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补助资金绩效评价工作的思考

2025-01-02 00:00:00李天仪李文新
中国集体经济 2025年1期

摘要:如何确保补助资金被合理、有效地使用是各地政府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关注的重要问题。而通过对补助资金进行绩效评价,可以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因此,文章对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绩效评价进行思考,对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绩效评价工作的必要性和现状进行分析,并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对补助资金绩效评价工作的全过程提出相关建议,为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绩效评价实践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绩效评价

一、引言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三农”问题视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战略决策的背后,不仅体现了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深切关怀,更彰显了国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定决心。在“三农”政策实施过程中,项目补助资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为了确保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得以贯彻落实,必须有效地管好用好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确保其得到合理高效利用,才能不折不扣地完成重点工作任务,从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这不仅要求资金精准投入,满足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更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做到公开透明,确保每一分钱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益。为达成这一目标,做好补助资金的绩效评价工作,构建一套科学、系统、高效的补助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一环。

二、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绩效评价工作的必要性

(一)补助资金绩效评价工作是对前期工作成果的全面检视

通过对乡村振兴项目补助资金绩效进行评价,可以评估补助资金预算投入的有序性和合理性,避免出现资金重复投入现象,保证效果与投入的一致性与正相关性;通过绩效评价,可以实时监督与追踪补助资金使用情况,实现补助资金的高效利用,切实维护好资金使用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通过绩效评价,对各项政策措施、资源配置及项目进展等情况进行评估,可以客观地分析和总结出哪些项目补助资金的管理使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哪些方面存在不足或需要调整,并及时发现项目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项目补助资金投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绩效评价,可以检验各单位、各部门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的成效,判断该项目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保证各单位、各部门在补助资金执行中的统一性与协调性。

(二)补助资金绩效评价工作的结果也是后续工作计划的重要参考

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绩效评价结果对后续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激励和改进作用。通过对项目补助资金的管理使用与绩效评价,可以发挥出良好的绩效导向作用,基于绩效目标,有效控制财政支出,并及时跟踪、收集、反馈信息,有利于将补助资金的支出结构调整至最佳,确保补助资金的高效利用和合理分配,避免在补助资金预算、拨付与使用中出现盲目性与随意性。基于前一阶段的评估结果,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和指导方向,明确当前工作中需要加强的领域或改进的做法,优化政策和资源配置,防止项目绩效目标的负偏离,降低资金风险,实现财政补助资金的效益最大化,最大程度地提升补助资金使用的合规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进而提速乡村振兴的整体进程,最大化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效果。

(三)补助资金绩效评价是确保“三农”政策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

“三农”政策的落实需要项目补助资金的有力支撑。通过对项目补助资金绩效评价,可以为政府的统筹规划提供依据,能够很好地整合各种资源,督促各级部门履行职能与沟通协调,有效强化部门、单位对项目补助资金的管理力度,更好地监督和管理资金使用情况,避免在补助资金预算中,出现盲目性与随意性,从而保证资金决策与管理使用的准确性。对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绩效进行持续有效的评估,并形成反馈机制,有助于及时调整和优化补助资金拨付申领与管理使用,按照“各负其责、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重点投入、综合评估”的原则,管好用好补助资金,确保该项工作能够紧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各地实际情况。

三、现阶段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绩效评价工作现状分析

(一)绩效目标设定针对性不强

绩效目标设定没有针对性,评价往往使用一套通用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某个乡村或项目,使评价结果无法真实反映项目的实际效果,导致资金的使用和评估难以精准地对接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无法有效地衡量补助资金的实际效益。因此,在设定绩效目标时,需要更加深入调查当地实际情况,明确目标和重点,确保绩效目标与实际需求相契合。

(二)监管力度较弱

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的监管机制仍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部分地区的监管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导致资金使用中可能存在的违规行为和失职渎职现象难以被及时发现和纠正。因此,需要加强对乡村振兴工作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的监督网络和反馈机制,确保监管措施的有效执行和工作质量的持续提高。

(三)评估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

当前,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绩效评估的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传统的行政评估和统计数据。这种评估方式难以全面系统、快速准确地反映补助资金在乡村振兴中的实际作用和影响。因此,需要引入更多元化的评估方法和手段,如对人员进行培训,对硬件进行投入,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对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提高评估的精准度和效率。

