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肺性脑病患者应用基于西雅图阻塞性肺疾病问卷(Seattle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questionnaire,SOLDQ)的分层管理配合气管吸痰专项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肺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开展基于SOLDQ的分层管理配合气管吸痰专项护理时间段收诊的患者纳入A组(2020年10月—2022年3月,32例),将开展肺性脑病常规气管吸痰专项护理时间段收诊的患者纳入B组(2019年3月—2020年9月,30例),干预周期为3周。观察记录2组患者干预前后肺部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所有呼气量的比例(FEV1/FVC)]、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VAP)发生情况、患者气管湿化满意率、黏膜出血情况,比较2组患者的血气指标[动脉氢离子浓度指数(potential of hydrogen,pH)、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我管理量表)。结果 干预后,A组患者FEV1、FVC、FEV1/FVC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VAP发生率、气管湿化满意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黏膜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我管理量表得分明显高于B组(P<0.05);2组患者pH值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且A组明显高于B组(P<0.05),PaO2均明显降低,且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基于SOLDQ的分层护理管理配合气管吸痰专项护理,能改善肺性脑病患者的肺部功能和血气状况,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对其预后康复有利。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性脑病;西雅图阻塞性肺疾病问卷;分层护理管理;气管吸痰专项护理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21-0101-04" " "文献标志码:A" " "中国图书分类号:R473.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可导致呼吸功能不全患者的肺部疾病持续进展,使脑部氧气灌注不足、二氧化碳潴留及电解质平衡紊乱,诱发脑组织损伤,最终发展为肺性脑病[1]。肺性脑病患者不仅伴有呼吸衰竭等呼吸系统症状,还伴有头部疼痛、躁动不安等神经系统症状,病死率较高,应在呼吸支持的同时给予气管护理以维持呼吸道通畅,改善肺部通气情况。目前常规护理未对肺性脑病患者分级并采取针对性护理分层管理,故护理契合度较低,效果欠佳。SOLDQ可将肺功能障碍患者按病情分为不同级别,既往研究显示,将SOLDQ应用于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分层管理中效果良好[2]。本研究旨在分析肺性脑病患者应用基于SOLDQ的分层管理配合气管吸痰专项护理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62例肺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开展基于SOLDQ分层管理配合气管吸痰专项护理时间段收诊的患者纳入A组(2020年10月—2022年3月,32例),将开展肺性脑病常规气管吸痰专项护理时间段收诊的患者纳入B组(2019年3月—2020年9月,30例)。A组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49~73岁,平均(62.54±5.25)岁;COPD病程9个月~6年,平均(3.19±1.21)年;气管切开6例,气管插管26例。B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51~76岁,平均(64.24±5.49)岁;COPD病程1~7年,平均(3.62±1.22)年;气管切开4例,气管插管26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纳入标准:确诊为由COPD引起的肺性脑病患者[3];病情稳定;符合建立人工气管标准[4]。
排除标准:合并肺结核等肺部功能严重受损;昏迷无自主意识;伴有严重心脏衰竭并发呼吸衰竭。
1.2 方法
A组患者采用常规气管吸痰专项护理干预。人工气管机械通气护理包括气管湿化、吸痰、无创呼吸机应用护理等内容。气管湿化、吸痰时先将冲洗液[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或质量分数为2%的碳酸氢钠溶液]注入气管,5~10 min后,使用无菌镊将一次性无菌导管插入气管,导管另一端连接负压吸引器,吸引顺序为从下呼吸道缓慢向上到口腔再到鼻腔,一般吸引时间在10~15 s内,拔出吸管后加大供氧几分钟,湿化器或雾化器应与呼吸机配合使用,雾化微粒为2~4 μm,湿化温度为32~35 ℃,24 h湿化耗水量需不少于250 mL,所有过程均保持无菌操作,吸痰时注意观察痰的颜色、性质,若有异常及时上报;使用无创呼吸机时根据患者病情合理调整参数设置,指导患者与机器同步呼吸,使用完毕后注意机器保养清洗,及时清洗、消毒、更换面罩滤膜。
