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标明确指出:“现阶段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这种教学效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强化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而要想实现此目标,必须加强对高效课堂的构建。”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综合素养紧密相连,教师需要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拓宽他们的语文知识领域,增强他们的语文技能,改善和优化语文教学的成效。本文将对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增强教学效果的策略进行深入探讨,期待为初中语文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 语文" 高效课堂
引言:教学质量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效率和效益,以及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它是衡量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之一,与学生的学习成果、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息息相关。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因此,构建高效、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语文课堂,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优化课堂结构,提升教学效率
一堂优质的课通常包括明确的教学目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高效的教学方法等内容,初中语文教师要从优化课堂结构出发,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效率。[1]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是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重要一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通过提供富有启发性的预习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他们在新知识学习之前就能自主地进行初步探索,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能有准备地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高效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背影》的教学中,学生可以查阅朱自清先生的生平、主要作品及其文学风格,了解《背影》的创作背景,如当时的社会环境、作者的个人经历等,然后寻找与《背影》主题相似的其他文学作品进行阅读,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并预习生字词、提前通读课文等,对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明确教学重难点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当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有条不紊,循序渐进,保证学生能深刻理解重难点知识,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思考能力为主要目标。为此,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课堂问题,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深化理解,不断提升他们的思考能力。
二、创设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积极、和谐、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积极思考、发言和讨论。[2]因此,想要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愿意主动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这样课堂教学质量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以《岳阳楼记》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和相关图片,为学生营造生动、直观的学习环境。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中的两种重要互动方式,它们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师生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讲解、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可以通过倾听、反馈、鼓励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生生互动,则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这种互动方式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3]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讨论话题,如探讨范仲淹的旷达胸怀和政治抱负,以及《岳阳楼记》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等,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使他们在互动交流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结语:总而言之,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增强初中语文教学效果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顺应素质教育发展的潮流。初中语文教师要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成效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希望在初中语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推动初中语文教育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吴红良.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语文世界,2024(29):16-17.
[2]高亚运.沐生本阳光,与生共成长——生本理念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安徽教育科研,2024(27):61-63.
[3]马秀.浅析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学周刊,2024(26):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