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为了研究“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数据经济阶段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模式,解决非线性资源环境智能审计问题,采用历史演化方法,沿袭人类审计思想历史演进一般规律审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演变规律,并选择信息非对称的物本经济发展产物之一的中心信任结构下审计理论结构逻辑,在中心信任结构下以及资源环境审计模式的研究基础上,采用规范研究法丰富发展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模式的要素、结构、内涵,构建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模式。研究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人类社会审计理论,而且为解决“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数据经济阶段非线性资源环境智能审计问题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去中心信任结构; 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模式; 中心信任结构; 资源环境审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3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5)02-0141-07
一、引言
人类社会进入科学不发达的农业文明社会之后,最初人类依靠血缘和宗族关系建立起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的社会体系,而后逐渐发展为倚重宗教和道德关系建立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的社会体系。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科学发达的前工业文明社会,人类倚重宗教和道德关系建立的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的社会体系,逐渐发展成倚重道德关系和法律法规关系建立的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的社会体系。无论是人际信任还是制度信任,它们都产生于信息非对称的环境中,其信任程度是相对有限的[ 1 ]。换言之,有限信任的特征呈现为中心信任结构。就资源环境领域而言,由于信息非对称导致环境资源配置的制度规则不完备,环境资源制度信任有限。为提高环境资源制度信任度,弥补环境资源配置的制度规则不完备,提升环境资源有效配置水平,通常采取引进具有第三方监督功能的中心信任结构下的资源环境审计。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信息技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机器人以及智能制造等制造技术基础上不断地创新融合,促使“线上”与“线下”由并存向一体化转变。其中迭代升级的大数据技术在“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网络世界里广泛应用,并打破各种“信息孤岛”,形成了“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信息对称环境数据经济,由此信息对称的环境滋生“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无限信任。换言之,无限信任仅限于“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信任。因此,在“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无限信任呈现去中心信任结构特征。在“线上”与“线下”一体化中,技术信任与人际信任、制度信任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换言之,在“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信息对称环境下,人与行为主义智能体之间形成的耦合关系或耦合模式,替代“线上”与“线下”并存的信息非对称环境下,人与符号主义智能体或联结主义智能体之间形成的协调关系或协调模式。就环境资源领域而言,网络资源嵌入性与折叠性赋予各种环境资源平台嵌入功能与折叠功能,使得环境资源平台所掌控的环境资源领域被数据化,同时网络资源共享性赋予各种环境资源平台共享功能,使得各种环境资源平台通过人与行为主义智能体耦合模式有效共享配置环境资源。在“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信息对称环境中,信息对称性决定资源环境数据制度规则完备性,完备的资源环境数据制度规则决定无需第三方的资源环境审计。然而资源环境数据制度规则完备性完全依赖于资源环境领域技术信任与人际信任、制度信任之间的自由替代。为了确保信任之间有效替代,需要去第三方的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加以甄别与维护。由于去第三方的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是对第三方的资源环境审计的一种颠覆,相比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审计模式,探析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模式,是审计学科的一次革命,也是赋予当代审计学者的历史使命。
二、关于资源环境审计模式研究的文献综述
审计理论落后于审计实践[ 2 ],而资源环境审计理论研究落后于审计理论研究[ 3 ]。关于资源环境审计模式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主要有资源环境管理系统观[ 4 ]、受托责任观[ 5 ]、非完备超契约弥补观[ 6 ]、免疫系统观[ 7 ]、资源环境治理观[ 8 ]、怀疑观[ 9 ]和绩效观[ 10 ]等。关于资源环境审计模式逻辑起点研究,截至目前只有一元起点观,即资源环境审计定义[ 11 ]、资源环境审计环境[ 12 ]和资源环境审计本质[ 8 ]。一元起点观下仅有三要素资源环境审计理论结构[ 12 ],即绿色技术与环境审计[ 13 ]、环境监测技术与资源环境审计[ 14 ]以及环境审计技术创新[ 15 ]。为了探析解决信息非对称环境下线性资源环境审计问题、非线性资源环境审计问题,演绎出中国资源环境审计模式发展的逻辑脉络,即从单一自然资源要素审计转向全要素生命共同体审计,从具体问题查证转向全面系统评价,从传统审计方法转向大数据审计方法[ 16 ]。综上所述,资源环境审计模式演化表征为受托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审计→雇佣因果导向资源环境审计。在5G技术范式出现之前,人类社会处于“线上”与“线下”并存的准数据经济阶段,审计人员利用信息技术,如大数据技术、云技术、区块链技术等,通过“线上”各种智能审计“线下”因信息非对称导致的企业资源配置规则不完备及其资源配置失效等问题[ 17 ]。譬如,基于智能匹配的计算机审计[ 18 ]、人工智能的算法审计[ 19 ]、人工智能分析的数字化工程审计[ 20 ]、区块链技术的国家审计[ 21 ]、大数据的银行审计[ 22 ]以及管理控制视角下云审计[ 23 ]等。截至目前,环境审计人员沿袭中心信任结构下环境审计理论结构逻辑开始将智能审计技术及其方法应用于“线下”信息非对称的资源环境领域,譬如,利用开源GIS软件和空间数据库的资源环境审计[ 24 ]。然而,随着5G技术范式的出现,迭代升级的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打破了网络环境中各类“信息孤岛”,使得人类社会由“线上”与“线下”并存的信息非对称环境中准数据经济质态转变为“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信息对称环境中数据经济质态[ 25 ]。为了诊断与维护“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资源环境领域内技术信任与人际信任、制度信任之间的有效替代,开启了智能审计技术及其方法内化资源环境审计一部分的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模式研究,这不仅成为资源环境审计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而且开始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与资源环境审计学科的交叉学科研究。
