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研究高危妊娠初产妇应用产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永丰县中医院收治的80例高危妊娠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差异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产妇予以常规产科护理,观察组产妇予以针对性产前护理,比较2组产妇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自然分娩率为87.50%,高于对照组的65.00%(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50%,低于对照组的77.50%(P<0.05);观察组母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32.50%(P<0.05);观察组护理后心理应激状态评分(状态焦虑、特质性焦虑)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危妊娠初产妇应用针对性产前护理,能提高其顺产率,减少母婴不良事件发生,减轻其妊娠期焦虑情绪,产妇护理满意度较高,整体护理价值较为显著,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 高危妊娠初产妇;产前护理;干预效果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21-0073-03" " "文献标志码:A" " "中国图书分类号:R714.12
高危妊娠产妇是指孕妇在个人或社会方面存在高危妊娠因素。初产则是指产妇初次生产。已经或可能对孕产妇和胎儿身体造成伤害的疾病状态,均表示产妇存在高危妊娠风险。高危妊娠影响范围较广,几乎涵盖了全部病理产科[1-2]。具体分析高危妊娠危险因素,主要可分为4种类型:产妇自身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年龄因素(一般多是高龄产妇);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多胎妊娠。高危妊娠会使产妇在面对妊娠及疾病时出现两极化应对态度,尤其是初产妇会因过度担心自身及胎儿安全、个人比较缺乏疾病风险方面的认知,在负性情绪的持续刺激和疾病认知不足等主客观因素影响下,导致其治疗和护理配合度普遍下降,间接对产妇分娩结局造成负面影响[3]。如何做好高危妊娠初产妇的产前护理,改善其分娩结局和保障母婴健康安全,是当前临床产科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基于此,本次研究将80例高危妊娠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产前护理对初产妇最终分娩情况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永丰县中医院收治的80例高危妊娠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差异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年龄25~37岁,平均年龄(32.13±1.15)岁;孕周37~
41周,平均(39.54±0.23)周;高危因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0例,骨盆狭小8例,合并心脏病8例,妊娠期糖尿病13例,重度贫血1例。观察组年龄26~35岁,平均年龄(31.28±1.44)岁;孕周37~40周,平均(39.23±0.18)周;高危因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2例,骨盆狭小10例,合并心脏病6例,妊娠期糖尿病10例,重度贫血2例。2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与高危妊娠[4]相关标准相符;均为初次分娩。
排除标准:存在精神类疾病家族史及个人史;沟通障碍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予以常规产科护理
加强产妇产程生命体征及胎心的监测力度,及时处理监测期间出现的异常现象,做好保暖和止血治疗,保障产妇分娩安全。
1.2.2 观察组予以针对性产前护理
建立专案实施针对性管理。通过产妇定期产检情况来确定其高危妊娠风险,尽早建立围生期保健卡并详细记录相关信息,落实专案管理工作。
产前护理。(1)评估机体状况。结合高危妊娠的评分标准,评估产妇当前生理情况。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实施对症处理,让高危妊娠孕妇实现转危为安或从极其危急状况转为正常或趋向于正常状态的良性发展。对于产妇检出胎盘前置、血压波动异常、胎位异常、孕妇糖代谢异常、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等,尽早为产妇制定干预方案,提高其生理机能,为提高自然分娩率奠定良好基础。(2)日常防护。做好产妇孕期的膳食指导,告知产妇母体要兼顾胎儿生长发育和妊娠后个人生理上变化的营养需求。子宫和乳房增大、血容量增加、体质量增加以及产后哺乳都需要机体储备有一定的脂肪。日常做好产妇饮食方面指导工作,增加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物质的摄入量。要注意产妇合并症上的饮食注意事项,如合并糖尿病产妇严格控制糖分摄入量,合并高血压者严格落实钠盐的摄入限制工作,避免营养过剩或影响血糖血压波动异常情况发生。提醒高危风险孕妇日常注意休息,定时午休保持充足睡眠。