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2025-01-02 00:00:00梅艳丹
中国集体经济 2025年1期

摘要: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提升内部控制水平成为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的关键。然而,当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虽初具规模,但存在控制环境薄弱、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控制活动执行不力、信息与沟通不畅及内部监督与审计弱化等问题。对此,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可从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强化风险评估与应对机制、优化控制活动设计、提升信息与沟通效率及加强内部监督与审计等方面入手,旨在提升国有企业管理水平、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并促进合规经营,最终实现国有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信息沟通;监督;审计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和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承担着重要责任。其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的稳定运行、资产保值增值以及持续发展。然而,当前一些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依然存在着许多缺陷,这些缺陷极大地削弱了企业的管理效率和风险防范能力,进而影响了其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深入研究如何加强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成为当务之急。优化和加强内部控制不仅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更是确保国有资产安全、推动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识别问题所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建议,可以有效提升国有企业的管理效率、风险防范水平,进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体竞争力提升。本文旨在系统剖析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具体可操作的改进建议,以协助国有企业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优化,从而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界定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是指国有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确保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合法性,以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政策、程序和措施。其核心目的是帮助国有企业有效管理风险,保障公司利益,以及提高运营效率和财务报告的准确性,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内涵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内涵主要包括:

1. 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包括公司领导层的风险意识、道德价值观、管理风格和对内部控制的承诺。领导层要建立积极的企业文化,强调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为内部控制设定良好的榜样。

2. 风险评估

国有企业需要评估和识别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风险,包括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合规风险等。针对不同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轻或消除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3. 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的实施阶段,包括制定和执行各项政策、程序和措施,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这些控制活动可能涉及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管理等方面,以保证业务的正常运作。

4. 信息与沟通

内部控制要确保信息的准确、及时和可靠,以便管理层做出明智的决策。同时,还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内部各部门之间、雇员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流通顺畅。

5. 监督与评价

对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价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关键环节,包括内部审计、监督委员会等机构的监督,以及对内部控制效果的评估和改进。

6. 合规性

国有企业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内部控制要确保企业的经营活动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避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fe501254b0869c4b26a83e7f73bec56a

二、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价值意蕴

(一)有助于国有企业提升管理水平

强化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提高管理效能的必要条件。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明确各个部门与岗位的职责权限,规范作业流程及标准,可实现国有企业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有效执行内部控制能优化资源分配,提升资产利用效率,并降低不必要的损耗。此外,内部控制有助于塑造国有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进而增强国有企业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这些举措均有利于提升国有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

(二)有助于国有企业防范经营风险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与日益扩大的国有企业规模,国有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愈发复杂多变。加强内部控制、构建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及应对方案,可以使国有企业有效地识别、评估并管控潜在的经营风险。借助风险预警、应对及监控等综合手段,国有企业能够更加积极地应对市场波动与政策变动所带来的挑战,减轻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同时,内部控制也有利于提升国有企业对外界环境的敏锐度,适时调整战略规划与市场布局,保障国有企业的稳定成长。

(三)有助于促进国有企业合规经营

合法合规运营是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强化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有助于保证所有经营活动均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行业准则及国有企业内部规定。通过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框架,国有企业能够清晰界定合规管理的标准与程序,规范员工行为,预防违规行为的发生。此外,内部控制还能推动国有企业建立有效的合规监督机制,定期审查合规状况并及时纠正偏差。此举不仅能维护国有企业的信誉与形象,还能规避因违规行为导致的法律纠纷与经济损失。

三、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国有企业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方面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大多数国有企业已初步确立了以风险管理为核心、覆盖各业务环节的内部控制框架,并明确了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要素及责任分工。这些内部控制体系通常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内部监督等五大核心要素。这一综合体系的目标是通过系统化的控制措施确保国有企业资产的安全、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并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益。

然而,尽管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框架已初具雏形,但其在实际运作中仍面临多方面问题和挑战。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足

在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中,控制环境的基础作用尤为关键,但其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

缺乏内部控制意识和风险管理观念。部分国有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影响员工对内部控制政策、程序和规定的遵守程度,从而降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缺陷主要表现为监事会、董事会等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和效能不足等方面。这些都会导致管理层滥用权力,不遵守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从而降低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人力资源政策与内部控制目标脱节。部分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与内部控制体系的设定和要求之间存在不协调和不一致的现象。具体来说,人力资源政策未能充分考虑内部控制的需求,导致员工招聘、培训、激励等方面与内部控制目标之间存在偏差或冲突。这些都将阻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从而导致内部控制措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反舞弊机制的建设和实施存在疏漏。部分国有企业的反腐败机制不完善,为内部控制系统的失效埋下隐患,导致腐败现象在企业内部蔓延,从而破坏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透明度。