三、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模式
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既有创新又有传承。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之一资源环境审计模式,它传承的是资源环境审计理论结构逻辑,它创新的是资源环境审计要素、内涵丰富与发展。因此,本文选择我国著名审计学家徐政旦教授提出的信息非对称物本经济发展产物之一的中心信任结构下审计理论结构逻辑(审计本质→审计假设→审计目标→审计职能→审计概念→审计规范→审计程序和方法→审计报告)[ 26 ],作为研究“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数据经济产物之一的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模式的逻辑依据,并结合“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数据经济内涵,丰富发展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模式的要素、内涵[ 27 ]。
(一)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本质
总结信息非对称的环境下资源环境审计模式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非完备超契约弥补论不仅是对资源环境管理系统观、受托责任观、免疫系统观、资源环境治理观和怀疑观的替代,而且是对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审计本质最为全面的概括。其理由在于:经济性契约、社会性契约和环境性契约在多属性环境资源基础上链接为超契约[ 6 ],具有不同契约属性的缔结者依据非对称资源环境信息缔结超契约,必然存在非完备“缺陷”,因此在信息非对称环境下任何资源环境组织的超契约均具有非完备性,它成为导致信息非对称环境下各类资源环境组织复杂问题之根源。作为第三方的资源环境审计模式功能在于厘清各类资源环境组织复杂问题之缘由,因此,作为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审计模式功能,它是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审计模式属性使然,体现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审计本质为非完备超契约弥补论[ 6 ]。在“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信息对称环境下,随着技术信任替代人际信任与制度信任,促进去中心信任结构下完备超智能契约替代中心信任结构下非完备超契约。因此,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本质为完备超智能契约升级论。其理由在人与人、人与智能体以及智能体与智能体之间构成“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网络社会里,网络资源嵌入性、折叠性和共享性赋能多属性资源环境智能功能,致使在具有多属性智能功能的资源环境基础上由各类人与各类智能体构成缔结者依据对称资源环境信息缔结完备超契约。随着信息技术创新进步及其推广应用,使平台资源环境组织技术及其多属性智能功能升级,进而促进平台资源环境组织完备超契约升级。然而,平台资源环境组织人际信任与制度信任很难同步于平台资源环境组织技术信任的更新迭代。因此,技术信任替代人际信任与制度信任的迟滞性成为平台资源环境组织完备超智能契约升级问题之根源。作为去第三方的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模式功能,在于厘清各类资源环境组织复杂问题之缘由。因此,作为去中心信任结构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模式功能,去中心信任结构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模式属性使然,体现去中心信任结构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本质为完备超智能契约升级论。也就是说,资源环境智能审计促使平台资源环境组织人际信任与制度信任和平台资源环境组织技术信任之间同步更新迭代,实现平台资源环境组织完备超智能契约升级,这不仅是资源环境智能审计的自身使命,而且也是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本质之使然。
(二)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假设
在概括信息非对称的环境下资源环境审计假设有四项假设[ 28 ]、六项假设[ 29 ]、八项假设[ 30 ]等,根据完备超智能契约升级的条件,借鉴中心信任结构资源环境审计假设的基本观点,按照基本假设→推论假设的逻辑,提出了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六项假设。
1.共享资源环境有效关系假设
在“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数据经济阶段,网络资源共享属性赋予完备超智能契约也具有共享属性。因此,完备超智能契约的共享属性赋能平台资源环境组织共享功能。完备超智能契约升级的前提条件在于:利用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促进平台资源环境组织中人与智能体之间维持去中心信任结构下共享因果资源环境有效关系成为一种新常态,进而实现在信息对称环境下应用创新进步的信息技术促进平台资源环境组织技术信任升级与替代资源环境人际信任与资源环境制度信任。否则,平台资源环境组织很难实现完备超智能契约升级之可能。依据审计本质决定审计假设[ 28 ],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本质为完备超智能契约升级论。显然,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基本假设源于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本质的一般性认知。因此,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基本假设为去中心信任结构下共享资源环境有效关系假设。
2.无共享利益冲突假设
在“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数据经济阶段,具有共享功能的平台资源环境组织完备超智能契约指的是平台资源环境组织人与智能体之间共享“责权利”之均衡态势。如果平台资源环境组织人与智能体之间存在共享利益冲突,那么平台资源环境组织人与智能体之间共享“责”(义务)与共享“权”且处于非对称之态势。因此,平台资源环境组织人与智能体之间共享“责权利”之均衡态势尚未形成,这意味着要求具有共享稳态的平台资源环境组织仍处于形成阶段。依据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本质决定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假设,就完备超智能契约升级论的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本质而言,意味着在信息对称的环境下,只有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加入平台资源环境组织相关各方,才有能力有效维持因创新进步的信息技术升级所导致的平台资源环境组织中技术信任有效替代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这已成为一般性的共识。因此,去中心信任结构下完备超智能契约升级体现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功能维持在信息对称的平台资源环境组织人与智能体之间共享“责权利”处于均衡改进态势:去中心信任结构下共享因果资源环境有效关系。其中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使得在信息对称的环境下平台资源环境组织人与智能体之间保持无共享利益冲突也成为一种常态。显然,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基本假设推论出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具体假设,即去中心信任结构下无共享利益冲突假设。
