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全面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与优化策略研究

2024-12-31 00:00:00程羽莹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4年8期
关键词:绩效评价体系院校

一、前言

教育部2019年12月18日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财预〔2019〕6号)明确提出,至2020年底,完成涵盖部门预算与转移支付在内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目前,部分高职院校重投入轻管理现象较为严重,财政资金利用低效,资金闲置及损失浪费等问题层出。高职院校亟须强化预算绩效管理,进一步完善全面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对于高职院校实现财务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院校全面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绩效目标设定不合理

第一,高职院校全面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参照绩效评价管理办法中的共性指标来设置,缺少个性指标,尤其缺乏针对高职院校特殊定位的量化评价指标,未能有效与学校的中长期战略目标相结合[1]。高职院校全面预算绩效评价目标应更多地围绕高校管理,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来设定。第二,全面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主要体现在财务指标,未将非财务指标纳入考量,导致评价结果存在片面。第三,全面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量化程度不足,定性指标占较大比重,而定量指标相对较少,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二)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部分高职院校的全面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仍处在初级阶段,缺乏科学有效的制度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没有构建健全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绩效监督机制,绩效评价结果无法被充分应用。第二,缺少专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构。第三,人员配置不足,缺乏专业高效的预算绩效管理团队,削弱了绩效评价的执行力。

(三)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不足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全面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并未得到充分利用,仅停留在形式层面,未能深入指导预算制定和教学管理的实质调整[2]。绩效评价结果不能及时反馈到二级学院和部门,对于预算执行较好的学院或部门缺乏激励措施,难以调动其预算执行的积极性,对于预算执行较差的学院或部门,也没有相应的惩罚机制。此外,全面预算绩效评价结果没有充分体现在预算申请环节,通常财务部门会依据上年预算执行情况和当年的实施计划来编制预算,导致部门或学院的预算计划与实际情况脱离,影响其预算执行的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全面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全面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设置的基本原则

在构建高职院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明确设置的基本原则,以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3]。

1.科学性原则

绩效评价指标应结合实际工作需要,重点聚焦教学质量、科研能力、毕业生就业率,还需考虑学校的财务工作,选择与实际情况相匹配的财务评价指标。

2.动态完善原则

绩效评价指标需定期调整,以确保指标能持续反映高职院校实际,避免指标设置与现实脱节。

3.可操作性原则

绩效评价指标应具有可操作性,在实际工作中能得到顺利应用。

4.导向性原则

绩效评价指标应具有明确的导向性,能够推进高职院校全面预算管理更加高效和精准。

(二)全面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各类组织的一种绩效评价方法,同样适用于高职院校,它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对预算绩效进行评价,具体绩效评价指标详见表1。

1.财务层面

高职院校在教学和科研上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经费短缺历来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因此,在财务层面,高职院校需积极探索多元化筹资途径,增强预算执行力度,严控财务风险,合理编制预算,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2.客户层面

高职院校的客户群体涵盖了学生、用人单位等,其满意度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在客户层面,主要考核的是客户对高职院校的认同程度,其核心战略在于创造并传播知识,培养优秀的学生,最终的目的是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社会进步,

3.内部业务流程层面

高职院校需要优化内部管理制度,合理配置教学和科研资源,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教育管理与服务。因此,内部业务流程层面可从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方面进行指标设置。

4.学习与成长层面

高职院校的发展不仅依赖财务支持和良好的内部管理,更需要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学习成长空间。一方面,积极倡导、鼓励教职工“走出去”交流学习,拓宽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另一方面,通过“引进来”策略,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高职院校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5.绩效评分的确定

高职院校基于BSC构建绩效指标体系后,采用关键指标法(KPI)、层次分析法(AHP)以及专家意见法(DM)等方法确定各层面指标对应的权重,计算高职院校绩效评价的综合分数,具体计算公式为:预算绩效评价综合总分=Σ(某项指标得分×相应权重)。这一综合总分可直观反映高职院校的全面预算绩效评价整体水平。高职院校可根据评分结果,针对性制定激励方案,撰写绩效评价报告,以实现绩效管理的持续优化。

四、高职院校全面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优化策略

(一)重视全面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增强绩效意识

部分高职院校项目执行过程缺少项目立项前的绩效评估和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绩效监控[4]。在项目执行前,预算安排的前提是设置绩效目标,高职院校可在自评基础上,聘请外部第三方机构对绩效目标的合理性进行专业论证,对于不科学的绩效目标,原则上不安排预算。在项目执行阶段,高职院校应明确各部门的主体责任,对绩效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动态跟踪并及时修正。高职院校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绩效管理,将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内容,旨在有效管控成本支出,优化资金利用,推动学校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各学院、各部门应密切配合并全员参与,充分树立绩效管理理念,明确绩效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切实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二)完善全面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可从机构设置、制度完善、人员配置以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在机构设置方面,高职院校可设立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机构,由校领导担任负责人,财务处、审计处和各归口部门负责人担任管理机构的主要成员,并下设办公室和绩效管理小组,统筹规划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在制度完善方面,高职院校要制定一套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对预算项目预先评估绩效,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以后年度安排预算的参考依据,同时实时监控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预算执行情况。在人员配置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绩效管理专业人才或邀请行业专家来校培训,建成一支专业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团队,同时,通过积极培训提升各部门相关人员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意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利用大数据和云平台技术,将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模块嵌入预算管理系统,与现有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提升绩效管理的科学性。

(三)建立反馈机制,加强绩效结果运用

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是绩效评价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应在年末及时开展全面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并在校园网或OA公开绩效评价结果,同时将相关评价情况反馈至学校各部门和各学院,这些部门和学院需基于评价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潜在问题并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改进措施。财务部门应综合考虑评价结果,并调整下一年度预算安排,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高职院校要将绩效评价结果与下一年度经费预算分配相关联,项目立项和预算编制时可将评价结果作为依据来分配项目建设经费,以发挥绩效评价结果的约束和激励作用。高职院校要将绩效评价结果纳入各部门和各学院的年度考核内容,有助于提升学校绩效管理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BSC构建的高职院校全面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更为全面和科学,能多维度地评价学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实际情况[5]。高职院校全面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涵盖目标确定、评价主体选择、评价方法和模型构建等多个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效果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高职院校应紧密结合办学目标进行精准定位,制定出一套符合自身特色的全面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引用

[1]宫景玉.高校全面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优化研究[J].会计之友,

2020(15):121-127.

[2]王欢欢.“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研究[J].财会学习,2024(13):86-88.

[3]柳文雅.地方高校全面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现代营销(上旬刊),2023(11):59-61.

[4]武文杰.高校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探析[J].财会学习,

2023(27):77-79.

[5]杨静薇,陈三华.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视角下高职院校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04):16-20.

作者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财务处

责任编辑:韩 柏

猜你喜欢
绩效评价体系院校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中国商论(2016年33期)2016-03-01 01:59:53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院校传真
绩效评价及其政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