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是落实高水平本科教育“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其建设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烟台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教研室面向环渤海经济区制造业发展需求,依据学校定位和专业特色,在优化教学组织管理与强化制度建设、助力教师发展、服务专业建设、推进课程建设、推动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文章总结了相关经验,以期为同类院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3-0028-04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是落实高水平本科教育“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其建设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为此,教育部、山东省先后出台文件,强调高校需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1-2]。
当前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中的问题与实施路径。李琳等指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存在理念滞后、治理结构单一等问题[3],陈东晖等则认为基层教学组织存在组织功能弱化、管理制度缺失等边缘化现象[4]。针对这些问题,顼迎芳等提出以“四个回归”为核心目标的基层教学组织质量提升路径[5],李纯泉等给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地质系构建融合型内部组织形式的探索经验[6]。基层教学组织归根结底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重任,如何构建契合学校定位、彰显专业特色的基层教学组织始终是非常重要、非常紧迫的问题[7]。
烟台大学是山东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旨在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全面、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坚持全覆盖、多样性、特色性、有效性的原则开展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打造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和质量文化,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烟台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以下简称机制)教研室面向环渤海经济区制造业发展需求,依据学校定位和专业特色,积极开展地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工作,在优化教学组织管理与强化制度建设、助力教师发展、服务专业建设、推进课程建设、推动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相关经验可为同类院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提供参考。
一、机制教研室基本情况
机制教研室于1984年机制专业成立之初创建,现有在编教师2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1人,讲师9人,45岁以下教师占比54%,73%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全部教师具有硕士学位,70%的教师具有企业或者工程设计与研究背景;另有企业兼职教师8人。机制教研室拥有一支“职称—学位—年龄—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机制教研室历经39载建设,取得了如下代表性成果:
1998年,机制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6年,机制专业入选烟台大学首个特色专业,机械学科获评省级重点学科;
2010年,依托机制教研室,烟台大学机电汽车工程学院获批山东省高校先进制造与测控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点;
2012年,机制专业入选首批省级特色专业、名校建设工程应用型立项专业;
2017年,机制专业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核心专业;
2018年,机制专业入选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高端装备专业群核心专业;
2021年,机制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2年,机制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023年,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入选2023年度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名单;
2024年1月,机制教研室入选首批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
二、机制教研室建设与实践
(一)优化教学组织管理与强化制度建设
机制教研室依据“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构建了校、院、专业三级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一是面向国家社会需求和行业产业发展要求制订符合学校定位、体现专业特色和学生发展需要的专业培养方案。二是通过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同行评价等多项制度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结束后完成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定期开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和培养目标达成评价的五分量表评价。三是通过学校统筹协调、学院监督专业建设、课程团队建设及学生、校友和用人单位积极反馈等多级联动,形成数据准确、评价合理、反馈及时的持续改进机制,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机制教研室同时构建了由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比赛、学科竞赛和科学研究组成的教学实践体系,让实践落到实处、让创新实质变新,让学生在多样性的实验实践活动中培养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每学期结束后,按照学校任选课学分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比赛)的互换政策,及时完成学生的学分认定审核工作。
制度建设是规范化管理的基石。强化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机制,才能更好地激发基层教学组织的活力。机制教研室在《烟台大学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管理办法(修订)》基础上,结合学院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制定了系列专业教学管理细则,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教研室活动细则》《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修订)制度及细则》《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制定(修订)及合理性评价实施细则》《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机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机制》以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与达成评价办法》等。完善的制度让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助力教师发展
机制教研室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基层党建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教师能力提升与服务地方经济相结合,努力建设一支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的教师队伍。
1.建设良好师德师风
机制教研室坚持基层党建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构建“院党委—系党支部—教师”三级齐抓共管的师德建设格局,充分发挥党员先锋示范岗的引领作用,以党性正师德、以党风促师风。听身边的党员教师事迹,树学院师德师风正气,促进基层党建与师德师风的有机融合。一年来,机制教研室利用每周四的固定理论学习时间,开展“榜样力量”主题活动,先后邀请教研室资深教师、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童桂英教授作“锤炼师德 提升素养”主题分享,邀请温俊峰院士所教授8203航发班学生、中国南方航空公司高级工程师王箭来校作“大山沟的航天工业之光”主题报告等。
机制教研室坚持实施课程思政与师德师风建设协同育人机制。鼓励教师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形成教师成长与学生成才的教学相长良好氛围。《道德经》提出的“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指出了教育的最美境界——“不言之教”。教师对教育教学初心的坚守、对科学研究持之以恒的探索、对专业领域的匠心突破都是很好的“不言之教”。教师的师德师风立得住,课程思政在教学活动中更容易开展。
2.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结合《烟台大学青年教师助教培养实施办法(修订)》,机制教研室在学院统一部署下成立了青年博士共进班。青年博士入职后与指导教师组成一对一结对,完成两年的助教培养,必要时可延长至4年。其中第1年为综合培养阶段,在此阶段青年博士不能单独承担教学任务;第2年为试教实践阶段,青年博士可以承担本科生课程教学任务。在综合培养阶段,青年博士需随堂旁听指导教师讲课,完成作业批改、实验指导、答疑等教学任务,同时要旁听学院指定的5名以上优秀教师授课,并给学生试教2次课。综合培养阶段考核合格方可进入试教实践阶段,在此阶段除了完成独立上课任务,青年博士要继续旁听5名以上教师至少10次的授课,并在教研活动中分享个人心得,参加不少于6次的教学培训、讲座等活动,并完成助教阶段考核。机制教研室还鼓励全体教师参加各级教学竞赛,以赛促教、提质增效。得益于良好的教师发展规划,机制教研室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资深教师稳健发展。近3年,机制专业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校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3.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机制教研室秉持“工程思维创新引领 制造强国使命担当”的专业精神,通过有组织的科研和技术培训等方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先后签署校企战略合作、校企共建平台、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合作、产学研合作协议20余项。
