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不断加深,康养已成为一种迫切的现实需求。异地康养作为新兴的休闲、疗养与养老方式,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上海与六安通过开展对口合作,共同推动异地康养产业的发展,不仅对满足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也能有效提高革命老区的公共服务水平,有助于缓解上海等大城市的康养服务压力,并能够促进地区间的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从而推进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国内异地康养的研究与实践
李后强提出康养概念,指出其是在特定的外部环境中结合生态环境优势,长期居住、调养身心的一种生活方式。学者们通过不断地扩展和延伸,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异地康养模式,包括其概念、特点、影响因素及发展前景等,分析了我国康养产业发展的问题[1-2],探讨了我国异地康养产业的发展趋势、内在动力、特点及制约因素,得出了老年人异地养老意愿不高以及产业发展依赖政策利好和提高服务设施供应水平的结论[3-5]。
国内也逐步开展了许多关于异地康养的实践项目。例如,京津冀异地康养项目通过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打破地域壁垒,构建了区域协同的康养服务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尝试缓解北京、天津城市养老压力。海南则将气候资源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利用海南岛独特的热带气候和自然环境优势,吸引北方寒冷地区或其他地区人群冬季康养或长期居住,同时整合医疗、养生、旅游等多种业态,形成了产业链条,提供了一站式解决方案,满足了客户的多元化需求。福建汀溪康养特色小镇依托当地的温泉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打造了适合康养的特色小镇,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包括温泉疗养、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等多个环节,提供了一种高品质的康养生活方式。
三、沪六开展异地康养产业合作的优势分析
(一)地理优势
上海与六安同处一纬度,两地间的交通极为便捷。上海与六安间高效便捷的航空与高铁交通优势,为追求高品质出行的旅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仅大幅缩短了旅行时间,也让旅程本身变得更加轻松愉快,使得六安成为上海市民康养的理想目的地之一。
(二)政策支持
国家正致力推动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并在顶层设计中不断增强政策福利。《“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以及《“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等文件均强调了康养服务的重要性,为开展异地康养指明了方向。2019年11月,在第二届长三角民政论坛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民政部门共同决定将“养老服务合作”纳入各自的“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并完善了养老服务规划制定的协同机制。以上措施有助于实现长三角养老服务供需资源的有效对接,推动区域康养一体化发展。上海与六安两地政府对异地康养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出台相关政策以保障该模式的发展。例如,《上海市与六安市对口合作实施方案(2023—2025年)》明确了开展职工疗休养基地互认,吸引上海企业赴六安投资兴办健康养老、康体养生、养心休闲等服务设施,建设绿色生态康养基地和干部职工疗休养基地。《六安市“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六政秘〔2022〕59号)提出,依托六安良好的基础条件,创新体制机制,引进国内外优质健康养老服务资源,打造康养服务重点提升工程。此外,六安已有6家职工疗休养基地被认定为“上海职工疗休养基地”,并且出台了《2024年长三角地区职工赴六安疗休养优惠政策》,为长三角地区的疗休养团队或职工提供景区门票、住宿的折扣优惠,切实推动异地康养产业发展。
(三)产业协同与资源互补
异地康养产业的发展不仅涉及旅游、酒店和餐饮等传统服务业,还与医疗保健、养老服务、房地产开发等多个产业紧密相连。通过跨行业合作和产业链整合,可以有效推动整个康养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一条集健康咨询、医疗护理、康复疗养、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集成化发展不仅能降低运营和管理成本,还能提升服务效率和品质,增强地区在国内康养市场中的竞争力。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之一,不仅拥有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丰富的医疗资源,更具有资金实力、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势,为高质量的康养服务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以上优势使得上海能够在沪六开展异地康养产业合作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特别是在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相较之下,六安则以其高端装备制造业和优质的生态环境著称,为康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物质和资源支持,同时,加上相对较低的人力成本,使得该地区在提供高性价比的康养服务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将上海的技术、资本、管理经验与六安的资源、环境、成本优势相结合,两地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跨区域合作模式有助于打造全方位、高品质、多样化的康养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次康养人群的多元化需求。
(四)情感认同
上海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其常住人口中有大量的外来人口。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居住在上海的居民有242.6万人来自安徽,一直是上海外来常住人口的最大来源地,占比连续多年位列第一。人口结构背后所蕴含的家乡情感纽带,对于推动上海与六安之间的康养产业合作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许多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的安徽人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使得他们对来六安康养有更多的兴趣和偏好。他们不仅可能成为六安康养服务的消费者,还可能成为推广者和宣传者,将六安的康养环境和服务介绍给更多在上海的亲朋好友。因此,上海与六安之间不仅是地理上的邻近关系,更有着人口流动和文化情感的联系。六安可以在康养产业的发展上发挥其独特的竞争优势,打造符合上海居民需求的康养项目和服务,进一步促进两地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四、沪六开展异地康养产业合作的市场前景分析
