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心理干预对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疗效分析

2024-12-31 00:00:00周玉华陈海波曾友根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20期
关键词:青少年

【摘要】 目的 探讨综合心理干预对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21年1—12月于吉安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50例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自愿选择干预方法,其中对照组25例,综合干预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干预,综合干预组采用个体心理干预、团体心理干预和家庭治疗的综合干预。治疗后,采用青少年自我意识量表(Piers-Harris 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PHCSS)、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gna Minnen av Barndoms Uppfostran-own memories of parental rearing practices in childhood,EMBU)、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定分析疗效。结果 "治疗后,综合干预组PHCSS量表中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分量表分值和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综合干预组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值高于对照组,父亲惩罚严厉因子、父亲拒绝否认因子、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因子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综合干预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的状态,提升其心理素质。

【关键词】 综合心理干预;青少年;情绪障碍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20-0128-04 " " 文献标志码:A " " 中国图书分类号:R749

青少年处在个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身体和生理机能处于急剧变化中,一旦身体发育与心理发展不平衡,就容易产生较多心理问题。青少年情绪障碍是以焦虑、抑郁、强迫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如果不及时评估和干预,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精神伤害[1]。目前在临床中多采用心理预防,治疗方法较多。本研究旨在探讨综合心理干预在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12月于吉安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50例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分成对照组和综合干预组,各25例。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龄12~18岁,平均年龄(13.95±1.34)岁;病程1~7个月,平均病程(4.72±1.27)个月。综合干预组男性14例,女性

11例;年龄12~18岁,平均年龄(13.86±1.27)岁;病程1~6个月,平均病程(4.78±1.21)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制定的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存在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免疫系统功能和代谢功能等障碍;存在症状相似的其他疾病;拒绝参与研究;依从性极差。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一般支持性心理治疗,在独立空间内一对一进行,1次/周,1 h/次。积极倾听,主动关注,尽可能让患者在放松状态下宣泄情绪,理解和包容患者,给予患者精神上的肯定。为患者树立信心,多用积极暗示性语言激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

综合干预组采用个体心理干预、团体心理干预和家庭治疗的综合干预。个体心理干预由专业心理师为患者提供单独个体心理辅导,努力倾听患者心理的倾诉,进行适当的心理暗示,引导患者进行自我认可、自我认知的锻练,让患者找到自己的社会存在价值,让患者认同只要主动配合治疗,疾病可以治愈。团体心理干预是将有相同疾病的患者组建起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团体活动,即每期设置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开展团体活动,让每位患者在团队中感受到安全、温暖、支持和鼓励,大家通过交流、互动、反馈找到自信。治疗师通过活动观察每位患者的心态,通过心理学干预改变团员对事物的错误认知,促使患者学会新的沟通模式。家庭治疗以整个家庭成员作为对象,把重点放在各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上。治疗师通过与不同的家庭成员交流,找到关于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帮助家庭建立新的有助互动模式,促使家庭发挥正常的功能,为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2次/周,1 h/次。

2组观察时间均为8周。

1.3 观察指标

(1)采用PHCSS量表评估患者的自我意识,有6个分量表,即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以30百分位为分界,低于30百分位为自我意识水平偏低,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的自我意识水平越高[2]。(2)采用EMBU量表评价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情绪的影响。该量表共有53道题,

11个因子,其中有关父亲的养育方式有6个因子,包括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有关母亲养育方式有5个因子,包括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该量表题量少,操作简单,被广泛应用于评价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情绪的影响评价中,信度和效度非常好[3]。(3)采用SAS量表和SDS量表评估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采用4级评分法,1分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分表示有时有,3分表示大部分时间有,4分表示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SAS标准分≥50分为有焦虑情绪,SDS标准分≥53分为有抑郁情绪。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PHCSS评分比较

治疗后,综合干预组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分量表分值和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EMBU评分比较

