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然科普实践是推动公众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发展,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受到关注,这既是人们对环保和可持续性的重视,也是科技进步的结果。为保证自然科普事业的发展脉络顺利梳理,打破当前面临的问题瓶颈,促进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需要针对自然科普进行不断研究。本文主要对自然教育从业者、参与者等相关人员进行合理的调查问卷分析,确保能够深入地掌握运营阶段面临的瓶颈。除此之外,还应依照湿地自然科普实践,构建完善的自然科普人才发展制度,探索全新途径,这样方可为自然科普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自然科普;实践现状;问题;发展路径
中国城市公众普遍对自然教育持有积极看法,他们认为,在各类自然保护地开展自然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是自然保护地的重要功能之一。与自然和谐相处,享受和保护自然被认为是值得提倡的行为。这种意识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并激发人们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科普实践在当今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帮助大众了解科学知识,还能够推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然而,当前的科普实践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要推动科普实践的发展,需加强信息监管、满足大众需求、加强基础研究,这样才能让更多人受益于科普教育,进一步促进社会的科学素养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一、自然科普实践现状
首先,萌芽阶段。我国自然科普的教育在2012年起步,并且在我国的各地都全面成立了相关自然学校。这批志愿者的加入,为自然教育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也为自然保护地开展自然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1]。自然教育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有助于提高公众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促e89d7d84beef48993f3f64eb8eff483993b3912aa5e40d2609b7699140fba6e4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筑基阶段。例如,我国苏州地区在2015年实施了基地的宣传与创建工作,主要的目的就是保证宣传,从而加深人民群众对自然科普的全新认识。基于此,明确了申报范围、条件和程序,为申报单位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申报单位需要成立专门的部门,配备专职生态讲解员,同时启动生态讲解课程,组织开展湿地宣教基地生态讲解员培训。在首批创建“苏州市湿地宣教基地”的湿地公园中,苏州太湖湖滨湿地公园、太湖三山岛湿地公园、常熟沙家浜湿地公园等表现突出,成为这一工作的典范。这些公园通过多种方式,如开展生态讲座、组织生态旅游、制作宣传海报等,向公众宣传湿地的生态知识,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此外,苏州市林业局还组织编写了《我的湿地秘密·鸟儿篇》《苏州四季野花折页》等基础乡土科普内容,为各湿地宣教基地开展相关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这些教材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深受广大公众的喜爱和认可[2]。
最后,发展阶段。自2016年至2021年,我国苏州地区对于湿地宣传取得显著效果,而在这个发展阶段,建立了11所自然学校,每年开展科普宣教活动300余次,受众达6万余人次,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公众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也促进了可持续发展。同时,在2018年创新成立了“苏州昆山天福实训基地”,为全国400家国家湿地公园提供专业人才培训服务,这一举措为全国湿地保护事业培养了更多的人才,也为湿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019年苏州市提出了“苏州湿地宣教人才培养计划”,并颁发了“苏州市湿地环境教育讲师”证书,鼓励市域范围宣教人才交流共享,这一计划为湿地的宣教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2021年苏州进一步深化了宣教工作,开展了第一批星级讲师考核,形成了全市湿地生态讲师的自然教育综合素质排名机制,并创新探索了自然科普从业人员的职称晋升模式[3]。除此之外,暨阳湖省级湿地公园与周边的张家港世茂小学联合,创新建立了“学校+湿地”类湿地自然学校,这一模式将教育资源与湿地资源相结合,设计梳理了共计200个湿地相关课例,编写了校本教材,辐射了近千名学生。这些成果不仅提高了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也为湿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自然科普存在的问题
(一)从业人员自身的积极性并不高