休息卧位可选择左侧卧,减轻产妇腹部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压力,增加产妇回心血液含量。合并妊高征孕产妇,可采取24 h左侧卧位法来降低舒张压,并告知血压波动相关预防措施,避免产妇发生胎盘过早剥离。妊娠期合并贫血或心脏病产妇,自觉平卧时感觉到不适,可采取半卧位进行治疗。若产妇合并胎盘前置,必须卧床休息,必要时需指导产妇掌握床上解决大小便的方法。(3)加强产前监测工作。加强产妇胎心监护力度,利用胎心监护仪器对胎儿胎心率变化进行实时监控,掌握胎动、宫缩以及胎动间的联系,精准评估胎儿在产妇宫内情况,及时发现胎心和胎动异常问题并予以对症处理。针对妊娠期产妇合并高血压和其他疾病,提醒产妇积极表达个人感觉。如自觉胎动频率减少,需每日进行胎心检测。告知产妇胎动计算方法,自行做好胎动记录工作,每小时3~5次胎动是正常情况。若胎心监护显示基线变异数量降低以及产妇自觉胎动频率过高或较低,需要在第一时间联系医护人员予以救治,避免胎儿出现其他意外事件。严格监控产妇基本健康情况,包括体质量和血压检测。观察是否有胎盘早剥、胎盘前置、胎动变化、阴道出血、蛋白尿、水肿等情况。若发现产妇阴道有液体、血液流出时,需提高外阴清洁力度,避免感染,详细检查胎儿宫内生长以及发育情况,包括胎心情况、胎儿大小、羊水、胎位等,做好产前监测工作。
考虑到高危妊娠初产妇心理上受到环境和缺乏分娩经验等主客观因素影响,容易出现过度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需重视产妇心理护理。予以充分情感支持,可以调动其心理、生理功能,保持良好身心状态来面对分娩。(1)音乐疗法。产妇分娩前,可向产妇讲解分娩期间播放音乐的目的及方法、意义,以产妇喜好为主来选择个人喜好音乐。选择节奏稍慢的轻音乐,如舒压大师约翰·安铎尼的《星月之舞》,音量调整至40 dB,利用悦耳动人的音乐帮助产妇心灵回归到宁静的状态,可以分散其注意力,安抚其产前因为宫缩痛而造成的疲惫感。(2)肌肉放松训练。采取循序式肌肉放松法,指导产妇放松紧绷的肌肉。保持舒适安静的训练环境,确保产妇产前有充足睡眠。训练时让产妇绷紧肌肉后,维持10 s感觉到紧绷状态,再慢慢放松,休息6~8 s,感受到放松状态后再次绷紧肌肉。反复此类操作,重复进行30 min训练,持续训练14 d。训练范围是头部、颈部、四肢、腹部和臀部肌肉。(3)家庭支持。告知产妇陪同家属,他们的鼓励和支持是产妇顺利分娩的最大源动力,要多予以产妇陪伴和关心。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分娩时让配偶陪产,帮助产妇建立成功自然分娩信心。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孕产妇分娩方式、母婴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及护理前后的心理应激状况。(1)分娩方式。记录2组产妇剖宫产、助产分娩、自然分娩等最终分娩方式。(2)母婴安全。记录2组产妇产后出血、早产、新生儿窒息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3)护理满意度。应用医院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引导产妇填写,包括安全护理干预、服务态度、基础护理、操作技能等,总分评分范围在0~100分,超过90分是非常满意,75~90分是基本满意,低于75分是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4)心理应激。采取状态焦虑、特质性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ory,STAI)评估2组产妇护理前后的心理应激状态。状态焦虑评估的是产妇一种不愉快、短期内出现的情绪体验,如紧张、恐惧和忧虑等。特质性焦虑主要评估人格特征及具有个体差异的焦虑倾向。2个分量表评估项数目均为20项,采用1~4级评分,总评分范围均为20~80分,分值越高表明产妇焦虑情绪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产妇最终分娩方式比较
观察组自然分娩率为87.50%,高于对照组的65.00%(P<0.05),见表1。
2.2 2组母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母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32.50%(P<0.05),见表2。
2.3 2组产妇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50%,低于对照组的77.50%(P<0.05),见表3。
2.4 2组产妇护理前后的心理应激状态比较
2组产妇护理前状态焦虑、特质性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各项心理应激状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对应值(P<0.05),见表4。
3 讨论
高危妊娠是指产妇妊娠期受某种或部分因素影响出现异常,产前评估有威胁到产妇、胎儿及新生儿生命和健康安全的风险,间接性提高产妇难产、早产甚至死亡或胎儿死亡概率[5]。临床通过产妇定期产检,结合检查结果尽早实施对症治疗,力求改善母婴结局,将母婴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控制到最低。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加强,产前配合相应护理措施能为提高产妇治疗效果提供有效辅助作用。常规护理因资源限制,通常以母婴结局和基础护理为干预重点,未能实现对产妇身心状态和预后恢复的全面关注。尤其是高危妊娠初产妇缺乏分娩经验,常规产科护理很难满足其身心需求[6-7]。
