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文阅读题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还要引导发展学生的逻辑分析、批判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然而,当前教学实践在应试导向下常常重结果轻过程,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层培养。为此,教师需在教学设计中引入多元化教学策略,将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相结合,提升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的综合能力。本文提出通过问题驱动教学激发学生思考,倡导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文本,还将使用开放式提问促进学生独立表达,并改革评价体系以重视思维过程和多元表达,继而在有限课堂时间内有效提升学生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水平。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题;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
现代文阅读题教学需要改革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未来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分析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基于有效策略激发学生批判精神和多角度思考能力,已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迫切需求。阅读教学既是语言学习的一部分,更是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促进文本分析与思维训练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打破惯性思维模式,继而培养逻辑严谨、思路开放的思考方式。此种能力既有助于学生于考试中应对复杂题目,也能提升学生未来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将现代文阅读教学与批判性思维发展紧密结合,是培养全面型人才的必要举措。
一、现代文阅读题中的批判性思维要素
(一)现代文阅读题的核心思维能力
现代文阅读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评价的综合能力。分析能力要求学生解构文本论点、信息和结构,明确各部分逻辑关系,有利于学生识别主旨与细节,从而把握整体脉络。推理能力则是基于文本信息,进行合理推演与判断,挖掘深层含义,以锻炼学生逻辑与对因果关系的把握。评价能力着眼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客观审视作者观点,评估论证的充分性、严密性和公正性,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形成独特阅读视角[1]。三者结合,可使学生既接受信息,更主动建构知识,培养独立且深入的判断能力,为阅读教学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石。
(二)文本类型与思维要求的差异
各类文本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出不同挑战,教师需根据文本特性进行针对性引导。议论文教学重在逻辑推理与论证,分析观点清晰度、论据充分性,并识别逻辑漏洞,从而提升学生思辨能力。记叙文则注重情感理解与叙事结构分析,通过人物、事件和情节的关联解读,培养学生共情与细节敏感度,深化对文本主题的领悟。说明文则聚焦于信息筛选与概念对比,区分信息主次,理解概念异同,培养精准知识获取能力。教师需灵活调整教学方案,以差异化的思维训练全面提升学生分析、推理与表达能力,确保教学的科学与高效。
(三)命题设计中的思辨要求
现代文阅读命题强调阅读中的深层思辨,避免单一知识考查,以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教师设计题目时,会通过设置对立观点或开放性问题,促使学生在分析与比较中形成独立判断,鼓励质疑与创新。如:对议论文可提问“是否认同作者观点?请说明理由”。此类问题可引导学生审视论证的完整性,发现潜在漏洞。同时,命题鼓励学生多角度分析与表达,探讨不同立场的合理性,防止学生思维固化。教师还需注重命题的层次性,引导学生从表面理解走向深层逻辑分析,形成清晰的推理过程。因此,构建开放性和探究性命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批判精神及综合表达能力,可为学生构建多元视角和独立思考能力奠基。
二、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困境
(一)教学设计中的难点
教师在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中面临多重难点,其难点主要源自教学目标与课堂实践间的矛盾。其中,当前教学多偏重应试导向,为在有限课堂时间内提升考试成绩,教师更多关注知识点的传授和题型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度培养。此种目标取向使得教学内容流于表面理解,难以兼顾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此外,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常缺乏对思维训练的系统性引导,多数课堂提问停留于对字面信息的简单再现,未能有效激发学生分析和判断能力。此外,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验间也存在一定脱节,部分学生在面对复杂文本时容易产生理解困难,进一步增加了教师教学设计的难度。总体来看,教学设计难点凸显了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复杂性。教师既要应对时间和考试的双重压力,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的需求。
(二)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障碍
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发展批判性思维面临多方面障碍,主要表现为思维定式、依赖标准答案和逻辑思维不足。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于寻找唯一正确的答案,形成了固定的解题思路,缺乏质疑和独立判断的意识,这限制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此外,教师与教材往往提供标准化答案,导致学生在解题时倾向于机械地套用现成的知识框架,而非主动思考和探索多种解读的可能性。部分学生还存在逻辑思维能力薄弱的问题,面对复杂的文本或开放性问题时容易感到无所适从,无法顺畅地展开推理分析。且多元障碍叠加阻碍了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使学生难以在阅读过程中提出个性化见解和判断。
(三)评价体系的局限性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的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直接影响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当前评价体系主要注重学生是否提供了标准答案,而忽略了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的推理、判断及思维深度。这种结果导向的评价方式导致学生更倾向于迎合考试要求,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表达的动力。此外,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尤其在开放性题目中,由于评分细则模糊,教师难以科学地衡量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导致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现行评价偏重纸笔测试,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工具,如思维导图、反思日志等,在捕捉学生思维成长轨迹上的重要作用。此种教学与评价的脱节使教师难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
三、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推动问题驱动教学,深化学生的思考