(二)风险评估机制存在缺陷

风险评估机制的不足在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国有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还削弱了整个内部控制体系的功效。

风险评估流程与方法不完善。部分国有企业风险评估流程缺乏标准化,导致评估程序不够规范,加之缺少科学严谨的评估方法与工具,这使得评估结果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难以准确、全面地反映国有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风险识别存在盲区和滞后性。部分国有企业在识别风险方面存在盲点,尤其是对由外部环境变化引发的市场风险和战略风险等外部风险的认识不足,这种疏忽可能导致国有企业丧失应对风险的最佳时机;风险评估机制与内部控制措施脱节。部分国有企业的风险评估与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之间存在脱节现象。评估的结果未能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实际的控制行动,导致内部控制措施无法精准应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而降低了内控体系的实际效能。这种“评而未控”的情况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评估资ICT5khej80jVmzlGCQDvdh1dh1eIsaNTv4utiM9kKKs=源,还加剧了国有企业面临的风险。

(三)内部控制活动执行不规范

在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中,内部控制活动的效果直接关联着国有企业目标的达成与风险管理。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执行存在显著问题。

内部控制活动的设计不合理。部分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的设计往往未能恰当平衡效率与效果,复杂冗余的流程不仅加大了实施难度与成本,假如过度简化又可能导致潜在风险无法被有效识别和管控。这种设计上的失当,直接影响了控制活动的实际效率和成效;内部控制活动执行力不足。部分国有企业员工并未充分认识到控制活动的重要性,在执行过程中满足于“走过场”,一方面,内部控制措施存在遗漏或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导致某些重要的风险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在执行控制步骤时出现疏漏,导致内部控制的某些环节不完整;内部控制执行相关监督机制缺乏。部分国有企业缺乏内部控制执行的监督机制,具体表现为:缺乏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审计和检查机制不完善、监督和反馈机制不足、缺乏独立监督机构或专业委员会以及报告和沟通机制不畅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规范性,使国有企业在出现问题时难以迅速纠正,进而削弱整个内控体系的功能。

(四)信息整合与沟通存在障碍

部分国有企业在信息与沟通方面存在障碍,严重影响了其内部控制的质量与效能,导致决策受阻、执行效率下降,进而可能加剧风险管理不力、监督不到位的困境,最终影响企业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而言:

1. 内部控制信息化进程缓慢

部分国有企业信息化进程缓慢导致其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系统互不兼容、缺乏集成的信息管理平台、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不高,这种情况加剧了信息孤岛现象。这种状态阻碍了信息在企业内部的流通和共享,限制了管理层对企业全面了解的能力,影响了决策效率和执行力,甚至可能导致风险管理不力和监督困境。

2. 层级间与部门间协作不力

一方面,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层与基层之间有效沟通桥梁的缺失导致战略意图难以准确传达到一线员工,限制了企业战略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部分国有企业内部各部门各自为战、部门间协作不力,信息流通受阻,严重阻碍了各部门间协同工作效率。这使得国有企业决策执行不到位、效率低下,最终影响企业整体运营和管理水平。

3. 对外界信息变动反应灵敏度不足

在市场环境快速变动的情况下,政策变动、市场走向等外部要素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策略影响越发明显。然而,由于信息获取和传播的延迟,国有企业往往难以及时应对外部变化,一方面导致错过市场上的有利机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导致企业未能有效管理外部风险,增加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和损失风险。

(五)内部监督与审计薄弱

内部监督与审计是确保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手段,但相当一部分的国有企业在这方面的表现仍有明显不足,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健康发展。

1. 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部分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这极大地限制了它们的有效监督作用。一旦审计部门遭受管理层的不当影响,其公正性和客观性就会大大削弱,难以揭示国有企业内部的问题与风险。

2. 审计团队无法胜任审计任务

在日益复杂的业务环境和审计要求下,部分国有企业现有的审计团队可能无法胜任全面且细致的审计任务。一方面,由于审计团队可能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致无法涵盖企业各个业务领域,特别是新兴领域或高风险领域的审计可能被忽视;另一方面,由于审计团队人员数量不足或专业水平有限,审计工作可能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或发现隐藏的风险。这都会导致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结果出现疏漏或偏差,进而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和风险管理水平,增加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和损失。

3. 审计范围过窄且审计方法单一

一方面,部分国有企业的审计工作过度关注财务和合规审计,而忽视了对业务效率与风险管理效能的评价,这意味着审计结果无法全面体现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实际状况,导致未能全面评估企业面临的各类风险。另一方面,部分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方法过度单一地依赖传统的审计手段和模式,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导致审计发现局限于表面问题,无法深入挖掘和发现潜在的重要问题,影响审计结论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四、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策略建议