B组在A组的基础上联用基于SOLDQ分层护理管理,具体如下。(1)依据SOLDQ对肺性脑病患者的生理、情绪等基础情况进行评估,根据SOLDQ得分将肺性脑病护理分为3级,SOLDQ得分在320分以上的患者给予3级护理,每日巡视时间为3 h/次,每天早中晚给予3次生命体征检测。此时患者病情稳定,应给予缩唇呼吸(经鼻腔吸气2 s后经口呼气5 s)、腹式呼吸(患者端坐于病床,身体放松,经鼻腔尽力吸气后收缩腹部缓慢将腹部气体经15 s呼出)等呼吸训练指导,30 min/次,5次/d;给予吸痰、体位引流等胸部物理护理,3次/d。(2)SOLDQ得分在240~320分的患者给予2级护理,具体为将巡视时间改为1 h/次,每天间隔4 h给予1次生命体征检测,呼吸训练指导频次和时间改为15 min/次,3次/d,且由于该阶段患者大部分时间需卧床,故需进行适量床上活动,比如下肢高抬、膝关节活动等,胸腔物理护理频率改为5次/d。(3)SOLDQ得分在240分以下的患者给予1级护理,设立一对一监护,辅助患者翻身,3次/d;定时给予腹部和下肢按摩,连接生命体征监护及血气分析仪,24 h监护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并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早晚进行口腔护理,胸部物理护理频率改为4 h/次。在护理工作展开之前,先对护理人员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工作,由永新县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与呼吸科副教授级别主任医师担任带教老师,着重讲解机械通气、气管吸痰护理、人工气管功能检测相关基础理论及技术操作内容。护理工作展开后B组护理人员定期汇总报告所负责的肺性脑病患者病情,1次/周。
2组干预周期均为3周。
1.3 观察指标
(1)干预3周后,使用肺部功能测试仪检测2组患者的FEV1、FVC、FEV1/FVC水平,使用全自动血气分析仪(麦迪卡MEDICA,型号EasyStat)检测2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3周后pH值、PaO2水平。(2)干预后,观察2组患者VAP发生情况,具体观察患者胸片、听诊湿啰音以及吸痰时的脓性分泌物,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相应标准。(3)2组患者气管湿化程度评价。患者分泌物过稀薄,需要多次吸引,听诊肺部气管内痰鸣音较多为湿化过度;患者分泌物黏稠,吸引较困难,需要多次才能把气管痰液吸尽为湿化不足;患者分泌物稠度适宜,吸引过程较顺利,一次就可将气管黏液吸尽,患者较舒适为湿化满意,湿化过度、湿化不足都属于湿化不满意。(4)干预后,观察2组患者痰液,记录气管黏膜出血情况。(5)使用COPD自我管理量表对2组患者干预后自我管理能力进行评价[5],从症状管理(8项)、日常生活管理(14项)、情绪管理(12项)、信息管理(8项)、自我效能(9项)5个方面考察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总分51~255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肺功能比较
干预后,A组FEV1、FVC、FEV1/FVC明显高于B组(P<0.05),见表1。
2.2 2组VAP、气管湿化满意率、黏膜出血情况比较干预后,A组VAP发生率、气管湿化满意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黏膜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见表2。
2.3 2组血气指标比较
干预前,2组患者的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的pH值较干预前均升高,PaCO2较干预前均降低,且A组pH值明显高于B组,PaCO2明显低于B组(P<0.05),见表3。
2.4 2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干预后,A组COPD自我管理量表各项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见表4。
3 讨论
肺性脑病患者病情严重时呼吸困难,常依靠药物或气管护理缓解其呼吸抑制情况,从而改善肺部功能。分层护理管理属于新型护理管理理念,依照能力与职责区分护理人员,以实现工作质量最大化。在实际工作中,将分层护理管理与气管吸痰专项护理结合起来,以期获得更好的护理效果。