治疗后,综合干预组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值高于对照组,父亲惩罚严厉因子、父亲拒绝否认因子分值低于对照组,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因子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2.3 2组SAS、SDS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综合干预组的SAS、SD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青少年情绪障碍是青少年时期较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以焦虑、抑郁、强迫、恐怖等症状为典型特征。情绪障碍的发病因素较为复杂,通常是多因素作用造成的,与社会、心理因素、自身性格追求完美、内向、抗挫能力差等内外因素密切相关[4]。有研究表明,家暴、父母不和睦、父母惩罚严厉、学习成绩差是导致青少年情绪障碍发生的重要因素。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心理素质、适应能力未发展成熟,遇到挫折时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失眠等,发作时第三者未觉察且未协助处理,从而造成情绪困扰,引发青少年社会功能和情绪障碍,直接影响其学习及生活。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常通过他人难以接受的方法来表达和传递信息,一旦信息传递不畅或者受到其他人异样的看法,就会加重病情进展。目前对于青少年情绪障碍的影响及预后研究尚少,且缺少有效的干预方式。成年人心理障碍及精神障碍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由于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生理和心理发育都未完全成熟,如果按照成年人模式治疗,会产生许多不良反应及不可预知的风险。因此,临床需要研究针对青少年情绪障碍的有效干预措施。

国外对于青少年情绪障碍的研究较早。瑞典学者HALE W W等[5]发现,青春期女性情绪障碍患者促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增高,有助于研究者进一步研究该疾病病理机制。BALAGNA R M等[6]认为,建立有效的师生关系可减少青少年情绪障碍的发生。CULPIN I等[7]发现,行为问题与冲突关系和情绪障碍密切相关,而享受乐趣则可以缓解情绪障碍。国内郭娟[8]发现,青少年情绪障碍与家庭、网络成瘾、社会适应性等问题相关,心理需求不能及时被满足为主要原因。静进[9]研究发现,产生异常情绪障碍的原因有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方法包含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家庭辅导等。黄雪竹等[10]认为,认知行为干预对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疗效显著。王安珍等[11]认为,缺少父母支持和理解、父母过分干涉和过多的惩罚也是造成青少年情绪障碍的主要原因。孙晓静[12]认为,积极心理干预可以促进和强化青少年情绪的自我控制。

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多采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家庭辅导或上述几种联合模式。本研究经过8周的综合心理干预后,综合干预组SAS评分、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综合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青少年抑郁、焦虑情绪。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综合干预组PHCSS各个分量表分值及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综合心理干预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水平,减少焦虑情绪。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综合干预组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值高于对照组,父亲惩罚严厉因子、父亲拒绝否认因子分值低于对照组,综合干预组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因子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综合心理干预能改善父亲惩罚、拒绝、否认教养方式,改善母亲过度保护、干涉教养方式,从而减小家庭因素对青少年情绪障碍的影响。

综上所述,综合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青少年情绪障碍状态,提升其心理素质。

随着国内学者对青少年情绪障碍人群关注度的逐渐提升,研究切入点也呈现出多样化、多领域的特点,研究成果也逐步由理论转化为实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化振,杨来启,马文涛,等.森田疗法在强迫症中的临床应用[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8,45(3):417-418,436.

[2] 张飞,张继文,李小平,等.性别烦躁患者的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心理学通讯,2022,5(1):25-32.

[3] 高文玉.综合心理治疗对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疗效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17.

[4] 严顺琴.团体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患者康复期的干预效果研究[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8,37(3):983-988.

[5] HALE W W,RAAIJMAKERS Q,MURIS P,et al.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screen for child anxiety related emotional disorders(SCARED) in the general adolescent population[J].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005,44(3):283-290.

[6] BALAGNA R M,YOUNG E L,SMITH T B.School experiences of early adolescent Latinos/as at risk for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J].Sch Ppsychol Q,2013,28(2):101-121.

[7] CULPIN I,BORNSTEIN M H,PUTNICK D,et al.Specific domains of early parenting,their heritability and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with adolescent behavioural and emotional disorders andacademic achievement[J].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020,29(10):1401-1409.

[8] 郭娟.社会工作视角下青少年情绪障碍与辅导[J].法制与社会,2009(8):238.

[9] 静进.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及其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1):1281-1283.

[10] 黄雪竹,任冬梅,杜姝昱,等.认知行为综合干预对青少年情绪障碍的影响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3,5(4):9-10.

[11] 王安珍,周晓琴,李晓驷,等.青少年违法犯罪和情绪障碍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特征[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9):2816-2819.

[12] 孙晓静.青少年情绪障碍的心理干预与治疗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42):83-84.

(编辑:徐亚丽)

猜你喜欢
青少年
“You’re Just Bored”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青少年书法》征订
艺术品(2020年12期)2020-04-28 02:08:24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中国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 14:20:18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中国火炬(2012年11期)2012-07-24 14: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