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课堂教学实践优化策略

2025-01-01 00:00:00易丹娜
高考·上 2025年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逐渐从知识传授转向为能力培养,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难以满足学生能力提升需求。议题式教学作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旨在通过设置贴近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的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探究,继而促进学生逐步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然而,议题式教学在实操中仍存在议题设计不合理、课堂组织欠科学、学生参与度有限等诸多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议题式课堂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实施现状,并提出相应优化策略,以期为改进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议题式课堂教学;实践互动

议题式课堂教学的价值在于为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既需掌握书本知识,更应具备问题解决能力。而议题式教学将通过引入社会热点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强化自主探究,展开深度讨论,其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强化思想政治课议题式课堂教学研究既可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可操作的优化策略,还具有指导性作用,可提升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继而助力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与优化。

一、议题式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议题式教学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议题式教学是以议题为核心,通过引导学生对特定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和解决的教学方式。其基本概念是围绕一个或多个相关议题,教师也不再单纯扮演知识传授者角色,而是提出开放性问题,促使学生自主思考探究,从而达到知识内化与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在议题式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教师的任务更多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分析证据并形成自己的结论。议题式教学的关键特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问题导向是其核心。教师将设计具有挑战性和现实相关性的议题,推动学生主动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其二,课堂强调参与式讨论。学生将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共同讨论并得出结论。其三,议题式教学注重师生互动。教师在教学模式中,既要参与学生的讨论过程,还需在关键节点给予有效引导和反馈,以帮助学生完善思考过程并提高认知水平。此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的实际能力。

(二)议题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议题式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基于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在主动探究和思考中逐步提升的,议题式教学将通过问题引导,促使学生在适应与同化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而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学习是在学生现有水平与潜在能力间进行的,教师将通过适时的支持引导,帮助学生于合作学习中逐步掌握复杂的概念和技能[1]。议题式教学强调小组讨论和协作学习,恰好符合此理论。再者,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建构的过程。议题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反思,在知识建构过程中提升理解和应用能力。可以说,多元理论共同为议题式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议题式课堂教学实践面临的问题

(一)议题设计不合理

议题设计不合理是议题式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具体表现为议题选择的单一性、难度设置的不均衡以及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忽视。其中,部分教师在设计议题时因局限于教材内容,未能有效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导致议题缺乏实际性和新颖性,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缺少与学生生活经验和时事热点的联系,也使得学生对讨论的议题感到陌生,进而削弱了学生的讨论动机。再者,议题难度的设计存在不平衡现象。有的议题难度过低,导致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流于表面,无法深入剖析问题;而有的议题过于复杂,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导致学生无从下手,甚至放弃参与讨论。此外,议题设计中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考虑不够充分,未能基于学生兴趣、能力水平等方面展开差异化设计。此种“一刀切”的议题设置方式,无法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部分学生在讨论中缺乏参与感和成就感,进而影响了整体课堂教学效果。

(二)课堂组织与实施欠科学

课堂组织与实施欠科学是议题式教学中较为普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师引导不足以及师生互动不充分等方面。其中,时间分配不合理严重影响了议题式教学效果。部分教师在课堂中不能合理规划讨论时间,过多时间用于讲授,导致学生讨论时间不足,讨论深度有限,无法充分表达观点和展开深入探究。同时,部分教师在组织讨论时节奏混乱,未能有效把控讨论进程,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再者,部分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充分。一些教师在学生讨论时未能提供必要指导,导致讨论流于形式化,学生难以抓住问题核心,讨论缺乏实质性进展。教师若不进行适时干预引导,学生的讨论往往会陷入浅层次的重复和无效交流。此外,师生互动不充分也是组织实施中的大问题。教师在课堂中难以有效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参与状态,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导致教学效果打折扣。以上问题共同影响了议题式教学的实际效果,有待于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

(三)学生学习效果有限

学生学习效果有限是议题式课堂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参与度不高、讨论中角色分配不均衡以及学习成果评价机制不完善。其中,部分学生在议题式课堂中处于被动参与状态,缺乏主动性,尤其是在议题难度较大或与个人兴趣不符时,学生常表现出观望或沉默,致使课堂讨论质量下降。再者,小组讨论中的角色分配往往不够均衡,部分学生在讨论中承担了更多发言和主导任务,而其他学生则表现出依赖心理,参与度较低。此种不均衡的参与方式使得部分学生无法得到充分锻炼,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此外,学习成果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也是导致学生学习效果有限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议题讨论结束后,往往缺乏系统性反馈总结,学生难以反思与巩固学习成果,导致知识与能力的内化效果较差。总体来看,多元问题共同导致学生在议题式课堂中的学习效果未能达到预期,需通过优化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来改进。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课堂教学的实践优化策略

(一)多样化的议题设计

议题设计的多样化有利于议题式教学的成功,其能显著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为确保议题的多样性,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并结合教材内容与社会热点,设计既契合教学目标又贴近学生生活的议题。其中,在选择议题时,教师应注重议题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例如:学习高一《经济与社会》的《我国的经济发展》时,可结合“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等热点,设计如“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议题。此类议题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同时又能触发学生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深入思考,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可助力学生形成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观点。同时,教师在设计议题时,需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调整议题的难度和广度,设计分层次议题,为不同水平学生提供充足思考空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议题讨论中有所收获[2]。例如:《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一课教学时,议题可从“如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到“如何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同时提高居民收入”等多个层次展开设计,以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对于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引导其探讨如“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等更复杂议题,继而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广度与深度。此外,议题的设计应具备开放性和灵活性,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展开思考。例如:学习《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课时,可设计“市场经济与政府调控的关系”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见解,继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结合现实生活与社会热点,设计难度适宜、层次分明、开放灵活的议题,教师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其自主学习、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议题式教学的目标。

