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1-2-3-4-5”课程思政总体设计与实践

2024-12-31 00:00:00李胜琴王琢李宏刚
大学教育 2024年13期
关键词:汽车设计内容体系总体设计

[摘 要]课题组聚焦汽车设计课程内容及特点,结合车辆工程专业培养特色,提出“1-2-3-4-5”课程思政总体设计,重构课程内容体系,设计教学活动,改革考核方式,结合课后拓展实践,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实践结果表明,课题组提出的课程思政总体设计能够发挥专业与思政育人合力,为工程设计类课程育人实践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课程思政;总体设计;内容体系;教学活动;汽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3-0101-05

随着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新经济的发展,现代工程问题正超越传统工程领域范畴,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健康安全等非技术因素,以及与工程密切相关的人的态度和行为日益受到关注,要求工程人才具备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个人修养、科学精神、工程师精神和创新精神等素质。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在进行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工程观,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意识,培养学生关注人类福祉、追求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精神品质,这是当前大思政背景下工程类课程所面临的挑战,也是专业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

目前,许多专业课教师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进行了课程思政教育实施路径探索,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3]。黄英等针对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中能力培养与育人内涵如何统一的问题,开展了基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育人顶层设计,构建了适合工科专业的“三意识、两精神”实践育人体系,形成了通用的育人目标[4]。姚丽等针对制冷技术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从课程思政目标、实施方案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制冷技术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5]。从现有研究可以看出,各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程思政建设,然而,部分研究成果还存在整体设计考虑不足、建设思路和实施路径不够具体等问题,导致出现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育不足或硬融入等现象,使思政与专业协同育人效果不佳。因此,需要建立以培养学生具备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个人修养、科学精神、工程师精神和创新精神等为目标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框架,基于大思政理念,结合专业特色及课程特点进行课程思政体系的整体设计,确定实施路径及考核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工程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其家国情怀。

课题组以汽车设计课程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进而探索大思政背景下工程设计类课程思政实施途径。

一、课程思政总体设计

课题组秉承东北林业大学“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聚焦车辆工程专业特色、课程特点及汽车设计行业所需的工程素养,挖掘课程教学过程中所蕴含的政治素养、家国情怀、专业使命、职业操守等思政育人元素,凝练并确定“追求科学工匠精神(个人品德)、练就服务强国本领(社会公德)、勇担行业国家使命(国家大德)”三个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基于“认知引导、情感共鸣、行为塑造、内化践行”的情感认知规律,结合学生学情分析及课程特点,形成“1-2-3-4-5-6”课程思政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

以学生为中心(1中心),线上、线下课堂联动(2课堂),在课前、课中、课后学习时段(3时段),从个人与团队、个人与职业、个人与社会、个人与未来四个维度出发(4维度),按照课前自学、案例分析、翻转讨论、学习总结、课后拓展学习及实践五个学习步骤(5步骤),通过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开展课程思政、改革评价方式、多维协同创新等措施,实现储备专业知识、锻炼科学思维、解决工程问题、提升创新素质、提高综合素养、激发家国情怀的教学目标(6目标),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三位一体育人目的。

二、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一)需求导向,构建“两主线三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

针对课程教学内容与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不匹配、课程思政资源与思政元素融入不足等问题,课题组依托省级一流课程汽车设计,围绕“德育+专业”两条主线,构建了“教材+资源+教学”有机融合、“线上+线下”课堂联动、“课内+课外”互为补充的多维度立体化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如图2所示。

课题组以产业发展和行业需求为导向,精减传统汽车设计课程内容,增加汽车产品设计案例、拓展创新、学科竞赛、行业技术前沿及与国家发展战略有关的教学内容,编写教材、建立线上教学资源,作为线下课堂学习的延伸。从个人与团队、个人与职业、个人与社会、个人与未来四个维度,挖掘梳理课程学习全过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见图3),梳理凝练出“追求科学工匠精神(个人品德)”“练就服务强国本领(社会公德)”“勇担行业国家使命(国家大德)”三个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为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奠定基础。

(二)思政引领,设计“逆向设计、正向实施”的教学活动

针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工程素养等与汽车行业需求不够契合的问题,课题组设计了“逆向设计、正向实施”的教学活动,如图4所示。以课程思政为显性引领,结合课程教学目标进行逆向设计,倒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结合点,再提炼对应的思政元素,设计思政元素隐性融入的呈现方式,达到课程承载思政、思政融于课程的目的。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利用课前线上自主学习、课中线下引导学习、课后线上线下拓展学习及实践三个阶段正向实施教学。培养学生既掌握专业技能,又具有爱党爱国、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行业精神,积极进取、正直诚信的个人修养,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的职业素养。

学生利用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构建知识体系,实现思政教育知识认同;通过情景创设、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及设计案例展示,实现思政教育情感内化;通过拓展创新及总结评价,培养创新能力,实现思政教育行为转化。

