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究多学科诊疗模式下个体化肺康复(pulmonary rehabilitation,PR)管理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2年9月收治的80例AE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多学科诊疗模式下个体化PR管理。对比2组患者的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和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血气指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和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6 min步行距离(6-minute walk test,6MWT)、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odified 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dyspnea scale,mMRC)评分及简明健康状况问卷量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结果 出院时及出院6周后,研究组肺功能指标、血气指标、6MWT、mMRC和SF-36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lt;0.05)。结论 多学科诊疗模式下个体化PR管理运用于老年AECOPD患者中,能显著改善其肺功能、血气指标,提高运动能力,降低呼吸困难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老年患者;多学科诊疗模式;个体化肺康复管理;肺功能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22-0112-04" " "文献标志码:A" " "中国图书分类号:R473.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我国中老年群体该病的发病率达到了8.2%,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道阻塞,当病情进展时可能会引起呼吸衰竭、肺心病等[1]。COPD患者每年会有多次急性加重期,将其称为AECOPD,这是导致COPD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PR是基于患者体征制定的综合性干预方案,包括康复训练、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等,该方案可改善患者的肺部功能、生活质量、行为习惯等[2-3]。AECOPD患者以老年人为主,多合并基础疾病,生理基础差,常规PR难以满足部分患者的护理服务需求,可将多学科合作参与到PR中,以确保干预更加科学、有效且具针对性。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学科诊疗模式下个体化PR管理在老年AECOP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2年
9月收治的80例AECOPD患者,以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
10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9.83±9.17)岁;COPD病程2~15年,平均病程(9.46±3.27)年;最近1年中发病次数,1次8例,2次20例,3次
12例;有吸烟史24例。研究组男性31例,女性9例;年龄61~79岁,平均年龄(69.73±9.27)岁;COPD病程2~14年,平均病程(9.36±3.07)年;最近1年中发病次数,1次7例,2次20例,3次13例,有吸烟史22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具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符合AECOPD相关诊断标准[4];年龄gt;60岁;血流动力学稳定;认知功能正常。
排除标准:因严重外伤或胸廓畸形等原因造成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合并其他肺部疾病,比如肺癌、肺结核等;严重呼吸衰竭,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不全;病历资料不全。
1.2 方法
2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吸入制剂治疗、氧疗等。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服用药物指导、疾病相关健康宣教、心理疏导、饮食控制等。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多学科诊疗模式下个体化PR管理,具体内容如下。
成立多学科个体化PR团队。组建由呼吸科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各1名,主管护师2名,护士5名组成的多学科个体化PR团队,5名护士分别进行了慢病管理、营养护理、中医护理、康复护理和气管护理学科的学习。其中,2名主管护师为团队核心,负责沟通协调促进团队合作,并组织5名护士继续深入学习相关护理知识。
多学科个体化PR干预流程。(1)初步评估患者体征,患者入院后主管护师、呼吸科医师和康复师对患者进行专访,了解并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关节运动功能、心理状态、营养摄入情况和生活质量,了解患者个人意愿及其特殊需求。(2)制定多学科个体化PR方案,团队成员展开组会,站在多学科的角度,根据了解到的患者不同体征数据进行讨论,同时参考患者个人意愿和特殊需求制定出多学科个体化PR干预方案。2名主管护师负责具体任务的制定及相关健康宣传的实施。(3)实施多学科个体化PR干预方案。由主管护师负责将任务派发给下属护士,包括呼吸肌训练、排痰指导、运动训练、饮食指导和心理疏导。