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哈密实践

2025-01-02 00:00:00张丽
中国集体经济 2025年1期

摘要:如何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底蕴,打造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的民族文化品牌,对于推进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乡村振兴有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文章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维吾尔族风俗传统村落——新疆哈密市伊州区回城乡阿勒屯村为例,剖析阿勒屯村立足丰厚的维吾尔族文化,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中好的做法、不足之处等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借助民族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民族文化;乡村振兴;实践探索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打好民族文化牌助推乡村经济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种重要模式。民族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展现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深入挖掘和发挥民族文化积淀深厚、民族特色突出的资源优势,打造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的民族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将民族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推进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乡村全面振兴、社会稳定进步、民族团结和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最具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目前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还是以传统的第一、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发展还很不充分。民族地区也处在产业调整和升级的关键时期,发展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是顺利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渠道,也将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位于新疆哈密市伊州区的回城乡阿勒屯村,是一个维吾尔族风俗传统村落,其民族文化的氛围浓厚、民族团结的根基牢固。近年来,回城乡阿勒屯村持续挖掘和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优化文旅产业生态,以建设“哈密旅游后花园”为目标,围绕回城乡民族文化“四张名片”——刺绣、葫芦工艺、农民画、十二木卡姆,大力开发民族文化和现代生活相结合的文创产品和景区旅游资源的打造,使回城乡的民族文化特色集市——阿勒屯古街成为自治区级“非遗集市”,实现了乡村经济收入的大幅提升。

一、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阿勒屯村是回城乡下辖的一个行政村,维吾尔语称为“阿勒同勒克”,意思是“黄金之地”。阿勒屯村保留着哈密回城的部分历史遗址及九代哈密回王的墓地、回王府等,其民居建筑风格既体现了维吾尔族风格,又吸收了中原汉文化的雕梁画栋,是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见证,也是不可多得的古代民族文化遗产。阿勒屯村属于近郊村,处于哈密回城、老城及新城之间,距离市中心3公里,有多路公交车可以直达,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同时与著名的回王府、回王陵、市十二木卡姆中心和市博物馆等景观近在咫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2008年10月,阿勒屯村入选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10月,阿勒屯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11月,农业农村部推荐阿勒屯村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19年12月,阿勒屯村被认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022年7月,阿勒屯村被列入第三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录;2023年2月,阿勒屯古街被评为自治区级“非遗集市”。

回城乡阿勒屯村下辖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06户1061人,常住居民以维吾尔族群众为主,也有少部分的汉族、回族、蒙古族等民族。阿勒屯村耕地面积较少,只有889.8亩地,人均约0.84亩地,主要以种植棉花、大枣、哈密瓜等为主,经济效益不高。近年来,得益于党的好政策,乡政府、村两委立足具体实际充分发挥阿勒屯村的地理位置优势及民族文化优势,于2017年建成这条民族团结示范街——阿勒屯古街,阿勒屯古街既是整个回城乡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阿勒屯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致富通道。

阿勒屯古街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民族特色突出、商业氛围浓厚。古街有各类商户72家,其中度假村7家、民宿1家、各类餐饮41家、超市及其他经营主体20余家,尤其以葫芦雕刻、十二木卡姆乐器、维吾尔刺绣产业等已成为阿勒屯村乃至整个回城乡的主要经济增长点,直接带动全乡100余人创业就业。2020年,阿勒屯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77元,2022年,阿勒屯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848元,阿勒屯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增加18%左右。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回城乡阿勒屯村始终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载体,依托回城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不断加强维吾尔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美食+文化+旅游”的方式带动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和旅游业蓬勃发展。

(一)抓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抓好“两委”班子队伍建设,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把村党支部建成乡村振兴的“主心骨”,选出政治素质好、“双带”能力强、群众口碑好的后备力量进入村级班子,真正建强配强“两委”成员;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发现新生力量,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改变目前农村党员队伍严重老化、严重弱化的局面;深入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科学设置岗位,让每位农村无职党员都有发挥作用的平台,都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机会;加强基层网格化管理,严格落实“三网合一”实体化运作,科学精准划分网格,配齐配强网格力量。成立回城乡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六大中心服务流程,实行关口前移、窗口服务,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社会综合治理机制不断完善,基层基础持续夯实。

