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寓言的编排特点及教学策略

2024-12-31 00:00:00林璐
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7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摘 要】寓言是一种简短的、蕴含哲理或者讽刺意味的文体,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手法。寓言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寓言教学时,可结合课程标准,依据教材中寓言的编排特点,采取“拓展学生课外阅读量,丰富阅读体验;增强寓言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等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寓言,提高教学效率,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寓言教学 编排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3.2"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07-53-04

寓言是用简短的故事来寄托引人深思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寓言的产生代表着人类理性的觉醒。寓言是一种具有比喻性、教育性、讽刺性且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大家用寓言来进行辩论或者劝谏,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等,以生动鲜明有哲理的故事来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取代了各家激烈的辩论。当前,寓言故事出现在小学的教材之中,以其有趣生动的故事情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其耐人寻味的哲理来教育学生,以其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寓言文本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将根据寓言类文本在教材中的编排特点,提出一些寓言教学的策略。

一、寓言的定义

《辞海》对寓言的定义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结构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有生物,也可以是无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得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然而,目前学界对于寓言的定义各有不同。王焕镳认为:“寓言是比喻的高级形态,是在比喻的基础上经过复杂的加工过程而成的机体。”[1]莱辛认为:“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遍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遍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2]

本文要研究的寓言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课文,这些寓言课文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属于叙事性作品,故事的主人公有动物也有人类,通过故事的展开,揭示人生的哲理。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课文

(一)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材中寓言教学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文简称课程标准)中有两处明确提到了“寓言”,一处是在第一学段的“阅读与鉴赏”学段要求中提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另一处是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的第三学段提到:“阅读哲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感受其中的智慧,学习其中的思维方法。”虽然在课程标准中只明确提出了两处“寓言”,但是在第二、三学段中都提到了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要求,而寓言属于叙事性文本,所以对寓言教学的要求可以从对叙事性文本的要求中体现出来。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寓言课文的分布特点

教材中选编的寓言课文数量、分布情况可以直观体现寓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因此本文将结合统计表格进行分析(见表1)。

由表1可知,寓言课文在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一共有19篇,且各个年级均有分布。从数量来看,大多分布在中低年级,低年级的教材中有9篇,中年级有7篇。其中,二年级教材中的寓言故事数量最多,占比达到了31.6%。

寓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分布特点为:第一,寓言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定的地位,各个年级的教材中都有寓言课文。第二,寓言课文的分布呈现出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多、第三学段少的特点。此外,低年级和中年级的寓言课文都是白话文,而到了高年级,寓言课文就变成了小古文。究其原因,一是在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大提高,普通的篇幅较短的寓言故事文本已经不适合学生本阶段的学习;二是出于衔接的需要,到了初中,学生要学习文言文,在小学高年级先学习小古文,能起到衔接作用。

(三)小学语文教材中寓言课文课后习题的特点

教材中选编的寓言课文,每一课都有其相对应的课后习题。课后习题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的重要参考,了解课后习题的特点,能帮助教师上好寓言类文本的课堂。本文对寓言课文的课后习题进行了梳理、分析(见表2),以此找到寓言课文课后习题的特点。

由表2可知,教材中的课后习题设置,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变多变难。各个年级的寓言教学都注重朗读。低年级和高年级都注重字词的学习,低年级的字词主要是生字词,高年级的字词指的是古文中的文言词汇。各个年级的课后习题设置都有要求学生了解寓意的意味,但其重要程度不同。在一年级重在梳理情节,寓意可以一笔带过;在二年级,梳理情节与了解寓意一样重要;三年级开始出现单元语文要素,此时学生不仅要了解情节和寓意,而且还要习得语文要素中要求的其他能力,如复述;到了五年级、六年级,寓言课文难度增大,课后习题的数量明显增多,并且提出了更深的要求。

三、寓言教学优化策略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了寓言教学,并且通过教材分析,可以直观感受到寓言类文本在教材中有一定的地位。寓言篇幅短小,故事简单富有哲理,能让学生收获很多大智慧。“多年来,我们的寓言教学一直很简单,读一读,想一想,知道故事,懂得道理,就结束。”[3]但是寓言教学若仅仅如此,只能完成基本的教学要求,要想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其掌握思维方法,这样的教学是完全不够的。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拓展学生课外阅读量,丰富阅读体验

在以往的寓言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偏重于语文知识的掌握,学生没有真正体验到阅读寓言故事的快乐。因此,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拓展,带领学生学习课外寓言,甚至可以让学生迁移课内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自学,组织有趣的活动进行检测。“‘以文带文’这种方式是学习寓言故事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完课文之后再去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是课堂寓言故事学习趣味的延伸,让学生收获阅读的快乐,更是一种开阔学生眼界,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4]寓言教学课外拓展可行的具体方法有以下三种:

1.相关阅读

教师可在课后拓展其他类型的寓言,如在二年级,虽然课本上没有古文,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小古文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此时教师可以拓展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寓言小古文。例如《亡羊补牢》《揠苗助长》这两篇白话文寓言课文,在学习之后可出示它们的古文形式的寓言。这对于学生来说,可以了解寓言的不同类型,拓展其知识面,激发其对寓言的好奇心。