FVC能够反映患者气管有无阻力情况,FEV1/FVC能够反映患者肺性脑病病情严重程度。肺性脑病患者肺部通气受限可导致二氧化碳在体内蓄积,破坏人体正常的酸碱平衡,故肺性脑病患者常伴有pH值下降、PaCO2上升。本研究显示,干预后,A组FEV1、FVC、FEV1/FVC、pH值明显高于B组,PaCO2明显低于B组(P<0.05)。这说明,分层护理管理与气管吸痰专项护理相结合能在提升气管护理操作的基础上较好地改善患者肺部缺氧状态,增强通气功能,改善患者血气状态,缓解患者肺性脑病临床症状,对改善肺部功能具有积极作用。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1)进行分层护理管理前,对护理人员开展长达1个月的专业技能培训,确保护理人员在对机械通气、气管吸痰护理、人工气管功能检测、常用临床参数意义等核心专业技能方面熟练度更高,具备更高的综合护理素养,能为肺性脑病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强有力保障。(2)既往研究显示,SOLDQ为评估CO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可靠依据[6]。本研究基于SOLDQ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分级,并给予不同级别患者分层护理,使护理措施更贴合患者需求,更契合患者自身病情。给予患者不同程度的病情监测、胸部物理干预,再配合不同程度的呼吸训练等干预措施,能有针对性地改善患者的肺部通气功能。(3)气管分层管理给予病情危重等级不同的患者相应的护理,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节约了人力,减少了因人力资源有限导致的护理疏忽。
肺性脑病患者常需要给予呼吸支持,过程中可损伤气管屏障,为病原体定植、感染提供条件,且接触性操作可造成污染,加大VAP发生风险。吸氧等呼吸支持措施可导致气管黏膜干燥甚至出血,故肺性脑病患者常需给予气管湿化措施以湿润气管,保护气管黏膜,同时还可稀释分泌物,防止分泌物感染肺部[7]。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A组VAP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气管湿化满意率明显高于B组,黏膜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有效预防了VAP发生,且由于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对气管的护理操作更准确,提高了肺性脑病患者气管湿化效果,降低了黏膜出血的发生率,明显提升了气管湿化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气管分层护理根据不同患者的气管状况给予相应的气管湿化措施,可以通过给予体位引流等气管护理措施避免损伤患者的气管黏膜,同时为患者提供针对性强、效率高的气管护理。
有研究指出,慢性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在治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水平的自我管理能力能为患者病情改善提供良好的认知环境。本研究显示,干预后,A组COPD自我管理量表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提示分层护理管理中护理人员以更专业的综合护理素养给予肺性脑病患者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使患者对自身健康状况存在心理期盼,从而对自我表现行为方式和外在的物质层次环境有更好的安排和管理。
综上所述,基于SOLDQ的分层护理管理配合气管吸痰专项护理能改善肺性脑病患者的肺部功能和血气状况,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对患者预后康复有利,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丽,赵领超,胡捷.涤痰通腑法联合无创正压通气对肺性脑病患者血气指标及通气时间的影响[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6):59-61.
[2] 张亚红,赵幸,马冯慧,等.基于SOLDQ的分级护理模式对支气道哮喘患儿肺功能、ADO指数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21,18(35):181-184.
[3] 蒋超,徐丽华.ICU人工气道吸痰最佳护理实践标准研究现状及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2):18-20.
[4] 张彩虹,何国平,李继平,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量表的编制与考评[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8):3219-3223.
[5] 周云飞,周小丽,邰小丽.基于SOLDQ的分级护理模式对COPD患者肺功能、ADO指数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现代医学,2020,48(4):548-552.
[6] 王金荣,高攀,商会棉,等.早期集束化气道清理技术联合无创通气治疗肺性脑病临床研究[J].国际呼吸杂志,2018,38(19):1482-1490.
[7] 张振霞,邵红艳.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疲劳认知与应对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0,36(10):752-757.
(编辑:肖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