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印度人的发明,但在印度人这一发明之前,中国就发展出了一套实用、完善的记数系统——算筹记数法。算筹是中国古代常用的计算工具,也叫算、筹、策、筹策、算子等。用算筹来记数和计算以及相应的方法,称为筹算。筹算是中国古代数学的特色。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邹大海认为,相比于其他地区的古代数学,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和算法见长,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普遍采用筹算,不仅产生了先进的记数法,而且有一套表示未知量和代数式的方法,它以独特的方式实现了代数符号的功能。
进制是数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其含义是“累计若干个基本单位即形成下一个单位”。人们比较熟悉的进制包括最常见的十进制、用于时间和角度计量的六十进制、计算机领域常见的二进制和十六进制等。
进制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位值制观念,即数字所在的位置可以表示该数字单位对应的倍数。例如在阿拉伯数字5234当中,5所在的位置是“千”位,表示5个千,而2、3、4在“百”“十”“个”位,分别表示 2个百、3个十、4个一。许多记数系统没有位值制观念,例如古埃及数字由于没有位值制观念,显得非常繁琐。
现代通行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汉字的数字记法就是十进制系统。一既是基本数字,也是数字单位,此外常见的数字单位有十、百、千、万、亿、兆、京等。
例如“一兆八千五百三十亿二千一十八万八千八百五十一”这个数,只要把空着的数位用〇代替,将兆、亿、万、千、百、十等数字单位撤去,就变成“一八五三〇二〇一八八八五一”,这与现代的“1853020188851”一一对应。可见,中国文字记数法是相当先进的,可以很容易跟通行的阿拉伯数字表示法进行转化。但是,中国文字表示法只是准十进位值制,尚不完善。真正采用十进位值制的是算筹记数法。公元14世纪以前,算筹曾是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之后就逐渐被算盘所取代。
算筹的形象类似筷子,源于远古时期人们用长条形小棍计数的习惯。用算筹表示一至九有纵、横两种形式。
《夏侯阳算经》说:“满六以上,五在上方,六不积算,五不单张。”意思是:对于一到五,是几就用几根算筹表示;对于六到九,则将其中所含的五用一根算筹放在上面表示,余下几就用几根算筹与之垂直放在下面就可以了。比如╥表示七,其中上面一根表示五,下面两根表示二。
对于多位数,《孙子算经》记有其算筹表示法:“凡算之法,先识其位,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古人在个位摆纵式,十位摆横式,百位又用纵式,千位又用横式,如此纵横交错进行。邹大海强调,本来只用两式的一种就够了,但纵横交错的方法更为清晰,也不容易弄乱。算筹记数法大约产生于西周、春秋之际,也可能更早。在出土的先秦陶片和货币上可以看到这种记数法的痕迹。
筹算加减法比较简单,古人没有记载。对于复杂的乘除法,古人将算筹摆成三行,中行为乘积或被除数,下行为乘数或除数,上行为被乘数或商。利用九九口诀与算筹记数法相配合,就可以得出结果。这个过程在本质上与现代的竖式乘除法很接近。
筹算还可以求解线性方程组,在公元前1世纪成书的《九章算术》中,有一种称为“方程”的方法,其表达方式和运算方法都跟现代的增广矩阵很相似,而求解线性方程组的增广矩阵方法在欧洲是18、19世纪之交才出现的。在筹算的方程中,不同位置具有指示不同未知量和常数项的作用,相当于现代的分离系数法。正是方程导致了正负数概念的产生,古代一般用黑色和红色的算筹分别表示负数和正数。
《九章算术》也用筹算来开平方、开立方,还用来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这种方法不断发展,到宋代已形成了一套求一元高次方程数值解的方法。宋元时代还发展出列方程的普遍方法,先是出现了针对一个未知量求解的天元术,后来发展到最多可达四个未知量的高次方程组的列法与解法——四元术,用天、地、人、物指示未知量。这种方法所列出的算式中除算筹和个别汉字“太”或“元”外,不使用符号,而是通过位置来体现未知量及其幂,实现了代数符号的功能,这在某些方面甚至比现代的符号方法更具优势。
中国古代以文字和筹算配合,使得数学工作得以开展并传承。筹算以其强大的记数、符号和运算功能,在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后来随着商业的发展,筹算捷法和相应的口诀发展起来,之后筹算被珠算取代。珠算通过沿用、改良筹算的口诀和方法,在商业、会计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但筹算也有其局限性。邹大海指出,筹算的缺点之一是无法保留演算的过程,中间操作有误就难以追溯。二是算筹使用起来比较占地方。三是较难实现超过四元的列式和运算。
明代天元术、四元术等失传,筹算被珠算、笔算取代,但其方法和思想仍在数学发展中发挥作用,甚至已渗透到中国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
筹算的重要意义在于制订和利用一系列规则和方法。筹算靠的主要是智力,并特别讲究精准,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反映智力活动的用语都与筹算有关。比如谋划叫“运筹”“筹划”,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表示指挥官在后方谋划得好让前线取得胜利。又如考虑得周全叫“算无遗策”“胸有成算”,而谋划失误则叫“失算”“失策”。其他如人们常说的“算计”“暗算”“盘算”“算命”“胜算”等词汇,皆源自古代的筹算思维。
(源自《科技日报》)
责编:潘茜