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PDCA的综合护理对儿科重症监护室行中心静脉导管(carotid vein catheters,CVC)置管患儿置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风险和家属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行CVC置管的145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2021年1—12月收治的72例患儿分为常规组,2022年1—12月收治的73例患儿分为综合组,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综合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给予基于PDCA的综合护理干预。干预后,比较2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与常规组相比,综合组导管留置时间更长(t=8.918,Plt;0.001)。干预后第30天,与常规组相比,综合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χ2=6.981,Plt;0.05);干预后第30天,与常规组相比,综合组患儿家属护理总满意度更高(χ2=6.917,Plt;0.05)。结论 基于PDCA的综合护理应用于儿科重症监护室行CVC置管患儿中,可延长患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较高。
【关键词】 PDCA综合护理;儿科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导管置管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22-0095-03" " "文献标志码:A" " "中国图书分类号:R473.72
行股静脉、颈静脉置入CVC是临床针对病情危重者、外科大手术者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CVC置管是于患者特定的解剖部位将导管沿血管方向经皮肤直接刺入静脉中,为患者构建静脉通路,以便为患者机体输入营养或药物[1-2]。CVC置入属于侵入性操作,容易引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等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较大负面影响。近年来,随着CVC在危重患儿救治中的应用频率越来越高,因护理不当导致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也随之不断增多[3]。鉴于此,对CVC置管患者实施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模式,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尤为重要。
基于PDCA的综合护理模式是一种科学、全面的护理模式,其中包含计划(plan,P)、执行(do,D)、检查(check,C)、处理(action,A)4个环节,通过这些环节可不断地发现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同时对改进效果进行检验,以保证各种护理措施有效落实,对护理质量的全面提升有良好效果[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CVC置管的145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基于PDCA的综合护理模式应用于行CVC置管患儿中的护理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CVC置管的145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时间进行分组,将2021年1—12月收治的
72例患儿分为常规组,2022年1—12月收治的73例患儿分为综合组。常规组男性患儿39例,女性患儿
33例;年龄3~12岁,平均(6.58±2.06)岁;体质量指数14.37~29.69 kg/m2,平均(20.95±3.87)kg/m2;凝血活酶时间8~21 s,平均(12.13±5.86)s;疾病类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19例,重症肺炎22例,脓毒症休克12例,重症脑炎13例,其他原因所致重症6例。综合组男性患儿37例,女性患儿36例;年龄4~11岁,平均(6.67±2.19)岁;体质量指数14.51~30.02 kg/m2,平均(21.14±4.01)kg/m2;凝血活酶时间7~22 s,平均(11.97±6.11)s;疾病类型,ARDS 20例,重症肺炎23例,脓毒症休克9例,重症脑炎13例,其他原因所致重症8例。2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具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患儿家长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既往无CVC置管史;未患有精神科诊疗疾病,认知功能正常;CVC置管前体温正常;置管前导管周围皮肤未感染;无严重营养不良。
排除标准:重要器官功能异常;无主要法定监护人;合并相关血液系统疾病;患有恶性肿瘤;伴有严重并发症;因其他原因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2组患儿均由专业医师进行CVC置管,穿刺成功后,护理人员按照规范操作进行导管维护。
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入院后管床护士口头对患儿家属开展健康宣传教育;(2)引导患儿家属仔细阅读有关CVC置管健康教育手册,并由管床护士交代相关注意事项;(3)护理期间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若有异常及时告知值班医师并予以有效处置。
综合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给予基于PDCA的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1)P。护理人员根据自身经验对以往在CVC置管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CVC置管护理意识不足、护理质量缺乏监督控制等,进行分析整理,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制定计划方案;成立CVC置管监督小组,科室护士长担任组长,小组成员由5名高年资护理人员组成,负责监督、指导、落实CVC置管护理工作。(2)D。实施计划方案内容,定期对参与CVC置管患儿护理的人员进行与PDCA循环、CVC置管等相关内容的培训,强化护理人员对PDCA综合护理的意识,提高CVC置管护理专业能力,严格按照人性化的、规范化的护理原则执行CVC维护操作;完善监督管理制度,护理期间要求责任到人,赏罚分明,护理人员分工明确,建立护理完成记录手册,将该护理完成记录手册作为对护理人员评价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与患儿家属积极沟通,加强对患儿家属有关疾病知识及护理内容的教育,使患儿家属对CVC置管有较深刻的认识;告知患儿家属护士给予患儿的相关护理操作,比如遵医嘱正确服药,适当活动下肢,患儿夜间睡眠时适当抬高患儿下肢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告知患儿家属患儿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高纤维类食物为主,并定期检测患儿的凝血功能。(3)C。监督小组各成员协助科室护士长定期检查CVC置管护理的完成情况,对患儿导管保留时间、消毒方法是否得当、输液接头更换是否执行操作标准、穿刺点是否出现红肿等给予检查和评估。(4)A。定期总结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参与CVC置管护理的人员可结合自身经验讨论、分析、总结问题发生的原因,通过查询相关文献资料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改善措施,并对该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形成良性循环。
