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厚博大的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社会稳定的基石,是现代乡村振兴和稳定安宁的重要基础,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根和脉。在乡村振兴中传承中华农耕文化,让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在现代乡村振兴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为现代乡村振兴培根铸魂。
关键词: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乡村振兴;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长期领先世界”。“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这些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为深刻认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深刻认识乡村振兴问题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根本遵循。在大历史观视域下开展挖掘梳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等问题,推动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古为今用,更好地服务现代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深厚博大的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社会稳定的基石,是现代乡村振兴和稳定安宁的重要基础,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根和脉。在乡村振兴中传承农耕文化,让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在现代乡村振兴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为现代乡村振兴培根铸魂。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内涵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
乡村产业振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灵魂。因此,必须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营造人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而不会受国际粮食市场的左右和支配,从而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有利于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平安稳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国是乡土社会里产生的乡土文化,所以乡村振兴战略是重构中国乡土文化的重大举措,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战略。
我国农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乡村与城镇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构成中华民族共同活动的特有空间。
二、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现代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有效途径。因此,一定要在乡村振兴中传承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让农耕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农耕文化是孝老爱亲、耕读传家的道德风尚,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汗水。
(一)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现代乡村产业振兴
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产业振兴,成为产业兴旺的新动能。主要包括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推广有机农业,走共同富裕之路。
中国古代重要保护耕地的措施即给农田施用农家有机肥培肥地力,是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据考古学家研究商朝开始给农田施用农家有机肥来培肥地力。甲骨卜辞里有许多“屎”字,就是粪便的“屎”字。卜辞中关于粪肥的记载:“屎有足,乃坚田。”就是施用充足的粪肥后再耕耨农田,这是我国人工施肥最早记载。西周时期已经知道利用野生绿肥来肥田。西周时期已经知道利用野生绿肥来肥田,并开始中耕除草,《诗经》记载除草与拥土培根对于作物生长的重要性以及防治农田害虫消灭害虫使其不再危害作物。《尚书》还记载按土地的质地和色泽对土壤进行分类。把土壤分为九州土壤,土壤分类的目的是精耕细作。据《周礼》记载土壤可以通过人工施肥的办法达到熟化的目的。战国时期,养地用地相结合理论,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农家有机肥、中耕除草,使土地越耕越肥沃,单位产量越种越高。传统精耕细作的耕作制度是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最主要的特征。农业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防治病虫害的防灾抗逆方法。《孔子家语·相鲁》记载:“孔子初为中都宰,……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秦汉时期重视积肥,使用人厕连猪舍的养猪积肥来提高农田地力。“稻田养鱼”实现了稻和鱼的套种和套养,这是人地关系紧张而节约土地的新发明,这就是司马迁《史记》中所说的楚越之地的“饭稻羹鱼”传统。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魏晋时期绿肥的利用、蔬菜施肥和踏粪法等农田施肥技术的新发展。魏晋时期开始栽培绿肥,《齐民要术》记载作为绿肥的栽培作物主要是绿豆、小豆、胡麻等,同时把绿豆与有机肥作比较,认为农作物用绿豆作肥料可以增产。据《氾胜之书》记载,种菜要多施肥料,要经常浇水。《齐民要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粪大水勤”的蔬菜施肥技术原则。隋唐宋元时期施肥理论与技术的重大突破“地力常新”理论。陈旉《农书》中提出:“地力常新”理论,认为地力与施肥的关系密切,保持“地力常新”的关键在于施肥,还探讨农田施肥要根据土壤性质、作物品种采取不同方法施用不同肥料。明清时期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达到了高峰,《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文献对施肥、耕作的“三宜”原则进行系统总结,使精耕细作的耕作制度达到新高度。明清时期肥料种类增多,据《徐光启手迹》等文献记载有100多种肥料,可分12大类,共计有130多种,肥源不断扩大肥料种类不断增加。这些肥料有有机肥、无机肥,这时无机肥中的砒霜、黑矾、盐卤水等开始使用。形成了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的优良传统。肥料积制加工技术的新发展。当时肥料积制加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踏粪法、窖粪法、蒸粪法、酿粪法、煨粪法和煮粪法。耕作制度:出现人工生态农业技术,即田猪互养、羊桑互养、水陆互养等生态农业经营方式。最后,农业害虫防治。主要有选择作物,回避害虫、合理轮作防治害虫、翻耕冬灌,防除害虫等。此外还有“以虫治虫”“保护益鸟治虫”“放鸭治虫”“养鸭治蝗”等新技术。
