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理念下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路径研究

2024-12-31 00:00:00李明之 陈沫
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23期
关键词:大语文语文课程课程改革

摘 要 “大语文”理念是一种超越传统语文教学范畴的教育理念,注重主体性与成长性、综合性与开放性、人文性与审美性、实践性与体验性、传承性与创新性。对照“大语文”理念,高职语文课程改革面临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更高要求,存在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单一、教学方法死板、实践环节缺乏、评价不够完善等问题。“大语文”理念视域下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路径为:贴近当下生活,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增强内容综合性;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优化实践平台,提升应用能力;强化教师培训,更新教育理念;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全面发展。

关键词 “大语文”理念;高职院校;语文课程;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3-0042-04

作者简介

李明之(1968- ),男,吉林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高职课程思政(吉林,132000);陈沫(1965- ),女,吉林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作为一门高职院校中的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语文不仅承担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而且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自1978年“大学语文”复开以来,随着国家对中国文化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大学语文成为各高校普遍开设的基础课程。同时,在国家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和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教育部提出加强专业(金专)、课程(金课)、教师(金师)、实训基地(金地)、教材(金教材)建设,并将这些作为核心抓手和重点任务。那么,作为横向联系各学科能力最强的一门基础性、综合性学科,大学语文如何深化改革,以满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成为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基于此,本文基于“大语文”理念,分析当前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为高职语文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一、“大语文”理念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大语文”理念的内涵

“大语文”理念是在借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美国教育家杜威、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教育观念的基础上,汲取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生活教育理论观点逐渐形成的。我国学者张孝纯[1]、姚竹青[2]、肖琪坤[3]、孙阳[4]等人对大语文理念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观点。综合已有研究,本文认为“大语文”理念是一种超越传统语文教学范畴的教育理念,其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赋予语文更深厚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注重知识的人文性、审美性、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由于“大语文”理念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语言文字教学,也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而且更强调跨越学科界限、融合多元知识,实现与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有机结合,通过丰富的阅读、多样的实践活动、深刻的文化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够涉猎更广泛的知识领域,从而构建起更加全面、立体的知识体系,形成更好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大语文”理念的特征

1.注重主体性与成长性

“大语文”理念认为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他们的个性、兴趣、需求等应得到充分尊重和关注。因此,“大语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是学生自我表达、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舞台。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积极实践,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为他们将来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注重综合性与开放性

在追求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的统一上,“大语文”理念强调语文教学的综合性,认为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语言文字本身,而应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以及书本之外的知识。这意味着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语言文字的规范运用,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还要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情趣。因此,“大语文”理念尤其倡导构建开放性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通过社会实践、文化交流等方式拓宽视野、丰富经验、增长见识。

3.注重人文性与审美性

“大语文”理念的“大”体现在对人文的强调,扩大了“文”的范围,高度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审美性。语文教学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以人为中心的文学作品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蕴含人的情感、精神、价值、审美情趣、伦理哲思等,美的感念可以把人文关怀“润物细无声”地输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学生形成完全人格必不可少的精神元素[5]。因此可以说,“大语文”理念强调语文教学应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审美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4.注重实践性与体验性

“大语文”理念认为知识的习得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和应用,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到语文教学所用材料,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知识和能力。因此,“大语文”理念强调实践中的体验性学习,鼓励创设阅读、写作、演讲、辩论等实践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注重传承性与创新性

“大语文”理念将文化传承与创新视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让学生在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敢于质疑和挑战传统观念,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大语文”理念强调积极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让学生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成长,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

二、“大语文”理念下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高职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因此,“大语文”理念下的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应紧密对接职业需求,通过加强应用文写作、职场沟通等实用性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此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思维能力等通用技能,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

在“大语文”理念的引领下,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应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及人类共同的优秀文化成果的学习和了解。这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通过经典文学作品、传统节日习俗体验、民间艺术等内容,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在外国文学艺术的鉴赏中,传承人类共同的优秀文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历史观,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大语文”理念下的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应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和挑战传统观念,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启发式和探究式学习,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语文”理念下的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学会欣赏美、创造美。这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学原理和艺术鉴赏等内容,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五)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语文”理念下的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讲解人文知识、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等方式,让他们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和思想成果;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良好社会公德的公民。

三、“大语文”理念下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

教学内容是开展育人的主要载体。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学生需要通过语文学习掌握更多与时俱进的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但当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内容存在陈旧、滞后的问题,有些教材内容多年未变,缺乏对新时代社会现象、科技进步、文化变迁等的及时关注和引入。这就导致学生对语文内容不感兴趣,自然难以发挥语文育人功能,尤其是难以培养他们的时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课程设置单一

“大语文”理念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应当是一个包含多层面、多维度的综合性学科,它不仅要涵盖传统的语言文字教学,还应当涉及文学欣赏、创造性思维培养、跨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然而,目前高职院校语文课一般设置一门必修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一门选修课“大学语文”,这样的课程设置显然没有形成配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不仅限制了学生语文知识的全面获取,也影响了他们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教学方法死板