(四)社会参与度不足

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的有效管理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然而,目前社会参与度相对较低,缺乏多元参与和共同评价机制。这导致项目的决策和实施可能无法充分反映当地实际和民众需求,降低了项目的公正性、透明性和有效性。因此,需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绩效评价工作,通过多元参与和共同评价确保项目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五)指标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部分指标过于注重短期经济效益的考核,忽视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的评价。同时,指标体系缺乏动态性和灵活性,难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振兴需求。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指标体系,确保评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优化建议

乡村振兴绩效评价是确保党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得到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这种持续的评估和反馈机制,有助于及时调整和优化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确保工作计划能够紧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各地实际情况。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链条,不断优化和完善绩效评价体系,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向深度、广度持续推进,实现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发展和长期可持续性。

(一)事前:预设明晰绩效目标

深入调查、了解情况。在确定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绩效目标之前,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以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文化以及人口结构等实际情况。只有通过充分了解乡村的现状和发展潜力,才能制定出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又具有挑战性的绩效目标。这样的调研不仅有助于精准把握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和发展需求,还能为后续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确保绩效目标的设定与实际情况相契合,最大化推动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战略的有效实施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聚焦任务,把握重点。根据乡村振兴的总体战略和要求,做好规划计划、科研论证等前期准备工作,明确补助资金绩效目标的方向和重点,细化补助资金预算“颗粒度”,确保这些目标与国家宏观政策、地方实际情况以及农村的真实需求紧密相连。补助资金的使用应紧密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位一体的总要求,从而制定出明晰具体、可衡量的绩效指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乡村振兴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补助资金需要重点投入的领域。在农业层面,应着重考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以及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在农村层面,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农村经济的均衡发展是评价的重点;而对于农民,其收入水平的提升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备性则应是关注的焦点。

合理分配,突出成效。根据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进度和地方工作实际,逐步减少基础建设类项目的补助资金比例,有步骤计划a46bc1deb47a3726635bb3c35b0be63b适当分配到其他项目,并对补助资金分配建立精细化分类管理方案,以确保绩效目标的实现。对于约束性考核任务,如中央或省级用于重点支持的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贴息补助,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补助资金,应明确每年分配额度、任务要求和绩效目标,确保约束性任务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对于乡村振兴提升项目,比如产业经济发展类、基础设施建设类、公共服务水平类,可采用“专项+清单”模式进行设计,在遵循产业发展类资金投入比重逐年改善的原则性基础上,合理分配补助资金的投向使用额度。同时,基层组织掌握实际现状,为提高其参与积极性,应向基层组织适当授予相应的项目决策和资金统筹分配权,加快项目落地见效。

结合实际,灵活调整。当设定补助资金的绩效目标时,需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文化、人口结构、资源利用等因素的影响,以便于实际操作,确保的绩效目标实现的可行性。为此,应建立一套动态调整机制,以避免不切实际地拔高目标等级或绩效标准。对于因政策变化或外力因素影响确需调整预算的情况,及时沟通协调并进行合理调整。鉴于不同地区在发展水平、资源条件、人口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必须制定差异化的绩效目标,以确保补助资金能够精准发力。例如,对于经济基础扎实的乡村,可以根据实际确定新质生产力的项目任务,设定更高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目标,以推动其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而对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则应根据实际优先设定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绩效目标,以确保补助资金的使用能够助力当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事中:跟踪监管实时进程

科学规范、公正公开。建立一套详尽的工作指南和严谨的操作流程,清晰界定各参与方的责任分工,确保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绩效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另外,为了确保评价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必须做到信息公开和定期报告。不仅通过官方网站、新闻发布会等渠道,及时公开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绩效评价工作的进展、结果和相关数据,更要让公众能够直观地了解到资金的使用情况、项目的进展情况以及绩效的达成情况。这样的做法,不仅增强了公众对评价工作的了解和信任,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强化监督、严格奖惩。加强对乡村振兴工作的监督力度,组织专门的监督团队进行实地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直接观察项目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确保评估结果和实际情况一致。建立健全的监督网络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对于执行力度强,完成任务好的,在表彰奖励与职务晋升上优先考虑,对于违规行为和失职渎职现象,进行追责,以确保监管措施的有效执行和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

