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治理成为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问题。但长期以来,传统治理的方式使基层政府和社区习惯于运用行政化指令的方式在形式上推动居民“纸面上”的参与,难以真正地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调动参与积极性。而文化是一种蕴含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等民众日常生活中普遍操持的规范性认识,是社会成员的共享价值与意义,并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中。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邻里文化在社区治理领域的强大生命力,为新时代基层社区治理创新提供范例。
关键词:邻里文化;社区治理;社会和谐;邻里互助;居民参与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01.022
0"引言
邻里是最常见的初级群体的一种,古人集聚而居,在传统的邻里关系中,以血缘形成为主,后来逐渐演变为以地缘为基础形成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并以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为背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快速的城镇化和人员流动异质性不断增强,熟人社区逐渐被原子化的陌生人构成的社区所取代。如何实现社区的“再组织化”,还原中国邻里间“原初”的温情、互助属性,成为现代社区治理领域的重要议题。
1"中国优秀传统邻里文化相关思想
1.1"以“礼”相“让”
“让”是儒家礼治思想的核心价值,既被认为是德、礼之主又被视为儒家义利观的价值根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思想中,强调个人应有一种宽容、谦虚、退让的精神。即在人际交往中主动退让、让步和忍让,以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论语·学而》中提到“温良恭俭让”,也体现待人以礼之道。而现代社区邻里之间有时却因为缺少正确沟通和礼让增生许多矛盾与冲突,邻里之间常有因楼道物品摆位不当、深夜电视声音过大或者公共利用空间卫生问题等琐碎事情吵得不可开交,尤其是在当下个人私密性较强的今天,一旦他人侵犯“个人领地”就恶语相向,“礼”的意识观念逐渐被稀释,邻里之间无“礼”便不“和”。此外,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亦体现和谐为本、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而邻里之间往往可以通过一个善意的提醒、一个礼貌的微笑即可化解彼此的矛盾与冲突,继而形成和谐的邻里关系。
1.2"儒学的“群体主义”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儒学的价值观念一直被世人推崇和传承,其思想中“群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强调“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观,不仅倡导个人应该融入群体、奉献社会,还主张个人应关注群体利益,发挥个人的智慧以促进群体发展。此外,上文所提到儒家文化主张的“和为贵”,亦注重团队精神,强调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为此,当代中国也在不断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以及人际关系,使人们的群体意识、社会责任感增强。因此,只有团结,即同心、同德、同志、形成一种巨大的向心力目标才能得以实现,现代社区发展亦是同理,和谐美好的社区环境需同心同力共同营造,共同承担社会责任。
1.3"“家文化”的思想底蕴
在中国,家庭被视为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自古以来,人们对“家”的重视不言而喻,中国人一直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传统的“家文化”培养锻炼了个人的道德品质、个性特点以及使人具备更加成熟和稳重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亦更加注重家庭成员间的彼此支持,这种凝聚力可以延伸到现代社区,并通过构建社区“家文化”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以达到维持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2"现代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邻里间的“熟人社会”逐步向”陌生人社会“迈进,邻里陌生成为常态,居民生活与邻里和社区脱离,更多地依托家庭、单位及学校。此外,快节奏的生活使居民的自由空间受到压缩并进一步加重了居民对互联网技术的依赖,大多数人选择宅在家中享受游戏、电影、小说等快餐式文化生活,这便导致居民之间面对面的社交互动减少,彼此之间的联系弱化,对参与社区治理也缺乏兴趣。因此,这也正体现出现代社区治理过程中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难度不断加大,社区建设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然停留在政府自上而下运动式的推动,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较低,使社区治理实际上成了政府的“独角戏”,这也是所谓的“共同体困境”。