当前,不少高职院校语文教师仍主要依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显得单一且守旧,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往往会变得缺乏活力,自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大语文”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多元化能力的大背景下,这种单一守旧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期待。

(四)实践环节缺乏

高职语文课程改革中,实践环节的薄弱是一个普遍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由于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学生们难以将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他们无法在实际情境中锻炼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也无法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而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水平。

(五)评价不够完善

当前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评价体系普遍较为单一,主要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这种过分依赖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水平,也无法有效地激励他们追求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例如,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有着独特的见解思考和出色的表达,但由于考试成绩不够突出,他们的这些优秀表现往往无法得到应有的认可和鼓励。这种评价体系的局限性显然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大语文”理念下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路径

(一)贴近当下生活,更新教学内容

高职语文课既是工具课,也是思想文化教育的载体,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为此,高职院校应采取多种可行的方法及时更新语文教学内容,并融入实际案例。一方面,要紧跟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步伐,定期将新的思想观念、科技成果和文化现象等融入教学中;另一方面,还需关注国际文化交流和全球化趋势对语文教学的影响,适当引入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和国际视野下的教育内容。以此,提升语文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优化课程设置,增强内容综合性

为了满足“大语文”观念下对语文教学综合性的要求,高职院校需积极优化语文课程设置,以增强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具体而言,学校可以在必修课之外开设一系列选修或专题课程,如“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文化”“现代文学与电影艺术”等,通过这些课程,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的同时,深入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哲学思想以及艺术表现,从而形成跨学科的知识体系。此外,为了增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高职院校还应在课程设置中应重点关注实践性教学内容。例如,可以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职场沟通”课程,让学生可以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语文教师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知识共享;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还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趣味性。

(四)优化实践平台,提升应用能力

首先,高职院校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和艺术创作等活动,通过创作实践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其次,可以开设模拟职场沟通课程或工作坊,通过模拟真实的职场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沟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他们的语文应用水平。最后,应整合资源,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语文教育有效衔接,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爱民情怀。

(五)强化教师培训,更新教育理念

为了有效推进这一改革,高职院校必须不断强化教师培训,使教师能够持续更新教育理念,适应新的教学需求。培训的目标应明确聚焦于提升教师对“大语文”观念的理解与应用能力,确保他们能够在日常教学中灵活贯穿跨学科、跨文化、跨时代的教学理念,熟练掌握基于不同教学领域和教学平台的教材教法,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具体方法上,可以定期组织教师研讨会,为教师提供一个分享教学心得与改革经验的平台,促进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可以开展专家讲座,引入前沿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案例,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并掌握最新的教学动态。

(六)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全面发展

一方面,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包括传统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应涵盖技能应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创新思维等多个方面,从而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除了传统考试和作业,还应包括课堂表现、实践活动、小组项目等多种形式,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评价体系还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发展变化。通过定期的学习反馈和成长记录,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学习效果。通过完善语文课程评价体系,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参 考 文 献

[1]张孝纯.“大语文教育”刍议[J].河北师院学报,1986(1):24-26.

[2]姚竹青.大语文教学法[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333.

[3]肖琪坤.教育改革家魏书生[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25.

[4]孙阳.也谈大语文教学的“大”[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12):43-46.

[5]运用“大语文”观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升发展[EB/OL].(2023-11-29)[2024-05-09].https://www.qxnrb.com/epaper/qxnrb/html/2023-11/29/content_26005.htm.

Research on the Reform Paths of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Big Chinese Language”Concept

Li Mingzhi, Chen Mo

Abstract" As an educational concept that goes beyond the traditional scope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he concept of“Big Chinese Language”emphasizes subjectivity and growth, comprehensiveness and openness, humanism and aesthetics, practicality and experienc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Compared with the concept of“Big Chinese Language”, th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faces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improving students’vocational skills, inheriting and promoting excellent culture, cultivating students’innovative thinking, cultivating students’aesthetic ability, and improving students’humanistic literacy.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outdated teaching contents, single course setting, rigid teaching methods, lack of practical links, and incomplete evaluation. The paths for th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Big Chinese Language”concept are: to be close to current life and update teaching contents; optimize course offerings and enhance content comprehensiveness;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enhanc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ptimize the practical platform and enhance application capabilities; strengthen teacher training and update educational concepts; improve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promot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Key words" “Big Chinese Language”concep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hinese language course; curriculum reform

Author" Li Mingzh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Jilin General Avia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lin 132000); Chen Mo, professor of Jilin General Avia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猜你喜欢
大语文语文课程课程改革
利用小农场 开展大语文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商业会计(2016年13期)2016-10-20 16:18:54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2:20
“大语文”观下如何实施综合性学习
考试周刊(2016年78期)2016-10-12 13:00:16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0:05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4:06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0
“大语文”视野下的阅读培养方式探究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