(二)科学的课堂组织与时间分配

科学的课堂组织与时间分配是议题式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合理的时间安排与科学的课堂流程设计可保证学生充分参与议题讨论,继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教师应合理规划课堂时间,确保各个环节紧凑且有序。在议题式教学中,课堂通常分为导入、讨论和总结三个主要阶段。导入阶段教师应简明扼要,引导学生进入议题,避免过多的理论讲解占用过长时间,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展开讨论[3]。讨论阶段是议题式教学的核心,教师需基于议题难度和学生的讨论灵活调整分配讨论时间,避免讨论时间过短导致思维浅尝辄止,或时间过长引发讨论失焦。再者,教师在组织课堂时要注意讨论环节的阶段性和目标明确性。每个讨论阶段都应设立明确的任务,如在前期展开资料收集与信息整理,中期进行小组内部讨论,后期进行全班分享总结。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确保讨论任务具体、可操作,避免因任务模糊或分配不清影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此外,教师应在每个阶段给予适时的引导监督,避免讨论过度发散或者流于形式化。例如:在探讨“我国的经济发展”时,教师可分阶段设定不同讨论目标:第一阶段学生可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第二阶段探讨现阶段的挑战与机遇,第三阶段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如此分阶段、目标明确的组织形式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的讨论逐步深入。此外,教师要灵活把控课堂节奏,基于讨论进展适时调整时间分配。小组讨论时,教师应观察各小组讨论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尤其是在部分小组出现讨论偏离主题或进展过慢的情况下,教师的适时引导至关重要。且教师还可灵活调整讨论时间,比如讨论内容较为简单的议题时可缩短讨论时间,反之复杂议题可适当延长时间。如此,既能提高课堂效率,还能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深入探讨问题,继而达到预期学习效果。综合来看,科学的课堂组织与时间分配是议题式教学成功的保

障[4]。教师合理规划时间、明确各阶段目标以及灵活掌控讨论进程,可有效提升课堂效率,确保学生在议题讨论中获得深刻学习体验,并促进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升。

(三)强化师生互动与反馈机制

强化师生互动与反馈机制是议题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保障,其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还可帮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调整思路,深化对议题的理解。为此,教师应注重课堂互动环节,基于多样化互动方式提升课堂活跃度和学生参与感。例如:探讨议题“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时,教师可引入角色扮演或者模拟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扮演企业家、消费者或政府官员等不同社会角色,模拟市场经济中的决策过程。此种形式的互动可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还能促使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进一步拓展讨论的深度与广度。再者,教师在互动过程中应积极扮演引导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角色。作为引导者,教师需通过提问、总结或点评的方式,推动学生讨论的深入展开。例如:讨论“绿色经济发展”时,教师可通过设问“绿色发展与经济增长是否存在冲突?”引导学生思考,使讨论不局限于表面,而是逐步深化。同时,教师作为参与者,也应适时参与学生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帮助学生澄清概念或纠正错误理解。通过双重角色的扮演,教师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促进更有意义的讨论。除课堂互动外,完善反馈机制也是保障议题式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议题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展开评价与反馈,此种反馈不会单纯局限于对结果的评价,更重视讨论过程中的思维逻辑、团队协作以及问题解决的方式[5]。教师可通过口头点评、小组互评或书面反馈的方式,指出学生在讨论中的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反思改进。例如:讨论“如何促进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时,教师可就学生提出的方案展开分析,指出方案的可行性与局限性,并给出进一步改进建议。此外,反馈机制应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反思能力,教师可布置反思性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撰写讨论反思,记录自己在讨论中的收获与不足,从而进一步促进知识的内化。如此,强化师生互动与反馈机制可有效提升议题式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多样化的互动形式、适时的教师引导以及完善的反馈机制,学生可在课堂中更好地参与讨论、理解问题,继而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其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结束语

议题式课堂教学作为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多角度思维培养的教学方式,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教师通过设置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相关的议题,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帮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然而,实际教学中,仍存在多元问题,限制了教学效果的发挥。为此,提出多样化的议题设计、合理的课堂组织与时间分配,以及强化师生互动与反馈机制等优化策略,旨在解决当前议题式教学实践中的瓶颈问题。未来,在继续推进议题式教学的过程中,还需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与创新,从而真正实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福明.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议题式教学设计的优化探析[J].高考,2024(13):154-156.

[2]陈再发.精准教学促“议学思政”课堂提效[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9):31-34.

[3]张丽霞.五度: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展开逻辑[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5):72-74.

[4]王德明.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创设的“五可”意识[J].教学与管理,2022(4):49-51.

[5]刘洛.新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探究[J].高考,2023(28):12-14.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课
精雕细琢,提高思想政治复习课效率
考试周刊(2016年97期)2016-12-26 18:07:17
思想政治课作业中的批判性思维养成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34期)2016-12-20 20:17:36
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课教学
考试周刊(2016年93期)2016-12-12 10:53:39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快乐教学
科教导刊(2016年29期)2016-12-12 07:57:34
基于民办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慕课平台使用情况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30期)2016-12-03 10:22:34
高职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30期)2016-12-03 08:54:33
PBL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径探究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8:09:19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13:16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