创新方法、提升效率。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工具,提升监管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例如,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绩效评价工作进行数据驱动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趋势。同时,推动管理流程的优化和信息化建设,简化工作流程,提高资源配置的效能,实现监管过程的高效运转和响应能力的提升。

(三)事后:全面考核评估结果

多元参与、共同评价。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的有效管理不仅依赖于政府的决策和投入,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在考核评估过程中,做到多元参与和共同评价能够确保项目的公正性、透明性和有效性,还能增强乡村凝聚力和自我发展的动力。“多元参与”意味着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都能在资金项目成果评价中发声。收集各方对于补助资金下达到位情况、实际产出的考核意见,有助于确保决策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还能增强民主性,使得项目更加符合当地实际和民众需求。当地村民、社区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可以确保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更加贴近当地文化和生态,从而提高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生命力。多元参与有助于整合各方资源,包括资金、技术、知识和人力等,共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为确保其有效实施,可以建立多方沟通平台。例如定期召开村民大会、利益相关者研讨会等,定期反馈各项目实施对村集体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经济指标所带来的变化,为各方提供一个平等、开放的交流环境。同时还可以为当地村民和社区组织提供培训和支持,提高他们的参与能力和评价水平。这种多元参与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增强资金绩效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还能促进各方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评估、客观分析。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作为国家重要财政政策,其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提升。在这一过程中,“科学评估、客观分析”不仅是一个方法论,更是一种科学态度,对乡村振兴的推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全面考核补助资金的投入产出时,做到“科学评估、客观分析”有助于提高资金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利用效率,增强政策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如制定科学的评估指标,结合乡村的地理、经济、文化等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套全面且具体的评估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应涵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多个方面,确保评估的全面性。做到定期评估与动态调整。评估不应是一次性的活动,而应定期进行,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调整。同时,评估体系也应根据实践中的反馈进行动态完善,确保补助资金的使用始终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相匹配。另外要确保评估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需要建立高效的数据收集机制,强化数据分析能力。这包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云计算等,来提高数据收集的效率和准确性。

多维指标、量化评估。指标的选取应涵盖多个维度,充分考虑到补助资金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方面的投入产出情况。例如,产业振兴方面可以考虑农业产值增长率、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比等指标;人才振兴方面可以关注农村引进实用人才数量、农民技能培训覆盖率等;文化振兴方面则可以考虑农村文化活动频次、乡村文化遗产保护资金使用情况等。由于乡村振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和资金使用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在选取指标时,应充分考虑地域性。在选取指标时,还需要考虑数据获取的可行性。这包括数据来源的可靠性、数据收集的难易程度以及数据处理的准确性等方面。只有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才能为量化评估提供坚实的基础。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让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使用成果可量化、可评估,还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五、结语

乡村振兴路,绩效评价尺。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补助资金绩效评价工作成为高质量推动工作的关键。通过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绩效全过程,优化和完善绩效评价体系,更加精准地衡量工作成效,做到“谋划布局有高度、推动落实有速度、跟踪服务有温度”,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展望未来,继续以优化补助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为总抓手,事前预设绩效目标力求“远”和“深”、事中监管实时进程突出“紧”和“严”、事后考核评估结果体现“稳”和“实”,推动乡村振兴全面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纪峰,陈莉,伏晚晴,等.基于BSC的乡村振兴补助绩效评价指标研究[J].会计之友,2023(05):84-92.

[2]柳洁,胡象明.法治乡村建设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内容构建与实施路径[J].云南社会科学,2023(02):54-63.

[3]刘燕,保津.乡村振兴背景下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使用绩效评价[J].新视野,2022(05):81-86.

[4]王晔,刘威.基于BSC-ANP理论的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农业经济,2022(08):50-51.

[5]聂帆飞,张玉冰.政府补助绩效评价:基于政府会计视角的框架研究[J].会计之友,2021(15):72-77.

[6]梁园园,付康,仝欣.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省级评价体系构建路径探索[J].财政监督,2023(12) :52-55.

[7]陈旭东,焦智慧,刘涵.乡村振兴背景下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优化研究——以天津市A区农田建设类财政资金为例[J].财政监督,2024(09):27-33.

[8]孔令坤,孙宏宁,赵亚可,等.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绩效评价实践探索——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J].财政监督,2024(01):57-61.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