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究基于手术压疮风险评估护理模式在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术中压疮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于萍乡市第三人民医院行膝关节置换术的64例老年患者,依据入院时间顺序分组,2020年1月—2021年1月接受常规手术护理的32例老年患者为对照组,2021年1月—2022年1月接受基于压疮风险评估预防护理的32例老年患者为研究组,比较2组患者压疮发生情况、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无压疮发生,对照组发生Ⅰ期压疮3例、Ⅱ期压疮2例、Ⅲ期压疮1例,研究组压疮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lt;0.05)。干预后,研究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74,GQOLI-74)评分中物质生活状态、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lt;0.05)。干预后,研究组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6.8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75%(Plt;0.05)。结论 针对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基于压疮风险评估的预防护理可有效预防手术压疮,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助于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手术;手术压疮风险评估;术中压疮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22-0126-03" " "文献标志码:A" " "中国图书分类号:R473.6
老年患者由于年龄的原因,膝关节较易发生退行性病变。膝关节置换术作为该病症的主要治疗方式,具有疗效确切、对膝关节功能改善良好等优势。膝关节置换术属于骨外科中较大的重建手术,患者术中术后较长时间无法活动,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1-2]。手术压疮作为手术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是由于患者皮肤或皮下组织长时间接受持续性压力、摩擦等,引起血液灌注减少、皮肤结构改变、功能受损等,最终导致皮肤组织坏死,不仅加重了患者痛苦和精神负担,耗费了医疗和护理资源,延缓了患者术后恢复,还是引发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3-4]。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手术压疮的高危人群,临床格外重视此类患者的手术压疮预防护理工作[5]。本研究以64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探讨基于手术压疮风险评估护理模式在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术中压疮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于萍乡市第三人民医院行膝关节置换术的64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具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年龄gt;60岁;经X射线确诊为膝关节疾病;符合膝关节置换术指征;首次接受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为Ⅰ级、Ⅱ级。
排除标准: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合并严重全身感染者;合并恶性肿瘤者;既往有压疮史或本次术前有压疮存在者;有可能会对观察结果造成影响的皮肤疾病或皮肤瘢痕者;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护理,包括术前体位指导、疼痛护理、受压皮肤护理等。
研究组接受基于压疮风险评估的预防护理,具体如下。(1)术前压疮风险评估。护理人员采用压疮风险评估表评估患者压疮风险等级,包括感知、活动能力,潮湿程度、摩擦力或剪切力、营养摄入、移动能力等内容。其中,摩擦力或剪切力计分1~3分,其余维度均为1~4分,满分23分,lt;9分为极度危险,10~12分为重度危险,13~14分为中度危险,15~18分为轻度危险。所有护理人员于研究开始前3个月接受相关护理干预方案培训,且均通过考核。(2)预防干预。术前护理,护理人员在手术前1天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对患者的疾病情况以及风险等级再次进行评估并记录。术中护理,护理人员调节手术室温湿度至适宜范围,对患者进行保暖护理。护理人员依据患者风险等级采取干预措施,麻醉时依据患者风险等级采取不同措施;在患者身后放置软垫,材质可选用凝胶,患者手术肢体下方、枕后部等受压部位采用泡沫敷贴,并采用体位垫。患者麻醉后,护理人员将卡托架消毒置于患者腰部,减小腰部压力,保证束带松紧度。护理人员关注患者皮肤和体征变化,对患者所用药品提前进行加温保温处理,清理手术区中的液体敷料等,防止受压部位被浸湿;在手术允许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可对患者身体受压部位进行按摩,若术中出现皮肤压红等症状要及时采取减压措施;密切观察患者受压部位情况。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前,护理人员可适当降低室温,改变患者体位时需多人合作完成,护理人员动作需轻柔;患者回到病床后在两腿间放置软枕;护理人员定时评估患者受压部位皮肤情况并采用润滑药物等,以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环。