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应对错综复杂的现代工程问题,机制教研室牵头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整合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多个学科优势,主持建设了多个省级创新平台——山东省新能源汽车电驱技术创新中心、高端能源装备与先进材料协同创新中心、海工能源装备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特色实验室。在以科技服务地方的同时,机制教研室教师还通过技术培训等方式提高企业员工的技术技能,为企业发展赋能增效。
教研室教师主持研发的高端轴向柱塞泵/马达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突破了高端轴向柱塞泵/马达的优化、高效设计及制造难题,在山东临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10余家工程机械主机厂配套使用;研制的防爆纯电动矿用车整车控制系统在莱州亚通重型装备有限公司得到推广应用,实现了辅助运输设备的纯电动、低污染和零排放,高效地解决了使用防爆柴油机车辆暴露出的噪声污染、尾气污染、油耗大等问题。
(三)服务专业建设
烟台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是国家海洋经济大市与制造业强市,同时入选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试点。机制教研室紧密结合烟台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立足烟台大学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定位,按照“学生中心 产出导向”的理念,牵头制定机制专业发展规划,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对接。定期修订专业培养方案,确定机制专业人才培养的三个方向——高端装备设计与制造、先进成型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并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多个维度持续改进。
机制教研室牵头创建的山东省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生态综合体是推进政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举措。该综合体以助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为引领,旨在全面提升高端能源装备的先进材料、设计、制造、智能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为先进能源装备与制造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撑,也为机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科研实践育人土壤。
机制教研室持续完善4年不断线式理实融合育人体系,围绕学生成长不同阶段的学习重点和成长关键点,构建了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活动、创新创业到学科竞赛、科研活动、毕业设计等实践育人体系,鼓励学生尽早参与实践活动,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相互依托、相得益彰的态势,形成理实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烟台大学中集来福士实践班是机制教研室与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践行“理实融合、协同育人”理念的探索之一。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年投入 30 万元,与烟台大学机电汽车工程学院机制专业协同合作,开展人才定向特色培养,构建本地行业龙头企业研发应用型人才本地化持续供给体系。
(四)推进课程建设
机制教研室牵头制定了《机电汽车工程学院课程数字化改革方案》,以实际行动践行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切实让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课程数字化改革主要围绕“课程知识图谱”和“课程思政案例库”开展。课程知识图谱基于超星学银在线或智慧树平台搭建,线上资源集课件、章节测试、章节讨论、线上期末考试等于一体,有助于教师精准化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培养。课程思政案例库以专业课程思政矩阵为导航,围绕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个人素养、科学精神、工程师精神、创新精神等六个维度建立。课程数字化改革采用课程团队负责制,课程建设与教师教学工作量挂钩,鼓励教师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日常教学中。
目前,机制教研室主持建设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项目1项、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4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校级一流课程7门。
(五)推动教学改革与研究
1.教学交流
2023年7月22 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烟台大学承办的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暨 2023年工作会议在烟台召开,来自全国近200所高校的60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共同探讨全国高校机械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这是机制教研室牵头承办的教学交流活动之一。近两年,本着“请进来 走出去”的原则,机制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教学交流15次,在分享机制教研室教学研究成果的同时,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
2.教学研究活动、教学改革与教研成果
机制教研室坚持“教学也是学术”的观点,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开展有组织的教学研究。聚焦机制专业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从学科竞赛指导、教学模式重构、新工科人才培养、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知识谱—能力谱—素养谱”三谱一体教学改革等多个维度开展教学研究。
系列教学改革实践经过不断的教学迭代,形成“厚生厚德 多元融合 实践创新”的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递进式项目为驱动,构建“学—践—创—赛—研”实践教学体系,促进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形成三谱一体的教学模式。近5年,机制教研室骨干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1 项,获批省级教改项目5项,发表教改论文19 篇。
三、结语
经过多年的建设,机制教研室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建设文化。机制教研室基于校、院、专业三级教学管理体系,构建了面向产出的教学全过程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对接机械产业、环渤海区域经济需求,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着手,结合毕业生与社会反馈机制形成持续改进闭环,开展有组织的教学。
机制教研室坚持基层党建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教师能力提升与服务地方经济相结合,坚持开展教师教学改革及课程、专业一体化建设,扎实推进教师成长与发展,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机制教研室如何进一步开展创新建设、更好地助力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仍需继续深入探索。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EB/OL].(2019-10-12)[2023-12-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_402759.html.
[2] 山东省人民政府.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动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EB/OL].(2022-11-08)[2024-01-12].http://www.shandong.gov.cn/art/2022/11/8/art_107851_121937.html.
[3] 李琳,姚宇华,陈想平.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高校科技,2018(9):37-40.
[4] 陈东晖,王乐攀,周崇臣,等.基层教学组织在大学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J].大学教育,2021(1):23-26.
[5] 顼迎芳,赵栋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质量提升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 36(4):11-20.
[6] 李纯泉,沈传波,陈红汉,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地质系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实践[J].高教学刊,2022,8(31):67-70.
[7] 陆国栋,孙健,孟琛,等.高校最基本的教师教学共同体:基层教学组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58-65.
[责任编辑:苏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