3.独立性假设
在“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数据经济阶段,去中心信任结构下无共享利益冲突是在信息对称的环境下平台资源环境组织人与智能体之间共享“责”与共享“权”对称之结果。显然,去中心信任结构下完备超智能契约升级体现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功能是维持信息对称环境下平台资源环境组织人与智能体之间共享“责权利”处于均衡改进态势。除了要求无共享利益冲突成为常态外,要求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方具有独立性。只有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方坚持独立性立场,才能促使在信息对称的环境下平台资源环境组织人与智能体之间共享“责”与共享“权”对称成为一种常态。因此,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基本假设推论出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具体假设:去中心信任结构下独立性假设。
4.可验证性假设
在“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数据经济阶段,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本质是源于信息对称环境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加盟平台资源环境组织促使其去中心信任结构下完备超智能契约升级的高度概括或一般性认知。要使去中心信任结构下完备超智能契约升级获得成功,首要是缔结完备超智能契约的高质量信息。所谓高质量信息一定具有可验证性,这是高质量信息的最基本要求或一般条件。因此,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本质本身存在去中心信任结构下可验证性假设。如果没有这样的假设,也就不存在缔结完备超智能契约所需要的高质量信息,也就无法形成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本质。这也印证了审计本质决定审计假设推论。因此,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基本假设推论出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具体假设:去中心信任结构下可验证性假设。
5.共享制度有效性假设
在“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数据经济阶段,网络资源共享属性赋能平台资源环境组织共享功能,平台资源环境组织共享功能体现平台资源环境组织制度也具有共享功能。因此,在信息对称的环境下完备超智能契约决定平台资源环境组织共享制度本身具有有效性,有效性成为平台资源环境组织共享制度的一种属性。随着平台资源环境组织应用新的信息技术升级平台资源环境组织功能,必须要求平台资源环境组织技术信任替代制度信任具有同步性。这就使信息对称环境下平台资源环境组织具有去中心信任结构下共享制度有效性成为一种常态。这也是实现完备超智能契约升级的基本条件之一。作为完备超智能契约升级论的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本质决定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假设。因此,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基本假设推论出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具体假设:去中心信任结构下共享制度有效性假设。
6.共享治理有效性假设
在“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共享经济阶段,如果平台资源环境组织应用创新的信息技术升级网络资源共享属性赋能平台资源环境组织共享功能,那么就得要求平台资源环境组织技术信任替代制度信任与人际信任均具有同步性。然而,现实生活中平台资源环境组织制度信任与人际信任升级滞后技术信任升级。因此,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加入平台资源环境组织弥补平台资源环境组织制度信任与人际信任不足,实现平台资源环境组织完备超智能契约升级。这就使信息对称环境下平台资源环境组织具有去中心信任结构下共享治理有效性成为一种常态。这也是实现完备超智能契约升级的基本条件之一。作为完备超智能契约升级论的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本质决定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假设。因此,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基本假设推论出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具体假设:去中心信任结构下共享治理有效性假设。
(三)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目标
在“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数据经济阶段,如果去中心信任结构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本质为完备超智能契约升级论,那么要体现去中心信任结构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本质,就需要超智能契约升级具备一系列基本条件。由此一系列基本条件抽象为一系列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假设。任何契约都有它的预期目标,满足一系列基本条件的完备超智能契约升级也不例外。因此,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目标指的是,在信息对称环境下,由资源环境智能审计人员与智能体共同构成资源环境智能审计主体,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属性赋能平台资源环境组织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共享活动以期望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它是指导信息对称环境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共享工作的指南。其中,源于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本质,体现资源环境智能审计主体目的的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目标为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总体目标。源于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假设,体现资源环境智能审计主体要求的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目标为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具体目标。这印证了目前审计学者观点:审计本质决定审计目标[ 28 ]、审计假设决定审计目标[ 31 ]。
(四)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职能