现代乡村借鉴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就要多施用农家有机肥、少用或不用化肥,农田施用农家有机肥培肥地力是乡村生态农业的原始状态,为现代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环境友好型现代生态农业,实现有机农业转型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与可以借鉴的方法。
(二)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现代乡村文化振兴
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文化振兴,传承勤劳、智慧、节俭,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守住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在乡村的“根和魂”。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人才振兴,吕不韦、贾思勰、徐光启等既是古代官吏同时又是著名的农学家,启迪乡村干部热爱农业钻研农业技术,率先成为乡村振兴的优秀人才。
所以,大力提倡耕读文明、耕读教育非常重要。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不仅指导农事生产,而且饱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大力推行耕读教育。老一辈的智慧和经验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也形成了尊重长辈的传统。耕读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唐末五代章仔钧所作的《章氏家训》,提出“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仍然是现代乡村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但小农户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弘扬耕读传统对培育高素质农民,培养一支懂农业、善经营的当代农民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中的坚韧不拔,传承农耕文化中的优秀品格,对于现代乡村文化振兴,弘扬勤劳勇敢、不怕困难的精神具有现实意义。
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中的守望相助,以和为贵。农耕劳动具有社会性,在现代乡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合作经营、集体经营是乡村重要的经营方式,因此,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对于现代乡村振兴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现代乡村基层治理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深入理解现代乡村基层治理工作提供了思想基础与根本遵循。乡规民约是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精髓,这一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融入现代乡村基层治理可以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重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村规民约,成为乡村村民的行为规范和行动指南,走乡村善治之路。
1. 传统社会的乡规民约
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利用乡规民约对乡村基层治理的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周礼·地官·族师》记载的伍、比、联、闾、族等就是中国古代社会乡里最早的基层组织,族师等的职责就是告知民众日常行为规范,相保相受,患难相恤。研究认为这就是乡规民约制度的历史渊源。这是利用乡规民约对乡村基层治理的最早记录。《周礼》用十二教来实施教化,这十二教包括了乡村基层乡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以阴礼教亲,则民不怨;以礼乐教和,则民不乖;以仪辫等,则民不越等具体内容。孟子所说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也是教导人们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2. 《吕氏乡约》
我国最早的乡规民约是宋代的《吕氏乡约》。1076年(宋熙宁九年)由陕西汲郡的吕大钧、吕大忠、吕大临、吕大防等四兄弟撰写《吕氏乡约》,因吕氏四兄弟曾居蓝田乔村,故《吕氏乡约》又被称为《蓝田吕氏乡约》。这个乡约的宗旨是使邻里乡人能“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其特点是由人民公约、成文法则、以乡为单位、自愿加入、民主选举、以聚会的形式、赏罚公开、议事民主等。撰写《吕氏乡约》的主要目的是为整顿民风民俗、团结乡里民众,使民风淳厚。主要内容是日常生活各个方面,乡民们自我约束,乡民互相帮助,互相劝善惩恶。为了《吕氏乡约》能够贯彻执行,建立组织机构,这是利用乡规民约对中国古代社会基层治理的开始,也是民间基层自治的开始,因此,对后世的乡村基层治理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吕大钧制定《吕氏乡约》成文乡规民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教化乡民,通过乡规民约来提高乡民的道德水平,改善乡村民风民俗,净化乡村基层社会风气。总结《吕氏乡约》在乡村基层治理的经验与教训,可以赋能现代乡村基层治理,为稳定乡村基层秩序、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借鉴与参考。
