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1]。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数字经济重塑经济格局的速度逐渐加快。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报告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在2022年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8.6%,充分显示出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态势。数字经济凭借其高增长、高效率、低消耗等优势,成为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力量[2]。实体经济作为立国之本、财富之源和强国之基,在传统发展模式下遭遇了诸多困境,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对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至关重要,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
(一)顺应数字经济发展潮流,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挥重要作用。第一,传统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正在被数字技术改变。企业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精准地洞察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同时,数字技术帮助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提升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第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可以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新兴业态数字化进程加快,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还推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二)强化实体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竞争力
在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通过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实体经济能够实现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变,从而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业数字化是指在企业研发、生产等环节,通过数字化技术应用和数据要素链接实现价值创造。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5G网络和数据中心等以数字经济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处理速度与质量不断提升、社会资源配置更加有效、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推动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步伐[3]。
(三)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路径。通过深化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应用,打破地域限制和行业壁垒,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更加高效、协同、开放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在新格局下,区域间、产业间的边界逐渐模糊,形成互联互通、共生共融的生态系统,对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新意识,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增长,都是大有裨益的。同时,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深入发展,培育出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引领我国向更高层次攀升。
三、新发展理念下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原则
新发展理念为我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方向引领,数实融合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进程中,创新是最核心的驱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可以通过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推动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向规模化、精品化方向发展。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需要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过程中更加注重协同发展。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缩小数字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促进全国范围内的数字经济均衡发展。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过程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数字技术和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并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实现经济社会绿色发展[4]。
我国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与开放正在全球化环境下积极推进,通过与世界各国分享经验和技术成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繁荣。
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过程中,发展的普惠性、共享性等应得到重视。通过推广普及数字技术和服务,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便利和效益。同时,关注弱势群体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权益保障问题,确保其在二者过程中不落伍、不掉队。
四、新发展理念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面临的挑战
(一)技术融合难度较高
新发展理念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技术融合难度增加。技术融合不仅涉及技术更新换代,还包括技术理念转变和应用场景创新。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5G通信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先进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创新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不同行业和企业在技术基础、资金投入、人才储备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技术融合难度加大。此外,新技术的引入往往伴随着较高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企业需要在保证生产稳定的同时,探索新技术的应用,无疑增加了技术融合难度。
(二)人才供需矛盾较大
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进程中,人才成为决定性力量,然而,当前我国数字经济人才供需之间存在显著矛盾。随着数字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各行各业对于高端、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现有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尚未能完全跟上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导致人才供给滞后。特别是在一些传统行业中,推进数字化转型因缺乏数字化技能人才而受阻。传统行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急需具备数字化技能的专业人才,但人才匮乏使得转型进程变得缓慢而艰难[5]。更为重要的是,在企业数字化改造过程中,仅仅依赖技术人才是远远不够的,企业更需要那些具备数字化思维的管理和市场人才,其能够将数字化理念融入企业的日常运营和管理中,推动企业向数字化方向全面迈进。这些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前瞻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以引领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取得更大的成功。
(三)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不足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能够推动经济模式革新,但此过程中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日益凸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大幅提升数据处理能力的同时,也面临数据安全风险。数据泄露和滥用的风险不断增加,不仅威胁到个人隐私,也可能对企业的商业机密造成损害,因此,提升企业和个人的数据安全意识变得尤为关键。同时,现有法律法规和标准亟须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此外,加强技术与政策协同,确保技术创新在不威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也是保障数据安全的重要措施。
(四)体制机制制约较多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需要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然而,当前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其发展规律和特点与传统经济有所不同,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例如,一些行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受到政策限制和监管约束较多,难以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此外,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协同机制还不完善,导致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难以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五、新发展理念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路径
(一)提高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
提升技术整合的难题关键在于增强创新与研发实力。政府需制定长期科技发展战略,明确创新方向和关键领域。通过创建科技基金、实施税收优惠等手段,激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特别是在核心技术的突破上。此外,政府应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引入海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以提升国内企业的创新水平。
产学研合作是推动技术革新的有效途径。高校和研究机构拥有丰富的研究资源和人才,而企业则具备市场洞察力和实际应用环境。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可以促进资源共享,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政府还应鼓励企业与学术界、研究机构共建研发团队,加强基础与应用研究的整合。
(二)优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优化人才培育和招聘体系是缓解人才供需矛盾的有效策略。教育领域应依据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调整教育体系,增设与数字经济相关的专业课程,强化数字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此同时,高等教育机构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提供实习机会、实践培训和联合教育项目,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政府和企业应联手构建人才吸引和激励体系,以吸引全球优秀人才。通过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薪酬、职业晋升机会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吸引顶尖人才。此外,应建立灵活的人才交流系统,激励人才在不同行业和企业间进行交流与合作,以促进知识共享和技术交流。
(三)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保护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是数字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石。政府要加快制定和改进数据保护法规,确立数据权属、利用和保护等规则,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法律上的支持。同时,加强对此类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提升全社会对数据保护的认识。
企业要建立和完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利用先进的加密技术、访问控制和审计方法,保障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性。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数据安全教育,提升员工的数据保护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政府应加强公众数据安全意识教育,开展数据安全意识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同时,鼓励企业和个人加强自我保护能力,避免个人隐私泄露和滥用。
(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
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是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建立跨行业、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和协同机制,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促进不同部门和行业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6]。
构建有利于数字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优化政策框架。政府应制定和完善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政策体系,为企业数字化转型降低门槛和成本,同时,在规范市场秩序、保障企业合法权益、促进公平竞争等方面加大监管力度。
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在研发、创新等方面加大投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政府要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同时,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数字经济不断发展。
六、结语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正在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既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国家竞争力,又是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过程也面临多种挑战,必须强化技术创新与研发实力,完善人才培养与引进体系,加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措施,并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展望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更大的力量。
引用
[1]祝艳梅,董晋,张康雄.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投资与合作,2024(06):55-57.
[2]丁志帆.数字经济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现代经济探讨,2020(01):85-92.
[3]任保平,苗新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微观内涵、发展机理和政策取向[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0(03):88-98.
[4]张旭亮,王际超,谢丽敏.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5(05):21-25.
[5]李冬媛.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金融客,2023
(07):58-60.
[6]钟献坤.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J].数字通信世界,2024(03):158-160.
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
责任编辑:韩 柏 张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