(二)抓基础建设,大力推进阿勒屯特色村寨发展与保护项目

以阿勒屯古街原有民俗住宅为依托,大力推进阿勒屯特色村寨发展与保护项目。首先是对沿街72套房屋进行仿古改造,在原有维吾尔特色民居的基础上,对建筑的整体进行特色化的“以古修古”,力争体现民族特色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相融合的特点。其次是对古街进行了整体的绿化、亮化及美丽夜景的打造和提升。第三是持续推进美丽庭院整治工作。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着力提高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严格落实“门前三包”,引导村民树立并践行“人人讲卫生,人人参与卫生整治”及“家家都是美丽庭院”的理念。目前,村内道路、管网、商铺、花园、文体休息场所、3A级公共卫生间、污水处理厂等生活配套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三)抓集体经济多样化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以阿勒屯古街为致富大道,以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为致富引擎,带动广大村民拓宽增收渠道,全村经济快速发展。首先是依托回城乡悠久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加强景区景点建设,优化文旅产业生态。其次,利用回城乡丰富的能人匠人资源,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四张名片”。在回城乡,可谓是“家家有作坊,人人是工匠”,仅阿勒屯村就有区域内知名维吾尔画家10人、葫芦雕刻家15人,有刺绣方面的能工巧匠多达40人。村上在古街建起了“葫芦工艺展厅”“农民画展厅”“刺绣展厅”“十二木卡姆展厅”等等,一方面为村民的艺术创作搭建一个对外宣传、致富的平台,一方面定期邀请有关专业老师在这里为村民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方面的培训,把村民的业余爱好上升到艺术的层面,让民族文化为村民带来更加丰厚的经济效益。第三,以庭院经济“五个一”工程为抓手,引导农民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土地发展民宿、餐饮、特色种植等庭院经济,使古街更加宜居宜业;第四,民族特色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引进其他地方具有特色的各种美食及现代化娱乐设施,力争给游客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在阿勒屯古街既有维吾尔族的特色烧烤、也不乏充满现代浪漫气息的养生沙龙;既有极富民族特色的艾德莱斯绸的小花裙、维吾尔刺绣的小花帽,也有设计新颖具有异域特色的“辣妹装”;现代的、仿古的商品更是琳琅满目……第五,利用节假日,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加大媒体宣传力度。自5月19日以来,回城乡在阿勒屯古街成功举办了“展非遗魅力 燃激情夏日”融耀绽放活动,每周分时分段进行麦西来甫、维吾尔族婚礼、回王巡游等节目表演。活动开展以来,参加活动人流量达60万余人次,宣传媒介视频浏览量达180万人次,带动商户增收120余万元。如今的阿勒屯古街已然成为一条流光溢彩的疆域风情街、文化精品街、品牌旅游街和沉浸式夜游街,阿古街成为真正意义上哈密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四)抓社会治理,为全村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首先,严格落实平安建设责任,强化工作措施,定期开展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系列活动,为平安乡村创建奠定良好基础。其次,抓好矛盾调解,成立警务室和村民调解室,组成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的治安联防队伍。村民之间矛盾,调委会及时调解,并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及时发现调处矛盾纠纷。第三,建立健全帮教、调解法律服务等群众组织,引导村民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第四是强化民主监督。经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的事项首先在村务公开栏、电子屏公开,其次将决策事项报乡党委政府审核备案,最后交由村委会组织实施。村委会实施过程中,村监会全程参与监督。第五是深化政务公开。坚持公开栏、电子屏滚动定期公开党务村务财务,将党的方针政策、村财务支出、村级重大事务、年度工作计划等进行全面及时公开。第六,不断提高村民道德素质,引导居民自觉创建文明家庭,形成“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良好风尚,促进了良好家风、村风养成,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近三年来,社区内无重大安全灾害事故,无重大刑事案件,村民对社区治安满意率达到了100%。

三、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理念滞后、民族文化发展“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村民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所以眼光、前瞻性以及对市场机会的把握和应变受限,虽然不乏有些村民会一定的手艺,但“等靠要”的思想仍然比较严重,他不关心自己的手工产品如何更好与市场相结合才能销售出去,只关心我的产品销售不好“政府能给我补贴多少钱”,这也直接影响到了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民族饮食文化中维吾尔烧烤“烟火味”严重,既污染环境也影响游客的体验感