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推动问题驱动教学是深化学生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需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通过层层深入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文本背后的逻辑与立场,避免学生停留于对表层信息的简单理解[2]。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学习高一的议论文《反对党八股》时,教师可提问“作者批判的党八股有哪些表现?这些表现今天是否仍存在类似现象?”等问题,继而通过与现实的结合,引导学生于阅读中发现论证的逻辑链条和推理漏洞,并进一步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可借助《陈情表》中的情境,设置问题:“李密如何在孝与忠之间权衡?这种权衡在当代社会是否仍具有参考价值?”如此可鼓励学生从文本出发分析情感与责任的冲突,继而训练学生在复杂情境中展开思辨和判断。再者,问题驱动教学既要求学生给出答案,还需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中通过追问深入挖掘学生思路。例如:教师可在学生回答后追问:“若从不同角度解读是否会得出相反结论?还有哪些论据可以支持你的观点?”连续追问可促使学生跳出固定思维框架,从多角度审视问题,进一步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同时,教师可采用教案中的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形式,将问题与课堂活动结合。通过引导学生分组分析不同角色的立场和观点,锻炼学生的表达和应变能力,也能帮助学生在互动中发现他人思维盲点,从而完善自己的见解。此外,教师在评价环节,还可通过思维导图或反思日志记录学生思维过程,并将其纳入教学评价体系。此种过程性评价有助于教师准确掌握学生思考路径,并及时给予反馈指导。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实践,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将不再局限于寻找标准答案,而是在问题驱动下不断深化思考,培养独立思考、逻辑推理和批判分析的能力。
(二)倡导合作学习,激发多角度思维
高中现代文阅读题教学中,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解读文本、发展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方式[3]。教师可设计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活动,促使学生于互动中分享各自对文章结构、论点和情感表达的理解,发现问题的多样性,并在互相启发中拓展思维的广度。例如:在阅读题涉及高一的议论文《反对党八股》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文中的批判是否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展开讨论。不同小组可分别负责从语言风格、论证方法、历史背景等方面分析文本的结构和论证逻辑,讨论是否存在逻辑漏洞,或是否有补充论据的必要。如此,学生既可在交流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还可学会从多角度审视论证的完整性。再者,阅读说明文处理《短歌行》的阅读理解题时,教师可设置任务,引导学生分组探讨文章中比喻手法与表达效果间的关系。由一组学生负责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分析比喻的效果,另一组学生则从内容和主题的角度考查相应修辞是否有效传达了作者的思想。此种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理解不同表达手法的作用,并在多角度分析中发现文本的深层含义。此外,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不仅回答“是什么”,还要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以及“如何证明”,确保讨论的深度。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提交小组讨论报告或思维导图,以梳理学生的思考路径并反映学生的推理过程[4]。如此,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可助力学生在不同观点碰撞中逐渐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分析能力,更自如地应对现代文阅读题中开放性的探究问题。
(三)使用开放式提问,引导学生独立表达
教师在现代文阅读题教学中,使用开放式提问可有效促进学生的独立表达和批判性思维。教师应根据文本特点设计启发性问题,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与表达,避免机械化理解。因而,在记叙文阅读题中,学习《麦琪的礼物》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人物选择背后的情感逻辑,引导学生分析“他们的行为传递了怎样的价值观?”此种问题可使学生结合情节和生活体验,进行更深入的情感分析与价值判断。再者,议论文教学中,开放式提问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厘清论证逻辑并锻炼评估能力。例如:阅读《反对党八股》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分析作者的论证是否严密,并补充其他可能的论据,从而提升学生发现和回应逻辑漏洞的能力。在说明文阅读题中,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联系文本与现实,如要求学生解释文章中的观点在当代生活中的适用性,促使学生在文本之外拓展思考。此外,教师应于课堂上,通过追问推动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比如在学生回答后追问:“换个情境,这个观点是否依然成立?”或“还有没有其他支持的角度?”此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以小组讨论或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思路,并撰写反思日志总结课堂收获。教师可通过开放式提问,促使学生逐渐学会逻辑严谨地表达自己,并在现代文阅读题的解答中展现更高水平的思维与分析能力。
(四)改革评价体系,重视思维过程与多元表达
当前的现代文阅读题教学中,只有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多元表达,改革评价体系,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分析能力。目前的评价体系过于关注标准答案,忽略了学生思维路径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通过改革评价方式,将思维过程纳入考核内容。例如:教师可使用思维导图记录学生推理过程,观察学生逻辑链条的构建过程,并通过课堂笔记或反思日志,评估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进
展[5]。再者,教师在批改开放性阅读题时,应建立更细化的评分标准,将分析过程、逻辑合理性和创新表达纳入评价范围,而不是仅单纯地判断答案对错。例如:在议论文阅读题解答中,若学生提出了逻辑严密的反驳意见,即使与参考答案不一致,也应给予鼓励性评价。此种做法既能激发学生的批判精神,也能避免因追求标准答案而抑制学生创造力。此外,教师还应在教学评价中采用小组讨论评价、学生互评等多种形式,促进多角度反馈,帮助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身思维短板。为提升评价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教师可参考多元评估方法,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展示和认可。如此,通过改革评价体系,教师可将思维过程与多元表达纳入教学目标,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逐步养成批判性思维与独立表达的习惯。
结束语
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独立表达能力,需要教师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并持续创新实践。本文通过具体教学思路分析,展示问题驱动教学、合作学习、开放式提问和评价体系改革的相互配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与思维水平。因而,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应鼓励学生多角度分析、提出疑问,并能逻辑严密地表达个人见解。同时,合理的评价体系改革有助于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思维过程,给予及时反馈和引导。未来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应注重灵活应用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应试能力与思维能力间实现平衡,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冰冰.高中现代文阅读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升[J].高考,2024(20):40-42.
[2]郑桂华,游艺.2024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亮点与优化空间[J].语文建设,2024(13):11-15.
[3]周剑清,谭艳柳.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审视与实践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4(7):36-39.
[4]周京昱.作为语言教学的高考阅读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2024(1):73-77.
[5]吴艳玲.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策略与实践[J].高考,2024(3):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