在信息非对称的环境下我国审计界对审计职能有两种观点:“单一职能论”与“多职能论”。笔者认为“多职能论”是对“单一职能论”的一种拓展与泛化。尽管后来审计学者发展了审计评价、审计鉴证等审计职能,但是它们在本质上仍是另一种审计监督。无论是“单一职能论”还是“多职能论”,它们都是中心信任结构下第三方审计职能。
在“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数据经济阶段,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职能使命在于完成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鉴于网络资源共享属性赋予完备超智能契约具有共享属性,就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总体目标而言,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职能使命在于实现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本质赋予资源环境智能审计主体目的。因此,完成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职能使命在于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共享监督基本职能。
就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具体目标而言,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职能使命在于完成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假设赋予资源环境智能审计主体的要求。因此,完成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职能使命在于:去中心信任结构下共享资源环境有效关系假设赋予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共享监督职能、去中心信任结构下无共享利益冲突假设赋予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共享化解职能、去中心信任结构下独立性假设赋予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共享公正职能、去中心信任结构下可验证性假设赋予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共享鉴证职能、去中心信任结构下共享制度有效性假设赋予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共享评价职能和去中心信任结构下共享治理有效性假设赋予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共享预防职能。其中作为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审计基本假设的去中心信任结构下共享资源环境有效关系假设是对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审计本质的直接反映,体现它们均赋予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共享监督职能。因此,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审计采用“多职能论”,这也是根源于完备超智能契约具有多属性所决定的。
(五)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概念
鉴于中心信任结构下审计职能观点,“单一职能论”与“多职能论”,审计概念分为两类。就“单一职能论”而言,中心信任结构下审计是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32 ];就“多职能论”而言,围绕审计监督基本职能进行具体审计职能的拓展。在审计学教科书中,中心信任结构下审计是指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在“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数据经济阶段,鉴于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审计采用“多职能论”,借鉴“多职能论”的中心信任结构下审计概念,得出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概念。它是指去第三方的资源环境审计主体依照去中心信任结构下智能国家资源环境法规、智能资源环境审计准则和资源环境智能会计准则或规则,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单位的资源环境共享数据财政、资源环境共享数据财务收支、资源环境共享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源环境共享数据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及资源环境共享制度与资源环境共享治理的有效性进行去第三方共享监督、共享化解和共享预防,共享评价资源环境责任,共享鉴证与共享公正资源环境业务,用以维护资源环境共享数据财经法纪、改善资源环境共享经营管理、提高资源环境共享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资源环境共享监督活动。
(六)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规范
在“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数据经济阶段,必须以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职能有效应用为前提,以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概念为中心,依据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基本职能→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具体职能逻辑,设计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规范。
就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共享监督基本职能而言,设计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共享监督规范:去中心信任结构下智能国家资源环境法规、资源环境共享数据财经法纪、智能资源环境审计准则和资源环境智能会计准则或规则。就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共享化职能而言,以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共享监督规范为基准,增设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共享化解规范:资源环境共享效益规则和资源环境共享经营管理成本效益规则等。就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共享公正职能而言,以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共享监督规范为基准,增设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共享公正规范:资源环境共享数据资料的真实性与正确性规则、资源环境共享数据财政收支公正规则、资源环境共享数据财务收支公正规则等。就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共享鉴证职能而言,以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共享监督规范为基准,增设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共享鉴证规范:资源环境业务合规性与合法性规则。就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共享评价职能而言,以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共享监督规范为基准,增设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共享评价规范:资源环境共享制度有效性规则。就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共享预防职能而言,以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共享监督规范为基准,增设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共享预防规范:资源环境共享治理有效性规则。