其次,现代社区组织活动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所谓现代社区,即是一个“舒心、省心、暖心、安心、放心”的幸福共同体,应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现代社区治理也应是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举措以及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来看,社区组织的大多数活动皆针对老年及儿童开展,参与主体受到限制,也弱化了其他主体的参与冲动。
社区工作人员也缺少专业能力的提升,服务理念不足,往往根据自身判断和认知处理社区事务,且由于薪资待遇与工作压力不成正比导致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动员群众的意愿不强。此外,当居民之间存在矛盾纠纷时,传统的“硬性管理”不仅不能消除居民之间的隔阂,还会加重他们的紧张关系,因此现代的社区治理亟须从“硬性管理”向“柔性疏导”转变。
3"中国优秀传统邻里文化赋能现代社区治理的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创新发展传统文化、将其融入现代社区治理体系的方式,可以不断提升治理效能,推动社会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
3.1"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邻里文化有助于凝聚社区文化共识
中华民族历来有择邻而居的传统,崇尚谦虚、礼让、包容、互助的邻里文化,良好的社区治理首先要有社区的文化思想认同,从而进一步建构社区共识、塑造社区规范,推动生人社会向熟人社会的回归,为现代社区治理“立德铸魂”。
3.2"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邻里文化有助于塑造社区规范
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道德水平,塑造良好的居民精神风貌,引导居民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现代社区治理还可针对具体的社会弊病,选择相应的传统文化,重构社会规范。
3.3"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邻里文化有助于促进集体行动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利益、家庭和谐、社会责任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的塑造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产生深远影响,使个体更愿意为集体、社会的利益和发展作出贡献。社区文化的引领能够改变居民原子化的状态,为社区内部社会网络延展、发育提供场域和契机,并最终推动基层社会整合,促成社区居民就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开展集体行动。
4"中国优秀传统邻里文化助力现代社区“软”治理的路径
4.1"“邻距离”——“陌邻”变“睦邻”
在中国传统邻里文化中,人们强调相互关心、互助和支持。邻里之间常会互相帮助,如在生活中分享食物、照顾老人和孩子,以及在困难时提供帮助。因此,邻居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开始搬入楼房,冰冷的防盗门将邻居之间彻底分隔,个人私密性逐渐增强,人们的生活变得繁忙而快节奏,相互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减少,邻居之间更有“对门不相识”的情况。因此,如何破除邻里之间这层“坚冰”成为现代社区治理的关键。
在现代社区中,社区工作者首先应为邻里之间相互认识提供更多机会。例如,可在各栋楼、各个单元选取一位社区网格辅助员,随社区工作者分批开展类似“你好,邻居”的破冰见面会活动,并定期组织各种邻里社交活动,如“家家一道菜”美食分享活动、“书香邻里”赠书活动、传统节日篝火晚会、摄影、诗朗诵比赛等,扩大社区活动的参与主体。社区居委会或相关组织负责积极动员居民参与。这些活动可以提供一个平台,便于邻居们相互认识、了解和交流并建立友情,让居民在参与中感悟体验邻里情,巩固加深邻里情,进一步形成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良好邻里关系。借此机会,社区工作者向居民大力宣传中国优秀邻里文化,包括邻里之间守望相助、以礼求和的价值观念,亦可利用本地居民广泛认同的“孝”“善”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为基层治理建构社区共识奠定认同基础。此外,社区应充分利用社交媒体提供的便利,组建社区微信群、QQ群积极引导居民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有趣的话题,也可在群聊中寻求其他居民的帮助,进一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这有益于打破邻里之间的“冰墙”。
4.2"“邻居礼”——“邻里”促“邻礼”
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的精神生活及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提升,因此对社会的公平、法治、环境等出现了更高的要求,彼此之间的矛盾更加多样化、难调解,基层矛盾治理不断面临新的挑战。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就始终高度重视基层矛盾治理,20世纪60年代便提出“枫桥经验”,强调依靠发动群众力量,推动基层矛盾治理能力,“枫桥经验”60年来一直在传承和创新中发展,旨在更好地解决基层社会矛盾。而邻里矛盾是最基础的社会矛盾,在现代社区中,邻里间的友好关系逐渐变得冷漠,邻里之间的矛盾也频繁发生,更甚者认为邻里之间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境地。矛盾的增生是“礼让”观念的淡化的结果,邻里之间常有因“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上演一场“骂战”。因此,让居民之间学会相互礼让成为减少邻里误解和冲突的重要一环。社区工作者可将社区中公信力较高的居民培养成“社区领袖”“社区精英”“社区调解员”,依靠群众的力量解决群众的矛盾。“社区领袖”可随社区工作者发动社区志愿者在社区内放置宣传板,宣传中国传统“礼让”文化以及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同时,在社区中设立“邻里之间的礼仪规范”,明确邻里之间的礼仪和交往方式,并将社区中主动礼让、促进邻里友好和谐的居民选为“社区精英”,以在社区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更多居民。
