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研究注射用谷胱甘肽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2022年3月—2023年3月诊断并招募治疗的12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编号分为对照组以及研究组。2组患者均采取恩替卡韦胶囊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甘草酸二铵胶囊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取谷胱甘肽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肝纤维化程度、炎症指标。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肝功能各项指标比治疗前有所改善,且研究组患者的TBIL、ALT、AS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比治疗前改善,且研究组患者的HA、PCI、IV-C、LN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水平比治疗前得到改善,且研究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取注射用谷胱甘肽进行治疗,患者的肝纤维化指标得到显著改善,治疗效果显著,建议临床推广。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谷胱甘肽;肝纤维化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21-0026-03" " "文献标志码:A" " "中国图书分类号:R512.6+2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炎患者疾病进展的必经病理过程[1]。既往研究指出[2],肝脏的纤维化呈现显著的可逆性,也是早期肝硬化的重要指标。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中,肝硬化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并发症[3]。在治疗过程中,氧化应激反应与肝脏星状细胞的活化以及纤维化呈现显著的相关性。在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进行治疗时,采取谷胱甘肽可对患者肝细胞的细胞膜进行有效保护,促进肝细胞酶活性的恢复,提升肝细胞的抗氧化作用。目前对谷胱甘肽与肝脏纤维化指标关系的研究较少[4]。本研究通过研究注射用谷胱甘肽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以期对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2022年3月—
2023年3月诊断并招募治疗的12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38~73岁,平均(53.25±4.63)岁;体质量指数20.12~24.25 kg/m2,平均(22.59±2.36)kg/m2;肝硬化判别式值[5](cirrhosis discriminant score,CDS)平均(7.88±1.25)分;Child-Pugh评分[6]平均(12.43±1.59)分。按照随机分组原则,以患者入院编号分为对照组以及研究组。2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该项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论证并支持,批号为20211222。所选患者均了解本次研究的目的以及方法。
1.2 研究方法
2组患者均采用恩替卡韦胶囊(福建广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0172,0.5 mg×28粒/瓶)进行治疗,口服,0.5 mg/次,1次/d。在此基础上,研究组采用谷胱甘肽(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002,0.6 g×10瓶)注射治疗,1 200 mg/次,
1次/d。对照组采取甘草酸二铵胶囊(江苏润邦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4616,50 mg×24粒)口服治疗,150 mg/次,3次/d。2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分别对2组患者的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进行比较,包括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以及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2)2组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比较。分别对2组患者的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肝纤维指标进行比较,包括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HA)、层粘连蛋白(laminin,LN)、Ⅲ型前胶原蛋白(procollagen type Ⅲ,PCⅢ)以及Ⅳ型胶原(collage type Ⅳ,Ⅳ-C)水平。(3)2组患者的炎症指标比较。分别对2组患者的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炎症指标进行比较,包括C-反应蛋白、白细胞数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的肝功能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肝功能各项指标比治疗前显著改善,并且研究组患者
的TBIL、ALT、AS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2组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比治疗前显著改善,且研究组患者的HA、PCI、Ⅳ-C、LN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2组患者的炎症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比治疗前显著改善,且研究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 讨论
在慢性肝炎病程中,肝脏细胞的炎症反应、局部细胞的凋亡再生、纤维细胞组织的形成与疾病进展呈现相关性[7]。在此过程中,细胞因子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炎症反应水平与之呈现显著的相关性[8]。在慢性肝炎患者的疾病治疗过程中,采取抗纤维化药物进行治疗,通过抑制炎症因子,进一步抑制肝脏星状细胞活化,进而达到抑制肝细胞纤维化的作用[9]。