身为自然科普活动的从业人员,尤其是宣传讲解员,自身在自然科普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从业人员存在明显的积极性不高、岗位认同度欠佳的情况,显然种种原因都限制了自然科普的发展[4]。一方面,薪资与职业发展情况是影响从业人员积极性不高的关键因素。虽然自然科普的从业人员水平较高,并且部分呈现年轻化、高学历化,但整体来说这部分人员对于待遇与发展前景并不理想。除此之外,低收入现象可能进一步削弱了他们对职业发展的信心,导致一部分人希望调换到其他发展前景更优的岗位。另一方面,我国的自然科普已经越发成熟,不管是课程量还是活动量,都越发加大,随之从业人员工作量也在提升。尤其是周末和假期的课程和活动安排,使得从业人员的工作量相对饱和。与此同时,他们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或激励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
(二)自然志愿者队伍不够稳定
在自然科普事业的稳定发展中,志愿者是重要的补充与中坚力量,但在自然科普的运营中,志愿者队伍人员的缺失是当前所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依照调查与分析可以发现,自然科普的从业人员和已参与自然科普活动的市民中,有超过六成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前相关活动的志愿者人数不足。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时间的不断推移,让志愿者的服务人数在不断增加,如自然教育特色课程研发和助教、湿地保护宣传、基础科研监测等工作都需要志愿者协助。第二,向社会招募的湿地志愿者普遍存在基础知识、专业能力不足的情况,这也限制了志愿者的参与程度和活动效果。不仅如此,超过三成的自然科普的从业人员认为志愿者发展的最主要问题为统一培训困难、不熟悉湿地相关知识。这说明对于志愿者来说,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5]。第三,普通的社会招募志愿者具很大的人员流动性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新人开展基础培训既无法满足需要,又牵扯过多的人力成本,导致志愿者短缺成为死循环式的难题,投入和实际收效极不匹配。因此,对于志愿者服务而言,除了基本的志愿精神和责任心之外,必要的技能培训也是不可或缺的。
(三)参与者及潜在参与者参与度不高
自然科普参与者的需求和湿地公园的服务不匹配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并且所创建的课程时间并不合理,所存在的这些问题直接限制了行业的发展。依照调查与分析可以发现,每到节假日或寒暑假,报名人员远超出开课课程数量,导致“一课难求”,而平时课程报名人员基本少于预计的数量,造成资源浪费,这表明参与者对周末、寒暑假参加自然科普活动的意愿非常强烈[6]。在已参与过湿地自然科普活动和有潜在参与可能性的市民群众中,92%的受访者表示更愿意在周末、寒暑假参加自然科普活动。对于湿地自然科普活动的对象,约49.6%的人认为应当面向1~4年级小学生设计,这些学生具备一定的自然基础知识,周末、寒暑假及节假日才有时间参加为期半天及以上的湿地自然科普活动。对于市民参与度不高的主要原因,58%的人认为是开设时间不合理和宣传不到位。这说明,湿地公园在开设时间上需要更加合理,同时也需要加强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湿地自然科普活动中来。
三、自然科普发展路径
(一)完善自然科普人才管理机制
为确保人才管理与激励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构建科学自然科普综合素质评估机制,全面落实职称与自然教育人员职业发展和收入待遇相挂钩的管理模式,那么就需要进行专业考核认证,保证教育人员的动力得到提升,加强重视程度。在此期间,需要探索并实施专业的技术职称晋升与职务晋升并行的“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对获得专业技术职称的企业员工在薪水待遇上给予优待。如获得中级工程师职称可享受公司中层主管待遇,获得高级工程师职称可享受公司副总经理待遇等。这种“双轨制”模式可以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晋升通道,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此外,主管部门可以定期对自然教育人员进行专业考核认证,根据考核结果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激励措施。如根据讲解员的不同星级发放不同的课程待遇补贴,鼓励讲解员加强自我学习,形成团队共同进步的良性竞争[7]。这种激励机制可以激发自然教育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动力,提升整体工作积极性和人员稳定性。基于此,主管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和方法,对自然教育人员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沟通能力、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估。通过这种评估机制,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教育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为后续的人才选拔、培养和激励提供依据。主管部门可以与相关机构合作,为自然教育人员提供专业培训、交流学习和实践机会,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通过完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形成湿地自然科普讲师的综合素质评估机制,全面落实职称与自然教育人员职业发展和收入待遇相挂钩的管理模式,并定期进行专业考核认证,持续提升自然教育人员的动力和重视程度。这将有助于引导湿地自然学校探索实行专业技术职称晋升与职务晋升并行的“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自然教育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积极性。
