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乃是立足于现阶段发展实际需求而确立的重要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聚焦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达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及推动共同富裕的迫切需要。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明确了农业农村发展方向。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系,夯实乡村发展建设基础,促进中国乡村得以全面发展。乡土文化在新时代急需传承与重塑,也是继承与弘扬中华5000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着力点。
关键词:乡村振兴;六安实践;路径;研究
农业强国建设面临艰巨繁重任务是农村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囊括了农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乡村“五大振兴”内涵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要素在其之间无障碍地流动。现阶段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重难点问题体现在“三农”方面,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国内、国外各类风险挑战的应对关键因素同样也在“三农”。脱贫攻坚时期六安经历了发展极不平凡的十年,种种叠加因素,六安成为全省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地区之一。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综述
乡村振兴战略目的是在加快破解“三农”课题难点,加速我国从传统农业大国迈向现代化农业强国的推进步伐。2017年已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为我国提供了做好新时代背景下“三农”工作总遵循。社会主要矛盾赋予“三农”工作新要求,一是对粮食安全、生态、空气、饮用水安全、健康养生、休闲旅游等美好生活方面提出了标准更加严格。二是地域差异、双基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薄弱,乡村治理体系等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表现尤其突出。
(一)历史维度
中国乡村社会面貌在历史进程中呈现出“振兴” 与 “衰败” 的不同状态。其中,“唐宋时期”为兴盛阶段 ,这一时期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中国乡土社会此时达到了鼎盛状态,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均有不同的表现,在经济方面,以农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特征,呈现出稳定富足的态势;在政治方面注重对乡村社会管理;在文化方面,以孔孟之道和朱子理学为价值核心的社会思想深入人心,对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中国乡村呈现出衰落态势是在元、明、清时期。彼时,统治者采用游猎放牧、军事统治等方式治理被征服的农耕社会与人文领域。传统乡土社会在元朝时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压迫与摧残。专制集权在明朝时期的表现特别突出,乡土社会复苏生命活力被严重地制约。清政府的无能统治,使得中国乡土社会彻底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的衰落状态。直到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野蛮地轰开中国的大门,三座大山紧压之下,中国乡土社会急速衰落,中国乡村社会当时已陷入极度没落的处境。“苍黄色的天空之下,远近之处、横陈着萧索的几个村落,毫无一丝生机和活力”鲁迅的小说《故乡》描述、生动、写实、刻画展现出中国近代乡村社会衰落的景象。
(二)现实维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农”工作是治国理政重要基础的总抓手,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党和国家长期的不懈努力下,“三农”事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世界为之瞩目的成就。一是生产方式转变。后进的生产方式在农业发展中得以改变,对农产品出产的品控系统建设、国家总体对内涵质量要求更高、更为完善。二是产业结构变化。以往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体系变革较明显,促进了农业产品的供应模式、品类更加丰富多样。三是加速乡村建设。加快推动现代化的美丽乡村建设,农民宜居的基础条件、基础建设、环境大为改善,多彩丰富的精神生活更加具体化。
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其现实基础和客观条件。第一,乡村功能日益多样化。以往是为了保障粮食供给、就业、产业增收,现在更多是注重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旅游观光、康养颐养、娱乐休闲、乡风民俗。第二,乡村日益多元化发展。以前是农民自己居住、田间劳作,现在是游客旅游、打卡、度假、投资、开发、利用、保护古村落面貌。基于此,才使得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更加向往乡村,看好乡村,强化了全面振兴乡村的意识。当代文明的觉醒需要望得见山水,唤得起沉睡的记忆乡愁景象。统计表明,人们热衷于农业农村这一新兴投资产业。
(三)理论维度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深厚的为民情怀,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长期受到倍加关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国家都对农业、农民、农村现代化作出了系统谋划,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创新与新农村的建设,维护了农民群众的利益,为新时代“三农”工作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与制度基础。
(四)空间维度
当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乡村的地位和功能日趋明显,内部闭环空间的乡村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重点立体转换的要求,有其局限性。建立乡村空间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结构关系的统一体,推进乡村空间变革与再生产、城乡空间由结合区转向互动融合符合乡村振兴规律,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从空间维度搭建方向,促使乡村由内部闭环空间演进向城乡共生空间,建立与新发展格局互促联动的新的社会关系构成行为。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现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完美景象。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革命老区六安发展的实践要义
进入新时代,革命老区六安市持续将关注点置于脱贫攻坚领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使红色土地绽放出绿色振兴的崭新活力。“五大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要义,亦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践路径的关键支撑要点的科学选择。其间虽相互关联、却又各自成章、彼此相互促进,使得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有机整体。六安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了“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要分类梯次推进乡村振兴工程,打造乡村振兴的皖西样板”。