4.3"“邻聚力”——“小家”构“大家”
自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注重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作出系列重要指示,表明“家文化”建设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培育社区“家文化”是回应居民社区归属感和舒适度新需求的重要手段,在社区中创造一种温馨、互助和亲密的文化氛围,使居民感觉彼此之间就像是一个大家庭。重塑“以邻为伴”的新型邻里关系,就是要在一定程度上以“家文化”建设为核心回归守望相助的熟人社区。
4.3.1"完善“家文化”元素硬环境建设
着力打造社区“家”元素设施,加快推进“完整社区”建设,包括在社区设置一些符合家庭生活需求的公共设施,如:儿童游乐场、健身器材、休闲座椅等。实现家门口就是生活圈,家周边就是幸福圈的目标;除此之外,完善文化活动中心、一站式邻里互助中心、心理咨询室、国学堂、社区图书馆、社区自习室、“家风”主题艺术展示区以及各类文化社团(书法社、琴棋社、古装社等),并通过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和社区聚会,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同时注重打造宜居环境,尽可能地为居民提供舒适温馨的居住环境和“家”的幸福感。
4.3.2"加强“家文化”认同感情感联结
在当今社会,一墙之隔的邻居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社区在着力打造硬件设施却忽略了人文建设,要激活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内生动力,一是要重塑睦邻精神。鼓励社区居民之间交流互动、互相支持,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和互相支持的社会支持网络。建立“邻里帮帮团”“矛盾调解队”等一批规范化的志愿者队伍,开展结对帮扶、家风宣传、文明行动等活动,通过对不同人群开展精准服务让居民体会到“家”的温暖与归属感,使其主动参与到社区共谋共建当中,点燃居民“主人翁”意识。二是围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特别是广泛宣传家文化中所倡导和谐家庭关系的理念。例如,开展“家文化”大讲堂,深耕“家文化”,理顺“小家”与“大家”的关系,形成“家文化”品牌;邀请中医专家到社区开展中医传统文化课堂,让社区居民了解传统中医文化;开展“红歌比赛”“讲红色故事”“家文化微电影大赛”等各种相关主题活动,真正把“家”的气氛搞活;在社区内征集良好家风家训,定期评比“和谐家庭”“最美社区家庭”“书香家庭”等。三是完善社区工作人员薪资福利待遇,加强对现有社区文化工作者专业的技能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高磊.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邻里关系重建[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04):813.
[2]窦玉鹏.传统邻里文化在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创新与转化[J].行政与法,2020,(12):5864.
[3]张颐武.“礼”与“让”是邻里关系的桥梁、邻里文化的灵魂[J].中关村,2015,(10):102.
[4]黄耀明.对话与融合: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与中国传统文化[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2,(04):811+39.
[5]郑汉祺.家文化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关系研究[J].法制博览,2019,(04):291.
[6]郑杭生,黄家亮.论我国社区治理的双重困境与创新之维——基于北京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分析[J].东岳论丛,2012,33(01):2329.
[7]田毅鹏.“未来社区”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J].社会科学研究,2020,(02):815.
[8]新华社.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s://www.gov.cn/xinwen/2015-10/14/content_2946979.htm.20141014.
[9]陈晓东,刘增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视阈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1):6569.
[10]任怀民.敲门——浅谈城市新居民社区邻里关系及文化重建[J].民生周刊,2019,(19):9093.
[11]杨莉.以需求把居民带回来——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探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8,(09):19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