(一)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强化内部控制环境是国有企业不可或缺的核心任务,旨在夯实内部控制的基础。国有企业务必从基础层面着手,提升全体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知和重视程度。通过持续的教育和培训,将内控意识融入企业文化之中,营造出全员参与的氛围。同时,必须优化治理架构,确保董事会、监事会等独立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和效能,强化内部制衡机制,以填补管理漏洞。此外,国有企业应当改进人力资源策略,将内部控制的表现纳入员工绩效评估的范畴,以此激励员工自觉地遵循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和合规标准。最终目标在于打造一个诚信、正直、透明的文化氛围,为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支撑。这样的努力将有助于确保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二)强化风险评估与应对

加强风险评估与应对机制是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在充满变数的市场环境中和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国有企业必须建立完备的风险评估体系,运用科学方法和工具全面系统地识别和评估所面临的各类风险。这要求企业不仅关注财务风险、运营风险等内部因素,还要密切关注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外部因素,以确保风险评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同时,对于已经确定的风险,国有企业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明确责任分配、执行时间和具体行动计划,以确保风险得到有效管理和缓解。通过持续加强风险评估与应对机制,国有企业能够更有效地面对内外部挑战,保障企业的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这种系统化的风险管理方法有助于国有企业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升整体业务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三)优化控制活动设计

国有企业应当密切结合其业务特性和内部控制目标,精心设计控制活动,确保这些活动既贴合企业实际需求,又能有效预防风险。在设计控制活动时,国有企业需要首先明确控制活动的目标,比如资产安全保障、运营效率提升、财务报告真实准确等。接着,针对每个控制目标,要设计一套有针对性、易执行的控制措施,如职责分离、授权批准、资产盘点、绩效评估等。同时,国有企业要重视控制活动的持续改进,根据业务发展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更新和完善控制活动。通过优化控制活动的设计,国有企业可以进一步增强内部控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企业的稳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这种精心设计的控制活动有助于国有企业更好地应对风险挑战,提高业务运作的效率和透明度,确保企业管理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提升信息与沟通效率

在强化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过程中,提高信息与沟通效率至关重要。为此,国企应采取综合性措施。首先,加大信息技术投资,推进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升级,保证系统既先进又安全,从而为信息交流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同时,通过优化系统的功能模块来整合数据资源,消除信息孤岛,促进信息在国有企业内的顺畅流通。其次,构建完善的信息沟通体系,规定明确的沟通路径与方式,确保信息能准确无误且迅速地传递。可设立专门的信息管理团队或职位,负责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及发布,并加强跨部门协作,构建一个全面的信息交流网络。此外,营造开放透明的沟通环境,鼓励员工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建立从基层到高层的信息反馈机制。国有企业可通过设置意见箱、举办定期会议、运用内部社交平台等手段,增加信息沟通的途径,增强员工的参与感。最后,实施对信息沟通效果的监督与评价,保障信息沟通体系的有效运作。国有企业可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或岗位,定期审查与评估信息沟通流程,及时识别问题并予以改善。同时,将信息沟通成效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中,激励员工积极参与,从而全面提升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与管理水平。

(五)加强内部监督与审计

为了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国有企业需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并确保其拥有充分的权力和资源。此部门应当直接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汇报,防止管理层不当影响。内部审计部门必须配备具有专业能力和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确保审计工作的专业水准和权威性。此外,还需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明确规定审计的范围、程序、方法和标准,以此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国有企业应实施定期的内部控制审计,全面且系统地审查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审计应覆盖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及内部监控这五个关键方面。通过审计,能及时识别内部控制中的弱点和潜在风险,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强调审计的时效性,确保审计结果能准确反映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最新状况,从而为管理层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对于内部审计揭示的问题,国有企业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并迅速制定并执行整改措施。国有企业需要建立问题整改的责任机制,明确责任人及其完成整改的时间表,确保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同时,加强整改进程的追踪和监管,定期复查整改效果,保证整改措施得以切实执行。对于整改不力的行为,国有企业应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以维护内部控制的严格性和权威性。此外,审计发现问题及其整改情况也应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中,以此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内部控制的完善,共同促进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整体提高。

五、结语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强化内部控制不仅是自我提升的需求,更是适应市场变动、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举措。针对当前内部控制中的各种挑战,国企应当积极采取行动,全方位改进其内部控制体系。通过优化控制环境、加强风险评估、改善控制流程、提高信息沟通效能及增强内部监督审计等手段,国企可以大幅提升管理质量,有效规避运营风险,并确保合法合规运营。展望未来,随着内部控制机制的持续强化,国有企业将具备更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娄昊.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商业2.0,2024(11):67-69.

[2]阚春艳.关于如何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质量与市场,2023(03):64-66.

[3]王秀霞.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现代营销(上旬刊),2024(04):151-153.

[4]杨思思.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质量与市场,2022(21):118-120.

(作者单位: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