(一)产业振兴
乡村产业体系要紧紧围绕一、二、三产发展的融合,依托龙头产业推动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带领群众致富、推动共同富裕。然而,目前少数龙头产业生产科技含量偏低,部分产品仍处于粗糙、浅表的加工阶段,因此应纵向延伸产业链。构建生产、依托科技研究所研发、加工和服务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模式。龙头产业成果创新研发,创新技术、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科学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加快研发创新力度。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老区六安为农业特色产业升级提档,推行了“138+N”工程。六安瓜片、过湾农业等农产品电商企业,以及六安瓜片、霍邱朗德鹅肝、霍山石斛、香薯干、芡实、茶油、挂面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广受欢迎。通过“新农人”的“吆喝”,六安市的农产品有了深远的影响力,闯出了一条乡村产业振兴的锦绣大道。“6969” 工程为农业提质增效。六安市提出在三年时间内申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六个、优势主导产业基地九个以及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六个。全力打造一批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现代农业“航空母舰”,引进培育9个10亿级以上龙头企业。
(二)人才振兴
六安市下足力气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用才、育才、惜才。在深入基层一线服务时彰显的生力军作用。对培训师资库进行整合,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队伍建设。紧扣大别山老区发展现实所需,为新农民设置务实管用,可操作实践的技能课程体系。当前,为推进乡村全面人才振兴所需,率先培育具有生产技能的种植养殖大户、新型经营主体。切实鼓励调动、提高农民参训实效性。
大别山区六安市,随着大批“新农人”的加入,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新技术、新观念、新闯劲。种粮大户、农业技术人员、网红达人在老区的农村,处处活跃着“新农人”的身影。32807人受到培训,培训对象主要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实体服务主体带头人、种养能手、农村创业者和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并在安徽省率先开展了农村产业带头人“师带徒”农民培训新模式试点。六安市贯彻“两强一增”行动,紧紧围绕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在全市农业系统优选975名农业技术人员,已在1158个村开展了 “包村联户” 工作,目前服务了 7518 户科技示范户。从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退伍军人、大学生、见习大学生以及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领头人中计划选派 1500名科技特派员,他们的技术服务已惠及到全部行政村。
(三)文化振兴
六安市叶集区已获授中国 “文学之乡” 荣誉称号。继续传承文脉,积极投身全市“绿色振兴 赶超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精神文化作品。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乡村教师、老党员以及返乡创业大学生在乡村文化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其次,厚实薄弱环节,让乡村文化接地气更凝人气,丰富优化微景观,文化墙、广播站等创新形式的传播,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活动、组建红色宣讲团,以增强红色引领力,并开展文明村组、文明庭院、文化能人评比等活动。
(四)生态振兴
绿水青山红土地,白鹅名茶大粮仓。六安市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依托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农村产业的高速发展为大别山老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发展机遇。部分农村的生态环境压力有待缓解,投放废弃物生活陋习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纠正、不能及时清运垃圾现象也较为突出。应该增强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和实际行动水平,持续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媒体、墙报、倡议书等形式。尝试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循环模式,促进和美乡村建设保护。
(五)组织振兴
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领头人的改革发展能力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发展推进的速度。着力研判解决治理问题,叶集区树牢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无事”找书记工作新实招的创新应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书写出新时代基层善治的新章节。推行“1+1+N”的工作方法,设立基础网格管理,每个网格都配备网格长、专职网格员、网格协管员等专业化管理队伍,推动党组织对基础网格管理的全覆盖,实现“党支部(党小组)建在网上、人员定在格上”工作的有益做法。目前,全区70个村社已招募由党员群众代表担任的网格协管员1600余人,形成“多人协同、共同参与”的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村、社区基层党组织书记对管辖区的住户一年上门摸排走访至少一次,详细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现状,以及群众日常急难愁盼的事宜,按所需所盼属性建立台账清单,分类提出科学有效解决方案,跟踪问效,切实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全面推行“村社干部联系服务群众零距离工作法”,把“有事”找书记逐步过渡发展成为“无事”找书记。
突出“党建+乡村振兴”。村党两委成员、全体党员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培育网销产品和电商主体。老区六安市相继被授予的“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有霍邱县、金寨县、舒城县、霍山县和裕安区。同时,在畅通简化证件办理便民政务服务流程,实行全程跟踪代办优抚相关服务事项,切实可行地方便群众。
三、老区农业大县霍邱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制约因素
皖西大别山腹地霍邱县作为农业大县、人口大县、沿淮重要的行蓄洪区已同步实现了高质量脱贫摘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把贯彻上级决策部署,落实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行动上,努力建设强产业、美生态、好乡风、优治理、富百姓的现代化美丽霍邱新农村。
(一)帮扶措施方面
落实运用政策要求,压实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考核评估等在内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防贫工作目标更加明确、举措精准,长期深入推进。消除绝对贫困后,五年过渡期内,虽有“四不摘”要求,但适度微调一些政策,工作的着力点也有变化。