(七)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程序和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审计规范指导与约束下,无论是中心信任结构下审计程序和方法,还是去中心信任结构下审计程序和方法,它们既是确保审计职能“落地”,又是应用审计概念指导审计实践之保障。中心信任结构下审计程序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应采取的工作步骤,通常它包括准备、实施和报告三阶段,此三阶段涵盖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的三大审计程序。中心信任结构下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为了收集审计证据,落实审计职能,实现审计目标而采取专门方法的总称,通常包括观察、检查、询问、分析程序、重新执行、重新计算、函证等。
在“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数据经济阶段,借鉴中心信任结构下审计程序与方法概念,结合“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数据经济内涵[ 27 ],得出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程序是指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主体在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工作中应采取的工作步骤。鉴于大数据技术应用打破“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网络社会各种“信息孤岛”,信息对称成为“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数据经济常态,而信息对称环境下产生的理论范式颠覆信息非对称环境下产生的理论范式。一方面,信息对称导致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程序既无需准备与实施阶段,又无需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程序,而在即插即用的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技术应用简化了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程序为实时报告,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直接进入实质性智能程序;另一方面,信息对称导致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选择系统论整体法,而无需信息非对称导致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审计选择还原论隔离方法。
(八)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报告
中心信任结构下审计应用结果——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并实现公允反映发表实际意见的书面文件。它包括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显然,审计报告概念表明中心信任结构下审计是中心信任结构下审计。在“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数据经济阶段,在信息对称的“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网络社会里,信息对称环境下所产生的理论范式颠覆信息非对称环境下所产生的理论范式,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主体利用信息技术索源功能,能够完全厘清资源环境组织因升级技术信任替代迟滞的制度信任与人际信任所产生的非线性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问题。因此,借助中心信任结构下审计报告概念,结合“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数据经济内涵[ 27 ],得出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报告是指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主体利用信息技术索源功能对资源环境组织的资源环境数据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资源环境数据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并实现公允实时反映发表资源环境实际共享因果意见的书面文件。显然,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报告概念表明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是共享因果导向资源环境智能审计。鉴于信息对称是“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数据经济常态,因为不存在因信息非对称而造成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报告的不确定意见,因此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报告仅仅存在肯定意见或否定意见,或者是正面意见或负面意见。
四、研究结论
本文沿袭雇佣审计思想→合作审计思想→共享审计思想的人类审计思想历史演进一般规律,审视信息非对称的物本经济→信息非对称的人本经济→数据经济的演变规律,选择信息非对称的物本经济发展产物之一的中心信任结构下审计理论结构逻辑(审计本质→审计假设→审计目标→审计职能→审计概念→审计规范→审计程序和方法→审计报告),在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审计模式的研究基础上,丰富发展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模式的要素结构内涵: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本质→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假设→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目标→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职能→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概念→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规范→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程序和方法→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报告。本文研究的去中心信任结构下资源环境智能审计模式不仅能丰富发展人类社会审计理论,而且为解决在“线上”与“线下”一体化的数据经济阶段非线性资源环境智能审计问题提供了依据与工具。●
【参考文献】
[1] 丁胜红,伍中信.人类审计思想历史演进的哲学基础[J].会计研究,2021(7):142-152.