(二)探索自然科普与志愿者融合发展模式
在调研幼儿及家长对自然教育的需求时发现,虽然有三分之二的家长认为亲近自然对孩子的发展非常重要,但实际带孩子亲近自然的频率并不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尝试将志愿者培养与自然教育课程结合,打造了“湿地公民科学家养成计划”项目[8]。该项目是国内首创以家庭为单位的沉浸体验式志愿者培养模式,开发了“湿地观察员”“湿地调查员”“湿地讲解员”进阶式系列课程。招募对湿地有兴趣的家庭参加品牌课程,通过让孩子成为观察员、调查员、讲解员,家长作为全程的记录员、宣传员的方式,将自然教育科普体验与志愿者培训相融合。这种实践方式可以让志愿者家庭在学习掌握湿地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湿地,并成为更高阶的志愿者;还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湿地环境,从而促进环保意识的提高。这种志愿者培养模式不仅注重自然教育的科普体验,还注重志愿者的培训和成长,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尝试。这种“湿地公民科学家养成计划”项目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自然教育实践方式,它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湿地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还可以培养更多的志愿者,为环保事业做出贡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实现自然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以及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探索自然科普与学校教育融合模式
在我国“双减”政策背景下,自然教育与传统教学的结合,是一种具有很大研究、探索和尝试空间和可能性的教学模式,湿地公园作为一处独特的自然教育场所,与周边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发符合湿地主题延伸课程,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尝试。这种模式可以实现学校和湿地公园的融合发展,推动解决周一到周五湿地公园人流不足的问题,学校学生需要更多的生态实践课程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这种“共赢”的模式,既有利于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也有利于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9]。具体来说,建议湿地公园与周边距离较近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以中小学课程标准为出发点,充分结合湿地公园的湿地资源、文化、历史等多元化地方特色。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湿地公园讲师可以配合学校教师进行课程设计、执行,实现“小班制”模式的学生可以走进湿地公园,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湿地、爱护湿地。
结语
总而言之,国家正在加快完善自然科普人才管理机制,以确保有足够的专业人才投身保护和科普工作。展望未来,中国政府将继续积极推动保护工作,加强环境教育等方面的宣传与推广,进一步增进惠民福祉,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楠,朱莹.基于项目式学习理论的跨学科科普课程实践:以上海自然博物馆“发现上海·木偶奇缘”为例[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4,10(01):7281.
[2]张志伟,刘文卿,袁野,等.地质岩芯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探索与实践:以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为例[J].地质论评,2024,70(01):362366.
[3]段艳芳.科学前沿成果科普化的实践:以《自然杂志》为例[J].编辑学报,2023,35(S1):4144.
[4]本刊编辑部.讲述自然故事传播科普知识:2023年全省自然资源科普讲解大赛决赛掠影[J].资源导刊,2023(11):5859.
[5]范竟成,吴赟頔,冯育青.苏州湿地自然科普实践现状、问题与发展路径[J].湿地科学与管理,2023,19(05):9497.
[6]天津自然博物馆自然科普志愿讲解活动项目案例[J].中国博物馆,2023(S1):43.
[7]冯翔慧.大力推进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源科普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新时代加强科学普及工作的意见》解读[J].中国科技产业,2023(10):2223.
[8]李键.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探索实践:以祁门管理站为例[J].安徽林业科技,2023,49(05):5456+61.
[9]张衍辉.自然科普绘本的人文赋能:以《有一种成长叫等待》为例[J].中国报业,2023(12):214215.
作者简介:刘啸宸(2001—),男,汉族,北京人,本科,研究方向:自然科普与博物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