基于此,本次研究针对高危妊娠初产妇予以加强产前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自然分娩率、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而母婴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后心理应激状态均低于对照组,证实加强产前关于高危妊娠和产妇心理疏导等针对性护理工作具有较高可行性。自然分娩是临床产科所推崇的一种分娩方式,能减少产妇盆腔整体结构的损伤程度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产后恢复速度明显高于剖宫产分娩[8]。高危妊娠初产妇围生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出现一系列负性情绪。初产妇缺乏分娩经验,心理和思想上会出现不同程度变化,产检确定妊娠存在高危风险后会因为担心胎儿健康发育、自身体型变化、分娩是否安全及顺利以及生育对个人事业工作方面的影响和经济上的压力,导致心理上出现过度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为其顺利分娩和诱发其他妊娠期综合征埋下安全风险[9]。产妇即使符合阴道试产条件,也可能因为过度担忧及面临强烈宫缩痛而采取剖宫产,或分娩期间过度紧张而延缓产程进展,提高难产和剖宫产概率。本研究所选产前护理措施中,产前临床针对高危妊娠初产妇重视其心理疏导工作,予以情感上的大力支持。音乐疗法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通过声波震动来刺激人体内储备的能量,帮助患者在面对各种应激事件时可以快速适应,加上音乐自带的“情景性”和“感染性”,经大脑整合和认知后来舒缓紧张的交感神经,强化其积极情绪,弱化消极思想造成的负面刺激[10-11]。将音乐疗法用于产妇产前护理中,既可以缓解产妇负性情绪,通过调动大脑皮质的兴奋程度来减轻不良心理造成的身心影响,又能加快初产妇产程实现自然分娩及降低产后出血风险。肌肉放松训练可以调整产妇生理上因心理问题造成的功能失调问题,帮助产妇松弛紧张的肌肉感。联合应用以上方法,能有效缓解产妇内心的焦虑情绪。通过家庭感受到满满的爱意和归属感,能提高产妇分娩信心,减轻产妇对未知事件的恐惧感,也对产妇产后顺利转变到母亲身份有积极影响[12]。日常指导产妇做好合理健康饮食,结合其机体情况和病症特点制定针对性饮食方案,保证母婴具备充足营养,对实现顺产有积极影响。产前监测通过加强胎心监护和重点观察产妇生理变化,有预见性地做好产前相关指导,提高产妇对分娩和合并症方面的自我防护意识以及理解能力,既能保证产妇分娩安全,又能降低母婴不良事件发生率。
综述所述,高危妊娠初产妇应用针对性产前护理,能提高其顺产率,减少母婴不良事件发生,减轻其妊娠期焦虑情绪,产妇护理满意度较高,整体护理价值较为显著,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艳丽,吴星梅.高危妊娠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11):2623-2626.
[2] 刘君霞,李云艳.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对高危妊娠产妇不良情绪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0,44(1):146-147.
[3] 加燕,冯延柳,陈敏.高危妊娠产妇产后母婴分离时的心理状态及影响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5):676-679.
[4] 王庆伟.综合康复护理联合穴位贴敷对高危妊娠孕妇产后焦虑、抑郁及体内雌、孕激素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21,34(10):139-142.
[5] 刘静,张华,杨妮.预见性护理降低高危妊娠产后出血效果分析[J].贵州医药,2020,44(4):655-657.
[6] 方惠,杨靖萱,白桦,等.分娩期高危妊娠预警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29):3976-3980.
[7] 付文君,张连琴,崔海霞.高危妊娠孕妇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家庭复原力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2):219-222.
[8] 李艳霞,王永霞,张利荣.基于高危因素评估表的针对性护理对初产妇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21,50(23):3324-3326.
[9] 李欣,马靓.基于循证理念的人文关怀护理对高危产妇心理状态和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1,37(28):2177-2182.
[10] 章艳,刘永侠,任娜.循证干预措施对高危产妇产后抑郁症应用效果及心理状态分析[J].贵州医药,2020,44(2):313-314.
[11] 赵兵,吕翠,田宁慧一.妊娠期高血压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对母婴结局的影响研究[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0(增刊1):100.
[12] 陈如意,邵勇.孕产妇危重事件发生率及防控策略研究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20,47(2):182-185.
(编辑:张兴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