[2] 刘家义.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J].求是,2010(2):6-8.
[3] 黄溶冰.环境审计制度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10):134-140.
[4] PATRIATCA R,GRAVIO G D,COSTANTION F,et al.The functional resonance analysis method for a systemic risk based environmental auditing in a sinter plant:a semi-quantitative approach[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17(63):72-86.
[5] 韩冬梅,张继勋.关键审计事项披露与审计人员感知的审计责任[J].审计研究,2018(4):70-76.
[6] 周红霞,伍中信.基于超契约的环境审计模式再认识[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7(1):80-87.
[7] 薛爽,耀友福,王雪方.供应链集中度与审计意见购买[J].会计研究,2018(8):57-64.
[8] 黄溶冰.我国节能减排的环境审计理论结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2(5):30-33.
[9] 屈小兰,张继勋.审计职业怀疑研究综述[J].审计研究,2012(3):69-75.
[10] 薛洪岩,饶雪.“五水共治”环境绩效审计项目的优化[J].会计之友,2018(2):117-119.
[11] 王淡浓.加强政府资源环境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审计研究,2011(5):18-23.
[12] 刘长翠,张宏亮,黄文思.资源环境审计的环境:结构、影响与优化[J].审计研究,2014(3):38-42.
[13] 陈劲,刘景江,杨发明.绿色技术创新审计指标测度方法研究[J].科研管理,2002(2):64-71.
[14] 吴邦灿,费龙.现代环境监测技术(第3版)[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
[15] 徐薇,陈鑫.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背景下的政府环境审计发展路径研究[J].审计研究,2018(6):3-9.
[16] 郭鹏飞.中国资源环境审计的发展历程、理论表征与实践深化[J].重庆社会科学,2021(3):6-19.
[17] 罗忠莲,张永杰.养老保险基金人工智能审计:现实困境与应对路径[J].会计与经济研究,2023,37(6):35-53.
[18] 叶焕倬,何玉凝.基于智能匹配的计算机审计数据采集技术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25(5):40-46.
[19] 刘国城,杨丽丽.人工智能时代算法审计的研究态势、运行机制和实践策略[J/OL].兰州学刊,2024-10-02.
[20] 陶涛.基于人工智能分析的数字化工程审计研究:评《电网企业内部审计实务》[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19):276.
[21] 胡扬.区块链技术在国家审计中的应用机制与框架研究:以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2):86-92.
[22] 郑志元.大数据下的银行审计思维[J].中国金融,2016(14):52-53.
[23] 杨丽丽,王会金,刘国城.管理控制视角下云审计平台的建设与运行研究[J].经济问题,2020(6):94-102.
[24] 何秀芝,李朝旗,丁志.开源GIS软件和空间数据库在资源环境审计中的应用路径[J].审计研究,2020(2):22-28.
[25] 丁胜红.去中心信任结构下智能会计理论的缘起与形成[J].会计研究,2023(4):32-44.
[26] 徐政旦.审计研究前沿[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7] 丁胜红,周红霞.平台企业财务共享战略管理理论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2023(7):42-54.
[28] 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9] 张以宽.论环境审计与环境管理[J].审计研究,1997(3):23-30.
[30] 李雪,詹原瑞.审计假设:一种新观点[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4):37-41.
[31] 冯均科.审计契约制度的研究:基于审计委托人与审计人的一种分析[J].审计研究,2004(1):30-35.
[32] 宋常.强化审计监督职能 健全会计监督体系[J].审计研究,2000(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