(二)可持续发展方面
在前些年的脱贫攻坚期间,一些乡村还没能形成可持续发展产业,有的仅靠组织部门的一点支持或依靠财政相关投入,发展的产业通常为专业且单一的产业类型,涉及的主要是特色种养产业的技术含量较低,以及劳动密集型的非农产业产品链接延伸也较为短弱。
(三)乡村领军人才方面
农村大部分青年及五六十岁中老年人进城务工、经商,导致不少乡村空心化、老龄化,是乡村治理中较为突出的难题。少数新进“两委”成员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一时还难以适应新任务、新要求,存在本领恐慌、能力不足的现象,甚至还有少数年轻的乡镇公务员对扎根乡村工作热情缺乏且流动性大,遇到机会就参加遴选公选而调离。属地农民、科技工作者、文凭学历和专业技能具备的人才稀缺。特别缺少的是领军型人才,这些都不利于“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急需引智。
(四)社会协同参与方面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强保障,只有政府、市场、社会形成合力,促进资源共享,才能更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步伐。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动员、搭建协同参与平台、创新协同参与评估等方面的活力不够。
四、老区农业大县霍邱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农业大县霍邱县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加快发展实体经济,着力构建规模大、链条全、特色精、效益好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着力形成乡村全面振兴的产业支撑
1. 产业选择
依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老区农业大县霍邱县区位独特,“鱼米之乡的水草丰美,英才辈出的灵秀之地,宜居宜业的魅力之城,城湖相依的滨水之都”。充分利用当地乡村独特资源禀赋,着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乡村产业,加大在市场份额的占有率,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2. 产业谋划
要着眼县委县政府的重大部署,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相关部门和乡镇积极创新思维,谋深谋实。霍邱长集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一些乡村的特色农业示范集聚区,进一步推深做实“138+N”和“6969”工程,重点实施“1411”工程,注重挖掘农业的生产、生态、文化价值等,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做强霍邱大米、霍邱龙虾、霍邱麻黄鸡、霍寿黑猪及皖西白鹅、朗德鹅、莲藕、构树、瓜蒌、芡实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提升绿色农产品加工技术、基地供应的延伸力,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综合服务实力。霍邱县致力于实现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在此过程中,需充分彰显农业的生产功能,提升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综合效益。
3. 产业发展
在发展产业时,充分考虑土地、资金、环境等要素保障。已在乡镇推广县委提出的“乡镇统筹、多村联建、龙头带动、三方共赢”的发展模式,目前,在产业发展方面岔路镇、长集镇、城西湖乡、彭塔镇等乡镇已有了成功发展案例。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促进形成保障农户长期增收利益的机制。
(二)积极探索老区农业大县霍邱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
1. 党的领导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任务,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推进全面振兴的本质保障。强化党在基层的领导的核心地位,持续推行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齐抓共管的乡村振兴工作格局。
2. 明确责任
各级组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践中,应压紧压实责任,进一步明晰县、乡、村各自的 “权力、责任、利益”,把相关权力与资源下放至基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驻村工作队促进了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创新,还在继续实施推行,还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多元多样,大胆创新。
3. 全程考评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要充分发挥好监督作用,对考评范围、方式、项目进0PnIQAc2pou3PFJpJJmS6jDjcwbAAtZFyRHiNnE3760=行更为全面、系统、科学的量化。开展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强化乡村振兴督查,建立常态化约谈机制,积极争创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塑造“样板”精品的新局面。
(三)完善老区农业大县霍邱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素保障
1. 精准防贫政策
制定专项政策、研究细化措施,监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容易产生规模性返贫的风险点,并充分把握,及时监测风险堵点。同时,相关政策要充分体现对“双基”建设薄弱村、脱贫不稳定户、监测户的倾斜。对监测对象实行分片管理、定责到人,强化实时跟踪、常态监测、及时预警。
2. 强化智力支撑
充分发挥县委党校阵地作用、高职院校、劳动就业培训平台作用,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各级乡村人才智库及储备力量。县委组织部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加大力度引进人才,精准把握上级政策、资金、人文关怀等要素吸引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创业,鸿雁回归工程等让他们有归属感与荣誉感,增强安心建设家乡的意识。
3. 美化农村环境
农村人居环境现状是乡村居民的精神面貌反映,是生活习惯、生活品质、乡风民俗和文明程度的呈现,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内容。当前,全县农村人居环境已得到改善,但工作任务还较为艰巨,对照上级要求和地方实际,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升温加压,压茬推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有效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陈秋芸.推动闽北乡村振兴的对策研究——基于“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05):117-121.
[2]张大鹏.六安推进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N].中国食品安全报,2022-07-14(C03).
[3]宋方青,李书静.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J].理论导报,2021(09):21-22.
[4]张晓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三重路径[J].乡村振兴,2022(07):90-91.
【作者单位:中共霍邱县委党校(霍邱行政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