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二级预防和干预效果评价

2016-12-28 22:59何世栋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30期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干预效果阿托伐他汀

何世栋

【摘要】 目的 评价阿托伐他汀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二级预防和干预效果。方法 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 各50例。甲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 乙组给予辛伐他汀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复发次数。结果 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低于乙组1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0, P<0.05)。随访1年, 甲组的复发次数为(0.82±0.26)次, 少于乙组的(1.47±0.52)次,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9057, 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二级预防和干预效果显著, 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阿托伐他汀;二级预防;干预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0.112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发病急骤, 死亡率极高, 病情严重者还会出现脑出血, 进一步导致死亡, 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命质量。据调查显示:阿托伐他汀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二级预防和干预效果颇为显著, 患者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 且复发次数较少[1]。为此, 本院随机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进行研究, 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 各50例。

均经临床检查、CT或者核磁共振成像(MRI)、实验室检查确诊。甲组男29例, 女21例, 年龄46~78岁, 平均年龄(62.0±15.7)岁, 其中糖尿病史10例、高血压病史16例、冠心病史15例、高血脂病史9例。乙组男28例, 女22例, 年龄45~77岁, 平均年龄(61.0±15.3)岁, 其中糖尿病史9例、高血压病史15例、冠心病史17例、高血脂病史9例。排除标准:①有药物过敏的患者。②处于妊娠期的患者。③有严重器质性病变的患者。④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⑤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⑥严重脑梗死脑功能障碍及卧床不起患者。⑦患者及其家属不同意参与此次研究的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血小板凝聚等常规治疗。具体如下:根据患者病情, 给予患者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130078, 规格:10 mg)、尼莫地平片(天津市中央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10040, 规格:20 mg)。甲组给予阿托伐他汀(Pfizer Ireland Pharmaceuticals , 国药准字J20120050, 规格:10 mg)治疗, 口服, 起始剂量为10 mg, 每晚1次。1个月后剂量加至20 mg, 每晚1次。连续用药2个月。乙组给予辛伐他汀(江苏黄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67793, 规格:10 mg)治疗, 口服, 起始剂量为15 mg, 每晚1次。1个月后剂量加至30 mg, 每晚1次。连续用药2个月。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 包括恶心、腹胀、消化不良。随访1年,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复发次数。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甲组中1例出现恶心、1例出现消化不良,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乙组中3例出现恶心、2例出现腹胀、3例出现消化不良,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乙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0, P<0.05)。

2. 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复发次数对比 随访1年, 甲组的复发次数为(0.82±0.26)次, 乙组的复发次数为(1.47±0.52)次, 甲组的复发次数少于乙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9057, P<0.05)。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功能障碍性疾病, 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脑血管系统出现闭塞而引发的脑血管功能区障碍。主要是由于脑血管壁本身的病变引起, 发病原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中膜钙化、弥漫型增生性动脉硬化症、小动脉钙化、毛细血管纤维变性等, 其主要病理变化是脑血管壁硬化和血液成分的改变。动脉硬化会导致管腔内膜粗糙, 管腔变窄, 在血压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或者血流缓慢、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的情况下, 凝血因子会在管腔内凝聚成块, 形成血栓, 阻塞血管, 使血流中断, 导致血管供应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而发病[2]。

阿托伐他汀是临床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用药物, 现已被广泛应用, 它可以有效的减少新的斑块的形成, 具有稳定既有斑块的作用, 可以控制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 进而达到改善患者脑动脉血管壁硬化及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目的[3]。阿托伐他汀具有副作用少、安全性高、死亡率低的特点。有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对神经和血管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可显著减少血管病变的发生, 抑制血管阻塞后导致的脑内脂质过氧化反应, 减少氧自由氨基, 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消耗, 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4]。辛伐他汀可以很好的舒张和收缩内皮细胞血管, 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 还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流, 使血液通畅, 减少因缺血缺氧而产生的脑损伤[5]。

上述研究数据表明:两组患者经过2个月的治疗, 甲组中1例出现恶心、1例出现消化不良,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乙组中3例出现恶心、2例出现腹胀、3例出现消化不良,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乙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0, P<0.05)。随访1年, 甲组的复发次数为(0.82±0.26)次, 乙组的复发次数为(1.47±0.52)次, 甲组的复发次数少于乙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9057, P<0.05)。

综上所述, 阿托伐他汀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二级预防和干预效果显著, 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且复发次数较少, 安全可靠, 应当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大力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廖洪琨.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二级预防中的临床效果评价. 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9):176-177.

[2] 吴成思, 申珊, 朱浩猛. 辛伐他汀在脑血栓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3(10):8, 41.

[3] 汤丹丹, 伍有权. 阿托伐他汀与氟伐他汀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效果. 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32):175-176.

[4] 周锐. 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观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3(2):9-11.

[5] 杨国旗.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二级预防效果比较.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 28(22):3066-3067.

[收稿日期:2016-10-17]

猜你喜欢
缺血性脑血管病干预效果阿托伐他汀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特点分析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心理护理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干预效果体会
联合治疗方法对透析低血压的干预效果
综合性护理措施对前列腺炎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