本研究中,采取谷胱甘肽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治疗,患者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分析认为,谷胱甘肽是由甘氨酸、谷氨酸以及半胱氨酸组成的三肽化合物,通过对糖脂代谢的显著性调控作用,进一步对正常细胞的新陈代谢以及细胞膜的完整性进行维持。有研究报道指出[10],谷胱甘肽可以通过对抗氧化系统的显著性调控,进一步与多种化学物质以及新陈代谢产物进行结合,对机体内的氧离子以及自由基进行结合并清除,对于维持细胞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11]。谷胱甘肽可以通过对肝细胞细胞膜的显著性保护,调节肝细胞内各种酶的活性[12],对肝细胞的凋亡具有抑制作用,通过对肝细胞的合成以及代谢功能的促进,进一步降低脂类物质在肝细胞中的沉积,促进脂类的氧化以及降低局部脂质的吸收,对于肝细胞氧化以及抗氧化作用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13]。通过对以上指标的改善,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明显降低,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对患者肝纤维化指标的分析,研究组患者的肝纤维化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认为,在对患者进行常规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谷胱甘肽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对局部肝细胞的血液灌注能力[14],明显提升肝脏细胞的再生以及修复能力,对肝脏纤维化程度存在抑制作用[15],显著改善肝脏细胞的胶原分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肝脏纤维化的程度。
综上所述,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取注射用谷胱甘肽进行治疗,患者的肝纤维化指标得到显著改善,治疗效果显著,建议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曹海丹,罗晓蓉,吴县斌.肝纤维化指标、TIMP-1在慢性乙型肝炎纤维化中的诊断效能及与肝硬化的关联性分析[J].重庆医学,2021,50(6):991-995.
[2] 宣碧碧,徐永红,杜忠彩,等.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低病毒血症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肝脏炎症、肝纤维化进展的关系[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2,38(10):2252-2259.
[3] 周家玲,王冰琼,孙亚朦,等.LPRI评分在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中的诊断价值[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2,38(7):1529-1533.
[4] 冯颖,时克,张晓华,等.抗肝纤维化中药治疗对肝硬化并发肠系膜上静脉栓塞患者预后的影响[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2,38(7):1534-1539.
[5] 陈儒,王彦芝,郭淑苗.滋肾柔肝汤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及对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J].中药材,2021,44(4):994-997.
[6] 时克,张群,黄云义,等.抗肝纤维化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影响[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1,29(7):685-689.
[7] 毛会娟,王卫芳,姚佳,等.肝纤维化指标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及进展程度中的意义[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1,31(17):2561-2565.
[8] 赵雅琴,李刚,沈慧梅,等.超声半定量评分结合弹性成像诊断早期肝硬化及其与血清标记物比较[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22,38(6):665-668.
[9] 罗昕,曲颖,蔡晓波,等.抗病毒治疗对肝纤维化逆转的影响[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2,38(11):2596-2598.
[10] KOZUMI K,KODAMA T,MURAI H,et al.Transcriptomics identify thrombospondin-2 as a biomarker for nash and advanced liver fibrosis[J].Hepatology,2021,74(5):2452-2466.
[11] JAFARI R,HECTORS S J,KOEHNE DE GONZ?魣LEZ A K,et al.Integrated 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and R2* mapping for evaluation of liver fibrosis:an ex vivo feasibility study[J].NMR Biomed,2021,34(1):e4412.
[12] SADEGHI A,AMIRI R,AKBARPOUR E,et al.Changes in liver fibrosi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after successful direct-acting antiviral therapy[J].Int J Clin Pract,2021,75(6):e14145.
[13] LEU TEAN A,POPESCU C,NICHITA L,et al.Dynamics of APRI and FIB-4 in HCV cirrhotic patients who achieved SVR after DAA therapy[J].Exp Ther Med,2021,21(1):99.
[14] SCHATTENBERG J M,EMRICH T.Refining imaging tools to detect advanced fibrosis:could liver surface nodularity address an unmet need in the NAFLD epidemic?[J].Eur Radiol,2022,32(3):1757-1759.
[15] KHAN S,SAXENA R.Regression of hepatic fibrosis and evolution of cirrhosis:a concise review[J].Adv Anat Pathol,2021,28(6):408-414.
(编辑:许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