知晓、思考而进取,练习而清晰,领悟而贯通,完善的体验和迁移自然发生,实践能力不断加强。学生学习成效显著,获得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1项、银奖5项、铜奖2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多项;获得省部级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普讲解优秀奖1项;获得无人机驾驶职业技能证书、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员、白蚁防治员证书多项。
(二)教学相长,硕果飘香
各方协同并进,不仅学生收获了成长,教师的技能也得到了提升。本课程团队完成了省部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课程建设任务,并顺利结题,此外本课程获得2次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团队教师多人已取得初级和中级双师型教师,团队指导学生运用本课程内容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取得省部级特等奖1项、银奖5项、铜奖2项。学生学习努力取得优秀的成绩,教师也跟学生一起共同努力共同成长。教师多次获得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并立项多项教改课题。
(三)深化合作,推进协同育人
本课程依托国外教育界、产业界资源,通过参与企业生产项目、教师横纵向课题,将知识与实践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产教融合上,本课程创新“产教协同”培养方式,与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共同打造创新创业参赛项目。
结语
高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除了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还应联合多方力量合力育才。其中专业课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需紧密结合,开展创新实践,在创新实践过程中还应注入企业的力量,共同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此外,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设置应考虑将双方的要素融合应用,以培养出运用专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袁旗.《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十大概念解读[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33):4447.
[2]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2(12):3032.
[3]王亚欣,朱进喜,尹江霞,等.产教融合视域下农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智慧农业导刊,2024,4(10):103106.
[4]南旭军,何鹏.“岗课赛证创”及生态环保文化多维融合:以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环境教育,2024(05):3336.
[5]谭明铭.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4(14):193195.
项目基金:2024年度广西科技界智库重点课题自选类“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林业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研究”(桂科协〔2024〕K18);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课题一般课题“新农科建设视域下高职林业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2023ZJY178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覃艳妮(1996—),女,壮族,广西河池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林业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