1.3 观察指标
(1)患者压疮情况。护理人员记录2组患者手术中的压疮情况,压疮分期包括4期,评定标准[6]为,Ⅰ期,患者受压部位非苍白性发红,局部发热、红肿和疼痛等,解除压力30 min后皮肤尚无法恢复;Ⅱ期,患者部分皮层受损,局部受压皮肤呈紫红色且表皮出现硬结、水泡,无结痂但有较浅的开放性溃疡;Ⅲ期,患者全层皮肤、皮肤组织缺失,溃疡形成,但创伤未及肌肉、骨骼;Ⅳ期,组织全层缺损,可见筋膜、肌肉、韧带和骨骼,创面有焦痂或腐肉,常伴潜行和窦道等。(2)患者生活质量。于干预后采用GQOLI-74评估[7],包括物质生活状态、心理、社会、躯体功能4个维度,采用1~5分5级评分法,各维度得分均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3)患者护理满意度。于干预后采用医院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护理质量、护理态度、护理沟通、护理行为等进行评价,满分100分,gt;80分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一般满意,lt;60分为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压疮情况比较
研究组压疮发生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75%(Plt;0.05),见表2。
2.2 2组患者GQOLI-74评分比较
干预后,研究组GQOLI-74评分中物质生活状态、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lt;0.05),见表3。
2.3 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对护理满意度为96.8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75%(Plt;0.05),见表4。
3 讨论
术中压疮是手术过程中强迫体位所致,又称体位性压疮,为机体局部组织长时间在压力、摩擦力、剪切力单独或联合作用下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皮肤和(或)皮下组织损伤,高发部位为骨隆突处,高发时间为术后数小时至1周内,绝大多数不超过术后3 d。由于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多为老年人,机体功能退化,对手术耐受性较差,手术期间极易发生压疮,对患者的治疗以及预后不利。研究发现[8],对行手术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可显著减少患者手术压疮的发生,同时可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有研究证明[9],预防性护理干预模式在手术压疮中的干预效果良好,可显著降低手术压疮的发生风险。由此可见,针对压疮的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手术压疮的发生通常与手术时间、患者年龄、患者体质量和患者体位等因素相关[10]。其中,手术时间越长,患者局部受压时间也越长,组织缺血时间较长,易导致压疮;患者年龄越大,组织的生长能力衰退,加之老年患者皮肤薄、干燥、弹性较差等原因,局部受压后皮肤及皮下组织极易缺血,引发并发症;患者体质量过轻或过重均会导致压疮的发生,其中体质量较重者对皮肤的压力较大,压疮更易形成,而体质量过轻者由于皮下脂肪较少,局部受压后皮肤缺乏保护,导致皮下血管受压较大,最终形成压疮;手术体位则决定了患者的受压部位,体位摆放不恰当可导致局部压疮;患者手术中需接受麻醉,麻醉药物可导致受阻滞部位的血液循环减慢,局部皮肤组织缺血,同时患者对疼痛和压力的敏感度大幅下降,极易导致局部压疮形成[11-12]。
本研究采用的基于压疮风险评估的预防性护理,先通过调查表将患者依据风险等级分级,随后在术前再次确认,术中和术后依据患者的风险等级采用不同的干预措施,比如调节手术室温度、采用凝胶垫、受压处敷贴泡沫敷贴、按摩、放置卡托架和体位护理等,在手术中时刻观察患者皮肤受压情况,可最大限度降低患者手术压疮风险[13]。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无压疮发生,对照组发生Ⅰ期压疮3例、Ⅱ期压疮2例、Ⅲ期压疮1例,且研究组压疮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采用基于压疮风险评估的预防性护理对行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手术压疮预防效果显著优于常规干预。进一步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研究发现,干预后,研究组GQOLI-74评分中物质生活、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与常规干预相比,采用基于压疮风险评估的预防性护理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预后。采取基于压疮风险评估的预防性护理,减少了压疮的发生,患者免受压疮并发症带来的痛苦,生活质量得以提高。此外,干预后研究组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6.88%,显著高于对照组,表示采用基于压疮风险评估的预防性护理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行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中采用基于手术压疮风险评估的预防护理,可显著减少患者手术压疮的发生,在此方案干预下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同时也能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具有临床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