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研究共情护理与正念疗法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及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8月—2023年4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住院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共情护理、正念疗法护理,比较
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肺功能、情绪变化和睡眠质量。结果" 护理8周后,观察组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呼气流量峰值(peak expiratory flow,PEF)、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和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所有呼气量的比例(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患者应用共情护理与正念疗法护理进行干预,不仅能改善患者的肺功能,还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睡眠质量,整体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 共情护理;正念疗法;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21-0121-04" " "文献标志码:A" " "中国图书分类号:R473.5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作为临床常见肺部疾病中的一种,当患者合并呼吸衰竭症状时,表明患者病情已进入肺气肿中后期,后续需配合长期持续治疗来控制病情进展。此时患者常因合并咳嗽、胃溃疡和呼吸困难等症状而影响正常呼吸,通常需要建立人工气管来解决呼吸困难的问题。虽然该方法有一定的疗效,但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影响[1]。以往临床针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患者行常规住院护理,仅限于对其机体不适的干预,却未关注到患者的心理需求,忽略了对患者心理问题的疏导,不利于后续治疗工作的进行[2]。共情护理、正念疗法都是临床现阶段推广的新兴心理干预手段,其应用价值在慢性病干预中得到了充分验证[3]。但此手段是否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中,目前尚未有过多报道证实。基于此,本研究将10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联合共情护理、正念疗法护理对患者肺功能和情绪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8月—2023年4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61~87岁,平均年龄(69.73±3.22)岁;病程2~11年,平均病程(6.23±1.72)年。观察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62~85岁,平均年龄(69.58±3.15)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6.15±1.64)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疾病,均存在呼吸困难、胸闷、咳嗽等症状;沟通无障碍;遵医嘱治疗及服药依从性良好。
排除标准:肿瘤患者;精神及意识异常;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凝血功能障碍。
1.3 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对症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吸氧治疗和营养支持。
对照组予以常规住院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生活指导,告知患者需要戒掉烟酒,按时作息。(2)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定期给予患者吸痰、低流量吸氧,加大病情监测力度,观察病情进展,发现异常及时通知主治医师处理。(3)遵医嘱合理用药,指导患者进行常规呼吸训练。(4)根据患者病情和饮食习惯制定针对性的饮食计划。(5)出院指导。指导患者在家中进行自我护理,遵医嘱用药,让患者了解良好的遵医行为对机体康复的意义,并定期电话随访,评估患者康复状况,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嘱咐患者定期来院复诊。
观察组实施基于常规住院护理联合共情护理和正念疗法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共情护理。实施共情护理时,要求护理人员要具备的共情能力主要有对患者的心理认知、对患者行为的主动照顾、对患者情绪的感受,积极倾听和主动反馈是共情护理的核心理念。(1)主动聆听。主动聆听是共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前提,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流时,要认真聆听,不要随意插话,也不要做出偏激评价,多给予患者恰当的回应和鼓励,例如用眼神示意、点头及其他语言反馈(类似“嗯”“然后呢”)。另外,要注意患者叙述的内容,理解患者语言背后所表达的意思,要善于从患者言语和肢体表现上评估患者的心理需求,通过感受患者情绪和情感波动来提高护理人员本身情感的敏感性,增强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共鸣。(2)换位思考。护理人员要善于从患者的视角来感受和体验患者的内心想法,从患者视角思考问题并理解其内心负性情绪。(3)梳理信息。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要根据患者反馈和表现结合对患者情况的了解梳理所获得的信息,便于更全面地了解患者,加深对患者情感和感受的体验。(4)反馈信息。使用言语和非言语来反馈患者的情绪,语言话术可参考“我感觉也是……”“你说得太对了”“咱们……”等等,非语言反馈如点头、拉手、拍肩膀等。(5)共情体验。通过跟踪患者反馈的信息观察患者的语言、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必要情况下可以向患者提问,引导患者更好地认识自己。
正念疗法。(1)第1周进行训练宣教,内容主要围绕正念减压,包括正念态度、学习时间和相应的练习等。(2)第2周开始进行正念行走锻炼,即在完全安静的环境下引导患者尝试进行深呼吸,想象自己第一次练习走路,感受四肢与地面接触时的感官体验,谨慎、缓慢地开始前行,在运动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身体运动的协调性,每天坚持锻炼30 min。(3)第3周进行正念呼吸训练,播放轻柔的音乐,指导患者双手放于膝盖上,全神贯注地进行深呼吸,持续3 min后从深呼吸转为平静呼吸,15 min/次,2次/d。(4)第4周进行正念冥想和身体扫描练习。正念冥想,播放节奏舒缓、轻快的音乐,营造氛围,引导患者对自己的思想、情绪、心理感受进行自我观察,同时借助播放舒缓音乐来稳定患者情绪,20 min/次,1次/d。身体扫描练习,嘱患者保持平躺姿势,微闭双目,引导患者放松身体,集中注意力依次感知自己的头部、颈部、肩部、上肢、胸腹部、臀部、大腿、小腿、脚等各个部位,15 min/次,1次/d。(5)第5周进行正念四肢运动练习和正念沟通交流。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若干种简单的四肢运动动作,指导患者练习动作,练习过程中让患者感知自己的身体、内心的情绪以及周围的人和事物,30 min/次。安排病友会,行动不便者可由家属陪同,开展30 min患者间的自主交流,邀请患者分享正念训练的效果与自身的变化。此项训练项目由患者自行选择,每次训练时间不低于45 min。(6)第6周进行正念情绪调节,引导患者将前几周练习和掌握的正念方法和态度应用于日常生活中,30 min/次。