当前,康养产业的目标客户群主要包括银发养老客群和养生保健客群。随着需求多样化、市场细分以及产业外延,医疗康复客群(疾病人群)、美容美体客群、母婴客群也成为新一代康养消费群体。康养产业面临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正处于产业发展的关键机遇期。
(一)上海康养市场需求庞大
在银发养老客群方面,产业远景可期。据全国老龄办预测,到2030年,我国老年产业规模将达到22万亿元[6]。随着我国人口深度养老化,上海已成为我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上海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581.55万人,占总人口的23.4%。该客群普遍存在慢性疾病、常见病且存在多病共存特点,对整合型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追求符合我国传统的康养方式。根据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2016年开展的“上海市老年人养老需求调查”结果显示,有31.6%的老年人明确表示“会短期异地养老”或“会终身异地养老”,收费标准是老年人最看重的因素[7]。根据第三届上海人口论坛的数据,上海有超过20万老年人(60—70岁)选择各种形式的异地养老。上海庞大的老年群体具有普遍的消费需求、较强的消费能力和购买康养服务的强烈意向。上海本地养老成本的激增,让越来越多的上海居民有异地康养的意愿。六安有较大的康养产业发展空间和成本优势,可以吸引上海老龄人口前往。沪六异地康养模式可以让上海老年人以相对优惠价格享受更加优质的养老服务,同时体验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提高生活品质。
在亚健康人群方面,其健康需求持续增长。据中国健康学会对我国16个百万人口城市亚健康率的调查发现,上海的亚健康人群占比为73.49%,在16个城市中位居第二[8]。2023年,上海常住人口总数为2487.45万人[9],可以概算出近1828万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问题通常通过休闲旅游、中医养生、康复运动、心理咨询等疗养类康养产业调节,所以此类产业更受亚健康人群推崇。随着亚健康问题的日趋突出及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社会对于亚健康防治的需求日益增长,亚健康人群康养市场逐渐成为我国康养市场主要构成之一。
在医疗康复客群和美容美体客群等其他人群方面,对康养服务有着个性化的需求。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高质量的康养服务支付费用。科技的发展,如大数据、远程医疗和智能化康养设备的使用,也为异地康养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和技术保障。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需求多元化的人群,具备开展异地康养的经济基础和旺盛的需求。
(二)六安康养有效供给丰富
据不完全测算,当前我国康养产业市场每年能提供的产品仅在5000—7000亿元左右,针对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六安要乘政策春风,出台和落实促进康养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快打造养老服务孵化基地和康养示范项目。
六安拥有深厚的中医文化底蕴。六安是传统淠衡医学的发源地,淠衡医学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上海传播和发展多年。当前,六安也在基于中医医院等医疗资源机构,开发中药健康养生产品,加速大化坪百里康养旅游新居地、霍山县中医院上土市康养中心、霍山县县医院医养中心等项目建设。
六安拥有丰富的康养自然资源。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45.51%,拥有两处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霍山县陡沙河温泉森林康养基地和金寨县茶西河谷森林康养基地),九处安徽省森林康养基地,“中国天然氧吧”两地,还拥有丰富的温泉资源。六大水库碧水逶迤,蓄水量达70多亿立方米,水质稳定保持在二类水标准及以上。其中,佛子岭水库拥有“中国好水”水源地、全国十佳水源地荣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游客提供了极佳的康养环境。
六安拥有众多的旅游胜地。六安自然环境优美,风光旖旎,气候宜人,5A级旅游景区包括天堂寨风景区和万佛湖风景区,共有26个4A级旅游景区和24个3A级旅游景区。此外,六安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为发展康养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六安的康养物产资源丰富。六安的“西山药库”自古就是中药材产地,共产中药材1866种,总蕴藏量达到2亿多公斤,是安徽省中药材的主要产区。其中,霍山石斛、茯苓、灵芝、皖贝母等名贵药材以其显著的养生功效而闻名,同时,拥有“霍山石斛”“霍山灵芝”等多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五、沪六异地康养产业合作的困难与挑战
(一)文化融合不充分
上海与六安两地的文化习俗和经济背景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上海康养人群初到六安时可能需要短暂的时间来适应当地的人文环境和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异地康养作为一种创新养老模式,其效果和可行性还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同时可能面临社会舆论和公众接受度的影响。
(二)服务设施有待优化
尽管六安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但是与上海相比,其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特别是在交通、医疗、休闲等配套设施方面。此外,六安的康养产业供给面较窄,服务体系不足。在康养服务体系、服务水平和管理经验方面,六安与上海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市场竞争加剧
异地康养模式受到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苏浙地区依托地理位置相邻以及在长三角异地康养方面的先行优势,在上海市场的开拓中占据有利位置,要求六安不断创新和提升服务质量以维持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同时,经济波动可能会影响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意愿,从而间接作用于异地康养项目的市场需求及市场反馈,对其表现产生显著影响。此外,异地康养模式涉及两地政策的对接,相对于沪苏浙在相关政策的高效协同,六安仍需突破政策壁垒,解决诸如医保报销、养老金异地支取等问题。
(四)产业联动存在短板