(三)多维融合,建立“全过程、多途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通过线上与线下教学相融合、课堂教学与创新竞赛相融合、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相融合,建立多种途径、覆盖学习全过程的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依托课程平台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答疑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科学思维及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头脑风暴、翻转课堂等活动,渗透汽车产品设计理念及方法、规范汽车产品设计过程及行为,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职业素养、法治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通过企业参观实践,直观感受“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激发学生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团队精神以及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四)关注个体,构建“多主体、全方位”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

采用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即课程考核成绩=平时成绩(20%)+阶段考试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50%)。

构建“三方主体、两课两线”的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如图5所示。基于平台、教师、学生三方主体,从“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四个维度,对学生学习态度、参与意识、团队协作、沟通表达、行为规范、知识掌握、创新竞赛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结果采用百分制,折合20%计入课程考核成绩。

在注重知识与能力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学生讨论情况和心得体会的内容,考查学生在案例设计或分组学习中的职业道德遵守情况、诚信度、与其他同学的配合度等。将课程学习效果评价从单一的专业维度,向人文素质、职业胜任力和社会责任等多维度延伸,强化对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效果的检验,更好地发挥专业课程德育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

三、课程思政实施成效

(一)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课题组借助省级一流课程平台,融合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多渠道,利用设计案例、分组任务、课堂讨论、课外实践参观等多手段,构建了“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在讲授转向系统性能参数设计时,对转向系统“轻”与“灵”矛盾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坚守工程伦理及职业道德底线;在学习解决方案时,齿轮齿条转向器与循环球式转向器虽然传动副相同,但是由于主动元件不同,在进行参数设计时所采取的措施正好相反,通过此可以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同时利用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试错纠错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获得感。

利用专业综合实习机会,带领学生参观汽车博物馆,了解汽车工业发展的历程及辉煌成就,让学生直观感受“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参观返回后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心讨论区发表话题,在感叹汽车工程师的精益求精工作态度的同时,纷纷表示要学好专业课,为汽车行业发展贡献力量,报效祖国。

通过对学习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学生在科学思维、责任意识及工程素养方面均有较大提高,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二)教师教学及教研能力显著提升

通过参加教学能力培训,团队教师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基于课程设计,团队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各类教学比赛,1人获得校级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三等奖,1人获得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三等奖,1人获得校级教学创新比赛三等奖。

基于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教师教研能力得到提升。团队教师获批课程思政相关教学研究项目6项,发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论文6篇。汽车设计课程被认定为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相关案例被评为黑龙江省首届课程思政优秀案例(1项)和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优秀案例(1项)。

(三)示范推广辐射效应

汽车设计课程在学银在线平台开放,总计90余所高校选择本课程,形成了立德树人的协同效应。选择本课程开展教学的高校教师认为,汽车设计是一门课程特色明显、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多样、教学内容实用的精品课程。

四、后续建设计划

第一,对接学校核心课建设计划及汽车行业发展新技术、新规范等,修订课程标准,更新课程内容,完善课程思政案例库,编写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教材,进一步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辐射作用。

第二,加强从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的研究。通过培训、讲座、交流、学习等方式,开展专业思政的相关研究,促进课程思政的规范实施及提质增效。

第三,通过开展党支部活动,将党建工作与教师思政能力提升深度融合,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收集课程思政案例,把课程思政内容纳入党支部书记讲党课活动,通过思政引领、党建推动,创新教师思政能力培养机制。

第四,完善课程评价机制,规范课程的评价方法与手段,强化考核评价指标,加强与班主任、辅导员、学业导师等相关人员的联动,建立人才培养质量长效追踪机制。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本杰,郑华林,韩传军. “双碳”目标背景下“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 (1): 77-80.

[2] 刘洪仁,陈淑婷.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5 (4): 146-151.

[3] 李胜琴,张文会,范东溟. “汽车设计”课程思政元素设计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1,(6): 90-92.

[4] 黄英,雷菁,刘伟,等.工科专业实践教学育人体系的构建[J].大学教育, 2023 (16): 13-17.

[5] 姚丽,张琳邡,刘丰榕. 应用型本科制冷技术课程课程思政实践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3,(23): 114-116.

[责任编辑:苏祎颖]

猜你喜欢
汽车设计内容体系总体设计
SSP15A干湿分离减量成套设备总体设计
大型简体自动化装配对接装备总体设计
地下互通立交总体设计研究
上海公路(2018年1期)2018-06-26 08:37:26
汽车设计的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探究
基于党的十八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研究
校园足球运动训练内容体系的创新构建
体育教学(2016年11期)2016-12-23 17:47:41
汽车设计制造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系统科学理论视角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
科技视界(2016年15期)2016-06-30 13:12:24
模具CAD/CAE/CAM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考试周刊(2016年48期)2016-06-29 18:2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