2组患儿护理时间均从患儿行CVC置管完成后第1天开始至第30天结束,其间若患儿因发生并发症而导致病情加重,应立即配合医生参与救治患儿,若需多学科会诊,科室医护人员应积极参与。
1.3 观察指标
干预过程中主要观察指标如下。(1)导管留置时间。统计并比较2组患儿CVC置管后导管留置时间。(2)并发症发生率。统计并比较2组患儿DTV、静脉炎、CRBSI、皮肤水疱等并发症发生情况。(3)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ewcastle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scales,NSNS)评估2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5]。该护理满意度量表涉及19个项目,共95分,95分为十分满意,76~94分为满意,57~75分为一般,38~56分为不满意,19~37分为十分不满意。总满意率=(十分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比较
干预后,与常规组相比,综合组导管留置时间更长(t=8.918,Plt;0.001),见表1。
2.2 2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干预后第30天,与常规组相比,综合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χ2=6.981,Plt;0.05),见表2。
2.3 2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干预后第30天,与常规组相比,综合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更高(χ2=6.917,Plt;0.05),见表3。
3 讨论
CVC置管因具有留置时间较长、可输液种类多、导管弹性良好,可减轻因重复穿刺引起的疼痛,保护患者静脉等优点,在临床上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危重患者救治中[6]。随着CVC置管的广泛应用,CVC置管的安全性和质量控制需引起医务人员的注意。患儿因自身认知能力、知识接受能力偏低,加大了CVC置管的护理难度,更易引起如DTV、CRBSI等常见并发症[7],故如何减小CVC置管患儿并发症发生风险成为医护人员的关键任务之一。虽然常规护理对降低CVC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有一定的效果,但效果不理想,致使CVC并发症发生率仍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患儿预后[8]。因此,需探索一种新的护理方法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基于PDCA的综合护理模式是根据护理问题进行原因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然后再次识别出护理问题,并以此进行下一循环周期,如此周而复始,排查并解决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的就医环境[9]。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综合组导管留置时间较对照组更长(Plt;0.05),说明基于PDCA的综合护理模式对CVC置管患儿护理效果较好。分析原因,PDCA模式相较于常规护理,护理人员提前接受关于CVC知识与规范操作的培训,减少了误操作,有利于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有效的监督机制可以督促护理人员严格落实各种护理措施,提高对CVC置管患儿的护理质量,从而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护理过程中积极与患儿家属协作配合,提高患儿依从性,对延长CVC置管患儿导管留置时间有积极影响;采取PDCA循环可以不断发现、分析、解决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临床护理标准化和连续性,进一步延长CVC患儿导管留置时间。本研究还发现,干预后第30天,综合组并发症发病率较对照组更低(Plt;0.05),说明基于PDCA的综合护理模式可以减小CVC置管患儿并发症发生风险。分析原因在于,PDCA综合护理在实施阶段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能够促进护理人员专业水平的提高,护理人员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DTV、静脉炎的发生风险,加之在患儿家属的配合下,患儿可正确服药,适当运动,加速血流速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PDCA综合护理模式通过有效的监督机制,落实责任到人,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步骤,加之患儿的饮食与服药正常化,患儿免疫功能增强,大大降低了CRBSI的发生率;导管周围皮肤水疱的形成主要与敷料粘贴有关,PDCA护理可以通过规范化护理人员操作,于循环定期检查环节中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解决,减少皮肤水疱发生的可能性。由此可知,通过护理人员的积极有效干预,可以降低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
有研究表明,PDCA护理可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本研究显示,干预后第30天,综合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在于,给予CVC置管患儿PDCA综合护理模式,可通过落实一系列护理措施形成护理良性循环,让患儿家属看到护理人员的专业性,认可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护理人员不断发现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解决,可延长患儿置管留置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减少患儿家属对疾病的不确定感,增强患儿家属积极协助配合治疗的信心;护理过程中对患儿家属加强宣教,可进一步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这些操作均对提升患儿家属满意度有促进作用,故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较高。
综上所述,对儿科重症监护室CVC置管患儿实施基于PDCA的综合护理,可延长患儿导管留置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较高。此护理模式可为儿科重症监护室改进对CVC置管患儿的护理方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