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医护患多角度协同护理在老年胆囊结石并胆囊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金溪县中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胆囊结石并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医护患多角度协同护理。对比2组疾病恢复进程、围术期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正性与负性情绪量表(the positive and nagative affect scale,PANAS)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满意度与并发症情况。结果 干预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lt;0.05);干预后,干预组SAS、PANAS、VAS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lt;0.05);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的20.00%(Plt;0.05)。结论 医护患多角度协同护理应用于老年胆囊结石并胆囊炎患者中,可减轻其围术期焦虑,缓解疼痛,提升治疗积极性,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术后恢复。
【关键词】 胆囊结石;胆囊炎;老年患者;医护患多角度协同护理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22-0076-03" " "文献标志码:A" " "中国图书分类号:R657.4
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为临床上常见胆道系统疾病,给患者生活、工作带来严重影响[1]。针对该疾病,临床多予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部分患者缺乏对手术及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围术期易出现焦虑、紧张情绪,影响手术效果与预后,需开展有效护理干预以促进康复[2]。医护患协同模式可在了解/评估患者的特征与需求后,调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共同配合,整合治疗及护理措施,提升整体护理效果[3]。本研究分析了医护患多角度协同护理在老年胆囊结石并胆囊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金溪县中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胆囊结石并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34~58岁,平均年龄(46.12±4.75)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4.50±0.47)年。干预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5~57岁,平均年龄(46.18±4.73)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53±0.48)年。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可进行比较。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4];结石直径在2.5~16.5 mm;合并胆囊炎。
排除标准:合并重要器官功能障碍;严重过敏史;内分泌疾病或恶性肿瘤;妊娠与哺乳期妇女。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包括予以常规健康教育、监测生命体征、依据病情予以相应药物干预、及时观察切口情况等。
干预组于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医护患多角度协同护理干预。(1)组建医护患协同合作小组。该小组由1名主治医师、2名责任护士构成,每组患者少于5例。主治医师主要负责技术方面的指导工作。责任护士主要负责患者日常照顾看护,予以相应临床护理,调整患者心态,及时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使用药物,保证患者营养供应,分析其健康状况,以便调整治疗方案和针对性护理,指导患者术后康复训练及自我护理。(2)小组医护人员及时收集资料,开展护患沟通。在家属参与及配合下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开展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手术的目的。列举出疾病治愈案例或邀请治疗成功案例现身说法,提升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信心。为患者讲解胆结石合并胆囊炎的疾病知识、术后康复相关知识与注意事项等,减少患者治疗的盲目性,提高其护理依从性、积极性,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所具备的专业性,提高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询问并注意观察患者的负性情绪,若发现患者紧张,则需要安抚患者情绪,确保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工作。(3)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病情,48 h内严密进行心电监护,必要时予以吸氧干预。叮嘱患者半卧位,在8 h内不进食,开展胃肠减压工作。叮嘱家属每天按摩肢体3次,协助患者下床走动,促进胃肠蠕动。医护人员及时关注患者病情、切口情况。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位置多位于肚脐,易发生感染。护理人员可协助患者对此处进行清洁和护理,如采用中性肥皂或消毒液,积极预防出血与感染。在患者清醒、生命体征稳定之后告知治疗情况,积极了解患者的内心感受,引导表述内心疑问与身体症状,提升其治疗信心。(4)患者同伴环节。在护理人员陪同之下,组织同病症患者,引导患者互相交流心得、互相倾诉不良情绪、讨论兴趣爱好,转移患者的疼痛与不适及注意力,提高治疗积极性。对于病情相似的患者,可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共同进行功能性锻炼,提高患者康复积极性。
1.3 观察指标
对比2组疾病恢复进程、围术期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正性与负性情绪量表(PANAS)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满意度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SAS满分100分,分界值为50分,得分越高焦虑越严重;PANAS包括正性情绪与负性情绪,均包括10个项目,总分50分,前者得分越高表明患者情绪越积极,后者得分越高表明患者情绪越消极;VAS分值0~10分,得分越高疼痛越严重;以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予以评估,共19项,非常不满意~非常满意分别记1~5分,总分19~95分,得分越高满意度越好;记录2组切口感染、水电解质紊乱、切口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恢复进程比较
干预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见表1。
2.2 2组SAS、PANAS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SAS评分、PAN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干预后,干预组SAS评分与PANAS评分较对照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见表2。
2.3 2组VAS、护理满意度对比
干预前,2组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干预后,干预组VA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干预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见表3。
2.4 2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3.33%(1/30,1例水电解质紊乱)低于对照组的20.00%(6/30,3例切口感染、
2例水电解质紊乱、1例切口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3,Plt;0.05)。
3 讨论
慢性胆囊炎常和胆囊结石长期共存,可对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6]。胆囊结石并胆囊炎的治疗包括药物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可有效根除病源,但可能对患者生理及心理造成应激反应。在临床工作中,患者与家属对护理存在间接、直接影响,在患者情绪放松和功能锻炼监督中发挥协同作用。美国重症护理学会提出护患协同模式,以患者需求为中心合理支配人力和物力,广泛用于病房及重症监护室(ICU)中[7]。
高志慧等[8]研究发现,对急性胆囊炎围术期患者实施双环节(责任护士环节、患者同伴环节)协同心理护理模式,可缩短临床恢复时间。本研究发现,干预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lt;0.05),与高志慧等[8]研究结论相似,表明医护患多角度协同护理利于促进老年胆囊结石并胆囊炎患者术后恢复进程。医生、护士、患者及家属三方医护患协同模式中,患者及其家属参与到护理实践及监督中,发挥自我护理潜能,最大限度调动患者的各种生理机能、发挥家属主观能动性,在医生合理规划、护士科学指导、家属有效协助与患者积极配合下,患者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相关护理流程,缩短功能康复时间[9]。
干预后,干预组SAS与PANAS各项评分及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lt;0.05),表明医护患多角度协同护理利于减轻老年胆囊结石并胆囊炎患者焦虑等负性情绪、疼痛,提高其护理满意度,与雷冬冬[10]研究结论相近。在医护患多角度协同护理干预中,和患者进行充分沟通,为患者寻找最适合其病情的、科学而合理的综合诊疗方案,在保证医疗安全的情况下获取最佳的疗效。医护患多角度协同护理干预能较好地调整患者心态,及时予以健康教育,定期开展健康状况分析,及时调整计划,展开针对性护理干预。医护人员借助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及经验,充分开展协调与沟通,职责分工明确,可发挥协作模式的优势,有效减少患者的焦虑等负性情绪,提高整体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11]。
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lt;0.05),表明医护患多角度协同护理利于减轻老年胆囊结石并胆囊炎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在护理诊疗基础上,医护患协同合作模式依据患者实际病情,及时调整相应护理干预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帮助患者生理及精神上快速恢复。医护患协同合作模式将患者及家属纳入整个医疗护理体系中,加强医-护、护-护、医/护-患之间的协作沟通,不再仅强调医护的主导型作用,更注重医患沟通渠道的通畅,可避免因治疗周期过长产生懈怠情绪,增强患者自我察觉、自我管理能力。该模式让患者了解治疗经过、参与选择治疗方案。医患间反复多次沟通,促进医护人员更了解患者病情、经济状况及对疾病主观认知等多方面情况,便于制定最佳治疗与干预方案,减少术后并发症风险,节省医疗成本,减少医疗纠纷,促进社会和谐。
综上所述,医护患多角度协同护理应用于老年胆囊结石并胆囊炎患者中,可减轻其围术期焦虑,缓解疼痛,提升治疗积极性,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术后恢复,值得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