在实地调研中,特别是随着夏日夜间经济的复苏,阿勒屯古街成为民族文化旅游的新亮点,夜景漂亮、活动丰富、游人如织。可是作为夜经济的主角,阿勒屯古街维吾尔烧烤密集且基本都是原始的煤炭烧烤,烟尘很大。古街上酸奶、冰激凌、哈密瓜等特色小吃应有尽有,在热闹繁荣的景象下,空气中因为各种因素产生的烟尘、异味等污染很明显,乱丢的果皮纸屑也随处可见,既污染了环境,也影响了游客的体验感。在和村干部、村民交谈中,我们询问为什么不能用环保的无烟煤来代替污染很大的有烟煤?村干部回答推行不下去,村民不接受,一家看一家,推行难度大。村民普遍说,无烟煤成本较高,用无烟煤收益会减少。只注重眼前的经济收益,而忽略了环境的保护和游客的体验感,对民族饮食文化创新发展和游客的吸引力都将是一个“短板”。

(三)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少、产品开发规模小、产品附加值小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看到阿勒屯村围绕着民族文化的“四张名片”,特别是刺绣、葫芦工艺品和十二木卡姆的制作在产品设计上既有传承也有创新,但普遍存在着民族文化创意开发的产品少,和现代生活融合度不高的问题,这使得民族文化产品销售范围、使用人群局限性很大。同时,由于大部分是纯手工制作,没有和现代的机器生产、规模化生产相结合,所以产品开发规模小、过于分散,积聚性程度不高,很难完成规模较大的订单批量化生产,产品附加值小。

(四)民族文化发展缺乏长期整体规划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看到阿勒屯古街虽然产品琳琅满目,可以说只要与维吾尔族有关联的或者无关联的生活用品等东西都摆到了游客面前,缺乏民族文化中对生活文化、节庆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发展的总体规划,零零碎碎、杂乱无章,“民族元素”表现不足,形不成合力。

(五)民族文化手工艺传承面临“后继无人”困境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阿勒屯村民族文化的“四张名片”,其中维吾尔刺绣、葫芦画以及十二木卡姆的技艺学习及传承,基本没有教材,或者很少有教材,主要还是靠民间艺人匠人的口传心授。因为种种原因,现在愿意学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特别是手工艺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在与十二木卡姆手工制作传承人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演奏十二木卡姆的艺人虽有180人之多,但年龄普遍偏大,60岁以上的老人居多,年轻人愿意学的很少;而学习手工制作十二木卡姆的人由于学习难度更大,手工制作十二木卡姆的传承将面临“后继无人”困境。

(六)民族文化品牌打造和推广渠道狭窄,没有很好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民族文化品牌的打造和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互联网+”的营销模式。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阿勒屯村对于民族文化“四大名片”利用“互联网+”营销模式进行销售推广的力度作用发挥不明显。比如在非遗工坊的二楼,虽然设有直播间,但根据我们实际了解的情况:直播间并没有固定的销售计划、产品销售的推广方案、直播销售人的学习培训等等方案和计划,这也使得阿勒屯村民族文化“四张名片”“酒香也怕巷子深”,制约了民族文化助推经济发展的步伐。

四、对策及建议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核心是产业振兴,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推进经济发展是其动力之源。

(一)转变理念,增强内生动力,提高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内生动力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转变理念,增强内生动力,是克服村民“等靠要”思想的驱动力。第一,要通过教育提高群众素质,群众中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普遍普通话水平低、文化水平低、对国家政策不了解、生产经营能力较差等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加强教育学习,提升群众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更好地执行国家的政策法规。第二,要开阔群众视野,外出学习培训的名额不要只局限在基层村干部身上,适当地向村里的匠人、能人、非遗物质文化传承人等倾斜,鼓励支持他们走出去到民族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好的民族村寨去借鉴学习,把外部的力量和自身想发家致富的内生动力相结合,促使他们产生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发挥“乡贤”和致富带头人的作用,以身边的榜样激励,引导村民多学技能、多学本领。第四,持续跟进市场质量和安全监管,引导商户诚信经营、规范经营、文明经营,努力营造安心、舒心、放心的消费环境。“启智”与“治理”相结合,克服村民“等靠要”思想。

(二)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提高“烟火气”,减少“烟火味”