1.4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肺功能、情绪变化和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1)肺功能。记录2组患者护理前、护理8周后的肺功能指标,包括FEV1、PEF、FVC和FEV1/FVC。(2)情绪变化。采用SAS量表与SDS量表对2组患者护理前、护理8周后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估,量表均包括20个条目,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3)睡眠质量。采用PSQI指数量表对2组患者护理前、护理8周后睡眠质量进行评估,量表内容包括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等,总分0~21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的睡眠质量越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年龄、病程、肺功能、情绪和睡眠质量评分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肺功能指标变化比较
护理前,2组患者的FEV1/FVC、FEV1、PEF、FV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8周后,观察组各项肺功能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2组情绪变化及睡眠质量比较
护理前,2组患者SAS、SDS、PSQI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8周后,观察组SAS、SDS、PSQI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并发呼吸衰竭,表示其病情已经发展至肺气肿中后期,需要长期治疗控制病情发展。病症的久治不愈和持续加剧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不重视患者的情绪波动,可能会导致患者丧失治疗信心,进而影响到患者的后续治疗,易对患者肺功能的改善造成不利影响[4-5]。因此,临床表示需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的肺功能指标、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示该护理方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正念疗法护理作为一种新型认知护理手段,是基于西方身心医疗理念和东方冥想理念进行创新的,利用正念冥想来缓解患者的身心压力和生理痛苦,可以帮助患者调控神经,释放其精神压力,稳定其身心状态,进而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6-7],引导患者在面对疾病时能够保持一种坦然且积极的心态,进而获取更多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愉悦精神[8]。此外,该护理方案还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控能力,增强自信心,进而提高个人睡眠质量[9]。共情护理的重点在于以患者为中心,站在患者视角对患者情感状况和需求进行判断,从而制定出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这对改善患者的心理障碍和预后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10]。同时,正念疗法中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重建呼吸模式,有序锻炼其呼吸肌、膈肌和耐力,能够起到改善患者肺功能的作用[11]。共情护理通过换位思考来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实现心理上的满足,在面对疾病时也能保持良好心态,且配合音乐所营造的良好环境可以增加患者的幸福感,进而改善机体症状和提高睡眠质量[12-13]。
综上所述,针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患者应用共情护理与正念疗法护理进行干预,不仅能改善患者的肺功能,还能减轻其心理负担,提高睡眠质量,整体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丽辉.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8):273-274.
[2] 徐晓曼.纽曼自护理论模式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及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临床研究,2021,29(8):146-147.
[3] 何磊,李敏,王芳,等.正念疗法对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疲劳及负性情绪影响的Meta分析[J].安徽医学,2022,43(5):577-583.
[4] 卢晓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的价值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增刊1):255-257.
[5] 计娜.呼吸功能训练结合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情绪及肺功能的改善效果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5):80,88.
[6] 徐红,倪晓苏,孙陈铃,等.正念减压训练结合俯身呼吸困难评估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与心功能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9):82-84.
[7] 杨彦玲,乔瑞沙,王颖彧,等.正念疗法改善睡眠质量的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020,31(20):2692-2695.
[8] 徐世才,彭洁,袁铭,等.正念疗法对养老机构老年人睡眠质量和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20,36(7):667-669.
[9] 赵慧强,宋瑞雯,张丽萍.正念训练改善睡眠质量的作用机制研究现状[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2,9(3):583-586,590.
[10] 李玉梅,陈少霞.共情护理结合放松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焦虑抑郁情绪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慢性病学杂志,2021,22(3):443-445.
[11] 吕薛,廖芳苹,史大宝.共情护理和正念减压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2,17(8):142-144.
[12] 晓慧,周维华.基于共情层面的心理干预技术对COPD病人病情以及情感状况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8,16(7):797-799.
[13] 肖汉,孔德生,张妍,等.患者感知医患共情对慢阻肺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焦虑、自我效能、睡眠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3):611-614.
(编辑:肖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