2.延伸阅读

教师可采取延伸阅读的方法进行课外拓展。拓展有两种方法,一是找与单元语文要素契合的寓言故事,二是找与课文中心或者主题相契合的寓言故事。第一种延伸方法,要考虑该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否适合寓言故事,因为不是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都适合拓展,如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种情况就不适合拓展。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则该单元就可以结合语文要素进行延伸阅读。教师可以选择《伊索寓言》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让学生自己看,并在看完后进行创造性复述。第二种延伸方法是找与课文主题契合的寓言故事。例如教学《将相和》一课,在学习之后学生能够明确该课主题,即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这时教师可引入寓言《唇亡齿寒》,深化主题。

3.补充阅读

教师可利用补充阅读扩展学生的寓言阅读量,如在寓言类课文教学完成之后出示相关的寓言故事,让学生迁移已学知识进行自学。例如在六年级上册,学生学习了《故事二则》,其中的一则为《学弈》,这则小古文寓言选自《孟子》。而在《孟子》中还有许多简短的难度不大的小古文,教师可以在《孟子》中选择一篇进行拓展,如《月攘一鸡》,并出示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词的注解,然后让学生自学,不需要逐字逐句翻译,了解大体内容即可,最后让学生说说明白了什么寓意。

(二)增强寓言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强调语文味,虽然作为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语文味是必须要有的,但是过于强调语文味,则可能会失去“寓言味”。“寓言味”是指学习寓言不仅是为了学习其中的生字词、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而且还要体会该种体裁课文的特点,通过读懂寓言故事体验阅读寓言的快乐,获得人生的启迪。因此,“寓言味”对于寓言教学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寓言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来增强文章的“寓言味”。

1.文体特点

寓言的文体特点是篇幅简短,带有讽刺或者哲理,所以寓言的寓意教学是寓言课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寓言的寓意并非有且只有一种,例如《守株待兔》这篇寓言故事,在课文中的寓意是教导学生不要懒惰,总想着不劳而获。深挖该寓意,还有不要死守着一个方法不懂变通的意味。究其历史,《守株待兔》在一开始是用来劝谏进行政治上的变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文本的多层寓意,丰富寓言课文的寓意,增强学生对寓言的兴趣。想要深挖寓意,需要教师在课前认真查阅资料,并在课上让学生讨论寓意,集思广益。

2.语言特点

寓言的语言特点是语言简练,运用了夸张、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故事情节生动,大多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推动。例如在《鹿角和鹿腿》这篇课文中,将鹿拟人化,夸张地写出了狮子追逐鹿,鹿角又卡在树上的过程。在《坐井观天》这篇课文中,将小鸟、青蛙拟人化,通过小鸟和青蛙的对话推动情节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强调寓言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寓言的拟人和比喻手法,并让学生在运用夸张、拟人、比喻的手法续写寓言,从而能够更好地了解寓言。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部分教师在教学时,揭示寓意的方法很单一,并形成了固定模式,即梳理情节—揭示寓意—摘录寓意。虽然这种方法快捷有效,但是过于单一,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而且这种方法是由教师主导的,学生的参与度有限,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应丰富寓意教学方法。

1.读关键句,理解寓意

寓言故事的寓意或是藏在人物的对话中,或是出现在课文的最后一句。例如在《坐井观天》中,寓意藏在小鸟和青蛙的一问一答中,而在《鹿角和鹿腿》中,寓意出现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他叹了口气,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读关键句,采取分角色朗读、学生反复读、师生合作读等,当把句子读透了,寓意也就出来了。对于课文的其他内容,教师也要让学生反复读,再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感受。

2.结合插图,理解寓意

小学课文中除了文字还会有彩色插图,利用好这些插图对于寓意的理解会事半功倍。例如在《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中有两幅插图,一幅是健康的充满生机的葫芦,一幅是枯黄的掉落的葫芦,两幅插图与课文的情节相契合。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观察这两幅插图,说说葫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再说说如果你是种葫芦的人的邻居,你会怎么劝告他。学生能说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就说明学生已经掌握课文内容,而学生能有理有据地劝说种葫芦的人,说明已经理解本篇寓言的寓意。虽然教师在揭示寓意前可以利用好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但是要注意适度原则,并不是所有的寓言课文都适合用借插图理解寓意的方法,教师在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具体情况。

3.组织活动,理解寓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直接揭示寓意,让学生理解摘录,还可以组织其他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寓意。教师可以组织课本剧表演,让学生在表演完后说一说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组织交流大会,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你是怎么做的,然后分组汇报;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课文相关的视频,加深理解;等等。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寓意,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认知,加强学生的参与度。

寓言富有教育价值,尤其是寓言故事中的人生智慧,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启蒙作用。发掘寓言教学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教师可采取寓言教学优化策略,在教学时拓展课外寓言故事,教学设计注重突出寓言的特点,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寓意。

【参考文献】

[1]王焕镳.先秦寓言研究[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9.

[2]陈蒲清.寓言传[M].长沙:岳麓书社,2014:357.

[3]戎敏.开展深度学习,汲取寓言智慧[J].语文建设,2020(18):38.

[4]任宛春.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35.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31:37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8:49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6:01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3:14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