“烟火气”指的是热闹繁荣的景象,而“烟火味”则是指空气中因为各种因素产生的污染。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要不断提高“烟火气”,减少“烟火味”。首先,要做好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工作,讲清楚环境污染对乡村发展的危害性,使群众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人人讲环保、人人维护环保。其次,要出台政策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特别是在维吾尔传统的烧烤中,鼓励群众使用低污染的无烟煤,对主动使用无烟煤改进烧烤的群众予以政策上的倾斜和激励。最后,加强环境管理,建立健全阿勒屯“非遗集市”环境监管体系,监测空气质量、人流密度、食品安全、垃圾处理等事项,不断提升游客对环境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三)加大民族文化产品的设计与研发,促进优势民族文化产业群的形成

持续丰富业态产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共同发力,加大民族文化产品的设计与研发,促进优势民族文化产业群的形成,不断提升民族文化产品生产力和竞争力。首先,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将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理念相融合,加强民族文化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其次,加强与企业的科研攻关合作力度,让我们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和机械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相融合。比如:文创产品“会唱歌的哈密瓜”哨子的热销、烤包子的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绣花的防晒帽、阿凡提骑毛驴的冰箱贴、各种骆驼玩偶、神秘维吾尔公主玩偶等等的批量生产、维吾尔民族服饰的一体化化妆、拍照等产业体系,不断延长产品链,增加产品附加值。第三,借鉴贵州、四川、云南等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模式,讲好优秀民族文化故事,打造民族文化产业群的发展模式,聚生活文化、节庆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于一体,既独立又融合,顺应游客消费心理和市场需求变化,不断提升民族文化产品生产力和竞争力。

(四)立足资源禀赋,科学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

乡村建设,规划先行,科学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作为民族文化、历史文化融合发展的回城乡下辖5个村,5个村既有共性也有其不同的特色,而作为共同民族文化特色发展的阿勒屯古街有“一纵六横”七条街道,现在重点开发打造的只是“一纵”这一条主街道。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突出“非遗集市”的特色、如何突出“一村一品、一街一特色”、如何优化布局乡村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将是回城乡科学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的难点和重点。在这方面,建议政府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主体资源的整合联动,借力引力、科学论证、从整体上做好民族文化街区的“同与不同”的分类规划和打造,力争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不断加强人才的引进与自我培养力度

人才的引进与自我培养,要在“输血”与“造血”上下功夫,持久用力,才能使民族文化村落形成自己的专业人才梯队,解决民族文化手工艺传承“后继无人”困境。第一,出台相应的政策保护制度,对于民族文化手工艺传承的带头人及其学徒们予以一定的政策激励和创业支持。第二,成立“民族文化手工艺传承专家团队”,可以从外地、本地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团队,研发、编制维吾尔刺绣、葫芦画以及十二木卡姆等非遗民族特色的技艺学习教材,无法编制教材的可以进行视频录制,以视频授课的方式分步骤、分阶段进行录制。第三,在学校的“第二课堂”及对村民的技能培训中,将“民族文化手工艺”技能培训纳入培训体系,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第四,培养和引进民族文化技术人才和民族文化的传播策划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多种方式使“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使民族文化村落形成自己的专业人才梯队。

(六)大力推进“互联网+”与媒体融合的广度与深度,使民族文化品牌“叫得响亮”“打得出去”

“酒香也怕巷子深”,优秀的民族文化产品,如果没有得到有力的宣传,仅仅依靠传统媒体电视,报纸的宣传,只能是蜗居一角。只有大力推进“互联网+”与媒体融合的广度与深度,才能使民族文化品牌“叫得响亮”“打得出去”。第一,要搭建“互联网+”公共平台,创新“互联网+”营销模式,充分发挥新媒体媒介在宣传销售产品的优势,如搭建官方“互联网+”公共平台,加大赶集网、农产品直销网、抖音、快手直播等的民族特色产品的销售渠道。第二,政府要出台相应的帮扶优惠政策,使网上和网下的宣传销售相结合,共同发力。第三,加强企业及专业化宣传团队的开发和建设,把民族特色与品牌相结合进行宣传,更好促进民族地区群众的增收。第四,加强智慧服务建设,持续优化配套设施和服务,重点完善交通、便利店、停车位、厕所、公共Wi-Fi覆盖等服务设施的提升,加强在线预订、移动支付、实时信息推送等智慧服务,更好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旅消费需求,扎实推进民族文化品牌“叫得响亮”“打得出去”,促进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社会稳定进步。

参考文献:

马婧敏.乡村治理的实践与探索[J]. 农业技术与装备,2022(08):120-122+125.

*基金项目:2023年度河南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科研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庭院经济发展的哈密实践研究”(2023-009)。

【作者单位:中共哈密市委员会党校(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