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大诗人陆游在74岁高龄时,为了教育自己最小的儿子陆子聿,写下传颂千古的名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诗里,诗人既指出了学习要珍惜时光、不遗余力,又强调了亲身实践的重要性,希望儿子在“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两方面都不偏废。那么,在“双减”背景下,如何以“行”赋“知”,让学生的作业充满意趣呢?
陪伴,体悟观察之趣
陪伴谁?陪伴“大蒜宝宝”。
二年级下学期,学完了“分米和毫米”这一单元后,为了加深学生们对“毫米”的认识,笔者安排了一项“动手做”的作业,要求是: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放一个蒜瓣,先观察它几天后开始发芽,再记录发芽后蒜叶的生长情况。这里的重点是“以毫米为单位,及时填写蒜叶生长高度记录表”。因为学生年龄尚小,笔者安排他们以四人为一小组,将蒜瓣统一放在教室里培植,一起观察、填表,不同小组互相讨论、比较。学生们在做作业时态度非常认真。
到了五年级,学生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笔者又布置了一次“种大蒜、量身高”的实践性作业,这次的重点由“毫米认识”转变为“掌握记录方式”。组织方式也有所不同:小组成员自主分工,独立在家里完成,每人都要完成一组对比试验。其中有土培和水培生长情况的对比,也有室内和室外生长情况的对比。笔者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及时记录,记录形式可以是写观察日记,可以是画图,也可以是图文结合。在班级交流汇报时,学生们自信满满、娓娓道来。
近代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代表人物杜威先生认为,教育即生长、即生活、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杜威所说的“生活”,指的其实就是日常生活。他认为,真正的教育生发于个体经验,并随着经验的不断增长而发展。上述这项作业的实践,可以说与杜威的主张基本吻合,教学效果也很理想。
拼接,体悟建构之趣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为了帮助学生们建构概念的内涵与表象,笔者要求学生小组合作,用旧报纸拼出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再用拼成的正方形量出黑板或门窗的面积。
考虑到学生刚接触面积单位,为了帮助他们将面积单位和正方形的“面”相联系,并感知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笔者设计并布置了一项铺垫性家庭作业:画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再剪下来;用旧报纸或其他纸张拼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再用拼成的正方形量出自己房门的面积。从学生们拍的图片中不难看出,这个实践性作业很好地帮助他们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三个面积单位的大小关系也变得一目了然。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边做边学,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取知识。这项作业就是通过“做”,检验“教与学”的效果,同时帮助学生们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
比测,体悟制作之趣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讲述的是“升和毫升”的知识。为了加深学生们对“升”的认识,笔者布置了这样的作业:首先,做一个1升的量器,并分别标出1/4升、2/4升、3/4升和1升;接着,往一个上下一样粗细的瓶里倒1升水,再在瓶上贴纸条、做标记;然后,用自制的量器盛1升水倒入脸盆、汤锅等容器中,看看水面在哪里,估计这些容器的总容量大约是多少升;最后,将用自制量器测量的结果与产品说明书比一比,看看有哪些异同。
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的还因地制宜,找来了家里标有毫升数的量器,做出了1/5升(200毫升)、2/5升(400毫升)、3/5升(600毫升)、4/5升(800毫升)、1升(1000毫升)的标记。
这项实践作业,既帮助学生们认识了1升的多少、升和毫升的关系,还培养了他们的制作能力,让他们进一步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研思,体悟发现之趣
六年级,在学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内容之后,笔者安排了一项作业:剪一根长18厘米的硬纸条,先找到纸条的中心点,再在中心点两侧每隔2厘米打一个小孔,并把纸条的中心点固定在支架上,研究并思考——如果在支架左侧第4个孔挂2个同样大的珠子,那么在支架右侧第2个孔应该挂多少个这样的珠子才能保持平衡?如果左侧第4个孔挂3个珠子,右侧第3个孔应该挂多少个珠子才能保持平衡?
布置这项作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领悟反比例关系,及其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怎样的应用。同时,初步渗透了简单机械——杠杆的原理,引导学生发现一点“小秘密”。
让笔者意想不到的是,在紧张的毕业总复习之前,学生们对这项实践性作业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他们拍的照片中,有实验结果的直接呈现,也有实验过程的分步展示,有的通过画图、列式计算来说明自己的发现,还有的给出了详细的研究报告,等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行”赋“知”,对这些能力与素养的生成,无疑具有重要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陆游的教子之道,也应该成为教师们的共识。
【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践行‘做中学’理念的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与实施研究”(课题编号:ZD20232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星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