《吕氏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乡规民约,被认为是乡规民约的始祖,对后世影响非常大。南宋时,朱熹依据《吕氏乡约》,在此基础上编写了《增损吕氏乡约》。朱熹在《吕氏乡约》原文基础上重新补改编写成《增损吕氏乡约》,这是对《吕氏乡约》的继承和改造,体现了朱熹个人对地方治理的看法和设想。与《吕氏乡约》相比,增加的内容是:对“德业相劝”中“业”的要求增加了“畏法令、谨租赋”一项;补充了“礼俗相交”的具体内容; 增加主事人数和主事者责任。从《吕氏乡约》到《增损吕氏乡约》,把礼仪条规都集中到一部乡约,更加注重细节,范围也扩大了。流传也更加广泛了。《增损吕氏乡约》使《吕氏乡约》能够继续广泛流传。
3. 《南赣乡约》
明代王守仁撰写《赣南乡约》,王守仁《赣南乡约》是受《蓝田吕氏乡约》的启发而颁布的,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他提出的革除陋习与破除迷信教育的方法,以及使民众个别互相监督与集体开会检讨并表扬以改造其道德人格的办法,至今仍有现实的积极作用。《赣南乡约》在朱熹《增损吕氏乡约》的基础上,简化了。礼仪,增加了约众的参与,以及组织者和约众的互动环节。删掉了《增损吕氏乡约》中规定的按长幼尊卑分班行礼的规定,只保留交拜、少者为长者酌酒二礼。《赣南乡约》中规定乡约(乡约组织负责人)负责的事项增加了。负责的事项主要有协调约中乡民互相帮助、协助官府完成纳粮任务、保护同约人的利益等。
4. 宣讲圣谕
据《皇朝文献通考》《广东通志》《中国乡约制度》等史料记载,清代乡规民约的基本特点是宣讲圣谕,第一个圣谕是在顺治九年(1652年)原封不动地抄袭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其主要内容是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等。它作为钦定六谕颁布全国。顺治十六年(1659年)在五城设立公所,选择人员进行讲解,广教于民。康熙九年(1670年)颁行圣谕十六条,与已有的圣谕六条一起为乡规民约宣讲的基本教材。康熙十八年(1679年),浙江一巡抚将圣谕十六条加以解释,将全书刊刻,发行府州县乡村,永远遵行。
雍正二年(1724年),颁行的《圣谕广训》是各种讲本的范本。雍正皇帝根据康熙皇帝的圣谕十六条,逐条逐句加以详细说明。总之,圣谕的基本内容是通俗易懂,有利于村民学习与理解,易于传播,有利于教化乡民。圣谕的一些基本内容,如孝顺父母、和睦邻里等,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实用价值与参考借鉴意义。但是,地方官和民间也在积极推行乡规民约,利用乡规民约维护基层治理、社会稳定。如清初廉吏于成龙的《慎选乡约谕》强调乡规民约的功能是“劝人为善去恶”,“谕人出入守望”。陆世仪任县官时发布的《乡约保甲示》强调乡规民约的功能是“乡约以劝善,保甲以惩恶”。江苏巡抚汤斌的《举行乡约以善风俗告谕》强调乡规民约的功能是“修身齐家之道,迁善远罪之方”。
在“皇权不下县”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基层治理中,通过乡规民约教化乡民,遵纪守法,是传统社会进行乡村基层治理的有效途径。乡规民约的内核是儒家礼教思想,礼教以“仁义道德”为准则,乡民要按照“长幼尊卑”的社会伦理行事,家长、族长都是“长辈”,是良好“德行”的代表,是后辈们学习的榜样。在这种礼教思想的教化下,乡民总是容易遵从于长辈、听命于管理者。传统社会乡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通过乡规民约对他们进行教化,容易接受。
三、结语
传统的乡规民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传统乡规民约是乡村基层村民自己制定、自我约束的民间契约。乡规民约涉及方方面面,内容具体而广泛,包括生产生活、社会公德等等。制定乡规民约的目的就是要求基层村民进行自我管理、自觉遵守国家社会的政策与法律。因此,传统乡规民约在乡村基层治理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继承并完善传统乡规民约可以更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更好地助力乡村基层治理,加强当代乡村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一)乡规民约是发挥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
召开村民全体大会互相讨论,共同研究,村民各持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之后由村民共同商定而成。因此,完全实现了村民的民主决策,是一项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乡规民约促进乡村基层依法治理
促进乡村基层依法治理。如传统乡规民约的“德业相劝”“过失相规”具有重要的稳定乡村基层秩序的功用; 当代乡规民约是具有反映民意的治理乡村基层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非行政管理方法。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现代乡规民约相结合,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的乡村基层治理的法治体系、加强乡村基层管理与建设水平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三)“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是枫桥创造的基层治理经验,要结合新的形势推广‘枫桥经验’,并不断总结新鲜经验,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基层社会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推进乡规民约化解乡村基层村民民间纠纷与矛盾、维护乡村基层社会治安提供了根本遵循。处理邻里关系是乡规民约的一项主要内容,乡规民约认为村民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平等友好往来,这样才能建立友好的邻里和睦相处的亲密关系,一旦遇到邻里纠纷才能依据友爱的方法协商加以妥善解决。当代乡村基层管理是传统乡村基层管理的一项功能,乡规民约是依靠乡村基层村民来维持乡村基层的管理秩序。这样才能收到乡村基层治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2]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紧扣新时代要求推动改革发展[N].人民日报2017-12-14(001).
[4]阮元.十三经注疏之尚书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清)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0.
[6]王徳明.孔子家语译注[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7]贾思勰.齐民要术译注[M].缪启愉,等,译注.济南:齐鲁书社,2009.
[8]陈旉.陈旉农书校释[M].刘铭,校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9]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作者单位: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