首先,六安的康养产业特色尚未充分彰显,其独特的资源禀赋与康养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康养品牌。其次,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业态的结合互融程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两者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价值共创尚未实现最大化,导致潜在的文旅康养产业链未能有效构建与延伸。最后,社会资本在该领域的介入程度相对较低,投资活力与创新能力有待激活,以促进康养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发挥其在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六、沪六开展异地康养产业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促进沪六康养产业深度融合交流
一是两地政府应加强合作,制定明确的异地康养发展战略和规划,确保两地实施异地康养政策的一致性、协同性、连续性和便利性。六安应在区域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主动强化与上海康养市场的对接互通,并在满足多元化、高品质的康养需求上主动发挥重要作用,共同擘画一幅联动长三角、辐射全国的康养服务新版图。二是引入服务标准体系,提高跨区域合作与资源整合能力。六安要通过引入、吸收、融合上海先进的康养管理经验、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自己的康养服务标准,构建沪六一体化、高标准的服务体系。
(二)塑造独特康养品牌
康养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交融的体现。六安要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底蕴为基础,深度融合健康养生的理念与现代服务模式,致力于构建全方位、高品质的康养服务品牌。一是明确市场定位,建立并推广六安的康养品牌。六安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独特资源,运用深厚的红色文化和历史传承,为康养人群提供多元化的文化体验和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服务内容,树立六安品牌,有助于加强六安康养目的地宣传与推广,提升消费者满意度。二是注重品牌形象和口碑建设,持续提升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是异地康养的核心竞争力,六安在康养项目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特别是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在信息化、智能化方面实现更加人性化至关重要,提高康养服务的便捷性,以满足异地康养人群的高品质需求。三是创新运营模式。上海和六安对口合作开展异地康养,需要扬长避短,分工合作。上海依托其科研、资金、客源优势,定位研发与市场,六安依托其制造、资源、成本优势,定位生产与服务。上海是康养产业的“前店”,依托上海的科研智力研发康养需求设备,是优质医疗服务的中心,是研发服务的前沿,是优质康养产品的消费地。六安是康养产业的“基地”,依托六安的高端装备零部件制造业基地,制造各类康养器材,是康养服务的“供应商”,是优质康养产品的“原产地”。上海、六安要共同打造智慧化的康养产业链条。
(三)深化产业联动
康养产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引擎,超越了传统第三产业的范畴,内在价值和外溢效应已跨越行业界限,与农业、工业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交织关系,因此必须深化产业联动。一是系统化统筹发展。康养产业作为外来人口的引入源头,融合多种业态,包括医疗、康复、休闲、娱乐等,通过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形成研发、医疗、康复、养老、生产、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同时降低康养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保障服务质量与客户满意度。异地康养的推进将全面带动康养器材、优质农产品、特色乡村游的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升级,成为构建和谐共生产业结构的关键纽带,助力乡村振兴。二是引入更多资本,构建优质康养生态。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激发市场活力,加大对六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医疗等配套设施,提升康养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引入社会资本加速培育并壮大康养产业,满足上海与六安两地乃至更大范围内的多元化、个性化康养需求。
七、结语
综上所述,上海与六安共建异地康养产业新模式,深化对口合作,是一种以促进城市间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为目的的合作方式。两地政府旨在通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可持续的康养生态系统,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贴心的康养服务。通过相关对策的实施,不仅能够提升两地的康养服务水平,还能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引用
[1]陈皓阳,崔正涵,陈志全,等.积极老龄化视角下我国康养产业发展问题识别与对策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22,39(09):36-38+42.
[2]孙伊凡,陈丽莎.京津冀异地养老的认知困境与探索[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4(03):103-108.
[3]罗先菊.我国康养产业发展趋势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3
(02):24-25.
[4]秦聪,张跃松.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在京老年人异地养老意愿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0(08):131-142.
[5]孙伊凡,陈丽莎.河北省承接北京养老服务现状及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42(11):2851-2855.
[6]特木钦.长三角一体化下养老服务区域融合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9(08):51-58.
[7]王晶.调查称北上广亚健康人群集中 我国康养需求有望达到20万亿[EB/OL].(2018-02-11).http://news.cnr.cn/dj/20180211/t20180211_
524132267.shtml.
[8]栾晓娜.上海老人养老调查:近七成拒绝异地养老,年纪越大越愿意在家[EB/OL].(2017-03-27).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48894.
[9]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2023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4-03-21).https://tjj.sh.gov.cn/tjgb/20240321/f66c5b25ce604a1f9af755941d5f454a.html.
基金项目:2023年度六安市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重大项目(项目编号:2023LSK03)
作者单位:中共霍山县委党校
责任编辑:王颖振 蔺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