呼吸肌训练,护士在旁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每日上午09:00和下午15:00进行训练,每项动作重复10次,重复3组,组间休息5 min,若患者出现呼吸频率、心率异常升高等现象应立即停止训练,并予以相应治疗措施;排痰指导,AECOPD患者经常出现咳嗽咳痰症状,因此主管护师和气管护理学护士应对患者气管做好管理,并指导患者排痰;运动训练,AECOPD患者因长期卧床,运动能力大幅减弱,患者体质较弱,应以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康复护理学护士在旁指导并协助患者依次进行胸部扩张、床上活动、坐位练习、床边站立和缓慢步行,2次/d,10 min/次,运动强度根据患者体征可适量增减,当患者出现异常体征,比如呼吸急促、血压异常等,应立即停止训练,并予以相应处理,严重时应呼叫呼吸科医师;饮食指导,营养师根据患者个体体征,与主管护师一同制定个体化膳食方案,并由营养护理学护士执行;心理疏导,针对访谈时了解到的患者心理问题予以心理干预,尽量满足患者特殊需求,如果经济有困难则开通绿色通道,且在干预过程中仔细观察患者情绪状态,发现患者情绪变化时应及时予以处理,并提示家属在患者面前要保持平和,同时鼓励患者家属及朋友多安慰患者。(4)多学科个体化PR干预方案阶段性评价。患者出院前对患者体征及干预方案进行评价,纠正护理中出现的不足之处、错误之处。(5)制定社区多学科个体化PR干预方案。在患者即将出院时,根据患者个体体征展开组会,制定社区多学科个体化PR干预方案,包括呼吸肌训练、运动方案、膳食指导等,并鼓励家属协助患者进行训练。(6)由主管护师建立微信群将患者及其家属拉进群内,鼓励患者以视频的形式将每日训练情况发入群内打卡;患者之间相互激励,共同促进康复。
2组患者均干预至出院,而后随访6周,在第6周时来院复查。
1.3 观察指标
干预过程中主要观察指标。(1)肺功能。于干预前、出院时和出院后6周使用肺功能仪检测患者的FEV1、FVC水平。(2)血气指标。于干预前、出院时和出院后6周使用自动血气分析仪检测2组患者的PaCO2、PaO2水平。(3)6MWT及呼吸困难评分[5]。于干预前、出院时和出院后6周评价2组患者6 min步行能力及呼吸困难程度。前者使用6MWT测定,即在没有障碍的硬地面上行走6 min,记录走的最长距离;后者使用mMRC评价,评价标准为仅在剧烈运动时出现呼吸困难现象记0分,在平坦地面快速行走或爬坡时出现呼吸困难现象记1分,在平坦地面行走速度比同龄人慢且出现气促的现象需要停下休息记2分,在平坦地面行走100 m或数分钟就出现气喘的情况记3分,未运动就出现呼吸困难而不能离开房间或在换衣服时出现气促现象记4分。(4)生活质量[6]。于干预前及出院后6周采用SF-36量表对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其中包含8个维度,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lt;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肺功能
干预前,2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出院时及出院6周后,研究组肺功能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lt;0.05);出院6周后,对照组2项肺功能指标水平相比于出院时明显下降,而研究组2项指标水平明显升高(Plt;0.05),见表1。
2.2 血气指标
干预前,2组患者的血气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出院时及出院6周后,研究组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PaO2水平高于对照组(Plt;0.05);出院6周后,对照组相比于出院时PaCO2水平明显升高、PaO2水平明显降低,而研究组PaCO2水平明显降低、PaO2水平明显升高(Plt;0.05),见表2。
2.3 6MWT及呼吸困难评分
干预前,2组患者的6MWT和mMR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出院时及出院6周后,研究组6MWT明显高于对照组,mMRC评分低于对照组(Plt;0.05);出院6周后,对照组较出院时6MWT明显降低、mMRC评分明显升高,而研究组6MWT明显升高、mMRC评分明显降低(Plt;0.05),见表3。
2.4 生活质量
干预前,2组患者的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出院时及出院6周后,研究组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lt;0.05);出院6周后,对照组SF-36评分较出院时显著下降,而研究组较出院时显著上升(Plt;0.05),见表4。
3 讨论
多学科诊疗模式是通过多个学科相互协助,发挥每个学科的长处,达到对患者全面高效干预的目的。目前AECOPD的PR多以单学科为主,多学科联合诊疗运用方案尚不完善[7-8]。本研究以多学科诊疗为基础探讨个体化PR管理在老年AEPOCD患者中的应用。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出院时及出院6周后肺功能、血气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且在出院6周后研究组肺功能仍在改善,而对照组却呈现恶化趋势(Plt;0.05),表明多学科诊疗模式下个体化PR管理模式用于老年AEPOCD患者中,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血气指标,且预后效果较好。分析原因可能为,于患者入院时给予全面的体征检查,结合心理状态、营养摄入情况和生活质量等进行评估,医护人员针对患者实际情况予以不同的综合干预方案,且在干预过程中注重护理措施的全面性和个体化,通过随访和建立微信群的方式激励患者院外积极进行康复训练,进行全面的社区干预。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6MWT和mMRC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出院6周后研究组2项指标呈改善趋势,而对照组指标呈恶化趋势(Plt;0.05),表明多学科诊疗模式下个体化PR管理模式用于老年AECOPD患者中,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缓解呼吸困难的症状。分析原因可能为,于患者住院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运动训练、排痰指导和呼吸肌训练,患者的运动功能和呼吸困难情况均有一定的改善,而患者出院后,干预小组还给出了有针对性的社区干预方案,使患者能长期坚持运动训练和呼吸肌训练,同时在微信群中进行每日训练情况视频打卡,相互激励。由于患者COPD相关症状得以改善,运动能力和呼吸功能显著改善,加之医护人员专业的心理干预,患者家属、朋友的参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多学科诊疗模式下个体化PR管理模式用于老年AECOPD患者中,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血气指标,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降低呼吸困难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